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之光:神经网络算法在刑事审判领域的深度运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若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占领科技创新的高地,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我国各地法院审判系统研发和应用的实际效果却与预期不符:辅助法官判案的只是人工智能的边缘功能,主要承担一些存储输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举...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占领科技创新的高地,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我国各地法院审判系统研发和应用的实际效果却与预期不符:辅助法官判案的只是人工智能的边缘功能,主要承担一些存储输出和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选择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刑事审判模型,是基于"让机器学习如何审判"的设想,模仿人类神经系统受到证据"刺激"后,通过网状的链接传导结构,使证据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分层次地步步证明案件事实,给法官判案提供参考。海量案例是机器学习的宝贵经验。神经网络的初始结构和参数都是随机的,通过将案例中的各证据、各要素量化——带入演算——输出结果,得出与实际判决之间的误差,再逆向修正参数,并带入下一个案例,这样循环往复地迭代、校验、修正,最终生成能够适用于所有案件的模型。机器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监督、干预和控制,为了顺应司法改革的趋势,应当向它提供更多体现庭审实质化的案例数据,在评估结果时设置"宁纵不枉"、无罪推定的偏好,使神经网络模型更加符合审判规律,导向司法公正。然而神经网络在要素标注、算法生成上无法摆脱故步自封和以偏概全的弱点,缺乏必要论证过程形成的说服力,因此它只能作为司法裁判的辅助工具,不可取而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审判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恶势力实践问题的实证分析及应对举措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东阳 石魏 李超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7-102,共6页
黑恶势力严重危及我国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以及公众权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应对之策具有必要性、及时性。但专项斗争立法及司法层面面临诸多诘问,主要表现在恶势力及"软暴力"认定标准模糊、裁判文书关于恶势力表... 黑恶势力严重危及我国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以及公众权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应对之策具有必要性、及时性。但专项斗争立法及司法层面面临诸多诘问,主要表现在恶势力及"软暴力"认定标准模糊、裁判文书关于恶势力表述不一致等问题,对此,应从恶势力立法本意出发,结合立法、司法解释、审判实践,建立从形式认定到实质排除的认定标准,明确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的判定因素,并建立特殊情况的排除机制。对恶势力中"软暴力"的界定应结合行为次数、行为方式、组织性、危害后果等因素综合而定;裁判文书中关于恶势力的表述,应结合不同诉讼阶段、不同部门诉求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恶势力 “软暴力” 认定标准 裁判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