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细胞陷窝-小管流体动力学微环境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
1
作者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18,共1页
目的骨力学适应性重建受到不同力学信号、微重力环境和生理病理等条件的影响,但其无法通过经典的Wolf定律或Frost理论解释。团队从骨细胞力学微环境入手,探究以上条件通过骨细胞陷窝-小管网络(LCN)流体动力学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 目的骨力学适应性重建受到不同力学信号、微重力环境和生理病理等条件的影响,但其无法通过经典的Wolf定律或Frost理论解释。团队从骨细胞力学微环境入手,探究以上条件通过骨细胞陷窝-小管网络(LCN)流体动力学调控骨重建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利用活体小鼠胫骨轴向加载,显微CT和共聚焦成像,RNA-seq以及“整骨-LCN-骨细胞”多尺度力学建模,研究骨骼外部不同力学信号参数(如幅值、频率、循环、间歇和加载方向等)以及废用和增龄等条件引起的LCN结构变化对LCN内流速/流体剪切力(FSS)和骨细胞响应的影响。结果加载幅值、频率以及加载方向主导LCN内FSS大小的变化;循环数量增加使骨细胞响应饱和,间歇助其恢复力学敏感性。废用导致陷窝体积增大,增加了LCN内骨细胞感知的FSS,促进了相关基因集的表达,增强了废用条件下骨力学适应性重建。总的来说,LCN形态(陷窝体积和小管截面积)变化时,骨细胞感知的FSS呈线性增减;而LCN结构改变(陷窝和小管密度降低)将强烈影响LCN内FSS分布,从而影响骨细胞的力学感知。结论从骨细胞LCN力学微环境新视角,阐释了不同力学刺激信号和生理病理等条件影响骨力学适应性重建的机制,为骨重建力学调控理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力学 废用 力学刺激 流体动力学 骨细胞 生理病理 骨重建 流体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μMRI生物力学建模评估股骨近端微结构力学行为
2
作者 霍晨晨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6-872,共7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微有限元模型(μMRI模型),模拟侧向跌倒姿态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应力和应变。其次,借助显微CT(μCT),验证μMRI图像分割骨微结构的准确性;基于μCT构建有限元模型(μCT模型),验证μMRI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侧向跌倒的离体力学加载实验和应变片测量,验证μMRI模型计算骨表面应变的准确性。结果μMRI与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骨微结构参数BV/TV显著相关(r=0.89,P<0.05),μMRI模型和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主应变百分位数高度相关(R^(2)>0.9)。μMRI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变与力学实验测量的应变高度相关(R^(2)=0.82)。结论基于μMRI分割骨微结构建立的股骨近端微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表征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研究结果为在体无创评估髋部股骨微结构退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磁共振成像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分析 股骨 骨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PCR仪中电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王冬 冯继宏 张新磊 《电子测量技术》 2011年第5期57-60,共4页
为了研制升降温速率快、温度控制精度高的实时PCR仪,设计并构建了实时PCR仪中的电控系统。该系统硬件部分以DSP2812为核心,利用DSP2812自带的ADC和电压调理电路构成数据采集输入通道,同时DSP2812的事件管理器输出互补PWM,实现驱动半导... 为了研制升降温速率快、温度控制精度高的实时PCR仪,设计并构建了实时PCR仪中的电控系统。该系统硬件部分以DSP2812为核心,利用DSP2812自带的ADC和电压调理电路构成数据采集输入通道,同时DSP2812的事件管理器输出互补PWM,实现驱动半导体加热制冷片的目的。系统软件部分利用PID算法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实验结果表明ADC模数转换的平均误差率为0.11%,整个系统的温度变化率达到3℃/s,精度达到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PCR仪 DSP2812 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用条件通过改变骨细胞陷窝-小管流体动力学微环境影响骨力学适应性重建
4
作者 付瑞森 王晨璐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2-262,共1页
目的探明废用条件下力学刺激对骨重建的影响规律是航天员借助运动对抗骨丢失的科学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废用条件下骨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增强,但其原因尚未阐明。本研究从力感受细胞(骨细胞)的力学微环境入手,揭示废用条件通过改变骨细胞陷... 目的探明废用条件下力学刺激对骨重建的影响规律是航天员借助运动对抗骨丢失的科学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废用条件下骨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增强,但其原因尚未阐明。本研究从力感受细胞(骨细胞)的力学微环境入手,揭示废用条件通过改变骨细胞陷窝-小管网络(LCN)流体动力学微环境影响骨重建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对尾吊(模拟废用条件)(HU)和地面正常活动(GC)小鼠进行胫骨活体加载;借助显微CT评估骨量的变化;利用共聚焦成像测量骨组织中LCN形态和结构参数;建立整骨-LCN的多尺度力学模型,计算LCN内的骨细胞流体剪切力(FSS);利用RNA-seq等检测骨组织细胞基因表达。结果在表观层次,尾吊小鼠的胫骨对相同力学载荷的响应增强,其中松质骨体积分数(GC:29%,HU:90%)、皮质骨面积分数(GC:30%,HU:42%)增加较为明显。在细胞水平,尾吊组骨陷窝的体积显著增加(GC:342±125μm3,HU:383±146μm3),形状更趋于球形,且相同力学加载在尾吊组形成更高的FSS(GC:3.63 Pa,HU:4.95 Pa)。在分子水平,FSS相关基因集在尾吊组中表达更高。结论废用条件引起LCN结构改变,增加了作用在骨细胞的FSS,促进了力敏感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增强了废用条件下骨的力学适应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废用 尾吊 环境影响 整骨 流体剪切力 骨重建 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陷窝-小管形态和网络结构对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
5
作者 付瑞森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5-335,共1页
目的骨重建过程受力敏感细胞“骨细胞”的调节,陷窝-小管网络(lacunocanalicular network,LCN)是为骨细胞提供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场所。不同生理病理条件导致LCN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可能会影响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进而影响骨重建效应... 目的骨重建过程受力敏感细胞“骨细胞”的调节,陷窝-小管网络(lacunocanalicular network,LCN)是为骨细胞提供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场所。不同生理病理条件导致LCN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可能会影响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进而影响骨重建效应。本研究旨在阐明LCN的结构和形态变化对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规律,以期为骨力学适应性重建机制提供更深入的理解。方法建立了表征宏观力学载荷经由组织变形在LCN内形成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整骨-LCN”多尺度力学模型,研究了LCN的形态(陷窝形状、体积和小管面积、长度)和结构(陷窝密度、小管密度、连通性、分支)的改变对骨细胞流体剪切力(FSS)的影响。结果LCN的形态变化如陷窝体积减少10%~30%时,FSS线性地降低7%~21%;而小管面积的减少,则使FSS增加7.9%~30.5%。LCN的结构改变会强烈影响LCN内FSS的分布,同时小管密度的降低会显著增加FSS,而陷窝密度的降低对FSS影响较小。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LCN形态和结构变化对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规律,为理解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骨力学适应性重建效应的差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力学 流体动力学 骨细胞 流体剪切力 整骨 小管 生理病理 力学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骨-陷窝小管网络-骨细胞”多尺度模型探究不同加载参数对骨重建的影响
6
作者 付瑞森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5-335,共1页
目的骨重建效应与所施加循环载荷的幅值、速率、频率、数量和恢复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然而,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从骨细胞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入手,通过建立“整骨-陷窝小管网络(LCN)-... 目的骨重建效应与所施加循环载荷的幅值、速率、频率、数量和恢复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然而,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从骨细胞对力学刺激的响应入手,通过建立“整骨-陷窝小管网络(LCN)-骨细胞”多尺度模型,探究不同加载参数对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基于显微CT扫描建立小鼠胫骨有限元模型,计算加载引起的组织变形;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LCN进行成像,计算LCN内组织变形产生的流体剪切力(FSS);建立骨细胞力敏感离子通道(MSIC)模型,描述FSS作用下的骨细胞MISC的打开、关闭和失活。然后,使用该模型探究载荷大小、频率、循环数量和恢复时间对骨细胞MISC的影响。结果载荷幅值和频率通过直接影响骨细胞上FSS,进而调控MSIC的开放比例。随着数量的增加,MSIC逐渐从开放状态转变为失活状态,骨细胞对FSS响应饱和。短期恢复时间有助于MSIC恢复到关闭状态,而长期恢复时间有助于恢复骨细胞的力学敏感性。模型预测所有加载参数下的骨细胞MSIC开放比例与动物实验测量的骨形成率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86)。结论通过描述骨细胞MSIC对力学刺激的响应,揭示了不同加载参数与骨重建效应之间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刺激 关闭状态 整骨 多尺度模型 共聚焦显微镜 骨细胞 流体剪切力 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陷窝-小管结构改变对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
7
作者 王晨璐 王慧茹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14,共8页
目的探讨废用条件引起的骨陷窝-小管系统(lacunar-canalicular system,LCS)结构改变对力学刺激作用下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首先,以轴向加载的小鼠胫骨为对象,建立“整骨-单个骨细胞LCS”多尺度模型。然后,将整骨多孔弹性... 目的探讨废用条件引起的骨陷窝-小管系统(lacunar-canalicular system,LCS)结构改变对力学刺激作用下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首先,以轴向加载的小鼠胫骨为对象,建立“整骨-单个骨细胞LCS”多尺度模型。然后,将整骨多孔弹性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压力梯度等结果作为单个骨细胞LCS模型的边界条件,以计算骨细胞周围的流速和剪切应力。最后,采用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法确定LCS结构参数(陷窝体积、陷窝形状与小管直径)对LCS内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独立及交互影响。结果当陷窝体积、陷窝形状与小管直径分别从正常变为废用条件时,流速分别增加了5.3%、39.3%和37.0%。DOE结果显示,陷窝形状与小管直径对流速和剪切应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贡献比为0.38∶0.62,而陷窝体积以及各参数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结论废用条件致陷窝形状和小管直径的改变是影响力学刺激作用下LCS内骨细胞流体动力学微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的运动方式有望防治太空失重等带来的废用性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重建 废用 骨陷窝-小管系统 流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与检测离体猪肝植入式微波辐射热场 被引量:3
8
作者 梁萍 董宝玮 +7 位作者 于晓玲 于德江 程志刚 苏莉 彭见曙 南群 王怀军 党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计算机模拟超声引导下植入式微波辐射热场在离体猪肝中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对临床常用的能量输出条件下微波热凝固的范围和温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检测。通过实验得到了离体猪肝的模拟参数 ,建立了离体猪肝的计算机模... 目的 :探讨计算机模拟超声引导下植入式微波辐射热场在离体猪肝中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对临床常用的能量输出条件下微波热凝固的范围和温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检测。通过实验得到了离体猪肝的模拟参数 ,建立了离体猪肝的计算机模拟热场图 ;在 2 6个猪肝上进行了 496个点次的测温以验证模拟热场的准确性。结果 :微波辐射时离体猪肝温升曲线与计算机模拟温度曲线有很好的一致性的占 88.91% ,猪肝凝固边界温度与计算机模拟的 5 4℃所对应的边界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 :用计算机模拟离体猪肝微波热场是准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猪肝植入式微波辐射热场 微波热疗 肝脏 计算机模拟 介入性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牵张”模式对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再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付瑞森 刘有军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07-207,共1页
目的针对传统牵张成骨术(DO)中存在的新骨形成和矿化缓慢,治疗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速牵张"的牵张方案,在缩短牵张持续时间的同时,确保牵张区域的血管恢复和骨再生。为了验证方案的有效性,特别是各种牵张速率最佳组合... 目的针对传统牵张成骨术(DO)中存在的新骨形成和矿化缓慢,治疗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速牵张"的牵张方案,在缩短牵张持续时间的同时,确保牵张区域的血管恢复和骨再生。为了验证方案的有效性,特别是各种牵张速率最佳组合的问题,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变速牵张"技术对DO过程中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在保持总牵张长度不变的前提下,分别使用高速率(0.8 mm/d)、低速率(0.4 mm/d)或者高速率和低速率组合("变速牵张")进行牵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新骨形成 骨再生 验证方案 持续时间 治疗周期 高速率 低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风琴”牵张成骨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10
作者 杨海胜 Bettina M.Willie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9-19,共1页
目的牵张成骨术(DO)通过牵张器对骨骼施加稳定和缓慢的牵张力,刺激截骨间隙内新骨形成和矿化,以实现延长骨骼的目的。但其最主要的临床问题是巩固期新骨形成缓慢,导致治疗周期漫长。临床报道,在巩固期施加交替牵-模式的"手风琴&qu... 目的牵张成骨术(DO)通过牵张器对骨骼施加稳定和缓慢的牵张力,刺激截骨间隙内新骨形成和矿化,以实现延长骨骼的目的。但其最主要的临床问题是巩固期新骨形成缓慢,导致治疗周期漫长。临床报道,在巩固期施加交替牵-模式的"手风琴"技术(AT)可有效治疗一些骨再生不良或矿化缓慢的情况。然而,尚不清楚AT的最佳应用时机。采用动物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在巩固期不同时机行使AT对DO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对小鼠股骨干进行截骨术和为期10 d的牵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骨形成 牵张成骨 巩固期 应用时机 截骨术 骨间隙 临床报道 不同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