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率器件封装用Cu-Sn全IMC接头制备及其可靠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虎安 贾强 +3 位作者 王乙舒 籍晓亮 邹贵生 郭福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凭借其优异的高温性能成为行业应用主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低成本、耐高温的互连材料,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Cu-Sn全金属间化合物(IMC)因其成... 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凭借其优异的高温性能成为行业应用主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低成本、耐高温的互连材料,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Cu-Sn全金属间化合物(IMC)因其成本低、导电性好且满足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的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SiC芯片互连材料之一。针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对国内外近年来Cu-Sn全IMC接头的制备方法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并讨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器件封装 全金属间化合物 制备工艺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减材复合制造模拟仿真及应力与变形演变规律
2
作者 陈树君 倪庆冕 +3 位作者 刘海滨 陈平平 闫朝阳 谢瑞山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增材制造构件的最终成形精度不仅取决于增材过程中的应力累积及宏观变形,而且和减材过程中的应力释放与再分布有重要的关系.为此,建立了增减材复合制造的联合模拟仿真方法,阐明了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累积行为,及其在后续减材过程应力... 增材制造构件的最终成形精度不仅取决于增材过程中的应力累积及宏观变形,而且和减材过程中的应力释放与再分布有重要的关系.为此,建立了增减材复合制造的联合模拟仿真方法,阐明了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累积行为,及其在后续减材过程应力释放及二次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在成形的最初几层以及最后的冷却阶段在零件和基板的交界位置处于三向拉应力;在铣削减材过程中,增材制造的残余应力逐渐释放并重新分布,最大残余应力的位置改变并且拉应力减小,同时在铣削过程中零件发生二次变形,零件两端变形量大而中间变形量小.文中提出的增减材联合仿真方法对最终成形零件的变形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铣削 增减材复合制造 残余应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解析解及斜坡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李光耀 刘兆龙 +2 位作者 冯嵩 詹良通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9-1228,共10页
近年来中国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研究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规律及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维非饱和土渗流控制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描述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针对强降雨过程中表层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前后... 近年来中国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研究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规律及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二维非饱和土渗流控制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描述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针对强降雨过程中表层土体达到饱和状态前后分别采用恒定流量和恒定压力水头作为覆盖层表面边界条件,推导了强降雨条件下单层土质覆盖层的入渗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软件Geostudio-Seep/W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该解析解的有效性。在解析解的基础上,根据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分析了单层土质覆盖层的斜坡稳定安全系数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潜在滑动面的埋深越大,覆盖层稳定安全系数对降雨的响应速度越慢。强降雨期间以覆盖层底面作为滑动面的稳定安全系数始终保持最小,说明覆盖层最易沿着该滑动面发生失稳。得到的解析解为单层土质覆盖层的防渗性能评价及斜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解 强降雨条件 单层土质覆盖层 雨水入渗 斜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硅比和养护温度对硅酸镁水泥电磁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悦 李洪文 +2 位作者 金彩云 林辉 罗晓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5,共7页
采用波导法测定硅酸镁水泥的电磁性能,分析镁硅比和养护温度的影响,并基于微观测试结果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养护温度可以显著增强硅酸镁水泥的早期强度;硅酸镁水泥的复介电常数实部随着镁硅比和养护温度的提高逐渐增大;提高养护... 采用波导法测定硅酸镁水泥的电磁性能,分析镁硅比和养护温度的影响,并基于微观测试结果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养护温度可以显著增强硅酸镁水泥的早期强度;硅酸镁水泥的复介电常数实部随着镁硅比和养护温度的提高逐渐增大;提高养护温度使硅酸镁水泥的复介电常数虚部和损耗角正切值增大;与镁硅比相比,养护温度对硅酸镁水泥的透射率、反射率和吸收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微观测试结果显示含水量和孔结构对硅酸镁水泥的电磁性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镁水泥 镁硅比 养护温度 电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照樱子 孙思琪 +3 位作者 夏楚瑜 周辰溪 赵晶 张蔚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42-6153,共12页
城市扩张所导致的绿地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双修”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的固碳作用,以及优化城市及社区更新方式,改变... 城市扩张所导致的绿地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双修”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的固碳作用,以及优化城市及社区更新方式,改变居民出行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城市碳汇能力提升和碳排放的降低。基于2005—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双修”政策使城市碳排放显著降低了5.6%,但该效应有3年的滞后期;(2)机制分析揭示了城市绿地的增加是“城市双修”政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绿地面积每增加1000hm^(2),城市碳排放降低1.5%;(3)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双修”政策会扩大碳排放最高和最低城市之间的碳排放差距,城市的生态基础、财政基础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会影响“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力,并对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城市的碳减排助推作用更强。研究据此提出了充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系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生态修复 城市碳排放 交错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集气覆盖层闭气能力影响因素及优化布置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光耀 刘思达 +2 位作者 李鹤 詹良通 夏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为了实现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高效集气,消除填埋气无序逸散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身安全问题,提出由HDPE土工膜、膜下集气管和土质调节层构成的增强型集气覆盖层(EGCC)结构.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Air/W模块,分析增强型集气覆盖层的闭气... 为了实现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高效集气,消除填埋气无序逸散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身安全问题,提出由HDPE土工膜、膜下集气管和土质调节层构成的增强型集气覆盖层(EGCC)结构.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Air/W模块,分析增强型集气覆盖层的闭气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膜下集气管的抽气压力和单层填埋垃圾的厚度是影响增强型集气覆盖层闭气效果的3个主要因素.膜下最大气压随着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的降低、膜下集气管抽气压力的提高和单层填埋垃圾厚度的提高而增大.提出基于土质调节层的固有渗透率和膜下集气管抽气压力的膜下集气管布置间距估算公式,建议优先选用当地容易获得的中砂或更粗的土料作为土质调节层.在深圳下坪填埋场采用增强型集气覆盖层并结合集气井技术后,2014—2019年期间填埋气收集量提升7倍以上,收集率由不到30%提升至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填埋气 增强型集气覆盖层(EGCC) 集气管间距 优化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水化硅酸镁水泥配合比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悦 潘博 +2 位作者 李洪文 罗晓 林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30-11236,共7页
为制备流动度大,早期抗压强度高的水化硅酸镁水泥,利用正交试验,研究镁硅比(Mg/Si)、水胶比(W/B)、六偏磷酸钠(SHMP)对流动性能、3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配合比。结果表明:Mg/Si对早期抗压强度以及流动性影响较小,对后期抗... 为制备流动度大,早期抗压强度高的水化硅酸镁水泥,利用正交试验,研究镁硅比(Mg/Si)、水胶比(W/B)、六偏磷酸钠(SHMP)对流动性能、3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配合比。结果表明:Mg/Si对早期抗压强度以及流动性影响较小,对后期抗压强度影响较大。W/B和SHMP对早期抗压强度以及流动性影响较大。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水化硅酸镁水泥的最优配合比:Mg/Si为1.2(摩尔比)、W/B为0.41、SHMP为3.4%。利用XRD、SEM等微观测试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化硅酸镁水泥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优化后试样中的Mg(OH)_(2)含量显著降低,M-S-H凝胶更为均匀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硅酸镁水泥 正交试验 流动性 抗压强度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钢框架Benchmark模型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梅 胡坤坤 孙俊杰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为了定量评估中、高层建筑抗震性能,以美国FEMA标准确定结构性态点,以基本自振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指标,给出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以当前国际结构振动控制的公共平台Benchmark第3... 为了定量评估中、高层建筑抗震性能,以美国FEMA标准确定结构性态点,以基本自振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指标,给出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以当前国际结构振动控制的公共平台Benchmark第3阶段20层非线性钢框架结构作为分析模型,考虑地震动输入不确定性,建立该结构损伤与谱加速度指标之间的线性拟合函数关系式,获得结构地震易损性函数,绘制出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把握其在各级地震作用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储备。与我国抗震规范、通则作对比,得出大震作用下我国规范、通则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偏于保守等结论,为中、高层钢框架结构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和风险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钢框架 易损性分析 IDA 抗震性能评估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钙掺量对硅酸镁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悦 郑星远 林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25-10130,共6页
采用氢氧化钙(Ca(OH)_(2))对硅酸镁基胶凝材料中的原材料MgO进行了不同质量比例的替代,对其流动度、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热重分析(TG-DTG)和压汞测试(MIP)分析了影响机理。... 采用氢氧化钙(Ca(OH)_(2))对硅酸镁基胶凝材料中的原材料MgO进行了不同质量比例的替代,对其流动度、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热重分析(TG-DTG)和压汞测试(MIP)分析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a(OH)_(2)能够显著增大硅酸镁基胶凝材料的流动度与抗压强度,缩短其凝结时间。XRD、SEM-EDS、TG、MIP测试结果说明了抗压强度提升的原因:Ca(OH)2与硅灰反应生成了C-S-H凝胶,并且促进了MgO的水化,提高硅酸镁基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使其孔隙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钙 硅酸镁基胶凝材料 流动度 凝结时间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支梁桥走行车桥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稳定性预测方法
10
作者 刘豪 唐贞云 《振动工程学报》 2025年第9期2011-2022,共12页
实时混合试验近年来被应用于高速列车桥上行车的性能测试。为了避免试验失稳对车辆试件或者加载系统造成破坏,有必要研究走行车桥实时混合试验的稳定性。走行车桥系统的时变特性为实时混合试验稳定性分析带来了难题,需要对此建立适用的... 实时混合试验近年来被应用于高速列车桥上行车的性能测试。为了避免试验失稳对车辆试件或者加载系统造成破坏,有必要研究走行车桥实时混合试验的稳定性。走行车桥系统的时变特性为实时混合试验稳定性分析带来了难题,需要对此建立适用的稳定性预测方法。建立了车桥实时混合试验系统的时变离散状态空间方程,该方程可以准确描述系统所有状态量随时间的变化;提出了基于累乘状态转移矩阵谱半径的稳定性判据,并结合二分法建立了该时变实时混合试验的相对稳定性预测方法;基于振动台进行了一系列走行车桥实时混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实际试验的稳定性实测值与提出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预测的理论值吻合良好。该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车桥实时混合试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试验 车-桥耦合振动 简支梁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