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与交通流的关系——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关宏志 曹奇 赵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2-1378,共7页
为分析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针对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12个月的PM2.5质量浓度及交通流量变化情况,基于小波分析的相关理论,对二者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特定周期尺度... 为分析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针对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12个月的PM2.5质量浓度及交通流量变化情况,基于小波分析的相关理论,对二者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特定周期尺度上PM2.5质量浓度变化相对于机动车流量变化的滞后响应现象.研究表明:二者在24 h左右的日周期尺度上显著相关,且PM2.5质量浓度的滞后时间约为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污染 PM2.5质量浓度 机动车流量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杉 关宏志 严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6-130,共5页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构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但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从而提高人们出行的可达性。通过在北京市进行的轨道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调查,对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轨道交通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构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但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从而提高人们出行的可达性。通过在北京市进行的轨道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调查,对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轨道交通衔接方式出行端与目的端具有不同特性,出行端时间距离均长于目的端。针对这一特性,运用经济学行为分析模型——Logit模型,对于出行的选择行为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出行端与目的端相融合的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模型,运用分步标定的方法,将出行者的衔接选择行为统一于一个层状Logit模型之下,并完成对于模型的标定以及参数检验,同时对各主要变量作出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各因素对于衔接方式的影响程度,为政策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衔接方式 出行端 目的端 分层Logit模型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混合用地停车共享需求模型——以北京市华贸中心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秦焕美 关宏志 +1 位作者 孙文亮 肖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4-1189,共6页
基于停车泊位共享的思路,通过停车需求调查,分析了典型混合用地北京市华贸中心的停车需求特性,建立了基于单一用途建筑物停车需求叠加模型和停车需求共享模型,通过比较,停车共享模型计算的误差明显低于利用叠加方法的误差.
关键词 城市混合用地 停车需求 停车共享 停车需求叠加 共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智勇 郝晓云 +1 位作者 王东 王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219,共8页
为了保障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多数行人过街环境遭到破坏,'中国式过马路'应运而生.通过对北京市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研究,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的情况下对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推进'公平优先,保障效率'战... 为了保障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多数行人过街环境遭到破坏,'中国式过马路'应运而生.通过对北京市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研究,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的情况下对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推进'公平优先,保障效率'战略的实施,促进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北京市交通的特点,以红灯期间到达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等待区处违章过街的行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视频调查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了9 554个行人过街忍耐时间样本.建立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韦布尔参数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与环境因素、行人特性、出行时间、交通状况,以及道路环境等影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忍耐时间 参数分布模型 行人过街 信号交叉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旧城区内胡同路网的现状与功能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金喜 樊旭英 +1 位作者 郭伟 韩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6-521,共6页
针对在旧城区改造中如何进行胡同路网的规划设计的问题,通过对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旧城内1559条胡同的数据的汇总,对北京市旧城内胡同路网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宽度胡同的功能定位和断面标准设计方法以及旧城改造建设... 针对在旧城区改造中如何进行胡同路网的规划设计的问题,通过对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旧城内1559条胡同的数据的汇总,对北京市旧城内胡同路网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宽度胡同的功能定位和断面标准设计方法以及旧城改造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胡同实现旧城区交通的微循环以及缓解目前停车困难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旧城区 胡同 路网 交通功能 道路横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停车场影响范围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殷敬敬 贺玉龙 孙小端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39,共7页
为了解决北京市的停车位紧缺、停车拥堵问题,对停车场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基于驾驶员停车行为的调查,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驾驶员性别、出行目的、停车引导类型、停车收费因素与步行距离的关系,确定停车场影响范围的影响因素... 为了解决北京市的停车位紧缺、停车拥堵问题,对停车场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基于驾驶员停车行为的调查,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驾驶员性别、出行目的、停车引导类型、停车收费因素与步行距离的关系,确定停车场影响范围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影响范围;然后,运用停车场分布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确定了停车场的最小影响范围;最后,综合考虑实际影响范围和最小影响范围,结合北京市棋盘形路网的特性,进行影响范围的修正,得出停车场的合理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车场 影响范围 停车场密度 泰森多边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框架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金广 于泉 +1 位作者 荣建 刘小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为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实验工程概念入手,建立了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框架体系,探索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基于该理论框架对北京市怀柔区青春路信号灯绿波控制进行了实例分析,该理论方法比传统的交通仿真方... 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为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实验工程概念入手,建立了实验交通工程学理论框架体系,探索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基于该理论框架对北京市怀柔区青春路信号灯绿波控制进行了实例分析,该理论方法比传统的交通仿真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实验交通工程 理论框架 绿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寻路实验的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标识效用评估与诊断方法
8
作者 翁剑成 王亦昊 +2 位作者 陈旭蕊 高润鸿 胡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标识系统承担着指引抵站旅客快速抵达各接续方式接驳点的重要功能,其信息类别多、用户需求差异大且换乘路径复杂,充分发挥导视系统效用,辅助旅客高效便捷换乘是提升枢纽服务品质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抵站旅客的寻路行为出... 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标识系统承担着指引抵站旅客快速抵达各接续方式接驳点的重要功能,其信息类别多、用户需求差异大且换乘路径复杂,充分发挥导视系统效用,辅助旅客高效便捷换乘是提升枢纽服务品质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抵站旅客的寻路行为出发,探究引导标识与寻路决策的关系,构建引导标识效用评估指标体系,基于Unity引擎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开发综合客运枢纽的三维虚拟仿真交互平台。以北京南站为例,设计不同路径的旅客寻路实验,引入最佳寻路比例和寻路速度两个指标,结合被试者的犹豫驻留次数、折返次数和错误转向次数,对枢纽空间的标识引导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与诊断。评估结果显示,简单寻路任务的最佳寻路比例均超过85%,复杂寻路任务的最佳寻路比例均低于50%,且旅客在信息密集区域和决策点处易表现出较高的犹豫驻留次数、折返次数和错误转向次数。基于评估结果,本文实现了枢纽空间中引导标识待优化点位的精准鉴别与诊断。结果表明,虽然基于设计规范的枢纽空间引导标识系统符合视认要求,但同一引导标识在被试人员不同寻路任务中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综合客运枢纽场站引导标识设计的优化提供定量化的诊断结果和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效用评估 虚实融合 引导标识 寻路行为 换乘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GAN的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关键诱因识别
9
作者 张志清 于晓正 +2 位作者 朱雷鹏 孙玉凤 李祎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28,共15页
明晰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机理是有效防控安全风险的重要前提。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诱因分析通常基于小样本和不平衡数据进行建模,但这类模型对于少数类预测精度低。基于数据增强的分析框架可以提高模型对于少数类的预测精度。通过条... 明晰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机理是有效防控安全风险的重要前提。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诱因分析通常基于小样本和不平衡数据进行建模,但这类模型对于少数类预测精度低。基于数据增强的分析框架可以提高模型对于少数类的预测精度。通过条件表格生成对抗网络(CTGAN)、联合生成对抗网络(CopulaGAN)以及合成少数过采样(SMOTE)、自适应过采样(ADASYN)技术增加样本量,平衡数据集,对比不同方法的合成数据质量;基于合成数据,对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支持向量机(SVM)5种分类算法进行评估,采用召回率、特异性、加权F_1分数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确定最优组合;最后结合沙普利可加解释(SHAP)框架量化事故关键诱因重要度。结果表明:CTGAN生成数据的边际分布得分(0.96)和相关性得分(0.92)最高,合成数据的平均质量为0.94,显著优于其他方法;CTGAN与随机森林算法结合时,模型在召回率(0.82)、特异性(0.84)、AUC(0.86)等指标上均表现优异,在包含10%标签噪声的测试集中仍保持鲁棒性(召回率提升至0.88),进一步验证了其在复杂场景中的适用性。关键诱因分析表明,路面状况(潮湿状态显著增加受伤风险)、夜间行车(低光照导致传感器性能下降)、交叉口及街道化程度(复杂场景增加检测延迟)是导致事故的核心因素。该研究为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搭建及道路基础设施改造提供了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车辆 小样本量 数据不平衡 条件表格生成对抗网络 事故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岚 荣建 +1 位作者 陈来荣 贺玉龙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交通拥挤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人... 交通拥挤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道路拥挤收费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通需求管理,控制个体化的机动交通需求,从而使城市交通结构向公共交通转移,以提高城市交通总体的运营效率.本文基于北京市的现状,借鉴伦敦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北京市实行道路拥挤收费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拥挤 道路拥挤收费 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枢纽地区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琳 边扬 +1 位作者 荣建 刘小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5-732,共8页
基于北京市交通枢纽地区行人步行需求,提出不同道路横断面形式影响下的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方法.首先,通过路边询问法获取大样本的行人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在常规问卷处理方法基础上增加一致性信度检验,对问卷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其... 基于北京市交通枢纽地区行人步行需求,提出不同道路横断面形式影响下的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方法.首先,通过路边询问法获取大样本的行人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在常规问卷处理方法基础上增加一致性信度检验,对问卷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其次,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分别从参与者自身属性、人行道道路设施、环境条件及交通条件4个方面提取不同道路横断面条件下的行人服务水平显著性影响因素,并以其中一种典型断面为例,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最后,采用模糊有序聚类方法进行了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并给出各服务水平的量化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行人服务水平 模糊聚类 道路横断面 信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丁丁 张金喜 魏建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6-572,共7页
为了掌握沥青路面温度变化规律,更加准确地指导沥青路面设计和对沥青路面病害的分析,选择北京地区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路面结构内部埋设了温度测试设备,对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温度进行了跟踪监测和分析,并给出了北京地区路面结构内部温... 为了掌握沥青路面温度变化规律,更加准确地指导沥青路面设计和对沥青路面病害的分析,选择北京地区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路面结构内部埋设了温度测试设备,对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温度进行了跟踪监测和分析,并给出了北京地区路面结构内部温度极值的预测公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实验路段中)沥青路面上面层底部全年最高温度为33:8℃,最低温度为-16:8℃.夏季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平均温度梯度为0:45℃/cm,冬季为-0:10℃/cm.路面结构内部温度降温速率在农历夏至前后最大,约0:6-1:2℃/h;路面在冬季长时间处于低温状况,降温速率在冬季较小,约0:2-0:4℃/h.北京地区1 a内沥青路面工作温度处于中低温期的时间约占8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温度场 温度梯度 降温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交通网络分析实验平台设计
13
作者 秦焕美 曹静 +2 位作者 严海 贺玉龙 杨孝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3-97,共5页
研究道路网中的各种动态交通现象,掌握动态交通运行的时变特性和规律,对于交通拥堵下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动态交通网络分析实验平台的设计,提出了运用仿真软件进行动态交通网络分析的实验模块,主要包括动态交... 研究道路网中的各种动态交通现象,掌握动态交通运行的时变特性和规律,对于交通拥堵下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动态交通网络分析实验平台的设计,提出了运用仿真软件进行动态交通网络分析的实验模块,主要包括动态交通数据采集、动态OD估计、仿真模拟、动态网络分析实验等,并给出了应用案例。动态交通网络分析实验平台的构建,可以为交通工程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于科学的交通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交通网络 动态OD估计 动态交通分配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预测信息的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 被引量:1
14
作者 师泽宇 陈阳舟 安树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4-984,共11页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问题,以行程时间为优化目标,以荷电状态作为硬性约束,基于预测交通状态标定的动态异构交通网及车辆动力学模型,构建最优控制问题。为了在线求解,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强化学习方法,构建混合学习优化算法(hybrid l...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问题,以行程时间为优化目标,以荷电状态作为硬性约束,基于预测交通状态标定的动态异构交通网及车辆动力学模型,构建最优控制问题。为了在线求解,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强化学习方法,构建混合学习优化算法(hybrid learn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LOA),依托竞争深度Q网络(Dueling deep Q-networks, Dueling DQN),设计离线、在线模块,来实现参数的混合多步训练,并结合预测交通状态、网络拓扑及车辆动力学模型,输出在线行驶策略。采用某市局部路网构建交通仿真实验,分析预测交通信息的价值、HLOA算法可行性及结构必要性。结果表明,预测信息存在价值,HLOA在线结果可拟合最优策略且较其他算法精度提高33.65%。该研究可协助电动汽车用户导航,为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车辆路径规划 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 强化学习 在线寻优 混合学习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的综合数字化沙盘平台路网设计
15
作者 李海舰 赵晓华 +1 位作者 李振龙 王威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228,共7页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训平台建设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该文从路网设计方法、适应未来智能交通发展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提出了多样化路网设计方案。根据多维度特性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多样化路网设计方案,以期为面向实践教学、科研、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训平台建设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该文从路网设计方法、适应未来智能交通发展和智能交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提出了多样化路网设计方案。根据多维度特性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多样化路网设计方案,以期为面向实践教学、科研、展示等实训平台路网设计与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增加实训平台路网与真实道路条件之间的高仿真度效果,提高基于实训平台路网的科研、实训及展示应用效果,实现智能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数字化沙盘平台 智能交通人才培养 路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张量分解的城市轨道出行模式归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雨阳 李世堃 +4 位作者 胡世龙 邓沙沙 柳堤 陈艳艳 罗铭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0-2012,共13页
科学的轨道交通出行模式分析是运营决策优化的重要依据。为挖掘城市轨道交通时空流动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一种基于非负张量分解的OD客流强度时空分布计算方法,采用融合SHAP归因分析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 科学的轨道交通出行模式分析是运营决策优化的重要依据。为挖掘城市轨道交通时空流动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一种基于非负张量分解的OD客流强度时空分布计算方法,采用融合SHAP归因分析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对各模式OD客流强度进行拟合预测。使用城市轨道交通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AFC)系统数据,从空间、时段以及出行日3个维度构建3阶客流OD张量,采用交替非负最小二乘法(alternating non negative least squares,ANLS)实现非负CP张量分解。基于张量分解结果,从北京轨道交通344个站点连续1周16266966条出行数据中,提取出晨高峰长距离通勤、早高峰中短通勤、平峰休闲中转出行、晚归出行4种出行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对各模式OD客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XGBoost与CatBoost、LightGBM、OLS相比更具优势。根据OD起终点站域环境特征,考虑起终点缓冲区内各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量、小区住户数、房价、人口数量、站点偏离距离以及出行距离等指标,构建OD强度关联指标体系,解释各指标对OD客流强度的正负反馈效应。SHAP归因分析说明,居民更倾向于14站以内的中短途出行,并分别得到了就业类POI数目对晨、早通勤客流正向影响,以及餐饮类POI数目对休闲中转出行客流正向影响的临界阈值。该方法可为轨道交通精细化出行引导和客流组织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供需平衡及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出行模式 张量分解 机器学习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边扬 赵雪娜 +2 位作者 赵晓华 张钰 刘卓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397,共12页
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 以北京市四惠枢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数据驱动为导向满足乘客需求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搭建KANO乘客需求模型,通过桌面实验,形成动态导向标识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四惠枢纽现有方案形成对比。其次,基于寻路理论通过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仿真技术,实现人与枢纽的信息交互,提取新旧导向标识方案作用下乘客寻路过程的特征参数。最后,通过对寻路实验中主客观指标分析可知,被试在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中寻路时间、犯错误点数及迷茫点数显著降低,且新版动态导向标识方案在内容、样式及空间位置上满意度均优于旧版。结果表明:研究搭建BIM+VR的虚拟仿真平台,形成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综合评估及优化设计方法,为枢纽动态导向标识方案设计及合理应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动态导向标识 综合评估 优化设计 KANO需求模型 寻路理论 BIM+V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城市职住及通勤状态对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雨阳 赵聪颖 +3 位作者 李京昆 陈艳艳 柳堤 王书灵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建立绿色高效的出行服务体系是我国绿色出行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需要考虑居民职住状态和通勤方式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异质性。本文基于来自3类城市的1788份有效问卷,构建SEM-MNL(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ultinomial Logit)模型,... 建立绿色高效的出行服务体系是我国绿色出行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需要考虑居民职住状态和通勤方式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异质性。本文基于来自3类城市的1788份有效问卷,构建SEM-MNL(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ultinomial Logit)模型,量化分析职住状态、通勤属性和个人经济特征对多类别城市通勤方式选择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潜变量通勤属性是影响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在普通城市中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职住状态通过通勤属性间接影响通勤方式选择,3类城市路径系数分别为0.83,0.89和0.93。居住类型在一线城市和普通城市对通勤距离和方式选择的作用呈现相反趋势,一线城市高学历者倾向绿色出行,非一线反之。新一线城市短通勤距离居民租房比例最高,且有近半数选择慢行交通。通过调整职住分布提高短距离通勤比例,可以提升绿色出行分担率,随着城市等级下沉,调控反馈灵敏度增高。研究结果为多类城市职住平衡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差异化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低碳出行,助推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方式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通勤属性 职住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智能设备的路面平整度预测精度及其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金喜 平馨颖 +1 位作者 郭旺达 张宇轩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50,共11页
在路面平整度预测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路面平整度IRI(国际平整度指数)的快速、高频次、低成本的智能预测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基于不同智能设备的平整度预测精度、预测效果等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在路面平整度预测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路面平整度IRI(国际平整度指数)的快速、高频次、低成本的智能预测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基于不同智能设备的平整度预测精度、预测效果等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该研究首先利用笔者课题组开发的两种智能预测设备,即路面行车数据采集智能手机App软件和路面行车数据采集智能终端,开展了路面行车实验,采集了行车振动、速度、位置等数据;然后引入随机森林模型,确定了最能够反映IRI影响的4个振动加速度特征指标;接着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3种神经网络,建立了路面平整度IRI的预测模型,并对不同模型、不同设备的IRI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LSTM在3种神经网络模型中实现了最好的鲁棒性和最高的预测精度,两个智能设备预测IRI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64和0.789,智能终端的预测精度高于智能手机。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道路路面平整度预测和监测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道路养护决策科学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路面 智能终端 智能手机App IRI 行车振动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城市与群体异质的新能源车激励策略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翁剑成 周慧缘 +1 位作者 张梦媛 于江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共13页
制定针对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和居民特征的差异化政策,是优化激励策略和促进居民转向绿色出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充电设施成熟度等因素,选取4种类别典型城市的异质性居民人群,量化评估新能源车激励策略... 制定针对城市低碳发展阶段和居民特征的差异化政策,是优化激励策略和促进居民转向绿色出行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考虑空气质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充电设施成熟度等因素,选取4种类别典型城市的异质性居民人群,量化评估新能源车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模型分析社交媒体热点数据,设计用户调查问卷;构建潜在类别有序Logit模型(LCOL)定量分析不同城市类别下潜在类别人群对车辆电动化激励策略的偏好程度,辨识不同策略的核心作用群体。结果表明,即时效应激励,例如,限行豁免和大额财政补贴,更能有效提升新能源车接受度较低居民的购车意愿,接受度较高的居民对常态化低额补贴更为敏感。在城市类别维度上,相较新能源车渗透率高的大城市(60%),渗透率较低的中小城市居民在政策激励下,购买新能源车概率为65%,更具提升潜力;充电设施欠缺的城市,优化充电设施可显著提升居民购车意愿,减少1 min寻电时间,概率提高1%,但在充电桩覆盖率高的城市,效果有限;机动车限号的大城市,实施新能源车限行豁免政策时,居民购车概率提高3.5%。定量化的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城市新能源车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度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低碳激励政策 潜在类别有序Logit模型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 群体异质性 城市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