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灰窑遗址及公路边坡裸露地表植被修复模式的生态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苗保河 郑延海 +6 位作者 伏芳 孙楠 张文波 卢欣艳 吴晶 苏本营 李永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28,共4页
研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石灰窑废弃地及公路边坡裸露地表8种生态修复模式中的植被生态学特征及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石灰窑遗址人工景观再建模式、框格+植被模式及无土碎石挡土墙灌浆模式修复效果较好,容器苗修复模式和... 研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石灰窑废弃地及公路边坡裸露地表8种生态修复模式中的植被生态学特征及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石灰窑遗址人工景观再建模式、框格+植被模式及无土碎石挡土墙灌浆模式修复效果较好,容器苗修复模式和挂网喷播模式效果最差。8种生态修复模式中,植被物种丰富度以客土移栽模式最高(29±1.15),石灰窑人工景观再建模式次之(23.6±2.02),保育棒模式最低(7±1.1);植被盖度以石灰窑人工景观再建模式(88.3%)和框格+植被模式(87%)最高,植生袋模式和挂网喷播模式最低,分别为48%和32%;植被高度以客土移栽模式最高(546.3cm),人工景观模式次之(316cm);挂网喷播和植生袋最低,分别为44.97cm和54.13cm。综合评价结果认为,石灰窑人工景观再建、框格+植被和挡土墙灌浆模式是门头沟区石灰窑及公路边坡裸露地表生态恢复较适合的修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头沟 石灰窑遗址 公路边坡 植被恢复模式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态卫生基础设施集成系统效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郜彗 金家胜 +2 位作者 李锋 周传斌 李秀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189,共8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村镇生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卫生状况、促进生态循环、保障生态安全为基本任务,对于...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村镇生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卫生状况、促进生态循环、保障生态安全为基本任务,对于提升农村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峪嘴村为研究单元,结合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污水生态化净化、粪尿分离式生态厕所等整套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从营养物质循环、面源污染消减、节约水资源、投资收益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视角分析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综合效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生态卫生基础设施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显示:集成后的生态卫生基础设施每年实现2 956.9 kg氮、348.81 kg磷循环回归农田,避免直接排放环境中而加重农村面源污染;源分离便器的使用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水3 241.2 m^3,人工湿地工程全年可以提供中水10 220 m^3;相比于工程改造前,村庄向大气排放的氮减少了83.5%,向水体和土壤环境排放的氮消减了68.13%,磷消减了56.61%;集成系统全年可以降低用于化肥和水费支出的经济投入6.63万元,内部收益率12%,大于基础利率10%,经济效益明显。此外,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也创造了就业岗位。文章试图探索适宜北京山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途径,为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生态文化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卫生 生态服务 闭合循环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对北京市王平矿区鸟兽的快速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苗保河 张文波 +6 位作者 杨科 孙楠 付芳 吴晶 卢欣艳 邓棋 夏灿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自2010年8—9月,利用10台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煤矿区进行野生动物调查,累积监测212 d,共拍摄到鸟、兽等野生动物6目11科14种.同时,利用样带调查法调查到鸟、兽等野生动物5目18科24种.2种调查方法调查的物种有较大的... 自2010年8—9月,利用10台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煤矿区进行野生动物调查,累积监测212 d,共拍摄到鸟、兽等野生动物6目11科14种.同时,利用样带调查法调查到鸟、兽等野生动物5目18科24种.2种调查方法调查的物种有较大的差异,在物种普查中可以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 野生动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02
4
作者 郜彗 金家胜 +1 位作者 李锋 周传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5-843,共9页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计算各亚目标层评价指数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数、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居住条件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4个亚目标层指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规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则相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指数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京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小。最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以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复合生态系统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 分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