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低氧训练预防急性低氧损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丹 张琪涵 +4 位作者 宋歌 王晴 李瑀 吉训明 王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3640-3644,共5页
背景急进高原会引起急性低氧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有些可能发展成急性重症高原反应。然而目前防治方法有限,缺乏安全有效的预防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方法。目的通过模拟4400 m海拔低氧环境,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IH)预防急性低氧损... 背景急进高原会引起急性低氧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有些可能发展成急性重症高原反应。然而目前防治方法有限,缺乏安全有效的预防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方法。目的通过模拟4400 m海拔低氧环境,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IH)预防急性低氧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22-08-01—10-31在北京小汤山医院采用公开募集的方式招募受试者40名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IH组(试验组,n=20)和假训练组(对照组,n=20)。试验组接受10 min低氧(氧浓度13%,模拟海拔3800 m)间隔5 min常氧(氧浓度21%),共4个循环,总持续时间为55 min的IH暴露干预,2次/d,连续干预5 d。对照组接受同时长的常压常氧干预。IH干预训练结束后的第1天,受试者进入模拟高原低氧环境6 h,设置氧浓度为12%(相当于海拔4400 m)。采用路易斯湖评分(LLS)评估受试者急性高原病(AMS)的严重程度。收集受试者基线、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前、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外周血氧饱和度(SpO_(2))、脑组织氧饱和度(ScO_(2))和颅内压(ICP)。结果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试验组AMS发生率及LL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试验组SpO_(2)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在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的SpO_(2)及ScO_(2)均较基线及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前下降(P<0.05),试验组的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较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前SpO_(2)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9.30±4.31)%与(13.10±6.66)%,P=0.039〕。对照组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6 h后ICP较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模拟前升高(P<0.05)。结论IH训练可以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有效降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 低氧血症 间歇性低氧训练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