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勇 杨波 +4 位作者 康开江 高峰 莫大鹏 缪中荣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940-945,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指标。根据血管内治疗后闭塞的锁骨下动脉开通结果分为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根据成功再通组患者所用支架类型分为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比较两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的差异。对成功再通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分为术后再狭窄组和无术后再狭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0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男性87例(82.1%),女性19例(17.9%),中位年龄61.0(56.8~67.0)岁。有91例(85.9%)血管成功再通,15例(14.2%)血管再通失败,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成功再通组35例(38.5%)采用自膨式支架,56例(61.5%)患者采用球扩式支架,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0%(10.0%~16.3%)和10.0%(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再通组中有85例(93.4%)完成术后3个月到1年的随访并进行了CTA或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13.0(6.0~15.0)个月,术后再狭窄5例(5.9%),无术后再狭窄80例(94.1%),术后再狭窄组较无术后再狭窄组的中位年龄更高(64.0岁vs 59.5岁,P=0.027)。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