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
17
1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37-342,共6页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1名非卒中对象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组(发病〈12 h组和发病12-24 h组)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不同评分组(NIHSS 0-4分组和NIHSS 5-19分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UCH-L1、GFAP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相关参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CH-L1、GFAP均高于对照组[0.13(0.09,0.21)μg/L比0.05(0.02,0.13)μg/L,0.030(0.008,0.130)μg/L比0.004(0.004,0.020)μg/L;Z值分别为3.62、4.95,均P〈0.01];NIHSS评分5-19分组血清UCH-L1、GFAP水平高于NIHSS评分0-4分组[0.12(0.08,0.21)比0.09(0.08,0.18),0.07(0.01,0.11)比0.04(0.01,0.10);均P〈0.05]。发病12-24 h组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发病〈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8,0.21)μg/L比0.09(0.08,0.18)μg/L,0.030(0.010,0.110)μg/L比0.040(0.008,0.100)μg/L;均P〉0.05]。UCH-L1、GFA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清UCH-L1≥0.18μg/L时,UCH-L1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4%;当血清GFAP≥0.11μg/L时,GF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6%;UCH-L1、GFAP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及0.71。结论血清UCH-L1、GFAP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时有明显变化。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
24
2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2 位作者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
17
1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吉训明
机构
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医院
低氧医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37-34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1241
81573867)
北京市优秀人才D类资助项目(20r10005018000007)
文摘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1名非卒中对象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组(发病〈12 h组和发病12-24 h组)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不同评分组(NIHSS 0-4分组和NIHSS 5-19分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UCH-L1、GFAP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相关参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CH-L1、GFAP均高于对照组[0.13(0.09,0.21)μg/L比0.05(0.02,0.13)μg/L,0.030(0.008,0.130)μg/L比0.004(0.004,0.020)μg/L;Z值分别为3.62、4.95,均P〈0.01];NIHSS评分5-19分组血清UCH-L1、GFAP水平高于NIHSS评分0-4分组[0.12(0.08,0.21)比0.09(0.08,0.18),0.07(0.01,0.11)比0.04(0.01,0.10);均P〈0.05]。发病12-24 h组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发病〈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8,0.21)μg/L比0.09(0.08,0.18)μg/L,0.030(0.010,0.110)μg/L比0.040(0.008,0.100)μg/L;均P〉0.05]。UCH-L1、GFA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清UCH-L1≥0.18μg/L时,UCH-L1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4%;当血清GFAP≥0.11μg/L时,GF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6%;UCH-L1、GFAP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及0.71。结论血清UCH-L1、GFAP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时有明显变化。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脑梗死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Keywords
Brain infarction
Ubiquitin C-temainal hydrolase-L1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
24
2
作者
李娜
任长虹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医院
低氧医学研究所
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市
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8-27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1241)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PXM2011_014226_07_000070)资助
北京市优秀人才D类资助项目(2011D005018000007)
文摘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急性期
Keywords
Brain infarction
Fibrinogen
Antithrombin Ⅲ
D-dimer
Acute phas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变化
李娜
任长虹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李娜
任长虹
孙菲
李宁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