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霉菌污染的预防 被引量:8
1
作者 田启超 张涛 +2 位作者 田丽芳 刘长松 穆祥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8期115-116,共2页
在污染的细胞中加入含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单位/mL)、两性霉素(10μg/mL)的培养液,隔天换液,如此重复2次-3次,而且用饱和硫酸铜擦拭和过氧乙酸熏蒸细胞培养箱及细胞培养室,霉菌的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并总结出一套简单可行的... 在污染的细胞中加入含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单位/mL)、两性霉素(10μg/mL)的培养液,隔天换液,如此重复2次-3次,而且用饱和硫酸铜擦拭和过氧乙酸熏蒸细胞培养箱及细胞培养室,霉菌的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并总结出一套简单可行的预防霉菌污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霉菌污染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诱导mE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相荣科 穆祥 +4 位作者 赵菊 吴波 刘笑然 张涛 高建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11-815,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了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cells,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效果。试验以mESCs分化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分别添加淫羊藿苷10-6mol.L-1(ICA1)、10-7mol.L-1(ICA2)、10-8mol.L-1(ICA3)3... 本研究探讨了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cells,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效果。试验以mESCs分化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分别添加淫羊藿苷10-6mol.L-1(ICA1)、10-7mol.L-1(ICA2)、10-8mol.L-1(ICA3)3个剂量为试验组,对诱导后培养4周的mES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诱导后细胞中肌动蛋白T(cTnT)的表达,并计算心肌样细胞分化率;采用RT-PCR鉴定诱导后mESCs中心肌特异性基因MLC-2v、α-MHC、β-MHC、Nkx2.5、GATA-4的表达。结果在诱导后细胞中有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表达;ICA2组分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剂量组;且诱导后细胞有心肌特异性基因MLC-2v、α-MHC、β-MHC、Nkx2.5、GATA-4表达。结果表明,ICA可在体外诱导mE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10-7mol.L-1ICA为最佳诱导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体外诱导 mESCs 心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及其功能 被引量:1
3
作者 索占伟 于志强 +1 位作者 韩博 穆祥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7期97-100,共4页
近年来,随着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膜上存在有多种离子通道。这些离子通道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钙信号的传导,从而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增生及基因表达,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微血管内皮细胞... 近年来,随着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膜上存在有多种离子通道。这些离子通道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钙信号的传导,从而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增生及基因表达,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因此,微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可能是多种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药物调节细胞功能的潜在靶点。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而且有助于新型药物的开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种类、特性及其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离子通道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DV感染对SPF鸡腔上囊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3/4/15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新风 王丽琼 +4 位作者 李焕荣 阮文科 崔德凤 王宁 刘凤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16,共5页
通过点眼将IBDV感染4周龄SPF鸡,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F鸡腔上囊单核细胞(BBMC)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感染后不同阶段TLR3/4/15mRNA表达动态变化,探讨IBDV感染对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后1dBBMC中TLR3、15的mRNA表达... 通过点眼将IBDV感染4周龄SPF鸡,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F鸡腔上囊单核细胞(BBMC)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感染后不同阶段TLR3/4/15mRNA表达动态变化,探讨IBDV感染对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后1dBBMC中TLR3、15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感染后5dTLR3、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后15dTLR3/4/15的mRNA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PBMC中,感染后1dTLR3、4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LR1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感染后5d和15d,TLR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IBDV感染早期上调了腔上囊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TLR3/4/15的mRNA表达水平,增强了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毒 腔上囊单核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TOLL样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