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WO-RBF神经网络的城市机动车能耗预测
1
作者 李四洋 张瑞 +2 位作者 李雅男 陈贺鹏 陈艳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80-3486,共7页
在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高精度、细粒度、可实施性强的机动车能耗实时预测方法成为交通减碳关键组成之一。针对传统基于回归的车辆能耗模型普适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 在交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高精度、细粒度、可实施性强的机动车能耗实时预测方法成为交通减碳关键组成之一。针对传统基于回归的车辆能耗模型普适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的车辆能耗预测模型。首先分析车辆能耗影响因素并基于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影响因素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基于灰狼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优化RBFNN算法隐藏层中心点、高斯函数的宽度和隐含层与输出层连接的权值的训练,最后从横向模型对比和实车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预测准确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RBFNN算法预测准确度较传统回归模型提高约12%,整体准确度达到90%以上,能够很好地对城市机动车能耗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 能耗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 灰狼算法(GW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道路合流分岔路段烟气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俊梅 尹晨晨 +4 位作者 赵宇航 李炎锋 常军 李雁 隋婧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168,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火源位于合流分岔路段上游时不同的纵向通风烟气控制策略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最佳的通风控制策略及送风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时,若只有主隧道送风,当送风风速为临界风速时,尽管火源上游烟气得到了很好的控...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火源位于合流分岔路段上游时不同的纵向通风烟气控制策略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最佳的通风控制策略及送风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时,若只有主隧道送风,当送风风速为临界风速时,尽管火源上游烟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下游仍会有部分烟气会流入匝道,影响匝道内的行车安全;若加大主隧道送风风速以消除匝道内的烟气,则所需风速过大,既不经济也不安全;如果采用主隧道和匝道联合送风的送风策略,主隧道以临界风速送风,则匝道以较小的送风风速即可得到较好的烟气控制效果。该通风策略应为最优的烟气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分岔 烟气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多匝道城市地下道路纵向排烟系统运行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俊梅 王继东 +4 位作者 冯霄 李炎锋 常军 李雁 刘晓阳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2-1169,共8页
为研究多出入匝道的存在对隧道纵向排烟系统效率的影响,采用通风网络对某多匝道城市地下道路分段纵向排烟系统的烟气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火灾场景中风机运行的最佳策略。结果表明,对于该城市地下道路而言,火灾发生时各段... 为研究多出入匝道的存在对隧道纵向排烟系统效率的影响,采用通风网络对某多匝道城市地下道路分段纵向排烟系统的烟气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火灾场景中风机运行的最佳策略。结果表明,对于该城市地下道路而言,火灾发生时各段排烟风机不必全部运行即可达到所要求的临界风速值,火源段下游竖井附近风机需逆转运行才能防止竖井上游烟气向下游扩散,从而提高其排烟效率;若主线隧道发生火灾,匝道风机最好停止运行,以帮助主线隧道达到较好得控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道路 出入匝道 纵向排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连墙内撑支护体系支撑有效刚度计算方法
4
作者 郭雪源 张明聚 武立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2,共7页
针对地连墙内撑支护体系,综合考虑内支撑的初始挠曲、支撑杆件压弯二阶效应、支撑与地连墙的相互作用和地连墙变形等因素,建立内支撑的有效刚度计算方法.以北京地铁某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在ABAQUS有限元建模中分别引入现行规范支撑刚度... 针对地连墙内撑支护体系,综合考虑内支撑的初始挠曲、支撑杆件压弯二阶效应、支撑与地连墙的相互作用和地连墙变形等因素,建立内支撑的有效刚度计算方法.以北京地铁某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在ABAQUS有限元建模中分别引入现行规范支撑刚度和支撑有效刚度,进行基坑开挖与支护的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支撑有效刚度计算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基坑支护体系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地连墙 内支撑 内支撑刚度 有效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工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明聚 郭雪源 +2 位作者 马栋 黄立新 王武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48-1856,共9页
为了解决常用基坑内支撑刚度不足、拆装不便等问题,针对明挖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特点提出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体系,包括标准直撑、短接直撑及连接节点等.根据该支撑体系受力和结构特点,推导了各组成部分的内力计算公式;依据钢管混凝土... 为了解决常用基坑内支撑刚度不足、拆装不便等问题,针对明挖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特点提出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体系,包括标准直撑、短接直撑及连接节点等.根据该支撑体系受力和结构特点,推导了各组成部分的内力计算公式;依据钢管混凝土规范和压杆稳定欧拉公式,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支撑、围檩等部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工作、物理、力学性能检测试验,配制出了具有轻质、微膨胀和自密实性能的CL50高强混凝土作为钢管混凝土内支撑的填充材料;以北京地铁某车站基坑工程设计资料为依据,对其标准段进行了详细的支撑体系设计,并对基坑变形、稳定性和支撑受力进行了验算.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内支撑体系设计计算方法合理可靠,所设计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体系能满足该基坑工程内支撑体系受力和基坑稳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支护 钢管混凝土 内支撑体系 装配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填充轻集料混凝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明聚 郭雪源 +4 位作者 李战国 陈晓帆 马栋 黄立新 王武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为了解决钢管混凝土结构高性能填充材料的制备问题,选用高强水泥、粉煤灰、硅灰、膨胀剂、页岩陶粒、页岩陶砂与天然砂组成的混合细集料、高效减水剂和增稠剂制备出具有轻质、微膨胀和自密实性能的高强混凝土,设计18个试验组对比分析了... 为了解决钢管混凝土结构高性能填充材料的制备问题,选用高强水泥、粉煤灰、硅灰、膨胀剂、页岩陶粒、页岩陶砂与天然砂组成的混合细集料、高效减水剂和增稠剂制备出具有轻质、微膨胀和自密实性能的高强混凝土,设计18个试验组对比分析了混合细集料中天然砂体积分数、胶凝材料用量和体积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和硬化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选用上述原材料,采用内掺法和松散体积法进行掺合料和混合细集料用量设计,调整混合细集料中天然砂和陶砂的体积比来改良颗粒级配,每m3混凝土掺入540~570 kg胶凝材料,体积砂率取值47%左右,可制备出适用于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结构的高性能填充轻集料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集料混凝土 填充混凝土 工作性能 物理力学性能 微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坡度隧道临界风速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俊梅 许鹏 +3 位作者 李炎锋 黄宗浩 田洋 赵宇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06-1712,共7页
为解决坡度隧道临界风速存在的争议,以城市交通隧道的典型坡度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搭建1∶8的坡度隧道模型实验台,对火灾工况中车辆沿坡度下行时的临界风速进行了研究,并与现有的较有影响力的2个临界风速模型"Kennedy模... 为解决坡度隧道临界风速存在的争议,以城市交通隧道的典型坡度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搭建1∶8的坡度隧道模型实验台,对火灾工况中车辆沿坡度下行时的临界风速进行了研究,并与现有的较有影响力的2个临界风速模型"Kennedy模型和Wu&Bakar模型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车辆沿坡度下行时,控制烟气回流所需的临界风速大于相同火灾场景中平直隧道的临界风速,且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加,车辆沿坡度下行时的临界风速逐渐增大.综合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的研究成果,对现有多数规范中推荐使用的Kennedy临界风速模型中的坡度修正系数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新的坡度修正系数.当隧道坡度在5%以上时,建议使用Wu&Bakar临界风速模型进行烟气控制系统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临界风速 隧道火灾 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中强再生混凝土足尺梁徐变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曹万林 彭世阳 +2 位作者 乔崎云 林栋朝 朱可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为研究钢筋中强再生混凝土梁在长期荷载下的徐变性能,通过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33%,66%,100%的7根再生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长期变形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骨料取代率以及持荷水平对再生混凝土梁徐变的影响。梁截面尺寸为200 mm×300 ... 为研究钢筋中强再生混凝土梁在长期荷载下的徐变性能,通过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33%,66%,100%的7根再生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长期变形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骨料取代率以及持荷水平对再生混凝土梁徐变的影响。梁截面尺寸为200 mm×300 mm,长3 300 mm,净跨3 000 mm;再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C45;试验已进行了275 d。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徐变略大于普通混凝土梁,跨中刚度未受明显影响;再生混凝土梁挠度增大系数建议在普通混凝土梁挠度增大系数的基础上乘以1.1的修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再生混凝土 足尺梁试件 徐变性能 试验研究 挠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线隧道内烟气扩散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鹏 李俊梅 +2 位作者 田洋 李炎锋 黄宗浩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通过FDS数值模拟对70、150、200、250、300、400m等不同半径及5、30 MW两种火源功率下曲线隧道内烟气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并与平直隧道内烟气的扩散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曲线隧道内横断面上的烟气温度分布沿隧道中心线不是对称分... 通过FDS数值模拟对70、150、200、250、300、400m等不同半径及5、30 MW两种火源功率下曲线隧道内烟气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并与平直隧道内烟气的扩散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曲线隧道内横断面上的烟气温度分布沿隧道中心线不是对称分布,隧道外侧烟气的扩散明显快于内侧;曲线隧道内距地面3m以上区域内温度沿长度方向的变化趋势与直线隧道相同,随着距火源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在距地面较低处,烟气温度沿长度方向上的分布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在弯道部位出现局部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隧道 烟气扩散 FDS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粘结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万林 林栋朝 +3 位作者 乔崎云 陈桂林 姜玮 彭世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4,共9页
研究并制作了一种进行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的新型梁式试件,该梁式试件具有同一试件分次完成左右两个不同钢筋锚固长度梁段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的特点。利用该装置完成了10个梁式试件、20个梁段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分析了钢筋与... 研究并制作了一种进行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的新型梁式试件,该梁式试件具有同一试件分次完成左右两个不同钢筋锚固长度梁段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的特点。利用该装置完成了10个梁式试件、20个梁段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分析了钢筋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对实测粘结-滑移曲线进行了拟合,构造了本构模型。研究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强度、钢筋外形、钢筋锚固长度、钢筋直径是影响试件粘结滑移性能的关键因素;与细骨料为天然砂、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为33%~66%的混凝土相比,钢筋与全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明显降低;与光圆钢筋相比,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显著提高;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随钢筋锚固长度增大而减小;在相对锚固长度相等的条件下,钢筋直径越小,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 中高强再生混凝土 粘结性能 影响因素 梁式试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人自适应行为的弯道几何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立山 崔丽 +1 位作者 宫庆胜 陈艳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26,共8页
针对轨道交通弯道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问题,量化行人自适应特性指标及计算原理,采用行人可控实验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基本图原理验证行人可控实验数据;开展弯道行人自适应特性研究,分析了弯道设计对行人自适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道... 针对轨道交通弯道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问题,量化行人自适应特性指标及计算原理,采用行人可控实验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基本图原理验证行人可控实验数据;开展弯道行人自适应特性研究,分析了弯道设计对行人自适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道角度越大,行人自适应行为的稳定性越强,安全性越高;弯道半径的临界点为7 m,7 m前行人自适应特性随半径增大而趋于一致,稳定性增强,7 m后则降低;角度在[120°,160°]和半径[4,10]m范围下的行人自适应特性表现最稳定,效率最高;角度[100°,110°]与170°和半径[11,15]m次之;角度90°和半径1 m的行人稳定性最差,最不安全.在客流较大时,建议参考的弯道角度范围为[120°,160°]和半径范围为[4,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换乘设施设计 行人可控实验 自适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层化环境中线羽流的流动特性
12
作者 李俊梅 张仁 +2 位作者 李炎锋 赵宇航 田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层化环境对内部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以线羽流为研究对象,在正常环境下线羽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对恒温度梯度环境中线羽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线羽流的扩散半径、轴心速度、轴心密度差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为研究层化环境对内部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以线羽流为研究对象,在正常环境下线羽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对恒温度梯度环境中线羽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线羽流的扩散半径、轴心速度、轴心密度差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线羽流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烟气浮力发生变化的临界高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层化环境 线羽流 热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工程首道内支撑采用P-CFST的工程实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雪源 张明聚 +5 位作者 马栋 黄立新 王武现 汪春生 杨世鹏 乔京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0,共10页
针对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大、作业空间小的难点,围护结构首道支撑位置采用新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简称P-CFST)支撑结构,扩大了支撑间距,便于基坑开挖、出土和支撑架设作业.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 针对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大、作业空间小的难点,围护结构首道支撑位置采用新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简称P-CFST)支撑结构,扩大了支撑间距,便于基坑开挖、出土和支撑架设作业.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基坑开挖全过程数值模拟.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支撑轴力、围护桩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进行系统监测,保证了P-CFST支撑和钢支撑组合支护下的基坑施工安全,研究盾构竖井围护结构变形的空间效应、地表沉降曲面形态、不同位置处的支撑轴力关系等.由模拟和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围护桩同一深度上变形呈现抛物线形状或"盆形",空间效应对盾构井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距离基坑阴角小于8 m的范围内;基坑附近地表沉降等值线形状经过"圆弧形"-"陀螺形"-"梯形"变化,最大地表沉降位置经历由近及远、再向基坑靠近的移动过程;首道P-CFST支撑轴力对地层开挖、支撑架设等工况的影响更加敏感,大于架设深度更大的2、4道钢支撑轴力.盾构竖井基坑工程内撑式围护结构首道支撑选用高刚度、高承载力的P-CFST内支撑,扩大了设计间距,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竖井 基坑工程 围护结构 内支撑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 基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PSO混合优化的BPNN车速预测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吉超 陈阳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47,共8页
BP神经网络(BPNN)已经用于车速预测方面的研究.针对BPNN不同的初始权值和阈值会影响车速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A-PSO混合优化的BPNN车速预测方法.以北工大西门到百葛桥为研究路径,构建基于BPNN的车速预测模型;将遗传算法(GA)和... BP神经网络(BPNN)已经用于车速预测方面的研究.针对BPNN不同的初始权值和阈值会影响车速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A-PSO混合优化的BPNN车速预测方法.以北工大西门到百葛桥为研究路径,构建基于BPNN的车速预测模型;将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的寻优过程进行融合,通过逐次迭代取最优的方式确定BPNN的最优初始权值和阈值,以此设计基于GA-PSO混合优化的BPNN车速预测方法.最后,以所选路径为对象,利用基于GA-BPNN的预测法、基于PSO-BPNN的预测法,以及提出的方法对车速进行了实验预测.结果表明,相较于前两种车速预测改进方法,本文方法的平均车速预测误差分别降低了37.1%和24.1%,有效地提高了车速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车速预测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在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雪源 张明聚 +1 位作者 武立伟 韩流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6,共6页
针对盾构竖井内开挖深基坑时出土作业面小、基坑深度大等特点,提出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PCFT)内支撑结构.该PCFT内支撑结构由双肢矩形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构件和锚固件通过高强螺栓装配而成.以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为背景,... 针对盾构竖井内开挖深基坑时出土作业面小、基坑深度大等特点,提出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PCFT)内支撑结构.该PCFT内支撑结构由双肢矩形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构件和锚固件通过高强螺栓装配而成.以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开展PCFT内支撑基坑支护设计及应用.对支撑轴力、围护桩变形、桩顶位移和地表沉降进行了信息化监测,并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和优化PCFT内支撑设计及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和监测结果表明:PCFT内支撑架设施工技术简便易行,在有效控制基坑稳定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性和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竖井基坑工程 基坑内支撑 钢管混凝土 装配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