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评估及其驱动力——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薛飞 张念慈 +4 位作者 夏楚瑜 张健 王楚玥 李淞 周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10-6823,共14页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逐渐变得脆弱不堪,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对城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以韧性的核心内涵为基础评估城市生态韧性水平,探究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制定分区生态治...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逐渐变得脆弱不堪,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对城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以韧性的核心内涵为基础评估城市生态韧性水平,探究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制定分区生态治理制度,是提升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的有效办法。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评估模型,以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行政边界、土地利用、重点排污单位、人口等数据为例,评估了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分区生态治理进行研究。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进行驱动力分析,探讨社会经济层面对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空间结构上,通州区生态韧性低值区域最多,占比为52.80%,主要分布于通州区北部、东北部、中部偏西及东南部;高值区域最少,占比0.83%,零星分布于偏西部地区和偏南部地区。通州区由于缺乏相对适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受到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东南地区抵抗力弱。同时,近年来降水点的南移使得大量水资源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流失,通州区东南部及通州大运河沿线区域内恢复力呈现出大范围低值水平。(2)通州区中心偏西北地区为副中心的核心地带,呈现低韧性水平-高排污企业密度的集聚分布情况,且生态韧性低值区域主要集聚于新华街、中仓街、玉桥街等区域,说明这些区域的环境生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比较低,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生态危机做出可持续的分区生态治理,增强区域对生态风险的调节能力。(3)结合GWR模型的驱动力分析,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主要被城市功能多样性驱动,且城市功能多样性越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越低,在通州区西北部的城市副中心负向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发展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城市生态韧性水平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区生态治理 人本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与InVEST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75
2
作者 邵壮 陈然 +3 位作者 赵晶 夏楚瑜 何颖婷 唐丰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456-9469,共14页
城市地区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产生了全球约75%的碳排放,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60%—70%已耗损的碳。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核算碳储量并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能够揭示碳储量时空变化... 城市地区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产生了全球约75%的碳排放,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60%—70%已耗损的碳。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核算碳储量并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能够揭示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为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201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测算1990—2018年北京市碳储量变化,再利用FLUS模型,分别测算自然演变情景、人口疏解城市发展情景、绿色集约生态保护情景3个城市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接着采用InVEST模型预测2035年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最后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进行分区管理研究,并基于此提出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建议。基于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2000—2010年是碳流失较严重时期,碳储量下降了4.3%,而2010年后碳流失相对缓和,且在2015年后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至2018年碳储量提升了3.5%。(2)除自然演变情景外,两种情景下的未来碳储量预测值均会进一步增加,且绿色集约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预测值最高,为16.39×10^(6) t,比最低的自然演变情景高出7.5×10^(5) t。(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碳储量高值区域在城市北部、西北部及西部区域出现集聚,低值区域则在中心城区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FLUS-InVEST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董照樱子 孙思琪 +3 位作者 夏楚瑜 周辰溪 赵晶 张蔚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42-6153,共12页
城市扩张所导致的绿地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双修”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的固碳作用,以及优化城市及社区更新方式,改变... 城市扩张所导致的绿地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双修”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的固碳作用,以及优化城市及社区更新方式,改变居民出行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城市碳汇能力提升和碳排放的降低。基于2005—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双修”政策使城市碳排放显著降低了5.6%,但该效应有3年的滞后期;(2)机制分析揭示了城市绿地的增加是“城市双修”政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绿地面积每增加1000hm^(2),城市碳排放降低1.5%;(3)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双修”政策会扩大碳排放最高和最低城市之间的碳排放差距,城市的生态基础、财政基础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会影响“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力,并对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城市的碳减排助推作用更强。研究据此提出了充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系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生态修复 城市碳排放 交错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权力与公园更新——天坛公园服务功能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烨 夏楚瑜 +1 位作者 赵晶 陈一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1,共5页
随着中国的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园更新作为推动城市更新的新驱动力被人们重视起来。选择我国具备百年发展历史且使用频率和游客满意度较高的天坛公园,运用社会学中的空间权力论,从知识、权力、规训的作用关系出发,分析了天坛公... 随着中国的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园更新作为推动城市更新的新驱动力被人们重视起来。选择我国具备百年发展历史且使用频率和游客满意度较高的天坛公园,运用社会学中的空间权力论,从知识、权力、规训的作用关系出发,分析了天坛公园服务功能的具体变化与内在动因,总结作用规律,提出了完善设施、营造多层次空间、扩充空间类型、合理组织空间的更新策略,以期为现代城市公园更新在服务功能方面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服务功能 福柯 权力 知识 天坛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境教育的大栅栏公共空间适儿化文教场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齐羚 李明慧 +2 位作者 龙欣雨 孙嘉翊 熊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目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开始关注儿童需求,包括自然性和游戏性,但缺少从儿童教育性视角的研究。借助大栅栏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胡同街巷线性空间特点,从承载文化教育功能视角,研究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对儿童友好背... 目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开始关注儿童需求,包括自然性和游戏性,但缺少从儿童教育性视角的研究。借助大栅栏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胡同街巷线性空间特点,从承载文化教育功能视角,研究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对儿童友好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大栅栏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华优秀文化基因,通过人本观察、儿童心生理认知实验和语义分割等方法,研究儿童认知特征及文化认知偏好,建立大栅栏适儿化文化教育基因库;其次梳理大栅栏公共空间类型和模式,构建大栅栏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最后通过归纳景观场景范式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党建引领、多元共融的社区营造工作体系下开展的“党建四合院”“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和“大栅栏文化童学路”3个特色项目实践,探索具有文保区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儿童友好 情境教育 大栅栏公共空间 适儿化更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戏剧理念下儿童剧场性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齐羚 龙欣雨 +2 位作者 李甜婧 李明慧 熊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78-83,共6页
儿童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将戏剧与剧场中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学校课堂中,让儿童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中增进对自我和外界的觉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等策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学会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了解... 儿童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将戏剧与剧场中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学校课堂中,让儿童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中增进对自我和外界的觉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等策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学会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培养儿童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能力,实现儿童社会化。户外空间作为学校课堂之外的空间场所,是儿童与自然、社会产生联系的存在空间,对儿童成长、学习和情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通过场所设计承载儿童多元化的需求,激活场所的儿童认知和教育功能属性,成为促进儿童心智发展、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特殊课堂。基于儿童教育戏剧和儿童户外空间在“儿童”教育对象属性、“儿童社会化”目标和“剧场性”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同源关联性研究,梳理剧场性儿童户外空间的研究基础,探索剧场性儿童户外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和构建方法,并结合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为拓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维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户外空间 儿童社会化 儿童教育戏剧 剧场性 儿童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