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料利用对食品工业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
1
作者 朱梓涵 刘翌锶 +3 位作者 孙小婷 周子安 黄岩 董黎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8-2155,共8页
利用热风系统进行食品工业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污泥作为回料,在相同条件下探究不同比例回料利用对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料:稻草:污泥=1:1:4(质量比)时生物干化效果最好,高温期可维持72h且每日累积温度TD为30.96℃/d,单位... 利用热风系统进行食品工业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污泥作为回料,在相同条件下探究不同比例回料利用对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料:稻草:污泥=1:1:4(质量比)时生物干化效果最好,高温期可维持72h且每日累积温度TD为30.96℃/d,单位水分去除量为287.45g/kg WM,但延长了生物干化周期,使得处理污泥负荷降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回料利用实验组在生物干化高温期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增多,TC由生物干化前的243.8~264.2g/kg WM下降至生物干化后的191.7~224.9g/kg WM,回料可增加TC保留量.单位水分去除所产生的CO_(2)排放量为168.7~226.9L CO_(2)/kg H_(2)O,利用回料可以提高混合物料的自由空域、增加了通风生物干化过程中的含氧量从而降低单位水分去除所产生的CO_(2)排放量.未添加回料的实验组TN在生物干化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回料利用条件下TN由最初的29.4~31.1g/kg WM持续升高至31.6~31.8g/kg WM,这主要是由于干化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有机物矿化导致的TN的浓缩效应.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回料可有效降低翻堆和实验过程带来的热量散失,回料:稻草:污泥=1:1:4时水分蒸发所用热量数值最大但占比有所下降,占总消耗热量的78.25%.添加回料可有效提高水分去除以及碳氮保留,同时会增加生物干化后物料的腐熟程度,降低稻草调理剂用量,说明回料利用在食品工业脱水污泥热风系统生物干化中具有优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料 热通风 食品工业污泥 生物干化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改进AHP与XGBoost算法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以大米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小艺 王姿懿 +3 位作者 赵峙尧 张新 陈谦 李飞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8,共9页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管控方面已有较大提升,但伴随着食品产业规模的增大,检验需求量的增多,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出现高维、复杂且非线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导致定量分析数据利用率低,从而直接影响以数据为载体的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管控方面已有较大提升,但伴随着食品产业规模的增大,检验需求量的增多,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出现高维、复杂且非线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导致定量分析数据利用率低,从而直接影响以数据为载体的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提高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以食品安全检测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集成层次分析法与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食品安全限定指标对集成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实现更高效准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以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大米危害物检测数据为例,详细阐述了模型的使用方法,检验结果表明,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平稳性与较高的准确性。研究旨在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评估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指标体系 风险预测 层次分析法 极端梯度提升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典型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赋存特征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纯 李冠怡 +4 位作者 孙迎雪 袁子茜 李睿瑄 王梦妍 程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3-901,共9页
水产品是全球最为活跃的贸易产品之一,水产品的质量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膳食中鱼类的摄入是PFA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经由水产品对人类的主要暴露途径。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PFAS对水产品质量及人类健康构... 水产品是全球最为活跃的贸易产品之一,水产品的质量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膳食中鱼类的摄入是PFA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经由水产品对人类的主要暴露途径。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PFAS对水产品质量及人类健康构成不可忽视的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典型PFAS在养殖水体及水产养殖生物中的赋存状态、生物富集效应及生理毒性特征,探讨了其对养殖生物所产生的可能性作用机理,基于健康养殖与绿色安全水产品供应需求,梳理了功能性益生菌缓解PFAS对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产生风险的客观评价、功能性菌株缓解PFAS污染物对养殖生物的毒性机理的研究及水产养殖过程绿色有效的PFAS污染物防控技术的研发等,以期为水产养殖过程中PFAS污染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环境中微塑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双双 蔡铭灿 +3 位作者 汪庆 齐丽英 魏贺红 王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41-2049,共9页
环境中微塑料正成为威胁全球水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新兴污染物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微塑料进入淡水环境中,不但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而且容易与水体中已存在生物膜发生接触。但目前针对淡水中微塑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研... 环境中微塑料正成为威胁全球水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新兴污染物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微塑料进入淡水环境中,不但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而且容易与水体中已存在生物膜发生接触。但目前针对淡水中微塑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研究尚缺乏坚实基础。文章系统综述了淡水中微塑料分布状况、生物膜对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微塑料对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微塑料对生物膜碳氮循环等生态功能的影响与潜在作用机理。微塑料广泛分布在淡水河流湖泊中,生物膜和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改变微塑料的性质,进而影响微塑料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生物膜可以富集微塑料颗粒,增加微塑料沉降的速度和深度,加快微塑料的降解。环境中的微塑料,不但对生物膜起到毒害作用,导致生物膜出现生长减缓等负面影响,还会改变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基因丰度等。微塑料可以通过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和碳源等途径增强生物膜碳循环功能,但也会导致生物膜因受损而减弱其介导的碳循环功能。微塑料还可以改变生物膜的生存环境、生物膜总量以及氮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和基因丰度,进而影响生物膜氮循环功能。该文提出需在真实水生态条件下,开展生物膜对微塑料吸附、降解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影响微塑料的“水-沉积物-生物体”迁移转化的内在机理、微塑料对生物膜碳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以深入评估微塑料污染对淡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污染现状 迁移转化 微生物群落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淡水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海红 王纯 +2 位作者 张肇恒 焦钰珠 孙迎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使用了大量抗生素及其衍生品,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选取在水环境中检测频率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的氧氟沙星(OFL)、环丙沙星(CIP)以及诺氟沙星(NOR)等代表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典... 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使用了大量抗生素及其衍生品,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选取在水环境中检测频率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的氧氟沙星(OFL)、环丙沙星(CIP)以及诺氟沙星(NOR)等代表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典型原核微藻铜绿微囊藻以及真核藻类斜生栅藻作为受试生物,通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以及抗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综合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潜在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典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暴露会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各抗生素处理组藻密度下降1~2个数量级,抑制率高达99.37%,同时叶绿素a浓度急剧下降直至低出检测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引发藻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进而引起脂质过氧化。铜绿微囊藻经暴露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对照组相比有着十分显著的升高,丙二醛(MDA)与对照组相较有着显著的降低(P≤0.01)。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暴露对斜生栅藻则起到促进作用,藻密度随着环丙沙星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处理组SOD的波动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处理组MDA的含量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斜生栅藻虽受到一定氧化损伤,但其耐受性高于铜绿微囊藻。通过实验对比,对于不同种类的藻细胞而言,斜生栅藻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受性高于铜绿微囊藻,同种浓度下,斜生栅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适应环境,而铜绿微囊藻则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研究对于同种单一抗生素在相同浓度下对蓝藻和绿藻等不同藻细胞的毒性效应的探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生长情况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萌 郭美欣 +2 位作者 魏思佳 赵玉娇 贾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9-2225,共7页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采用不同初始pH调控脱硫MEC的质子平衡,通过脱硫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微生物动力学解析,阐明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和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pH在7~9时均可形成稳定且具有高效脱硫功能的阳极生物膜,最大电流密度相近,脱硫效率均达95%以上,COD去除率80%以上。与初始pH为8、9相比,初始pH为7时,脱硫过程pH波动最小,MEC运行稳定,S^(2-)去除最高达100%;阳极生物膜的氧化还原峰最显著,质子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优势微生物Thiomonas与Desulfovibrio丰度更高,主要参与硫化物的氧化脱除。可见,通过脱硫MEC阳极室初始pH的调控,可有效提高MEC脱硫工艺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为沼气微生物电化学脱硫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脱硫 初始pH 传质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酒糟营养解析及其动物饲料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霞 敖灵 +5 位作者 曾珊 杨建平 王梦妍 孙迎雪 沈才洪 王纯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81-288,共8页
为促进酒糟饲料化的生产应用,本文在解析酒糟基本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对酒糟的饲料化利用方式、酒糟饲料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进展及酒糟饲料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如下:相比于干燥、混合青贮的饲料化利用方式,微... 为促进酒糟饲料化的生产应用,本文在解析酒糟基本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对酒糟的饲料化利用方式、酒糟饲料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进展及酒糟饲料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如下:相比于干燥、混合青贮的饲料化利用方式,微生物发酵酒糟饲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动物的饲喂效果更好;发酵酒糟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其长期饲喂动物的应用效果缺乏系统深入比较,且大规模生产应用应解决其发酵加工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效果稳定性等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 营养解析 动物饲料 微生物发酵 抗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发酵厨余垃圾制备富酶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贾璇 郭萌 +5 位作者 冶荣霞 李辉 李雪琪 刘晓佩 李鸣晓 戴昕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8-835,共8页
为了探讨利用微生物发酵厨余垃圾产酶的最佳条件,实现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选取米曲霉为试验菌种,基于米曲霉BNCC142787(简称“米曲霉B”)、米曲霉CGMCC3.4427(简称“米曲霉C”)的生长特性解析,研究不同培养方式(静置、振荡)和培养温度(3... 为了探讨利用微生物发酵厨余垃圾产酶的最佳条件,实现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选取米曲霉为试验菌种,基于米曲霉BNCC142787(简称“米曲霉B”)、米曲霉CGMCC3.4427(简称“米曲霉C”)的生长特性解析,研究不同培养方式(静置、振荡)和培养温度(30、35、40℃)对米曲霉好氧发酵厨余垃圾产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曲霉B和米曲霉C分别在30℃和40℃、pH为6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佳;与静置培养相比,振荡培养可显著提高米曲霉菌丝体的形成和生长速率,促进淀粉酶和蛋白酶分泌.米曲霉B在40℃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48 h时蛋白酶活性最高,为66.64 U/g;在30℃下好氧发酵48 h时,其淀粉酶活性最佳,为129.44 U/g.米曲霉C在40℃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96 h时蛋白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4.02和131.11 U/g.研究显示,米曲霉B和米曲霉C产生蛋白酶与淀粉酶的能力相当,但米曲霉B生长速率快,所需发酵时间短,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产酶,因此采用米曲霉B在40℃、好氧发酵48 h条件下进行酶源制备,可充分利用厨余垃圾中的营养物质获得富含淀粉酶和蛋白酶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米曲霉 生长特性 酶源产物 蛋白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协同抗酸化菌剂制备餐厨垃圾氨基酸液态肥 被引量:4
9
作者 贾璇 李雪琪 +4 位作者 刘晓佩 窦润琦 贾晨浩 高霞 李鸣晓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07-1714,共8页
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与易降解有机质的同步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态肥的关键.本文采用自主筛选的抗酸化菌剂和米曲霉协同制备富含氨基酸的液态肥,通过温度、初始pH、菌剂接种量等工艺条件优化,解析大分子物质(有机质、蛋... 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与易降解有机质的同步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态肥的关键.本文采用自主筛选的抗酸化菌剂和米曲霉协同制备富含氨基酸的液态肥,通过温度、初始pH、菌剂接种量等工艺条件优化,解析大分子物质(有机质、蛋白质、淀粉等)的降解转化特性,阐明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抗酸化菌剂与米曲霉的协同作用可促进餐厨垃圾中大分子物质的有效降解转化,当温度为38℃、初始pH为6.5、接种量为1%时,好氧发酵6 d后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浓度显著提高,达到4.09 g/L.极差分析发现,对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接种量、温度和初始pH.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分析表明,Bacillus和Aspergillus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与游离氨基酸浓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Agaricales、Cladosporium、Vibrio在淀粉的降解、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赋存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米曲霉协同抗酸化菌剂好氧发酵餐厨垃圾可实现易降解有机质与大分子物质的同步转化,提高产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为餐厨垃圾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抗酸化菌剂 米曲霉 氨基酸液态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与微生物电解池耦合产甲烷全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美欣 朱雨森 +3 位作者 郭萌 李鸣晓 亓雪娇 贾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24-431,共8页
厌氧消化(AD)是厨余垃圾清洁能源化的主流工艺,通过构建AD与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工艺(AD-MEC),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对比AD与AD-MEC耦合工艺处理厨余垃圾产甲烷的环境影响,解析各功能单元的环境影响贡献,并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 厌氧消化(AD)是厨余垃圾清洁能源化的主流工艺,通过构建AD与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工艺(AD-MEC),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对比AD与AD-MEC耦合工艺处理厨余垃圾产甲烷的环境影响,解析各功能单元的环境影响贡献,并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与传统AD工艺相比,新型AD-MEC耦合工艺在富营养化、气候变化、水资源消耗、酸化和初级能源消耗的环境影响潜值均低于AD工艺,削减比例分别为70.28%、39.53%、92.29%、49.68%和41.2%。贡献源解析发现,AD-MEC耦合工艺的预处理和污水处理单元为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源,MEC和AD单元影响较小。基于此,对AD-MEC耦合工艺进行优化,将废水处理单元的出水回用至预处理单元,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潜值进一步削减61.48%。可见,采用AD-MEC耦合工艺进行厨余垃圾厌氧产沼,通过沼液的深度利用、沼气净化提质和废水回用,可有效减少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厌氧消化 微生物电催化 甲烷 全生命周期评价 贡献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场对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与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沛 贾璇 +3 位作者 王勇 亓雪娇 赵玉娇 李鸣晓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16-3823,共8页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对流场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场不仅增强了生物阴极还原CO_(2)能力(电子消耗量提高了10%,其中CO_(2)产乙酸途径消耗电子量提高了30%),还使生物阴极的CO_(2)还原途径由启动阶段的CO_(2)还原产甲烷转变为运行阶段产乙酸。高通量分析表明,流场改变了生物阴极和阴极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阴极生物膜的嗜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向嗜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主导的群落演变。产乙酸菌群落(Petrimonas、Candidatus_Caldatri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提高了3.8%,在CO_(2)产乙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MEC还原CO_(2)产乙酸的定向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阴极 CO_(2)还原 流场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晨 杜永娟 +1 位作者 焦钰珠 孙迎雪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132,共8页
铁基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结合了铁基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以及异质结结构的优点,在促进复合材料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扩大可见光响应能力、提高材料光催化性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综述了铁基石墨相氮化碳异质结体系的... 铁基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结合了铁基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以及异质结结构的优点,在促进复合材料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扩大可见光响应能力、提高材料光催化性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综述了铁基石墨相氮化碳异质结体系的基本分类、结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包括Ⅱ型异质结体系(n-n结、p-n结)、Z型异质结体系(全固态Z结、直接Z结)以及典型非异质结体系(铁离子掺杂、核壳结构)中光生载流子的转移机制,总结了铁基材料在不同异质结体系中光催化降解有机物过程的氧化机理与增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铁物种 异质结 光催化机制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协同净化沼液及其共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洪妮 巫小丹 +3 位作者 岑庆静 鲁嘉欣 卢艳娟 王子豪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通过总结菌藻共生技术在促进废水中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的去除、微藻生物质的积累和收获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从群体感应信号和基因转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菌与藻的互作共生机制,并对菌藻共生技术在沼液净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沼液 生物净化 菌藻共生 共生机制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污泥热碱预处理厌氧发酵产酸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子安 孙东霞 +2 位作者 刘翌锶 马子惠 董黎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文章对食品发酵工业产生的柠檬酸废水剩余污泥进行热碱预处理后,同时采用批次与半连续运行方式进行污泥厌氧发酵实验,分析了污泥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有机质、荧光组分、氮磷,以及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脱水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 文章对食品发酵工业产生的柠檬酸废水剩余污泥进行热碱预处理后,同时采用批次与半连续运行方式进行污泥厌氧发酵实验,分析了污泥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有机质、荧光组分、氮磷,以及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脱水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响应面优化结果确定了柠檬酸污泥热碱处理的最佳条件为62℃,pH=10.6,处理1 h。热碱预处理使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溶解性总有机碳和蛋白质(PN)、多糖(PS)等浓度分别提高4.75倍、2.94倍、12.67倍、15.49倍,加快了厌氧发酵中VFAs的产生,其中前3 d总VFAs浓度上升速度最快,浓度为(6194.96±411.91)mg/L(以COD计);为保证VFAs底物充足,半连续组调整污泥发酵时间为3 d,物料更换率为1/3(SRT=9 d),虽然VFAs相比批次组有所降低,但仍呈上升趋势且乙酸浓度仍占VFAs的50%左右。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色氨酸类蛋白质、腐殖酸类物质、富里酸类物质为主要荧光物质。热碱预处理会使总磷提高2.23倍,但随着产酸的进行会不断降低,而NH_(3)-N随PN降解不断升高后基本保持不变。污泥的脱水性能将直接影响VFAs产量,而发酵后污泥过滤性能、脱水性能降低。批次和半连续厌氧发酵过程中污泥中的优势菌Firmicutes(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分别升高39.50%和48.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碱预处理 柠檬酸污泥 食品发酵工业 碱性厌氧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组分对发酵工业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东霞 周子安 +4 位作者 刘岩峰 冯志合 胡修玉 祁光霞 董黎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1,共8页
该研究选取了味精、柠檬酸、酱油、食醋、赖氨酸和酵母6种典型生物发酵制品工业的废水污泥,开展了污泥有机质(VS/TS)、流变特性、胞外聚合物(EPS)与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工业的剩余污泥VS/TS为62.22%~82.53%,... 该研究选取了味精、柠檬酸、酱油、食醋、赖氨酸和酵母6种典型生物发酵制品工业的废水污泥,开展了污泥有机质(VS/TS)、流变特性、胞外聚合物(EPS)与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工业的剩余污泥VS/TS为62.22%~82.53%,脱水性能差异较大,酵母和柠檬酸污泥的脱水性能最差,毛细吸水时间(CST)分别高达(259.44±9.87)s和(251.71±8.85)s,污泥比阻(SRF)分别为(3.85±0.21)×10^(14)m/kg和(2.61±0.17)×10^(14)m/kg,其次为食醋和味精污泥;不同污泥的初始表观黏度(剪切速率10 s^(-1))相比极限表观黏度(剪切速率300 s^(-1))的差异更大,但都与CST和SRF成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发酵工业的污泥为黏度值越大污泥脱水性能越差。然而CST、SRF、污泥黏度等都与污泥的VS/TS成反比,与市政污泥结果相反。污泥EPS中有机质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除赖氨酸污泥外的其他污泥有机组分总量均为蛋白质>多糖>腐殖酸,酵母和柠檬酸污泥的蛋白质总量分别达(624.96±24.08)mg/(gTS)和(361.30±3.11)mg/(gTS),赖氨酸污泥的多糖总量高达(361.59±11.60)mg/(gTS);蛋白质在污泥各EPS层的含量分布均为TB-EPS>Slime-EPS>LB-EPS,且近50%的蛋白质和多糖分布在TB-EPS层中;从荧光光谱的分析来看,色氨酸类蛋白质在各EPS中占比最大,是主要蛋白类物质。脱水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污泥中腐殖酸及蛋白质组分与黏度、CST和SRF均成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对污泥黏度和脱水性能的影响比腐殖酸更大,Slime-EPS和LB-EPS层的蛋白质含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业 剩余污泥 脱水性能 有机质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碳减排思考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纯 袁子茜 +3 位作者 原艺杭 李昕钰 于本心 刘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5-1065,共11页
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繁荣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水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海水养殖尾水具有盐度高、污染物成分复杂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其中,海水养殖尾水生... 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繁荣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水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海水养殖尾水具有盐度高、污染物成分复杂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其中,海水养殖尾水生物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可有效助力碳减排的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贝类净化、微生物净化、生物共生修复和尾水综合处理等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生态浮岛、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等异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以废水高效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能源化再生利用为核心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与碳减排策略,即未来应以海水养殖尾水水质分析与水征评价为基础,开发海水养殖尾水的高效一体化处理装备,通过推进绿色海水养殖耦合高效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以减少养殖过程的碳排放,同时构建完善的海洋碳汇评估标准体系,筛选得到增大海洋碳汇最佳养殖产品种类,将尾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碳增汇与碳减排有机结合的发展提议,以期为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尾水 生物净化 碳减排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