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组学用于冠心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高雪莲 王瑞 +3 位作者 张宏凯 杜俣 张天浩 徐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是无创评估冠心病(CAD)及预测其风险分层的一线检查方法,对于识别冠状动脉斑块、评估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识别心肌缺血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影像组学可提取高通量医学图像定量特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对C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是无创评估冠心病(CAD)及预测其风险分层的一线检查方法,对于识别冠状动脉斑块、评估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识别心肌缺血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影像组学可提取高通量医学图像定量特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对CCTA影像组学用于CA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T血管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铮 马晓海 +4 位作者 赵蕾 陆艾嘉 田洁 范占明 徐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0-276,共7页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HCM或DCM且...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HCM或DCM且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均依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管腔狭窄≤50%)及冠心病组(管腔狭窄>50%),比较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3组间临床及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心脏磁共振检查符合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患者共681例,其中219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相关检查,包括HCM 126例、DCM 78例、其他类型心肌病15例。H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1.7%(40/126)、21.4%(27/126),与DCM患者[分别为30.8%(24/78)、17.9%(14/7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与DCM冠心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6±9.8)岁、(60.1±7.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59.3±9.5)岁、(58.5±8.8)岁,均分别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49.5±11.0)岁、(49.3±12.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肥胖)的HCM和DCM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0.4%(19/27)、71.4%(10/14)。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除HCM患者冠心病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4±21.1)mL vs(64.6±22.9)mL、(64.1±27.1)mL,P均<0.05]外,其他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肌内纤维化检出率及左心室功能参数在HCM和DCM患者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均可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磁共振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心肌病,特别是对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冠心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多种重建方法在腹主动脉瘤术前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小勇 黄连军 +3 位作者 濮欣 董继伟 李杰 晏子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A及术中DS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DSA测量数据,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①12例(12/75,16.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75,2.7%)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61例(61/75,81.3%)行EVAR术治疗。②行EVAR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3.2%,2/61);Ⅱ型44例(72.3%,44/61),其中Ⅱa型2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Ⅲ型15例(24.5%,15/61)。③对比61例行EVAR术病例的术中DSA数据和MSCTA数据,近端瘤颈长度、内径,瘤体长度,远端瘤颈长度、内径,髂总动脉长度、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6~0.427,P=0.653~0.999),以DSA测量值为参考标准,应用Bland And Altman方法计算3种重建方法测量数值的偏倚在0.00~1.70。结论采用VRT重建图像观察AAA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MPR重建图像测量血管内径,MIP重建图像测量血管长度和血管走行角度,CPR重建图像观察血管及分支管腔内及管壁情况,合理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准确、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部 计算机断层 腔内隔绝术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鹿冠玉 赵蕾 +4 位作者 惠可尧 卢志辉 王兰菱 高海 马晓海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患者分别于PCI术后3~7 d和3个月时接受急性期与恢复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期增加20%及以上认为发生心室重构,据此将入选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n=49)与无心室重构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AMR值及CMR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MR和急性期CMR显示的微血管阻塞(MVO)范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6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11.4)岁,男性139例(82.7%)。AMR值与急性期CMR显示的MVO范围呈正相关(r=0.42,P<0.01)。心室重构组的AMR值高于无心室重构组[3.00(2.56,3.52)mmHg·s/cm vs.2.48(2.20,2.74)mmHg·s/cm,1 mmHg=0.133 kPa,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R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AMR值每增加0.2 mmHg·s/cm,心室重构风险增加45.1%(OR=1.451,95%CI:1.228~1.714,P<0.01)。AMR预测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结论:AMR与MVO范围呈正相关,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无创性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瑞 张兆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5-708,共4页
目前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普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在防治急性脑血管事件中,监测和评价斑块的形态学变化比管腔的狭窄程度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当前,一些无创性的影像学手段已经展... 目前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普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在防治急性脑血管事件中,监测和评价斑块的形态学变化比管腔的狭窄程度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当前,一些无创性的影像学手段已经展现在显示斑块内成分、鉴别易损斑块等方面的潜力。本文综述超声、多排螺旋CT、MR、核医学等无创性的影像学技术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术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7
作者 颜春龙 庄白燕 徐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on-dilated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NDLVC)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MR检查的NDLVC患者50例,定义为NDLVC组,另选取同期无心血管疾病且CMR无异常表现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CVI42后处理软件得到所有受试者左心功能参数及左室3D整体应变参数: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分析各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应变参数鉴别NDLVC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DLVC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心肌质量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GRS(3D)、GCS(3D)的绝对值、GLS(3D)的绝对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RS(3D)、GCS(3D)、GLS(3D)鉴别两组的临界值分别是35.34%-16.88%、-10.55%,敏感度分别为72.00%、46.00%、58.00%,特异度分别为72.00%、96.00%、76.00%,AUC值分别为0.778、0.713、0.706。结论CMR-FT技术对NDLVC患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GRS(3D)的敏感度较高,GCS(3D)的特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 心肌应变力 磁共振成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反流的影像学评估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然 付贺 +9 位作者 谢萌 王辉 高一峰 姚晶 夏瑀 卢志南 徐磊 朱俊明 张纯 宋光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主动脉瓣反流严重程度和解剖结构特征、评估心肌纤维化和判断手术阈值的重要手段。随着主动脉瓣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主动脉瓣反流的治疗方式也发生变化。本文旨在梳理主动脉瓣反流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技术与参数,结合指...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主动脉瓣反流严重程度和解剖结构特征、评估心肌纤维化和判断手术阈值的重要手段。随着主动脉瓣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主动脉瓣反流的治疗方式也发生变化。本文旨在梳理主动脉瓣反流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技术与参数,结合指南总结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反流 多模态影像学评估 多学科心脏团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左心房CT成像左心耳形态学评估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张建英 高雪莲 +2 位作者 曾朝强 张福洲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6,164,共7页
目的 采用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左心耳(LA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价其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PDL)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4年2月成功行LAA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1例,根据LAA封堵术后CT检查... 目的 采用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左心耳(LA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价其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PDL)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4年2月成功行LAA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1例,根据LAA封堵术后CT检查结果分为PDL组26例和无PDL组45例,比较两组术前LAA口及着陆区长径、短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LAA长度及LAA深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两组患者出现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PDL组LAA口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与着陆区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均大于无PDL组(t/Z=4.952、-5.570、-2.912、3.191、6.757、-6.462、-3.318、3.733,P均<0.05);PDL组LAA口短径、LAA长度、LAA深度及着陆区短径均大于无PD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Z=-1.773、1.765、1.509、-1.415,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AA口和着陆区两者的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均与术后PDL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着陆区长径/短径比值是术后PD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LAA口及着陆区形态评估可提前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PDL的发生,当着陆区长径/短径较大时,需高度警惕PDL的发生,为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前选择与定制封堵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房 左心耳封堵术 Watchman封堵器 残余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及影像组学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洪博 赵蕾 马晓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0-923,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非缺血性心肌病之一。超声心动图(UCG)和心脏MR(CMR)等是诊断HCM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但分析HCM图像较为繁琐,且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导致诊断难度增加。近年来,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在智能化诊断HCM、自动化处理图...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非缺血性心肌病之一。超声心动图(UCG)和心脏MR(CMR)等是诊断HCM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但分析HCM图像较为繁琐,且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导致诊断难度增加。近年来,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在智能化诊断HCM、自动化处理图像、预测基因型及心肌纤维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技术在HCM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诊断显像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 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弥漫性心肌纤维化 被引量:27
11
作者 马晓海 赵蕾 +4 位作者 李松南 董建增 张天静 安靖 范占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 目的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前、后T1mapping成像、延迟对比增强(LGE)成像。测量不同受检者增强前、后左心室平均T1值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心肌平均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22例(22/30,73.33%)患者存在延迟强化,DCM组15例(15/27,55.56%)患者存在延迟强化,对照组无延迟强化。比增强前,HCM组[(1 294.79±85.22)ms]、DCM组[(1312.88±59.57)ms]左心室心肌T1值均较对照组[(1 266.56±57.33)ms]显著增加(P均<0.05);对比增强后,HCM组[(491.31±121.59)ms]、DCM组[(466.77±126.34)ms]左心室心肌T1均值较对照组[(534.09±92.73)ms]显著减低(P均<0.05)。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8,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9,P<0.05);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5,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相关;T1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价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心肌病 扩张型 磁共振成像 T1mapping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一站式成像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宇 范占明 +3 位作者 俞婧 耿冀 叶红 张兆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69-1872,共4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预设在40%~50%R-R间期,45%R-R间期重建,并与45例主动脉病变治疗后复查接受全主动脉非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强化程度,并对全主动脉、主动脉窦/瓣、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全程平均CT值均>370HU。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图像可诊断率达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17/45,37.78%)。冠状动脉:对照组均不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为538,图像可诊断率达98.88%。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14±6.15)mSv,对照组为(18.00±4.36)mS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对比剂总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动脉根部运动伪影,一次检查可获得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详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杜靖 姜涛 +3 位作者 周杰 吕飙 张兆琪 陈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心电门控全心容积式扫描方法对37例1个月-3岁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检查。按照节段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运用不同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V...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心电门控全心容积式扫描方法对37例1个月-3岁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检查。按照节段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运用不同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VR、MIP及CMPR)充分显示其解剖畸形,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7例患儿中共检出各类畸形204处,其中16例并发肺动脉高压,1例并发脐疝,10例发现单侧或双侧肺部病变,包括肺6例实变、2例支气管狭窄闭塞、1例肺发育不良和1例支气管开口异常。平均ED为(1.17±0.63)mSv。结论 320排CT的容积式扫描速度快、曝光时间短,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一次容积扫描即可覆盖婴幼儿整个心脏和胸部大血管,清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多层CT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晓洁 于薇 +4 位作者 毕涛 晏子旭 石凤茹 孙立元 张兆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初步研究结果: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兆琪 贺毅 +2 位作者 戴沁怡 于薇 李勐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 目的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反转恢复、呼吸导航心电门控触发、压脂TSE序列,采集自病变冠脉开口至中段无间隔连续扫描,测量以下数据:血管横截面积(CSA)、管腔CSA、斑块负荷、管壁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在IVUS上将靶冠脉自开口分为每5mm节段,与MRI管壁横截面一一对应。当冠状动脉管壁厚度≥0.5mm时考虑存在斑块。结果共9例病人,9支冠脉,37个层面纳入分析;2例病人被排除(因扫描时间长,病人无法坚持),扫描成功率82%。37个层面中有20个有斑块。斑块层面的斑块负荷、SNR、CNR大于非斑块层面(分别为0.70±0.11vs0.58±0.14,1.95±0.39vs1.48±0.21,5.47±2.06vs2.99±0.78,P<0.05)。MRI斑块层面血管CSA、管腔CSA及斑块负荷与IVUS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3.66±4.52vs14.92±6.37,4.62±2.23vs6.03±3.85,0.63±0.13vs0.60±0.14,P<0.05)。结论冠状动脉黑血管壁成像可以发现冠状动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且能够相对评价狭窄段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管壁成像 黑血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室结构、功能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辉 徐磊 +1 位作者 贺毅 董建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并完成心脏磁共振、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的患者,挑选出其中AHCM患者69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之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al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厚度、收缩末期左房容积(left atrial end systolicvolume,LAESV)、左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APGLS)、左房整体峰值周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APGCS)及左房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 area change,FAC)的差异,以及LAPGLS和LAPGCS与其他左心房室结构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心尖部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LVEF、LAES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PGLS及FA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LAPGCS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左心房收缩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左心房FAC可作为LAPGLS的替代指标来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是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房应变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平滑肌瘤病长入右心腔1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莉 范占明 +3 位作者 张兆琪 晏子旭 吕飚 黄小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889-889,共1页
关键词 静脉平滑肌瘤病 右心腔肿瘤转移 子宫血管平滑肌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孟冷 张兆琪 +2 位作者 吕飚 于薇 晏子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目的对照X线冠状动脉造影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原因。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以其近期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于两种检查结果中不同的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DC... 目的对照X线冠状动脉造影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原因。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以其近期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于两种检查结果中不同的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DCTCA显示1343支冠状动脉,不同部位的Ⅲ级血管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χ2检验,P>0.05)。在Ⅰ、Ⅱ级血管中,79支两项检查结果不一致,其中64DCTCA假阳性28支,假阴性14支,10支病变程度评估过重,27支评估过轻。各组血管间总体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1);对冠状动脉主干与分支的误诊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1),而冠状动脉主干LAD,LCX和RCA病变显示无显著差异(χ2检验,P>0.05)。结论完善的检查前准备是保障64DCTCA重组优质冠状动脉图像的前提,良好的图像后处理有助于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兆琪 吕飙 +3 位作者 马晓海 范占明 赵轶柯 晏子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 评价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 )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 17例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弓部畸形的患者 ,先后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检查 ,评价M...  目的 评价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 )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 17例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弓部畸形的患者 ,先后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检查 ,评价MR检查图像质量 ,比较二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 ,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与术中病理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较高 ,诊断各种主动脉弓部畸形准确率略优于超声 ,测量11例主动脉缩窄和弓中断患者的畸形位置和主动脉内径与术中病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尽管样本量较小 ,但可以初步证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弓部畸形一类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兆琪 马晓海 +4 位作者 晏子旭 赵轶柯 范占明 吕飙 贺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06-1309,共4页
目的 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采用 3DFLASH压脂序列 ,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 ;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 目的 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采用 3DFLASH压脂序列 ,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 ;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 ,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 对其中 2 6例健康志愿者的 10 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 ,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 (评分在 3分以上 ) ,其中左前降支 2 6例和右冠脉 2 6例均满意显示 ,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 2 1例和 12例。血管显示长度 :左主干(1.5 4± 0 .31)cm、左前降支 (6 .6 4± 0 .5 4 )cm、左回旋支 (2 .4 6± 0 .98)cm、右冠脉 (9.75± 1.14 )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 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 ,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