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教育如何影响社会阶层?——基于世代和年龄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李升 孙静含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6,共21页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回报往往被赋予很高的期待,关键在于教育对个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仅考虑“经济收入回报”的教育回报率相比,重在“社会阶层回报”的教育回报系数更能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1—2021跨十...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回报往往被赋予很高的期待,关键在于教育对个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仅考虑“经济收入回报”的教育回报率相比,重在“社会阶层回报”的教育回报系数更能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1—2021跨十年的七次调查数据,分别对全样本、分世代和分年龄段的样本计算教育回报系数。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回报系数在不同世代、年龄之间发生变化,以教育学历为核心的文凭社会的作用机制成为重要原因。进一步发现,在个体层面,教育学历的获得和以文凭为重要基础的职业晋升都是过程性的,且在不同年龄与世代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学校教育影响社会阶层的作用机制,会受到政策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变化。通过量化方法的研究结果能够描述我国不同世代和不同年龄群体的教育回报情况,这对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育回报系数 世代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层“内卷”: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2
作者 梁伟 陈锋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8,共8页
文章从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以优绩主义为分析视角,探讨大学生学习困境的表现形式、实践影响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表现为圈层“内卷”。结合实践来看,圈层“内卷”本质上是优绩主义持续形塑的结果:一方面... 文章从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以优绩主义为分析视角,探讨大学生学习困境的表现形式、实践影响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表现为圈层“内卷”。结合实践来看,圈层“内卷”本质上是优绩主义持续形塑的结果:一方面,优绩主义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锚定机制,构造出大学生圈层“内卷”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优绩主义借助互联网媒介的催化机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圈层“内卷”提供了推动力。在制度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推动之下,具有强烈自我价值实现冲动的大学生将学业成就与自我价值实现高度绑定,从而为圈层“内卷”提供了内在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大学生 学习困境 圈层“内卷” 优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自组织中的志愿互助与健康赋能过程--以北京H癌症患者自组织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蔚玮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9-63,共5页
对癌症自组织中患者之间的志愿互助以及他们的健康赋能过程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观察和民族志研究。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自组织是患者在确诊后健康赋能的重要途径和实践空间。患者之间的志愿互助促进了他们健康决策能力的形成,疾病管理能力的提... 对癌症自组织中患者之间的志愿互助以及他们的健康赋能过程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观察和民族志研究。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自组织是患者在确诊后健康赋能的重要途径和实践空间。患者之间的志愿互助促进了他们健康决策能力的形成,疾病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通过自我效能感的重建实现心理重建和社会适应。癌症自组织中的健康赋能过程帮助癌症患者实现了改善疾病结果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实践着一种从客体健康到主体健康的赋权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患者 志愿互助 健康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礼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基金、祠祀制度与民间信仰管理制度、家风家训与道德评选的三组对比为例,揭示了礼治嵌入于乡村内生秩序,是伦理政治信仰的一体化的特征,且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致性;而三治则更多由外生于乡村秩序的制度力量来建构,是制度分化、多元共治的体现,且强调公私领域之间的差异。这种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使得三治不能仅仅通过借用礼治的某些形式来实现融合。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三治体系化的重点不在于“合”,而在于“融”,即需要以情境化的治理实践方式来实现基于分化性逻辑的融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礼治 三治融合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中的农户土地权益保障:创新模式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梁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农地流转需兼顾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皖东T市的经验表明,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是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具有分散农户组织化、权利实践公共化和资源分配社区化的实践特征,形成了整体性的土地权益保障体系... 农地流转需兼顾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皖东T市的经验表明,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是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具有分散农户组织化、权利实践公共化和资源分配社区化的实践特征,形成了整体性的土地权益保障体系,包括农地整合的集体同意机制、经营主体筛选的村社本位机制和弹性地租的民主协商机制。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的关键在于其内含了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的自主治理系统。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实现了对村集体的激活,为农户土地权益保障奠定了客观基础;其次,农户基于信任关系主动赋权村集体,促使村集体获得统筹与组织农户的权能;最后,农户以集体统筹为基础推动农地流转,同时开展土地权益的公共实践,实现了农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的双重目标。在农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对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自主治理 村集体 “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制度差异的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
6
作者 梁伟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区域差异是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实践的重要特征,深入探析农地流转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对于推动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功能属性-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比较苏南Z县和湖北S县的农地流转制度实践,分析发现,乡村工业化水平和基... 区域差异是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实践的重要特征,深入探析农地流转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对于推动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功能属性-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比较苏南Z县和湖北S县的农地流转制度实践,分析发现,乡村工业化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两地农地流转制度实践的差异。在苏南Z县,高度发达的乡村工业化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强化了农地流转制度提升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功能;良好的经济条件也为基层政府和村集体提供了充足的治理资源,形成了政社共治的农地流转治理格局。在湖北S县,非农产业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农地流转制度仍需具有福利供给的保障功能;薄弱的经济基础也导致基层政府和村集体治理资源匮乏,农地流转在社区内自发进行,形成关系治理的农地流转治理格局。因此,东部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应通过规范市场降低农地流转风险,中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应在坚持村社本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统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制度差异 功能属性 治理结构 村集体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中的“夫妻工”:资本农场的用工模式及其劳动过程研究
7
作者 梁伟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农业用工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资本农场基于农业产业的用工特性与劳动过程的控制需求,普遍采取雇佣外地“夫妻工”的用工模式,并且构建出独特的用工管理体制——农场政体。农场政体呈现出工厂化管理与拟家庭经营的双... 农业用工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资本农场基于农业产业的用工特性与劳动过程的控制需求,普遍采取雇佣外地“夫妻工”的用工模式,并且构建出独特的用工管理体制——农场政体。农场政体呈现出工厂化管理与拟家庭经营的双重特性,前者强调通过工厂化管理模式实现对劳动力的显性控制,促使夫妻工严格执行资本农场的劳作要求;后者强调借助“夫妻工”的家庭关系强化对劳动过程的隐性控制,从而发挥“夫妻工”的生产优势并降低用工成本。农场政体为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雇佣关系和劳动过程提供了新视角,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工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工 劳动过程 工厂化管理 拟家庭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连带型组织”:乡镇包村制的组织特性及其治理效能——以陕西省G镇为例
8
作者 安永军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乡镇包村制是一种非科层化治理机制,从乡-村关系的视角,提出“扩展连带型组织”的概念对其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效能进行解释。“扩展连带型组织”即指乡镇科层组织在常规职责之外扩展出包村职责,且在包村职责下对村庄治理承担... 乡镇包村制是一种非科层化治理机制,从乡-村关系的视角,提出“扩展连带型组织”的概念对其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效能进行解释。“扩展连带型组织”即指乡镇科层组织在常规职责之外扩展出包村职责,且在包村职责下对村庄治理承担连带责任,具体体现为责任连带性和责任扩展性两个特征。扩展连带型的组织特性能够实现双重整合,一是乡-村之间的纵向整合,责任连带性促使包村干部采用动员式治理方式开展工作,动员式治理能够生产乡-村之间的情感性信任关系,推动乡镇为村庄提供下沉支持;二是科室之间的横向整合,责任扩展性为乡镇干部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机遇,培养了其总体战略管理能力与因地制宜转化能力,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乡镇干部,“多能”反哺“一专”增进了科层常规工作的整体性和回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包村制 连带责任 非科层化 动员式治理 情感性信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单位变迁:以中部X县的行政单位为例
9
作者 韩礼涛 金炜玲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8-212,共25页
本文基于中部地区某县级税务机构的个案分析,探索代际继替对行政单位行为逻辑和内部生态的历史影响,考察单位在民情意义上的变迁。研究发现,代际关系是理解单位演变的关键线索。20世纪80年代,单位的代际关系具有家庭属性,围绕“一代职... 本文基于中部地区某县级税务机构的个案分析,探索代际继替对行政单位行为逻辑和内部生态的历史影响,考察单位在民情意义上的变迁。研究发现,代际关系是理解单位演变的关键线索。20世纪80年代,单位的代际关系具有家庭属性,围绕“一代职工—二代职工(子弟)”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单位中形成了亲属关系和正式制度混合的权威结构,维持了单位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人员退休与用人制度改革,“子弟”单位逐步衰落,单位开启了“去亲属化”的变迁历程。“二代职工(子弟)—三代职工(学生)”之间的代际地位出现倒转,打破了复合权威结构,也塑造着新阶段单位组织的行为与规范。代际关系的变迁蕴含在单位组织的运行中,是单位正式制度的民情基础,也构成单位研究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代际关系 权威结构 民情 组织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议题与研究展望
10
作者 郭施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5,共14页
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和气候政策支持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社会层面碳排放的重要途径。行为气候政策通过整合行为科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设计,成为提升气候行动有效性的新兴研究方向。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梳理了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现状,旨在推动... 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和气候政策支持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社会层面碳排放的重要途径。行为气候政策通过整合行为科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设计,成为提升气候行动有效性的新兴研究方向。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梳理了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现状,旨在推动公众更有效地参与气候行动,并促进行为气候政策的理论框架完善及本土化知识建构。结果表明,既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绿色助推工具的行为干预、气候传播框架的认知干预、气候政策设计的政策遵从及气候政策环境的障碍消除等四类核心议题。目前,行为气候政策研究集中于受影响群体的选择架构上,未来的研究一是需要探究政策行动者与受影响群体的行为互适,关注政策行动者认知的政策影响、政策行动者选择偏好与受影响群体行为可接受性的平衡等议题;二是探究微观行为科学与宏观政策过程的深度结合,关注行为科学在气候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气候变化 政策过程 行为科学 行为公共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合约治理逻辑——基于西北L县的考察
11
作者 梁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合约稳定性已成为关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复合型治理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西北L县的农业合约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构建地方政府、市场主体、村社集体与农户的协同治理合力,是提升农业合...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合约稳定性已成为关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复合型治理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西北L县的农业合约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构建地方政府、市场主体、村社集体与农户的协同治理合力,是提升农业合约稳定性的关键。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制度嵌入与行政激励为核心的行政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为合约履行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优化合约控制权结构、履约过程监督以及“以合约治理合约”为核心的市场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与农户通过优化合约控制权结构及强化全流程监督,实现对合约关系的精细化管理;以关系嵌入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机制是合约治理的补充性控制机制,为合约双方提供了非正式支持,有效增强了农业合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约治理体系 复合型治理 合约稳定性 农业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概念溯源与定义及其对中国自主知识生产的启示
12
作者 陈心想 何祎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51,共13页
在系统回溯学者对社区的称谓、叙述、认识、论说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条件的变迁,对社区进行重新定义。从燕京学派社区概念引入之起,梳理了该概念在中国出现、翻译和采纳的过程,以及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社区”的含义。就社区... 在系统回溯学者对社区的称谓、叙述、认识、论说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条件的变迁,对社区进行重新定义。从燕京学派社区概念引入之起,梳理了该概念在中国出现、翻译和采纳的过程,以及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社区”的含义。就社区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传播和变迁进行回顾,并分析了当代社区的性质和形式。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以后社区概念的复兴、争议和界定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社区含义的拓展,社区概念的历史流变与社会变迁的过程相互交织。最后,探讨了符合当下社区实际状况的定义,并提出四点对中国自主知识生产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概念 燕京学派 自主知识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小农户组织化: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
13
作者 梁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86,共10页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再造村社集体进而发挥其治理功能,对于实现小农户组织化具有重要价值。以鄂中S县的土地“按户连片”为研究案例,探讨村社集体再造与小农户组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为应对小农...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再造村社集体进而发挥其治理功能,对于实现小农户组织化具有重要价值。以鄂中S县的土地“按户连片”为研究案例,探讨村社集体再造与小农户组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为应对小农户生产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与公共物品供给问题,S县通过正式制度供给、公共诉求回应与嵌入式资源输入的方式赋能村社集体,实现了对村社集体的治理再造。在治理再造的基础上,村社集体便能充分发挥治理功能,从而实现小农户的组织化:首先,村社集体借助社会动员的方式生成集体行动的公共意志,促使小农户积极参与公共治理事务;其次,村社集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协调土地利益,实现集体内部的利益平衡;最后,村社集体通过利益整合与社会整合将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在推动土地“按户连片”的过程中克服小农户的生产困境。这对于更好地发挥村社集体的治理功能进而实现小农户组织化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村社集体 小农户 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婚姻匹配对父母育儿分工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锦含 朱美静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8,共15页
育儿分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不仅影响夫妻劳动参与、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扩张进程的推进,中国教育婚姻匹配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针对育儿分工的协商互动也随之变化。文... 育儿分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不仅影响夫妻劳动参与、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扩张进程的推进,中国教育婚姻匹配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针对育儿分工的协商互动也随之变化。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使用分数响应回归模型,考察了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各类育儿活动分工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照顾子女日常生活起居的分工安排影响较为有限,母亲的投入时间始终多于父亲。其次,辅导子女功课学习的分工安排受到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显著影响,由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的一方主导,但双方受教育程度相同时,母亲会付出更多时间。最后,在男高女低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下,父亲更可能与母亲共同参与陪同子女娱乐玩耍,但不会成为该项育儿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实证结果表明,父母育儿分工既包含基于相对受教育程度的理性考虑,也受到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两种机制交互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育儿活动中塑造出不同的育儿分工安排。总体上看,母亲仍为育儿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父亲更可能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育儿活动。基于此,研究从增强育儿的性别平等化观念、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与扭转低生育率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婚姻匹配 育儿分工 性别角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视角下中国气候故事传播话语建构的理念与路径
15
作者 冯若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77-88,共12页
聚焦中国气候议题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规范流通模式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际传播话语与国际规范体系的互构关系,提出中国气候故事传播话语建构的理念与路径。中国气候故事对国际受众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取决于中国倡... 聚焦中国气候议题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规范流通模式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际传播话语与国际规范体系的互构关系,提出中国气候故事传播话语建构的理念与路径。中国气候故事对国际受众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取决于中国倡导的全球气候治理新规范在目标受众国内部的扩散能力。通过结果性逻辑与恰当性逻辑的话语建构,为规范接受者提供有利于新规范扩散的利益认知和文化理解,是中国气候传播话语向下嵌入目标受众国本土情境的策略重心。中国气候故事在国际舆论的价值感召力,源于中国作为新兴规范倡导者对西方主流规范倡导者的话语竞争优势。对西方“气候正义话语”进行去本质化和去中心化的批判与反思,实现自身向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向上嵌入,是中国气候故事在西方话语之外实现价值重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规范 中国气候故事 传播话语 气候治理 双向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的组织模式及实现机制
16
作者 梁伟 《中国流通经济》 2025年第9期36-49,共14页
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小农户如何有效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存在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端个体化生产与标准化品控的冲突,流通端小规模生产与流通链高成本的张力,以及销... 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小农户如何有效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存在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端个体化生产与标准化品控的冲突,流通端小规模生产与流通链高成本的张力,以及销售端小农户与中间商的不平等市场交易关系。云南花卉产业的典型案例表明,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下沉、主体联动等组织模式,能够促进小农户组织化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对于克服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的多重困境具有显著效果。研究发现,小农户组织化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依托三重实现机制:市场约束的应对机制,即不同主体通过有效整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资源与物流资源,提升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能力;市场利益的分配机制,即不同组织主体通过与小农户建立正式的分成合约与非正式的风险分担合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组织成本的分摊机制,即不同主体通过集中承担小农户组织化的成本,有效降低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的交易成本。鉴于此,应当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电商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电商市场参与积极性,在推动农产品电商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小农户与多元主体之间的产业关联,并构建小农户与多元主体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有效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电商市场 组织成本 交易关系 小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