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血管造影综合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8
1
作者 耿冀 俞婧 +7 位作者 范占明 李宇 辛海燕 张楠 徐磊 张兆琪 孙立忠 朱俊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53-2057,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Stanford A型AD患者行术前心电门控DSCTA扫描,评价冠状动脉、主动脉及主动脉瓣膜图像质量及受累情况,测量...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Stanford A型AD患者行术前心电门控DSCTA扫描,评价冠状动脉、主动脉及主动脉瓣膜图像质量及受累情况,测量主动脉根部管径和左心室功能,计算辐射剂量。将DSCTA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成功完成DSCTA检查。97.14%(34/35)的胸主动脉和主动脉瓣膜图像、93.10%(445/47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右窦受累17例,无窦受累15例,左窦受累5例;右-无窦交界受累13例,左-右窦交界受累3例,左-无窦交界受累1例。主动脉窦部直径(41.6±9.4)mm;瓣环直径(28.2±4.1)mm;窦管交界直径(73.6±1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主动脉根部受累程度呈负相关(r=-0.97,P=0.02)。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96±4.36)mSv。DSCTA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率(30/34,88.24%)和一致性(Kappa=0.82,P<0.01)均较高。结论 DSCTA"一站式"检查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功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2
作者 刘迎龙 闫军 +3 位作者 李守军 于存涛 张宏家 魏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82-383,405,共3页
目的 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方法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 ,共完成经右外侧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12 5 8例。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 2 93例、室间隔缺损 6 0 4例、室间隔缺损合... 目的 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方法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 ,共完成经右外侧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12 5 8例。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 2 93例、室间隔缺损 6 0 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98例、法乐氏四联症 177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2 9例及其它畸形 5 7例。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尖瓣关闭不全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室流出道狭窄等。 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 9例 (0 7% ) ,其中 5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2例因严重肺感染 ,1例因灌注肺 ,1例因肺高压危象。术后并发症 36例 (2 9% )。体外循环时间 (6 0 3±32 1)分 (15分~ 35 9分 ) ,心肌阻断时间 (37 7± 2 4 6 )分 (3分~ 2 0 5分 )。术后机械通气 (19 7± 34 4 )小时 (1 5小时~ 4 0 1小时 ) ,住院时间 (8 0± 12 1)天 (5天~ 30 0天 )。 结论 右外侧小切口具有损伤小、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右侧剖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P-1激活和AIF易位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邢莉 潘旭东 +3 位作者 方纬 赵莉 刘光茂 李虎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89-1492,1549,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中是否存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激活和凋亡诱导因子(AIF)易位,并探索二者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阻断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30min后,恢复血运,制作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中是否存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激活和凋亡诱导因子(AIF)易位,并探索二者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阻断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30min后,恢复血运,制作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肠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前15min经静脉给PARP-1抑制剂3-AB组(Drug)和假手术组(Sham)。取肠组织分别作HE染色、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的免疫组化染色,TUNEL方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凋亡早期信号PARP-1片段p85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肠损伤程度、PAR阳性表达率、细胞凋亡率和凋亡早期信号PARP-1p85片段、AIF表达程度均较Sham组显著增高(P<0.05);应用PARP-1抑制剂后,Drug组上述指标均较I/R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Sham组。结论: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PARP-1激活和AIF易位两分子事件,并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肠缺血再灌注前应用PARP-1抑制剂有肠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一1(PARP一1) 缺血再灌注 肠损伤 凋亡诱导因子(A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病变中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擎 吴志远 +1 位作者 李海洋 李拥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探索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肾动脉病变中的初步应用。方法纳入2例北京医院血管外科进行肾动脉手术搭桥治疗的TA患者,将其肾动脉组织样本分别采用GEXSCOPE试剂盒和自配消化液2种酶解方式,并进行scRNA-seq... 目的探索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肾动脉病变中的初步应用。方法纳入2例北京医院血管外科进行肾动脉手术搭桥治疗的TA患者,将其肾动脉组织样本分别采用GEXSCOPE试剂盒和自配消化液2种酶解方式,并进行sc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取2920个细胞纳入下游分析。经过无偏聚类分析后,确定2种内皮细胞、2种平滑肌细胞、1种成纤维细胞、2种单核巨噬细胞、1种T细胞及1种未定义的细胞。其中,2种平滑肌细胞主要表现为收缩型及分泌型。scRNA-seq分析结果显示试剂盒酶解法获取的细胞以内皮细胞(57.46%)为主,免疫细胞(13.21%)较少,而自配消化液酶解法获取的细胞以免疫细胞(34.64%)为主。结论scRNA-seq可用于区分TA患者病变血管的细胞异质性,不同酶解方式会影响获取细胞的种类与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单细胞测序 细胞异质性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