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主要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兰梓睿 刘保留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文章以2011—202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 文章以2011—202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短期存在,而是具有长期效应的特征,并呈现边际递增趋势;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之间的有机结合。研究结论可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公众环境关注度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产-储-用”多功能融合的零碳单元体形态特征与方案构建
2
作者 潘家华 吉治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开启全球从高碳化石燃料转轨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零碳发展进程。尽管零碳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但由于对化石能源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开启全球从高碳化石燃料转轨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零碳发展进程。尽管零碳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但由于对化石能源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及对可再生能源量的充裕性与质的稳定性的存疑,风能、太阳能电力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仍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储能、电动汽车、热泵等技术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零碳产业链尚未耦合集成,零碳产业体系难以充分发挥其对高碳化石燃料产业体系的整体性替代优势,严重滞缓了零碳转型的进程。基于此,该研究从零碳风能、太阳能电力“产-储-用”多功能融合的视角,提出零碳单元体(zero-carbon energy prosumerage system, ZEPS)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整合可再生能源生产(零碳风能、太阳能发电)、能源储存(储能电池)以及终端能源消费(如各类用电设备、电动汽车、热泵等)等要素,系统集成一个既可独立运行又可连接电网的集零碳能源“产-储-用”于一体、功能完备的单元体,并解析其基本要素与典型形态。作为新型能源系统形态,ZEPS的治理构架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扁平化格局,对高碳化石能源自上而下的“产-输-配-终端用能”线性模式形成补充和变革。ZEPS具有可复制、易推广的普适性特征,能够实现与电网的互利共赢,在提升能源可及性与安全性、改善环境质量、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增进消费者福祉等方面展现出多赢潜力。ZEPS方案的构建与运行将引致经济社会系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突破基于高碳化石燃料体制机制的惯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能源转型 零碳转型 “产-储-用”融合 零碳单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异质下中国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保留 兰梓睿 +2 位作者 尹皓 晁祥瑞 孙天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5-207,共13页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共同前沿的三阶段SBM模型来测度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于未改进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分地区效率均值来看,呈现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特征。②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差异性特征。③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差异因素,东部地区和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果则一般。④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相邻地区的协作和交流,进而形成以邻为伴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因此,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重视提高要素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技术差距;同时,也要深化和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政策制定层面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从而形成地区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共同前沿理论 强可持续理论 三阶段SBM模型 空间杜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征、要求与路径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莹 吉治璇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解与研判“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要特征、具体要求与实现路径,能够提升对“双碳”目标的认识,更好地释放系统性变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规避所伴随的风险,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碳中和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系统性变革 净零碳转型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再解析:概念、挑战和机遇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碳达峰是一个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必然是碳中和的表征。中国实现碳中和只能是高碳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退和零碳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攀升,使得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80%;零碳能源的革命... 碳达峰是一个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必然是碳中和的表征。中国实现碳中和只能是高碳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退和零碳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攀升,使得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80%;零碳能源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革命,可推动就业增长、安全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零碳能源的消费革命,可提升民生福祉,促使区域协同和发展范式的升级;同时,碳移除的净零碳路径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较弱,潜在风险较大,只可起到辅助作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摒弃碳思维,充分释放零碳转型的增长动能,多路径优化集成,才能行稳致远,迈向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净零碳转型 零碳能源 碳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莹 陈涛峰 +1 位作者 陈洪波 潘家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6,共11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客观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利用2003—201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客观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利用2003—2017年283个中国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并比较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将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扶持政策是否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结果显示:(1)扶持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质量,且扶持政策越早实施效果越明显。(2)扶持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更为显著。(3)扶持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对中西部地区以及有色冶金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中国应制定更加明确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类标准,确定差异化的转型路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扶持力度,引导森工和石油类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多期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小水电价值评估与发展战略转型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萌 龚群超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104,共19页
从经济性、社会性、减排效应等多方面对小水电进行价值评估,小水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贡献侧重点不同,小水电发展虽存在较多争议,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应理性认知、科学对待、正确引导。在碳... 从经济性、社会性、减排效应等多方面对小水电进行价值评估,小水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贡献侧重点不同,小水电发展虽存在较多争议,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应理性认知、科学对待、正确引导。在碳中和目标下,小水电通过自身的开发及与风电、光电等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减排降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中国应从五个方面推动构建小水电发展的新格局:(1)正名纠偏,鼓励发展小水电,在小水电发展基础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区;(2)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小水电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3)完善市场机制,降低融资难度,促进小水电健康、良性发展;(4)加快科技创新、科技突破、科技集成,更好地支撑小水电直接或间接的能替及减排等作用发挥;(5)积极探索碳中和愿景下小水电贡献路径的中国方案,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治理 碳中和 新型电力系统 小水电发展转型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能源地缘政治风险与国家能源安全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萌 李雨珊 +1 位作者 潘家华 吴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共8页
从石油世纪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碳中和时代转型,将重塑全球能源安全新格局。文章基于化石能源的非均衡非均质点状分布特征,分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安全,其有着难以摆脱的能源地缘困境,而可再生能源凭借其天然的资源禀赋,为打... 从石油世纪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碳中和时代转型,将重塑全球能源安全新格局。文章基于化石能源的非均衡非均质点状分布特征,分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安全,其有着难以摆脱的能源地缘困境,而可再生能源凭借其天然的资源禀赋,为打破地缘困境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束缚提供了新契机。基于此,文章以1990—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使用与能源地缘政治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以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显著弱化了中国长期以来以化石能源进口依赖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在更换地缘风险测度指标,控制原油进口集中度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的文献,更为碳中和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强化碳中和时代中国在世界能源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引领地位、助推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能源强国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地缘格局 能源地缘政治风险 可再生能源 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专利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保留 张莹 李雨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12,共9页
互联网发展是否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以往研究针对互联网发展和城市创新之间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鲜有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剖析。众所周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既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方... 互联网发展是否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以往研究针对互联网发展和城市创新之间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鲜有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剖析。众所周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既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因此,文章从专利视角入手,在系统梳理互联网发展与城市绿色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相比较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经过内生性讨论和更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来进行再次回归分析,结果依旧稳健;②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加强外部监督水平这三个途径来推动地区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下,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和大型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和规模较小城市的促进作用一般。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渗透,以各产业融合促进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重视创新资源的投入,又要提高创新产出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挖掘地区绿色创新潜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以实现地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绿色创新 影响机理 绿色专利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零碳转型的主要路径及其优化集成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家华 陈梦玫 刘保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共12页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快向净零碳转型。“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净零碳转型实现路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从高碳的化石能源“换道”到净零碳可再生能源的跑道上“超车”,需要形成共识,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此,该研究将净...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快向净零碳转型。“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净零碳转型实现路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从高碳的化石能源“换道”到净零碳可再生能源的跑道上“超车”,需要形成共识,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此,该研究将净零碳转型的主要路径划分为以下四个赛道:(1)净零碳转型的核心赛道: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储能、消费。确保实现净零碳转型,零碳是关键。只有在能源主体上实现零碳,才有可能实现净零碳。这不仅要求零碳能源生产的量要足够、质有保障,而且还要匹配消费需求。(2)净零碳转型的系统优化赛道:零碳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要素集成融合。由于零碳可再生能源涉及种类较多,需要具有荷源二元特征的储能调节,进而实现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将各要素综合集成,优化调控。(3)净零碳转型的辅助赛道:高碳化石能源减退与人工碳移除。一方面,化石能源在未来必须要提质增效,按碳中和目标进程有序退出;另一方面,必须使用的化石能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可以终端捕集、利用和封存。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碳汇功能,但这些总体上为辅助性的。(4)净零碳转型的软实力赛道: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净零碳转型不仅需要硬技术和工程手段,也必须要有政策、信息、服务、金融支撑、国际合作等软实力的加持。因此,应该厘清不同赛道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需求,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净零碳转型提供可供选择的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零碳转型 零碳可再生能源 系统性变革 优化集成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