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研究——基于能力专有性视角 被引量:7
1
作者 郭施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2,共7页
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转型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能力专有性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需求、培育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如何构筑起社会组织的能力专有性并促进组织作用发挥的。问题需求开启了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形... 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转型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能力专有性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需求、培育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如何构筑起社会组织的能力专有性并促进组织作用发挥的。问题需求开启了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形成的窗口,良好的培育体系为组织提供了可持续化、专业化的资源保障,前瞻性和渐进式的考核机制促使社会组织能力的形成向不可替代的方向演进。社会组织能够构建与外部主体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获取外部有效且持续的资源支持,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动力和活力。由此,政府需准确定位问题需求,构建科学的契约关系;社会组织需持续提升培育能力,开展专业的组织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能力专有性 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 政社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层“内卷”: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2
作者 梁伟 陈锋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8,共8页
文章从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以优绩主义为分析视角,探讨大学生学习困境的表现形式、实践影响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表现为圈层“内卷”。结合实践来看,圈层“内卷”本质上是优绩主义持续形塑的结果:一方面... 文章从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以优绩主义为分析视角,探讨大学生学习困境的表现形式、实践影响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表现为圈层“内卷”。结合实践来看,圈层“内卷”本质上是优绩主义持续形塑的结果:一方面,优绩主义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锚定机制,构造出大学生圈层“内卷”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优绩主义借助互联网媒介的催化机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圈层“内卷”提供了推动力。在制度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推动之下,具有强烈自我价值实现冲动的大学生将学业成就与自我价值实现高度绑定,从而为圈层“内卷”提供了内在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大学生 学习困境 圈层“内卷” 优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议题与研究展望
3
作者 郭施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5,共14页
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和气候政策支持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社会层面碳排放的重要途径。行为气候政策通过整合行为科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设计,成为提升气候行动有效性的新兴研究方向。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梳理了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现状,旨在推动... 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和气候政策支持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社会层面碳排放的重要途径。行为气候政策通过整合行为科学理论与公共政策设计,成为提升气候行动有效性的新兴研究方向。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梳理了行为气候政策的研究现状,旨在推动公众更有效地参与气候行动,并促进行为气候政策的理论框架完善及本土化知识建构。结果表明,既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绿色助推工具的行为干预、气候传播框架的认知干预、气候政策设计的政策遵从及气候政策环境的障碍消除等四类核心议题。目前,行为气候政策研究集中于受影响群体的选择架构上,未来的研究一是需要探究政策行动者与受影响群体的行为互适,关注政策行动者认知的政策影响、政策行动者选择偏好与受影响群体行为可接受性的平衡等议题;二是探究微观行为科学与宏观政策过程的深度结合,关注行为科学在气候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气候变化 政策过程 行为科学 行为公共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群体的“美丽羞耻”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锋 常蕊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6,共8页
文章从女性追求美丽的身体实践入手,以羞耻这种情感作为基点,探讨女性为何因追求美丽而感到羞耻,挖掘其背后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其羞耻来源也不同:或是直接来源于身体,或是来源于身体所承载的深层内容,它往往... 文章从女性追求美丽的身体实践入手,以羞耻这种情感作为基点,探讨女性为何因追求美丽而感到羞耻,挖掘其背后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的社会情境不同,其羞耻来源也不同:或是直接来源于身体,或是来源于身体所承载的深层内容,它往往弥散于整个社会。进一步探究发现,青年女性美丽羞耻的真相往往可分为两大部分:社会性羞耻与道德性羞耻。前者将社会标准加之于女性身体,使其面对着他人实际的或想象的评价、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话语的拉扯、现代性流动与失控的震荡,并从中感受到羞耻;后者将道德要求与女性身体相连,用性别结构的不平等与固有的耻文化对女性身体进行羞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女性 美丽羞耻 身体 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元宇宙赋能下的中国社会治理转型 被引量:2
5
作者 宋辰婷 刘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共14页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整合和社会联结密切相关,面向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入了“社会韧性”的要素,元宇宙社会将为“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实践驱动力。在元宇宙赋能下...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整合和社会联结密切相关,面向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入了“社会韧性”的要素,元宇宙社会将为“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实践驱动力。在元宇宙赋能下,“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将在技术基础、社会联结力和抗冲击能力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提升,以政府为核心的算法治理,或将取代现今平台霸权下的算法治理;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共意凝聚及其带来的联结力,将塑造共同体中社会团结的新的精神内核;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和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将构建抵御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的坚固屏障。在社会治理领域,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地位,应当重视元宇宙发展带来的社会赋能和中国特色“韧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机遇,抓住转折机会,倡导技术向善,建构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社会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韧性 元宇宙 网络社会 风险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启示——兼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龙龙 李升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被视为新家庭史研究的核心框架。通过对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三点主要发现:第一,个体时间和家庭时间具有共时性;第二,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与历史力量不断互动的时机调整过程,个...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被视为新家庭史研究的核心框架。通过对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三点主要发现:第一,个体时间和家庭时间具有共时性;第二,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与历史力量不断互动的时机调整过程,个体时间和家庭时间深受历史时间的影响;第三,早期的历史条件和人生转型经验对后续人生转型带来累积影响。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能够为当代中国家庭史研究带来启示,由此助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研究主题上,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特定工业地区的家庭动态;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从更加细致的纵贯数据运用和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研究团队建立两个方面展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理论 历史视野 家庭史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团结视角下农村早婚家庭的分工模式研究——基于鲁西南地区的田野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宏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5,共8页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较为普遍的早婚现象。不平衡的性别结构和本地婚姻市场构成婚姻挤压的基本进路,秉持强烈的代际责任感的父代促使子代提前缔结婚姻,这是形成农村早婚现象的一般性逻辑。为了应对早婚之后的养育任务和婚姻脆弱性风...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较为普遍的早婚现象。不平衡的性别结构和本地婚姻市场构成婚姻挤压的基本进路,秉持强烈的代际责任感的父代促使子代提前缔结婚姻,这是形成农村早婚现象的一般性逻辑。为了应对早婚之后的养育任务和婚姻脆弱性风险,鲁西南农村家庭普遍采用“成婚—成人”过渡性的家庭分工,即早婚女性以养育子女为业、公婆承担“养成系”任务、娘家提供辅助性支持。由此,娘家、婆家和子代家庭间形成了紧密的团结互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早婚夫妻的婚姻稳定性。当代农村家庭仍依循压缩性策略以应对家庭发展压力,乡村工业化、教育一体化有利于这一代际团结模式在特定空间内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婚 代际团结模式 家庭分工 婚姻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系统下的青少年阶段制度化过程——基于中日两国比较研究
8
作者 张龙龙 李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8,110,共9页
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期间(1955—1973年),针对青少年建立了一套“大家统一步调、共同长大成人”的教育体制,20世纪70年代高中升学率已超过90%。日本政府同时对高中和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加以制度化,使得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较好... 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期间(1955—1973年),针对青少年建立了一套“大家统一步调、共同长大成人”的教育体制,20世纪70年代高中升学率已超过90%。日本政府同时对高中和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加以制度化,使得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较好地衔接在一起,保障了青年人在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获得职业。经济高度增长期间,日本实现了青少年阶段的生命历程制度化。同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不断施行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系统改革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整体上,我国青少年阶段的制度化结构愈发明晰。然而与日本相比,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明显不足,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主要生命事件的发生年龄分散化、向成年角色转变过程延长化等现象,制度化与弹性化的并存或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中国式生命历程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系统 青少年阶段 制度化 中日比较 生命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边界跨越:县域青年女性“清吧”饮酒的空间消费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升 沈月月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共10页
随着县域城镇化发展,日渐增多的“清吧”等新型消费空间成为县域青年女性构建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县域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标识。基于县域个案考察的质性研究方法,从空间消费与社会边界的关联视角出发,对县域青年女性清... 随着县域城镇化发展,日渐增多的“清吧”等新型消费空间成为县域青年女性构建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县域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标识。基于县域个案考察的质性研究方法,从空间消费与社会边界的关联视角出发,对县域青年女性清吧消费的行动逻辑及其社会意义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县域的清吧作为新型消费空间,发挥了物质消费与体验消费的空间功能,成为县域青年女性维系“熟人-半熟人”在场社交与认同青春的重要实践场域。尽管县域青年女性清吧消费在县域社会规范中面临着张力与冲突的挑战,但她们通过清吧消费形成的空间边界、消费边界与群体边界的社会边界意义,成为她们在变动的县域社会中构建起日常生活秩序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青年女性 “清吧” 空间消费 社会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礼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基金、祠祀制度与民间信仰管理制度、家风家训与道德评选的三组对比为例,揭示了礼治嵌入于乡村内生秩序,是伦理政治信仰的一体化的特征,且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致性;而三治则更多由外生于乡村秩序的制度力量来建构,是制度分化、多元共治的体现,且强调公私领域之间的差异。这种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使得三治不能仅仅通过借用礼治的某些形式来实现融合。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三治体系化的重点不在于“合”,而在于“融”,即需要以情境化的治理实践方式来实现基于分化性逻辑的融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礼治 三治融合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连带型组织”:乡镇包村制的组织特性及其治理效能——以陕西省G镇为例
11
作者 安永军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乡镇包村制是一种非科层化治理机制,从乡-村关系的视角,提出“扩展连带型组织”的概念对其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效能进行解释。“扩展连带型组织”即指乡镇科层组织在常规职责之外扩展出包村职责,且在包村职责下对村庄治理承担... 乡镇包村制是一种非科层化治理机制,从乡-村关系的视角,提出“扩展连带型组织”的概念对其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效能进行解释。“扩展连带型组织”即指乡镇科层组织在常规职责之外扩展出包村职责,且在包村职责下对村庄治理承担连带责任,具体体现为责任连带性和责任扩展性两个特征。扩展连带型的组织特性能够实现双重整合,一是乡-村之间的纵向整合,责任连带性促使包村干部采用动员式治理方式开展工作,动员式治理能够生产乡-村之间的情感性信任关系,推动乡镇为村庄提供下沉支持;二是科室之间的横向整合,责任扩展性为乡镇干部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机遇,培养了其总体战略管理能力与因地制宜转化能力,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乡镇干部,“多能”反哺“一专”增进了科层常规工作的整体性和回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包村制 连带责任 非科层化 动员式治理 情感性信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住房分层与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春璇 李君甫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7,195,共16页
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应秉承渐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既要因城施策,也要因层施策。流动人口多层次的住房状况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住房分层以及流动人口住房分层背景下住房保障... 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应秉承渐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既要因城施策,也要因层施策。流动人口多层次的住房状况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住房分层以及流动人口住房分层背景下住房保障的讨论不够充分。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形成了“四层八类”的住房分层结构。流动人口住房上层为已获住房产权的有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上层为住在居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中下层为住在村委会辖区的租房阶层,流动人口住房下层为住在宿舍等其他住房的住房阶层。住房阶层内又可以根据住房权属关系和辖区分为多种类型。研究认为,提高流动人口的住房水平需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调控稳定住房市场结构与价格,针对流动人口特点提供适配的住房;既要提高商品房市场和租赁房市场住房品种的多层次性,也要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多样性及保障形式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住房分层 住房政策 住房保障 多层次住房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尊统亲亲:论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内涵与结构化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柳财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0-232,共13页
亲亲、尊尊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化原则,亲亲与尊尊系于具体的人伦关系,尊尊之义生于亲亲之情,而又统摄亲亲。尊尊统亲亲在社会结构层面有特定的意涵,一是家内父子主轴的确立,二是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尊统的生成,三是本宗与外亲间的... 亲亲、尊尊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化原则,亲亲与尊尊系于具体的人伦关系,尊尊之义生于亲亲之情,而又统摄亲亲。尊尊统亲亲在社会结构层面有特定的意涵,一是家内父子主轴的确立,二是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尊统的生成,三是本宗与外亲间的内外之别的形成。礼制中有关“亲”与“尊”的诸种概念,如至亲、至尊、正尊、私尊,体现了家内的尊尊统亲亲的结构化过程。由尊尊之义形成宗统与君统两种尊尊之统,则是尊尊统亲亲在宗法与政治领域的结构化过程。通过婚姻确立夫道与妇道,形成男女有别的亲属关系体系,是尊尊统亲亲在内外亲领域的结构化过程。尊尊统亲亲,就其伦理意义而言,是以尊敬涵育亲爱,由此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 尊尊 道德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重塑治理关系与数字治理“内卷化”——以“12345”热线驱动市域治理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锋 王泽林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目前,推动来自数据资源的技术驱动与政府行政体系融合,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治理对民众和政府具有双向赋能意义,但需要有效协同数字技术与科层体制之间的关系、平衡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 目前,推动来自数据资源的技术驱动与政府行政体系融合,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治理对民众和政府具有双向赋能意义,但需要有效协同数字技术与科层体制之间的关系、平衡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数字治理“内卷化”的困境。以A市“12345”热线驱动市域治理为例,数字治理的“内卷化”生发于数字信息在行政体制内运行的不同阶段。在诉求信息输入阶段,信息传播的跨时空性使群众从逐级传递变为直接面对上级政府,上级政府实现对诉求处理全流程的监督和考核,形塑了去中间化治理主体关系,导致治理内容、数量和成本不断增长,同时基层政府自主治理的空间减少。在诉求信息筛选阶段,现实诉求以简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形式在热线数字系统中闭环流转,治理实践中诉求解决的情境关系出现脱域。原先可以在治理情境中被识别的不合理诉求和反复提交的诉求,伪装成单一诉求从而突破原有治理结构的抑制,挤占了大量的治理注意力和治理资源,破坏原有的治理传统与治理规则,造成“无理”诉求工单在热线系统中的空转。在诉求信息处理或执行阶段,受到科层压力与信息传递的乘数效应影响,诉求治理的责任关系发生改变,基层组织由于压力过载产生目标替代行为。数字治理“内卷化”是数字技术逻辑对治理逻辑与治理关系的改造,使数字技术从辅助治理的工具手段转变为主导基层工作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对治理的反噬后果,不仅表现为治理效能的低效增长,还体现在工具理性思维对人本思维的侵蚀与替代。破解数字治理的“内卷化”问题,需要审视数字技术引发的治理关系变革,发挥数字信息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在市域层面重点发挥数据挖掘的决策辅助功能,厘清各个治理主体关系责权利边界,避免数字化的过度监督。数字治理要辅助场景式治理,重点激发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市域治理 内卷化 “12345”热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及治理建议
15
作者 宋国恺 陈奕霖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8,共10页
智能官僚主义是行政管理主体主导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的智慧治理的衍生产物,研究智慧治理中智能官僚主义产生的逻辑并提出解决思路,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科层制理论分析,发现智能官僚主... 智能官僚主义是行政管理主体主导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的智慧治理的衍生产物,研究智慧治理中智能官僚主义产生的逻辑并提出解决思路,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科层制理论分析,发现智能官僚主义是科层体系引入智能技术后,其组织逻辑、技术逻辑、运转逻辑和利益逻辑均发生重要变化并共同作用的产物。基于此,认为利用智能技术建立服务对象自下而上的反映渠道的赋权治理、强化“理念-体制-技术”的综合治理,以及政务绩效评价制度创新治理,是消解智能官僚主义的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治理 官僚主义 智能官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体育社群:青年新部落生活方式实践——以极限飞盘社群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海燕 曹飞廉 赵婧如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3,共9页
文章以极限飞盘社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传统共同体式微、同辈竞争内卷加剧的当下,新兴体育社群如何成为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帮助青年重建情感共同体的过程。研究发现,新兴体育社群是青年群体在制度化的生命历程中撑开的弹性空间,参与体... 文章以极限飞盘社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传统共同体式微、同辈竞争内卷加剧的当下,新兴体育社群如何成为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帮助青年重建情感共同体的过程。研究发现,新兴体育社群是青年群体在制度化的生命历程中撑开的弹性空间,参与体育社群活动起到缓和社会时钟下身心紧张状态的作用,部落内形成的关系网络也为提升个人发展创造机会。新兴体育社群以其合作包容、自我赋权的文化价值和去中心化、自我管理的组织形态吸引和凝聚了青年群体,其组织特点也为青年组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飞盘 新兴体育社群 新部落 情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与粮食安全保障路径 被引量:15
17
作者 梁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地细碎化 全过程民主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城市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永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区域差异是理解农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造成农民城市化逻辑的东西差异。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体现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 区域差异是理解农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造成农民城市化逻辑的东西差异。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体现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度和城乡关系四个方面:东部地区在全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由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动、全务工型、离土不离乡、融合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完全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空心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政府推动和农民卷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离土又离乡、寄生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过渡型城市化,前者是高质量的稳定城市化,后者是低质量的半城市化。东部地区农民完全城市化的关键条件是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下所形成的产业基础,而中西部地区缺乏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农民城市化并不稳定,将来需要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大中城市进行二次城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县域经济 农民城市化 东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工作中心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卷化——以华北P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永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以华北P区为例,从政府工作机制的角度,提出常规工作中心化的分析框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卷化问题进行解释。从工作属性与工作机制两个角度理解常规工作与中心工作,指出常规工作与中心工作既是两种具有不同属性的治理事务,也是两种不... 以华北P区为例,从政府工作机制的角度,提出常规工作中心化的分析框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卷化问题进行解释。从工作属性与工作机制两个角度理解常规工作与中心工作,指出常规工作与中心工作既是两种具有不同属性的治理事务,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机制,只有在工作属性与工作机制匹配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效治理。研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常规性、非攻坚性和非紧急性等特征,从工作属性来看属于常规工作的范畴,但是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却采用了中心工作的高配工作机制,为了应对机制错配产生的压力过载,人居环境治理日益精细化和行政化,但精细化和行政化产生了高昂的行政成本,换来的却是悬浮的治理成效,逐渐陷入内卷化困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治理机制需要从中心工作回归到常规工作,从精细走向简约,从行政走向自治,并与政府承受能力和村民实际需要相适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乡村治理 中心工作 常规工作 精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及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卫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根据民政部“2015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和ELES模型,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特点以及各项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恩格尔定律对解释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有局限性,在农... 根据民政部“2015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和ELES模型,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特点以及各项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恩格尔定律对解释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有局限性,在农民工家庭消费安排中,生存消费被压缩,发展消费投入高,形成了“以发展为导向的基本生活消费低度满足”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被概括为“节俭-发展”型消费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省吃俭用图发展”,饮食支出“低水平-低比例”,住房、教育、医疗支出“高水平-高比例”,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物质和服务消费水平低,满足程度低,消费需求有待释放;转移性支出和教育支出水平高、占比高、满足程度高,边际支出倾向也比较高;医疗支出呈现过高的特点。这种消费模式导致农民工家庭基本物质生活相对贫困化,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发展需求缺乏社会政策支持。由此建议通过各种发展性社会政策支持其发展需求,并以此建立健全缓解其相对贫困的长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消费结构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