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工业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被引量:1
1
作者 苗冠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共6页
论述了北京工业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的现状以及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扩建方案的特征。并阐述了新的校园总体规划在今后实施中应考虑的若干重要问题。
关键词 校园总体规划 功能分区 建筑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规划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
2
作者 王威 朱峻佚 +3 位作者 王国盛 郭小东 江媛 路德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4,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基于我国疫情防控与灾害防治经验提炼的“平急两用”理念,为破解城市空间功能刚性与应急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基于我国疫情防控与灾害防治经验提炼的“平急两用”理念,为破解城市空间功能刚性与应急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思路。本研究立足国土空间安全与韧性城市建设需求,聚焦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协同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规划建设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以优化地下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出了“平急两用”功能与地下空间体系的动态耦合机制,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平急两用”建设的整体框架。从空间治理层面、规划设计层面和工作体系层面开展了“平急两用”理念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路径的探索,为地下空间建设与“平急两用”理念相耦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也为我国“平急两用”理念与其他城市相关专项规划传导耦合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地下空间 韧性城市 规划路径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
3
作者 王威 龚玉涿 +2 位作者 朱峻佚 夏陈红 郭小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6,共8页
为评估不同需求下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探索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利用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BN)方法构建BN模型,通过整合建筑类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等关键指标,快速预测不同目标地震下的建筑震害损伤状态;采用韧性指数法... 为评估不同需求下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探索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利用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BN)方法构建BN模型,通过整合建筑类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等关键指标,快速预测不同目标地震下的建筑震害损伤状态;采用韧性指数法、韧性要素等级法、风险韧性分析法和建筑群落韧性指标评价法4种韧性评估方法,集成评价北京市丰台区某街道群体建筑的抗震韧性,并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韧性指数法适用于快速评估建筑恢复能力;韧性要素等级法便于直观显示建筑韧性等级;风险韧性分析法对灾害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有较好处理能力;建筑群落韧性指标评价法则强调功能需求对综合评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群 抗震韧性 集成评估 损伤状态 贝叶斯网络(B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对人群压力恢复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团结湖街道为例
4
作者 王淑芬 方婧萱 +2 位作者 齐帜飏 齐玮 赵予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8-810,共13页
为了探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对人群压力缓解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效果,以北京市团结湖街道为例,采用公共空间环境评价法识别出影响最大的绿视率、遮阴率与色彩丰富度三大环境特征,并应用Kubios HRV与Photoshop软件量化计算,使用可穿戴... 为了探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对人群压力缓解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效果,以北京市团结湖街道为例,采用公共空间环境评价法识别出影响最大的绿视率、遮阴率与色彩丰富度三大环境特征,并应用Kubios HRV与Photoshop软件量化计算,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测量受试者的生理信号,结合受试者对样本街道的主观压力评价,探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对人群压力缓解的影响;通过室内人群压力缓解感知试验量化分析,获得有效缓解人群压力的潜在因子与街道环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绿视率、遮阴率以及色彩丰富度是城市生活性街道中对人群压力缓解影响较大的环境特征;2)平均心率与绿视率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遮阴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收缩压与绿视率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平均值指标与绿视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遮阴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指标与色彩丰富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4)改良版感知缓解量表中远离性、延展性、迷人性、兼容性的得分均与绿视率呈现显著关系;5)街道遮阴率越大,远离性、延展性、兼容性三部分得分越高,对人群的压力缓解效益越好;6)色彩丰富度与街道迷人性密切相关,街道色彩丰富度越大时,迷人性的得分则越高,街道对人群的吸引力越高。研究结果对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健康 心理健康 街道空间 生活性街道 压力缓解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重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规划机遇
5
作者 龙瀛 赵慧敏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共10页
以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于城市系统中,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驱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动力。本文旨在厘清AI驱动下城市空间重构的现有研究... 以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于城市系统中,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驱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动力。本文旨在厘清AI驱动下城市空间重构的现有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归纳,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物理空间数字化升级、社会空间流动性重塑与数字空间交互渗透3个维度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系统总结了空间重构在产业、商业、居住等领域的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述了面向这一变革的智能测度方法、内在机理认知及规划应对策略。结果表明,多源大数据和AI技术为空间重构的精准测度提供了方法创新;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表现为复杂的时空演变、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和正负交织的外部效应。本文认为,AI在为城市规划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数字鸿沟、算法偏见等挑战。因此,未来的城市规划亟需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性响应,以引导城市空间向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空间重构 第四次工业革命 智慧城市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网络融合视角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演变——基于北京市专利数据的分析
6
作者 聂晶鑫 唐永伟 刘合林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91,共12页
信息网络多重影响下,研究需融合地理视角与网络视角以准确理解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为例,利用专利申请数据,基于地理—网络融合视角探索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结构与模式演变。研究发现:地理—网络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 信息网络多重影响下,研究需融合地理视角与网络视角以准确理解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为例,利用专利申请数据,基于地理—网络融合视角探索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结构与模式演变。研究发现:地理—网络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经历孕育、成长到相对成熟三阶段,结构的均衡性与离心性不断提升;其组织逻辑是地理集聚与网络集聚的互促叠加,前者趋缓但显著,后者持续加强但有限;整体遵循“据点集聚、有限分散的向心集聚、地理—网络耦合集聚”的演进模式。研究认为,城市创新空间的研究和规划引导应转变单一地理空间分析思维,重视多尺度功能协同和创新网络的强动态重塑作用。并基于多源数据准确刻画创新空间演变规律,提出规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空间组织 专利数据 网络结构 模式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本源——浅析高新技术产业区项目策划与生态规划 被引量:11
7
作者 韩林飞 明思龙 王海燕 《规划师》 2003年第3期5-9,共5页
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以之为代价的是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几乎已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城市规划作为有效控制城市发展建设的手段,对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 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以之为代价的是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几乎已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城市规划作为有效控制城市发展建设的手段,对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是城市规划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试验田”。本文重点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项目策划及生态规划两方面分析,说明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本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区 项目策划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文明的城市设计与环境创造——以北京为例浅谈规划设计的前期历史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戴俭 《规划师》 2003年第3期18-20,共3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史城市它应担负起整合过去与未来的职责。文章以北京为例,着重探讨了前期历史研究的角度、层次及范畴,提出了具体研究内容的框架。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城市建设 北京 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内涵要义、演进脉络与实施路径
9
作者 王威 朱峻佚 +3 位作者 夏陈红 王志涛 马东辉 郭小东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93,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兼具日常功能与应急响应能力的创新型设施,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传统防灾设施已难以应对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需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兼具日常功能与应急响应能力的创新型设施,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策略。本文系统梳理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和国内外实践案例,结合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从标准体系层面、空间治理层面、技术机制层面开展规划路径的探索。通过整合政策分析、案例研究与技术方法,构建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的多维度规划框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与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理念演进 国土空间 标准体系 规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龄儿童“情绪-认知”健康评价的北京老城区绿色空间适儿化研究
10
作者 齐羚 谢佳萌 +1 位作者 郭雨桐 熊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9,共9页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信息化时代的屏幕暴露对学龄儿童认知发展和户外活动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亟须通过绿色空间适儿化改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以北京西城区点状、线状、面域3类绿色空间为对象,基于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采用POM...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信息化时代的屏幕暴露对学龄儿童认知发展和户外活动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亟须通过绿色空间适儿化改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以北京西城区点状、线状、面域3类绿色空间为对象,基于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采用POMS量表、脑电和眼动数据作为“情绪-认知”健康评估指标,分析绿色空间的健康效益,并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点状空间中,植物色彩、绿视率、艺术形态等要素可显著改善情绪(p<0.05),绿视率和人文表现显著提升了儿童的注意力(p<0.05);2)线状空间中,植物色彩、绿视率等要素对情绪有显著的改善(p<0.05),绿视率和园林材质可显著增强认知能力(p<0.05);3)面域空间中,植物色彩、规模、设施完善度等对情绪和认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研究成果为后续创新北京老城区绿色空间适儿化规划设计方法,加强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情绪-认知”健康 学龄儿童 老城区 绿色空间 适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琰瑛 郑善文 +1 位作者 逯非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247-8255,共9页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是城市实现生态转型的关键节点。然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管理和保障机制等落后于城市开发。概述了生态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最新理念,在国内外各遴选了面积相似的生态城市案例9个(含2个生态社区),追...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是城市实现生态转型的关键节点。然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管理和保障机制等落后于城市开发。概述了生态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最新理念,在国内外各遴选了面积相似的生态城市案例9个(含2个生态社区),追踪发展动态,分析规划建设特点,比较其在战略规划、绿色出行、技术和产业、公共参与和保障措施上的异同,结合《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和《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对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管理提出建议。在城市层面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等潜在危险的长期战略,短期目标要适宜可考核;以人为本,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的包容性;建立系统思维,加强本土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完善保障机制,提供公众参与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城市 生态社区 案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勇杰 陈喆 魏钰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碳乡”融合背景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筑绿色智能化转型将成为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2022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低碳节能策略在... “碳乡”融合背景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筑绿色智能化转型将成为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2022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低碳节能策略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结合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与自然资源,从场地规划设计、节能技术应用、太阳能一体化设计三个方面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为我国乡村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与碳达峰 乡村振兴 低碳节能技术 公共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城镇雨洪灾害下的应急响应系统动态SD模拟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为例
13
作者 宋钦滢 马东辉 +1 位作者 夏陈红 王威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面临更严峻的雨洪风险,而现有的应急管理系统往往反应不足。该文以北京市门头沟为例,基于“23·7”暴雨事件,采用系统动力学(SD)建模方法,构建以生命线、应急医疗、应急物资和应急避难系统...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面临更严峻的雨洪风险,而现有的应急管理系统往往反应不足。该文以北京市门头沟为例,基于“23·7”暴雨事件,采用系统动力学(SD)建模方法,构建以生命线、应急医疗、应急物资和应急避难系统交互反馈为基础的系统模型,模拟暴雨灾害下的城市应急响应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门头沟生命线的损失对整个应急响应系统影响明显,特别体现在应急医疗和应急避难系统;应急医疗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信息传递和政府关注对物资系统至关重要,而灾害规划与管理、避难场所可达性和防灾教育对应急避难系统影响较大。基于以上结论,分别对门头沟应急响应各系统提出防洪减灾建议,为提升山区城镇雨洪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灾害反演 应急响应 系统动力学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安定医院前身的历史考证
14
作者 高璟 王刚 +2 位作者 韦婉 王喆 咸春艳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77,共3页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安康胡同5号的北京安定医院,是拥有百余年建院史的国内知名精神专科医院。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由清政府创办的贫民教养院下附设的“疯人院”。这处“疯人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精神疾病患者收容机构。一直以来,相关...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安康胡同5号的北京安定医院,是拥有百余年建院史的国内知名精神专科医院。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由清政府创办的贫民教养院下附设的“疯人院”。这处“疯人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精神疾病患者收容机构。一直以来,相关文献追溯了其早期创办情况,[1]但对创立地址及后续迁址更名的过程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身 贫民教养院 清末 北京安定医院 历史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防灾“留白”空间系统构建及量化研究
15
作者 杨雅婷 郭小东 +2 位作者 王威 柴钰晗 顾建波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了应对目前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在面临应急需求和灾害风险双重不确定性时展现的适应性不足,该研究提出城市防灾“留白”空间的概念。首先,明晰了城市防灾“留白”空间的基本内涵及系统构成;其次,基于灾后城市服务和居民生活质量需求,从... 为了应对目前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在面临应急需求和灾害风险双重不确定性时展现的适应性不足,该研究提出城市防灾“留白”空间的概念。首先,明晰了城市防灾“留白”空间的基本内涵及系统构成;其次,基于灾后城市服务和居民生活质量需求,从“留什么”“留多少”“留在哪”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留白”空间具体的量化及布局方法;最后,以某城市应急避难“留白”空间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布局防灾“留白”空间能够在兼顾经济成本的同时,为未来可能遇到的超设防水准灾害预留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留白”空间 量化研究 适宜性评价 需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轨道交通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16
作者 王婧 张健 许文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0,共5页
[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通过站城一体化布局提升客流效益是当前各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需对城市轨道交通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产业功能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 [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通过站城一体化布局提升客流效益是当前各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需对城市轨道交通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产业功能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通过详细梳理北京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现状及其与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轨道交通客流与周边用地进行比较分析,挖掘不同产业对轨道交通依赖程度的差异,探索线路廊道客流与沿线产业布局的关联性。以北京地铁16号线、7号线为例,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客流不足的原因,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与产业的融合规划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结果及结论]北京市轨道交通与不同产业的互动关系呈现显著差异:金融、商务、科技研发等高端产业高度依赖轨道交通,而工业园区、高教园区等需根据需求量级提供差异化服务。基于北京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建议采取强化区域功能耦合、平衡就业与居住关系、优化轨道交通站点与产业布局等发展策略,以实现轨道交通与产业空间的深度融合,从而有力推动北京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产业发展 职住平衡 廊道 通勤客流 融合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区地块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以北京外城为例
17
作者 郑祎 戎卿文 戴俭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8,共10页
以北京外城为研究案例,以1949年的建成区边缘为界限划分内外圈层结构。通过对历史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一个新型纵向空间数据库以及基于地块“功能—结构—形态”的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识别多变量图类型。对地块类型和特征变化... 以北京外城为研究案例,以1949年的建成区边缘为界限划分内外圈层结构。通过对历史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一个新型纵向空间数据库以及基于地块“功能—结构—形态”的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识别多变量图类型。对地块类型和特征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单个地块面积在0.1~0.5 hm^(2)的均匀地块组合,其空间特征的数值最优;在小尺度地块逐渐合并为大体量粗放型地块的过程中,地块平衡度的数值变化与空间形态和结构的相关数值变化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地块功能逐渐从均质分布到混杂生长、空间结构从单核到圈层、城市更新重点从边缘空间转向遗产中心的演化过程和趋势,以及历史事件与城市政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规划思想与社会文化对历史城区空间的驱动机制,为指导历史城区未来的保护和发展、促进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历史城区空间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计量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地块功能 历史城区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街区的范围识别、要素评估与创新绩效提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18
作者 李天天 聂晶鑫 郑天铭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0,共10页
创新街区作为产城创深度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创新空间,其空间范围界定、要素集聚的绩效影响等问题亟待深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元主体的创新街区识别方法,构建了“主体-空间-功能-网络”的要素评估体系,结合北京的案例进行... 创新街区作为产城创深度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创新空间,其空间范围界定、要素集聚的绩效影响等问题亟待深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元主体的创新街区识别方法,构建了“主体-空间-功能-网络”的要素评估体系,结合北京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北京六环内发现42处创新街区,这些街区空间分布“大集中小分散”、用地结构多样,按要素集聚水平可分为主体-网络引领的校区型、主体-功能引领的园区型与空间-网络引领的平台型三类;进一步分析表明,要素集聚水平的提升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整体上专利合作强度、主体密度、创新组织数量与交通便利性属于关键要素。依据主要问题与关键要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类创新街区的要素配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街区 要素 功能类型 创新绩效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欠佳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以北京长辛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书同 杨昌鸣 郑天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4-79,共6页
保存欠佳型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具有其特殊性,其更新改造的比重大于保护整治的比重,对原有街区居民的生活将造成较大影响。如果不从居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忽略居民行为、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简单化地按照常规套路编制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 保存欠佳型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具有其特殊性,其更新改造的比重大于保护整治的比重,对原有街区居民的生活将造成较大影响。如果不从居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忽略居民行为、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简单化地按照常规套路编制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将难以满足居民的要求。基于此,研究结合北京长辛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提出一种以居民行为、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来决定规划方向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路网骨架、建筑形态的运用,从宏观上保存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从微观上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生活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更新 居民行为 居住环境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初探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吕元 颜冬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3-36,共4页
城市的防灾研究,不应只是重新检验并制订新版的建筑物防灾标准,还应该针对长期以来城市空间规划的缺陷,针对城市的各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灾害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空... 城市的防灾研究,不应只是重新检验并制订新版的建筑物防灾标准,还应该针对长期以来城市空间规划的缺陷,针对城市的各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灾害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人的行为模式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防灾 空间系统规划 建筑物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