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没有公众的公共空间:北京大栅栏院落调整中的国家与个人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阿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44,共20页
本文采用社会学干预的研究方法,在北京大栅栏的院落空间调整中讨论了公共空间的含义与公共重建的问题。与西方将公共空间作为具有政治或社会意义的公共生活不同,大栅栏的居民从所有权出发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国家财产,又在使用中逐渐侵占... 本文采用社会学干预的研究方法,在北京大栅栏的院落空间调整中讨论了公共空间的含义与公共重建的问题。与西方将公共空间作为具有政治或社会意义的公共生活不同,大栅栏的居民从所有权出发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国家财产,又在使用中逐渐侵占并瓜分了这些在管理上被忽视的国家空间。这既是住房等公共服务欠缺的结果,也被历史形成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所建构,公共空间因此充满了各类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互动。本文将介绍两个强干预的社会行动案例,它们分别以"孵育社会生活"和"划分公私边界"为思路进行院落空间调整实验,但前者失败,后者成功。结论部分对此进行反思并指出,公共重建需要调整空间中的国家与个人关系,并建立公共空间使用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产权 社会干预 “国家-个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访制度下村干部的多重身份和生成逻辑 被引量:9
2
作者 陈锋 孙锦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1,共11页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村干部 双向代理人 资源下乡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乡—城与城—城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差异——基于北京和上海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君甫 王春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99,共9页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文章分析了以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乡—城、城—城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居委会社区,大多数流动人口并没有居住在村委会社区。城—城流动人口居住在居委...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文章分析了以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乡—城、城—城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居委会社区,大多数流动人口并没有居住在村委会社区。城—城流动人口居住在居委会社区及购买住房的比重更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就业身份和收入水平均对两类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迁移城市的居住空间与其来源地密切相关,来源地的不平等导致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迁移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区位选择的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城流动人口 城—城流动人口 居住空间 住房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关系变动下高校学生对美态度变化——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建国 黄宇晨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109,共8页
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年和2019年数据,探讨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变动下国内高校学生对美态度的变化。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对美国好感度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有限。中美关系变动没有引发高校学生强烈的“反美”情绪,对美态度没... 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年和2019年数据,探讨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变动下国内高校学生对美态度的变化。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对美国好感度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有限。中美关系变动没有引发高校学生强烈的“反美”情绪,对美态度没有偏离理性和走向极端,而是呈现出平和与理性的特征。研究表明,全球化、民族主义、媒介传播影响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大学生对美态度。研究结论对于把握中美关系变动下国内社会心态和民众情绪有参考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对美态度 高校学生 PS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结构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关少化 许硕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5-60,共6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研究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科带头人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能够助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对北京市36所高校16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学科带头人领...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研究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科带头人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能够助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对北京市36所高校16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是一个由个人魅力、愿景激励、德行垂范、资源整合与高绩效标准组成的五维度结构;大学学科带头人的个人特征(年龄、学科背景、行政级别)对大学学科带头人领导行为及其相应维度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带头人 学科建设 领导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领导的条块流动基于北京地区高校领导流动的空缺链分析(1978-2018)
6
作者 李兰 阎凤桥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7-212,共36页
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免问题一直被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基于中国领导干部管理的基本规则,借用社会学家怀特提出的空缺链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收集了北京地区77所公立普通高校2546名正副校级领导1978—2018年的流动数据资料,通过空缺链模... 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免问题一直被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基于中国领导干部管理的基本规则,借用社会学家怀特提出的空缺链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收集了北京地区77所公立普通高校2546名正副校级领导1978—2018年的流动数据资料,通过空缺链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部属和市属高校领导干部的流动(简称“条块流动”)状况,以及在高校系统内外流动的条块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高校领导系统空缺链较短,说明北京地区高校领导系统较开放,与外部有较多干部交流;北京地区高校领导存在“条块分流”现象;不同时期的“条块分流”和体制内外流动具有不同特征。这主要缘于中国干部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领导条块流动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干部管理体制 空缺链模型 对数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公正——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艾德·沃尔教授专访 被引量:3
7
作者 艾德·沃尔 叶郁(采访) 李升(采访) 《风景园林》 2020年第9期116-121,共6页
艾德·沃尔(Ed Wall)是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风景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在风景园林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在专访中,艾德围绕景观公正阐述了自己在风景园林研究、实践与教学方面的核心思想。在研究方面,他强调景观和... 艾德·沃尔(Ed Wall)是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风景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在风景园林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在专访中,艾德围绕景观公正阐述了自己在风景园林研究、实践与教学方面的核心思想。在研究方面,他强调景观和城市的公共性,尤其是公共场所产生的交叉方式在规划、设计、使用和维护公共空间中非常重要。在实践方面,他提出设计不仅要确定城市的物理环境和物质维度,更要理解和熟悉景观的过程。在风景园林教学中,格林威治大学的学生正在学习和研究侧重于景观开放性和不完整性的设计方法,学生们还需要牢记他们对环境和社会公正的专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公正 公共空间 交叉过程 景观不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年轻化与村级治理悬浮化——以陕西西安G镇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安永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5,共11页
分析陕西西安G镇村干部年轻化现象后发现:村干部年轻化并未将年轻人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变成村庄治理能力,反而造成了村级治理的悬浮化。年轻村干部与村庄处于经济和社会双重脱嵌的关系中,不仅自身利益和身体不在村庄,而且生活面向、社会... 分析陕西西安G镇村干部年轻化现象后发现:村干部年轻化并未将年轻人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变成村庄治理能力,反而造成了村级治理的悬浮化。年轻村干部与村庄处于经济和社会双重脱嵌的关系中,不仅自身利益和身体不在村庄,而且生活面向、社会关系和价值归属也均不在村庄;导致简约治理模式的削弱,村干部的社会性激励弱化、村庄内的地方性规范失效,社会性资源无法转化成治理资源。村级治理因此走向悬浮化:一方面,陷入与村民需求相互脱离的内卷化困境;另一方面,又陷入既排斥老村干部又依赖老村干部的非正式顾问化困境。年轻人参与村级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全盘年轻化,而在于后备干部的梯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级治理 村干部 年轻化 简约治理 悬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治理的经典模式与特征解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朱贺玲 梁雪琴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26,共8页
传统西方大学重视学术自由、机构自治,同僚治理成为经典的治理模式。随着大学组织以及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政府、市场逐渐介入大学内部治理活动,强调权力界限清晰、决策规则明确的官僚治理,重视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共同治理,以及主张精... 传统西方大学重视学术自由、机构自治,同僚治理成为经典的治理模式。随着大学组织以及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政府、市场逐渐介入大学内部治理活动,强调权力界限清晰、决策规则明确的官僚治理,重视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共同治理,以及主张精简决策程序,集中决策权力的企业治理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借鉴西方大学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要求参与主体专业化、多元化,治理体系制度化,以及治理手段信息化、数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同僚治理 官僚治理 共同治理 企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职责同构到职责异构:街道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郝海波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得到了强化,但其面临的职能扩张、机构膨胀、权责不一等体制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缓解,这主要是由于“职责同构”在基层的结构性矛盾所致。在职责同构的路径依赖下,街道办事处与区级政府在职能、职责...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得到了强化,但其面临的职能扩张、机构膨胀、权责不一等体制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缓解,这主要是由于“职责同构”在基层的结构性矛盾所致。在职责同构的路径依赖下,街道办事处与区级政府在职能、职责方面日益趋同,但与区级政府的组织结构不同,街道缺少依法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职能部门,没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因此,区街之间的职能、职责同构,而组织结构不同构,是引发街道治理难题的根本性原因。然而,如果顺着“职责同构”的改革思路,一味地权力下放、资源下沉,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升街道的行政能力,但上述体制性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街道的负担只会进一步累积。如果说区级以上政府遵循的是“职责同构”的运行模式,则在区街之间必须实行“职责异构”的改革逻辑。由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图景可以发现,区街之间的职责异构能够通过职能定位的调整、职责体系的优化、组织结构的调适等三重路径得以实现,且三个要素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必须系统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 职责同构 职责异构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教育 分类招生——新加坡大学招生方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贺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新加坡实行分流教育体系,学生自中学起便被分流学习普通或职业教育课程,但二者之间可以弹性转换,大学亦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多条入学路径。分流的教育体系需要分类的招考机制,其中,大学预科机构的学生主要依据"大学招生分数",... 新加坡实行分流教育体系,学生自中学起便被分流学习普通或职业教育课程,但二者之间可以弹性转换,大学亦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多条入学路径。分流的教育体系需要分类的招考机制,其中,大学预科机构的学生主要依据"大学招生分数",即GCE"A"水准会考成绩以及面试、能力测试等"学院分数"申请大学;理工学院学生则依据理工学院课程成绩、中四或中五毕业时的GCE"O"水准会考成绩申请大学。另外,新加坡实行"自主决策"的录取方式,大学可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和非学术活动中的表现,自主决定录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招生考试 GCE“A”水准会考 录取标准 录取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群体的“美丽羞耻”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锋 常蕊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6,共8页
文章从女性追求美丽的身体实践入手,以羞耻这种情感作为基点,探讨女性为何因追求美丽而感到羞耻,挖掘其背后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其羞耻来源也不同:或是直接来源于身体,或是来源于身体所承载的深层内容,它往往... 文章从女性追求美丽的身体实践入手,以羞耻这种情感作为基点,探讨女性为何因追求美丽而感到羞耻,挖掘其背后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其羞耻来源也不同:或是直接来源于身体,或是来源于身体所承载的深层内容,它往往弥散于整个社会。进一步探究发现,青年女性美丽羞耻的真相往往可分为两大部分:社会性羞耻与道德性羞耻。前者将社会标准加之于女性身体,使其面对着他人实际的或想象的评价、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话语的拉扯、现代性流动与失控的震荡,并从中感受到羞耻;后者将道德要求与女性身体相连,用性别结构的不平等与固有的耻文化对女性身体进行羞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女性 美丽羞耻 身体 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关系:一个人事制度视角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38
13
作者 周雪光 艾云 +6 位作者 葛建华 顾慧君 李丁 李兰 卢清莲 赵伟 朱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67,共31页
党政关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然性"研究或官员层次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人事制度的研究视角,从官员在党政领域不同职位和机构的任职、流动、兼职等事件和轨迹信息来测量党政机构和职位... 党政关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然性"研究或官员层次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人事制度的研究视角,从官员在党政领域不同职位和机构的任职、流动、兼职等事件和轨迹信息来测量党政机构和职位间的交融程度和关联程度,从不同侧面捕捉党政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本研究提出了党政领域间人事流动的一系列分析概念和维度,如任期期限、职位和机构的知识通用性、交融性、关联性等。我们应用这一视角和相应的概念测量分析一个省份在省市县(区)层次机构主要官员的人事任期和流动信息,及其所折射的党政关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关系 人事制度 党政交融度 党政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流动人口购房的影响——基于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君甫 孙嫣源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72,190-191,共11页
利用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购房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性质、收入、教育程度、就业身份等因素对流动人口购买商品房都有显著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同样有显著的作用,在流入地有住房公... 利用国家卫计委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购房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性质、收入、教育程度、就业身份等因素对流动人口购买商品房都有显著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同样有显著的作用,在流入地有住房公积金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流入地购买商品房,但是流动人口拥有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很低,不易于在流入地购房定居。因而相关部门应该敦促企业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流动人口缴纳住房公积金,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的定居与融入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 公积金 流动人口 购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引入基层与社区治理逻辑的重塑——基于A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锋 宋佳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4,共11页
随着技术在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其治理效果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着眼于现代城市社区,以A市的12345热线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为例,讨论技术深入基层时的运作机制及对基层治理逻辑的重塑。技术的便捷性与可视性直接推动... 随着技术在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其治理效果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着眼于现代城市社区,以A市的12345热线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为例,讨论技术深入基层时的运作机制及对基层治理逻辑的重塑。技术的便捷性与可视性直接推动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规范化,但也导致了基层治理空间的挤压与社区自主性的消解,并通过各种责任规避诱发了形式主义的再生产,与技术治理的初衷产生了悖论。技术诱发社区治理逻辑的变革是科层压力型体制、国家的直接治理与技术的规范化共同推动的结果。因此,要避免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负向作用,技术与治理的适配关系应是"治理主导",即以基层为中心的内生性力量为主,以辅助性的技术力量来提高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技术治理 治理逻辑 12345热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治理下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异化——基于H市M区农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锋 朱梦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5,194,共9页
在精准扶贫和技术治理背景下,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日益技术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但仍然发生异化,具体表现为"合法证明"下的欺瞒保、程序正义上的人情保、维稳目标下的治理保三种主要类型。技术治理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并... 在精准扶贫和技术治理背景下,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日益技术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但仍然发生异化,具体表现为"合法证明"下的欺瞒保、程序正义上的人情保、维稳目标下的治理保三种主要类型。技术治理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并无法保证实质正义,且可能异化为程序主义。熟人社会作为技术治理的社会基础,致使低保政策实践刻上关系主义的人情政治烙印,难以消除非正式治理的弊端。高压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则消解了技术治理的单向性、精准性,使基层组织产生目标替代,同时诱发被治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生产,低保因此成为乡村整体性治理的资源和手段。消除技术治理下国家政策实践的异化,要将实质正义纳入考量目标,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再造乡村社会并增强治理能力,避免由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而通过国家政策资源作为统筹补充,进而导致国家政策执行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保 技术治理 程序主义 熟人社会 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义逆行者:网络社群中青年的消费观呈现--以“豆瓣”消费社群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唐军 周忠贤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1,84,共8页
本文使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豆瓣上与消费相关的网络社群进行考察,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一种与消费主义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他们拒绝盲目跟风消费,选择做消费主义逆行者。消费主义逆行者远离炫耀性或感性的消费,选择实用性或理性的消费... 本文使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豆瓣上与消费相关的网络社群进行考察,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出现一种与消费主义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他们拒绝盲目跟风消费,选择做消费主义逆行者。消费主义逆行者远离炫耀性或感性的消费,选择实用性或理性的消费,呈现出由奢侈、感性的非理性消费观念向节俭、实用的理性消费观念回归的特征。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出现与现代性加速和压力化生存有关,也与反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关。消费主义逆行者消费观念的养成,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社会、家庭和大众的消费观念形塑具有建设性互构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群 当代青年 消费观念 消费主义逆行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趋势与指标设计 被引量:15
18
作者 齐书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172,共14页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趋势,应倡导“回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评价初心”“回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以及“重建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社会贡献指标的评价导向”等。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趋势,应倡导“回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评价初心”“回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以及“重建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社会贡献指标的评价导向”等。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责,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知识源和人才源,地位日渐突出,并且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和使命,在科技创新目标与评价重点等方面的侧重点应各有不同。为探究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邀请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管理评价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问卷咨询,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导向、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建立分层分类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从科技创新队伍、科技创新支撑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社会贡献与影响、人才培养等5个维度,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三级评估指标。提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类评价的要点,即地方研究型高校应着重测评“科技引领力”“科研贡献力”“科技创新成果”指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侧重“经济贡献力”“人才培养”指标;地方技能型高校则应偏重“人才培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区教育优化社区治理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晓婷 窦瑞娜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78-79,共2页
社区教育在推动居民再社会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社会融合、缓解社区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仍存在主体缺失、能力缺失、内容缺失以及理念缺失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明确社区教... 社区教育在推动居民再社会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社会融合、缓解社区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仍存在主体缺失、能力缺失、内容缺失以及理念缺失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明确社区教育定位,树立社区教育治理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社区教育 社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为何失效?——基于对研究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丽琴 阮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1,共7页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探究影响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生社会支持的利用不足是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失效的重要原因。有限的社会支持、自我调节能力弱、寻求支持的动...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探究影响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生社会支持的利用不足是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失效的重要原因。有限的社会支持、自我调节能力弱、寻求支持的动力不足是影响研究生利用社会支持的关键要素。因此,为了发挥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效用,减少研究生采用极端手段应对心理危机的风险,高校需要从制度层面拓宽社会支持系统、优化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家—校”联络制度、鼓励朋辈互助,同时不断加强专业咨询队伍的建设,帮助研究生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危机预防 社会支持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