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云霞 王会文 +5 位作者 侯春梅 彭宇明 菅敏钰 张雪梅 房辉 韩如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2-96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疼痛、寒战、躁动及苏醒延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95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恶心呕吐(PONV)、高血压、心律失常、躁动、寒战、疼痛、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呼吸道梗阻和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4.5%、13.5%、13.4%、9.3%、8.9%、5.9%、2.5%、1.9%、1.7%、0.3%。回归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59岁以下、幕下肿瘤(P〈0.05)。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上肿瘤、幕下肿瘤、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术毕使用曲马多和肌松拮抗药(P〈0.05)。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下肿瘤和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使用肌松药拮抗和未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P〈0.05)。结论不同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亦有区别。麻醉医师需针对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严密监测并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并发症 麻醉恢复期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韩如泉 程灏 王德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06-411,共6页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麻醉后恢复室常见并发症回顾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学斌 王会文 +3 位作者 侯春梅 张雪梅 曾横宇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期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安全。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临床监测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期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安全。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临床监测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特点。结果 2414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平均观察时间为2 h,并发症发生率为52.57%(1269/2414),其中486例兼有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13%。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340例,14.08%)、高血压(333例,13.79%)、疼痛(330例,13.67%)、寒战(246例,10.19%)、恶心呕吐(222例,9.20%)、谵妄躁动(215例。8.91%),较少发生低氧血症(79例,3.27%)、呼吸道梗阻(48例,1.99%)、苏醒延迟(34例,1.41%)、低血压(12例,0.50%)等并发症。3例患者由于脑水肿或脑内血肿再次手术。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情况复杂,不同疾病种类和手术方式可能m现与之相关的特殊并发症;麻醉后恢复室医师宜在患者恢复期针对不同神经外科手术种类,严密监测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恢复期 苏醒室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艳 周晓莉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用量、麻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结果 1)诱导后4组病人的双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均明显降低;术中C组BIS值明显低于A组,D组明显高于A组。2)B组和C组艾司洛尔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2%和54.4%,尼卡地平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4%和54.3%。结论 1)利多卡因可以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强度。2)利多卡因具有剂量相关性镇痛作用。3)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推荐剂量为丙泊酚5 mg/kg、利多卡因2.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静脉麻醉 利多卡因 丙泊酚 神经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参数 神经外科麻醉 临床用药剂量 颅脑手术病人 不同剂量 艾司洛尔 尼卡地平 麻醉并发症 复合应用 综合评估 维持麻醉 脑电参数 连续监测 恢复时间 不良反应 双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脊柱神经外科手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海洋 陈彤岩 +1 位作者 曾横宇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 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对脊柱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患者分别以咪哒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瑞芬太尼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维持术中镇痛;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记录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h、手术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榆洲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麻醉期间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静脉麻醉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麻醉诱导后60和120 min,两组患者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其中静脉麻醉组于麻醉诱导后5 min即开始出现心率下降,且低于吸入麻醉组(P<0.05)。同一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及麻醉诱导前后(组内比较)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P<0.05),且吸入麻醉组高于静脉麻醉组(P<0.05)。静脉麻醉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成功率高于吸入麻醉组(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维持脊柱神经外科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糖水平稳定,并抑制术中炎性应激反应,而对术后炎性应激反应无抑制作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更适合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麻醉吸入 外科手术 脊柱疾病 监测 手术中 诱发电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靶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邢燕 王保国 +3 位作者 孙立 时文株 安建雄 范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将丙泊酚血浆靶浓度降低并维持在3 mg.L-1,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瑞芬太尼靶浓度,将无创血压(MAP)维持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内。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缝合硬膜时静注氯诺昔康8 mg。记录不同麻醉期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观察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开颅前期(麻醉诱导至切皮)、开颅期(切皮至剪开硬膜)、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缝合硬膜至术毕)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98±0.39)μg.L-1、(3.44±0.86)μg.L-1(、3.55±1.00)μg.L-1和(3.33±1.08)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3.01μg.L-1、3.52μg.L-1、3.63μg.L-1和3.43μg.L-1;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83±0.53)μg.L-1、(3.43±0.85)μg.L-1、(3.54±0.99)μg.L-1和(3.31±1.09)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2.87μg.L-1、3.50μg.L-1、3.62μg.L-1和3.41μg.L-1。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为(10±6)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3±8)min,拔管时间为(16±7)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1±8)min。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诱导迅速,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麻醉恢复快。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数值接近,用血浆靶控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 mg.L-1时,根据95%置信区间上限,建议在开颅前期、开颅期、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将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3.0μg.L-1、3.5μg.L-1、3.6μg.L-1和3.4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全凭静脉麻醉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神经外科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成尉 袁琳淞 +1 位作者 周扬 王会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51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苏醒期谵妄躁动组120例,经匹配对照组39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外科患儿麻醉苏醒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OR=2.695,95%CI:1.183~6.139,P=0.018)、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210,95%CI:0.049~0.902,P=0.036)和复合吸入麻醉(OR=2.862,95%CI:1.300~6.301,P=0.009)是神经外科患儿麻醉恢复期发生谵妄和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手术室前口服咪达唑仑、复合吸入麻醉方法是发生谵妄和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麻醉维持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谵妄和躁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儿童 谵妄和躁动 麻醉苏醒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的监测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如泉 邢燕 +1 位作者 王保国 王恩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监测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 ,并与食管及鼻咽部温度比较 ,以探讨影响局部脑温度的因素。对 1 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ASA 1~ 2级 ) ,术中采用降温毯将食管温度降至 33~ 35℃ ,术中持续监测食管、鼻咽部、术野局部脑... 监测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局部脑皮质温度 ,并与食管及鼻咽部温度比较 ,以探讨影响局部脑温度的因素。对 1 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ASA 1~ 2级 ) ,术中采用降温毯将食管温度降至 33~ 35℃ ,术中持续监测食管、鼻咽部、术野局部脑皮质温度。术中剪开硬膜后 ,将 2 1G针状脑皮质温度探头插入脑皮质 1cm ,直至硬膜缝合前取出。同时记录出入量、室温。结果 :在同一时间点 ,鼻咽温度明显低于食管温度 ,最大温度差达 0 .37℃ ;脑皮质局部温度明显低于食管温度 ,最大温度差可达 2 .7℃ ;局部脑皮质温度与鼻咽及食管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2 7、0 .935(P <0 .0 1 )。经多元回归分析 ,食管温度、体表面积及硬膜开放时间是影响局部脑皮质温度的主要因素 ;术后 2 4h随访病人 ,未见与测量温度相关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 :神经外科亚低温麻醉中食管及鼻咽部温度不能准确反映局部脑皮质温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温 监测 开颅术 控制性低温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新忠 王保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9-110,共2页
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陈新忠,王保国氯胺酮具有使用方便、作用迅速、止痛确切等优点,但有增高颅内压(ICP)的副作用,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有顾虑。我们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氯胺酮复合冬眠合剂或哌氟... 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陈新忠,王保国氯胺酮具有使用方便、作用迅速、止痛确切等优点,但有增高颅内压(ICP)的副作用,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有顾虑。我们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氯胺酮复合冬眠合剂或哌氟合剂,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静脉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麻醉: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0
作者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00-401,共2页
神经外科学自1904年创立至今,经历了从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3个发展阶段。近年来,神经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转变为现代解剖,功能模式,在尽可能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 神经外科学自1904年创立至今,经历了从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到微创神经外科3个发展阶段。近年来,神经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转变为现代解剖,功能模式,在尽可能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与神经影像学、神经麻醉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大量过去被认为是禁忌的疑难、危重病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手术治疗,麻醉期间对生命功能的监测与调控,以及血液保护、手术后镇痛等不断普及,更在无形中推动了神经外科学的发展,麻醉学新药物、新方法、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神经外科学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氟醚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新忠 罗芳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62-64,共3页
为观察不同维持体积分数地氟醚吸入麻醉与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BIS)和 95%边缘频率 (SEF)、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探讨适合神经外科手术的吸入麻醉深度。将 36例ASAⅠ~Ⅱ级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0 .7MAC(... 为观察不同维持体积分数地氟醚吸入麻醉与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BIS)和 95%边缘频率 (SEF)、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探讨适合神经外科手术的吸入麻醉深度。将 36例ASAⅠ~Ⅱ级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0 .7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 ( 4.2 % )、1 .0MAC ( 6.0 % )、1 .3MAC ( 7.8% ) 3组 (每组 1 2例 ) ,监测基础值、诱导后、吸入前、达MAC标点、维持 30、60、90、1 2 0、1 50、1 80min、停止吸入时、拔管、呼唤睁眼、指令恢复、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BIS、SEF的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地氟醚吸入的体积分数与BIS、SEF呈剂量相关。 1 .0MAC组麻醉平稳 ,辅助用药少 ,麻醉恢复快 ,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脑电图双频谱指数 边缘频率 吸入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中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罗库溴铵时效的影响
12
作者 王爱东 李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87-589,共3页
罗库溴铵作为一种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作用时效中等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七氟烷因其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而平稳,对呼吸道刺激小而成为临床常用的吸人性麻醉药。吸人性麻醉药可延长非去极化肌松... 罗库溴铵作为一种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作用时效中等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七氟烷因其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而平稳,对呼吸道刺激小而成为临床常用的吸人性麻醉药。吸人性麻醉药可延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并相应延长其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麻醉 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诺昔康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13
作者 阚清 王保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7期613-615,共3页
目的观察术前静脉注射不同剂量氯诺昔康对术中吸入性麻醉药异氟烷呼气末浓度、麻醉恢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神经外科全麻颅脑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三组:对照组(Ⅰ组,n=20)、氯诺昔康8mg组(Ⅱ组,n=20)和氯诺昔康24mg组(Ⅲ组,... 目的观察术前静脉注射不同剂量氯诺昔康对术中吸入性麻醉药异氟烷呼气末浓度、麻醉恢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神经外科全麻颅脑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三组:对照组(Ⅰ组,n=20)、氯诺昔康8mg组(Ⅱ组,n=20)和氯诺昔康24mg组(Ⅲ组,n=20)。记录术中呼出异氟烷浓度、出血量、输血量、补液量及尿量、术后呼之睁眼、指令运动、定向力恢复的时间。术后48h内定时观察VAS疼痛评分、镇痛药用量。结果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异氟烷呼气末浓度以Ⅰ组最高,其次是Ⅱ组,浓度最低的是Ⅲ组(P〈0.01)。三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补液量、尿量无显著性差异。患者从停止吸入麻醉,到睁眼、完成指令运动、定向力恢复的时间,Ⅰ组所需时间最长,Ⅱ组居中,Ⅲ组最短(P〈0.01)。术后2h、20~24h和44~48h曲马多用量和VAS评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应用氯诺昔康能够剂量相关性减少术中呼气末异氟烷的浓度,同时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术后清醒快,恢复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氯诺昔康 开颅手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对患者术后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明媛 耿莹 +1 位作者 王刚 韩如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701-706,共6页
目的评价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患者术后神经心理功能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调查81例于唤醒麻醉条件下行脑胶质瘤切除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肿瘤位置和特征,以1:1配对选择同期于非唤醒麻醉状态下行... 目的评价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患者术后神经心理功能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调查81例于唤醒麻醉条件下行脑胶质瘤切除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肿瘤位置和特征,以1:1配对选择同期于非唤醒麻醉状态下行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心理状况,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完成全部调查研究的唤醒麻醉组和非唤醒麻醉组患者各73例,唤醒麻醉组21例存在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12例术后出现心理异常,30例存在术中知晓;而非唤醒麻醉组患者28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8例存在心理异常,无一例患者存在术中知晓。唤醒麻醉组术后远期(>6个月)神经功能评价仅9例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少于非唤醒麻醉组的18例(P=0.038);术后初期、中期和远期神经功能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脑胶质瘤切除术是切除位于或邻近脑功能区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后远期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适当的麻醉管理不会造成患者创伤后心理障碍,亦不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清醒镇静 神经胶质瘤 神经心理学测验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闫翔 曾敏 +2 位作者 董佳 彭宇明 韩如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6期615-620,共6页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已逐渐推广应用于很多外科手术,使手术患者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ERAS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既有ERAS的普遍规律,亦有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已逐渐推广应用于很多外科手术,使手术患者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ERAS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既有ERAS的普遍规律,亦有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特殊性。本文重点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神经外科ERAS的研究进展,最终达到优化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加速患者康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神经外科 围手术期管理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低温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芳 王恩真 +1 位作者 张迎萍 孙峰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浅低温(33~35 ℃) 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0 例,随机分为浅低温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麻醉诱导后Ⅰ组利用降温毯维持脑温于33 ~35 ℃,Ⅱ组维持正常脑温(36 ... 目的:观察浅低温(33~35 ℃) 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0 例,随机分为浅低温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麻醉诱导后Ⅰ组利用降温毯维持脑温于33 ~35 ℃,Ⅱ组维持正常脑温(36 ~37℃)。观察两组在手术不同阶段的循环、麻醉用药、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 的变化。结果:两组循环均较平稳( P>0-05),麻醉药用量也无明显差异(P> 0-05) ,Ⅰ组降温后SjvO2 较降温前及Ⅱ组明显升高(P< 0-01)。结论:浅低温对循环影响轻微,适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 神经外科麻醉 颈静脉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分析
17
作者 王琦 梁辉 +1 位作者 陆瑜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7-911,共5页
目的分析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特点以提高临床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至2022年接受颅内占位切除的RhD阴性患儿的病历记录,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备血及输血相关围术期血液管理。结果23例RhD... 目的分析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特点以提高临床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至2022年接受颅内占位切除的RhD阴性患儿的病历记录,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备血及输血相关围术期血液管理。结果23例RhD阴性患儿被纳入分析,患儿平均年龄(7±3.5)岁,术前22例(95.7%)申请备异体血,17例(73.9%)备血成功,5例(21.7%)术前备血未成功,从申请备血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8±3)d,备异体红细胞260(260,455)mL,1例(4.3%)患儿术前储存自体全血400 mL;术中出血4.8(2.2,13.3)mL/kg,总计10例进行了输血,其中7例(30.4%)仅输入异体红细胞,1例(4.3%)输入异体红细胞及自体回收红细胞,1(4.3%)例输入自体回收红细胞,1例(4.3%)输入储存全血150 mL,输血率为43.5%,配血输注比(cross-match/transfused,C/T值)=2.7,输血指数(transfusion index,Ti)=1。术中12例(52.2%)患儿行动脉血气分析,2例(8.7%)患儿监测血栓弹力图,术后血红蛋白(117±19.4)g/L,6例(26.1%)患儿术后出现轻度贫血,2例(8.7%)中度贫血。结论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备血困难,需根据病变类型及部位针对性制定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并采用多模式治疗策略以减少出血及对异体RhD阴性血的依赖,保障患儿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小儿神外手术 围术期血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8
作者 谢思宁 蒋忱冠 +4 位作者 李享佳卉 韩如泉 杨舟 李秉心 石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以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为靶点的DBS手术。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3 min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判定患者术后3 d内是否出现PND(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ND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216例PD患者。DBS术后3 d内出现PND 77例(35.6%),其中包括出现抑郁或其程度加重24例(31.2%),出现焦虑或其程度加重16例(20.8%),认知功能评级下降13例(16.9%),出现谵妄表现24例(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脑膜开放方式、硬脑膜开放时间、术中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分改善率、术后颅内气体体积在PND患者与非PND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68,95%CI:1.077~5.657,P=0.033)、术后颅内气体体积(OR=1.217,95%CI:1.096~1.351,P<0.001)是PD患者DBS术后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术中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其保护性因素(OR=0.894,95%CI:0.863~0.925,P<0.001)。结论DBS术后PD患者具有较高的PND发生率,性别、术后颅内积气量和PD运动症状改善程度可影响PND发生风险,提示针对性别进行个体化管理、提升手术技巧并加强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监测在优化DBS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颞部肿瘤切除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洋 王洁 +1 位作者 曾敏 彭宇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分析额颞部肿瘤切除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择期额颞部肿瘤切除术患者260例,男136例,女124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Ⅳ级。收集基线资料和围术期资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 目的分析额颞部肿瘤切除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择期额颞部肿瘤切除术患者260例,男136例,女124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Ⅳ级。收集基线资料和围术期资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监护室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及3分钟意识模糊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术后5 d内每天两次评估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5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有88例(33.8%)患者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校正后的比值比(aOR)=1.048,95%CI 1.021~1.076,P<0.001]、冠心病病史(aOR=31.504,95%CI 2.414~411.192,P=0.008)、肿瘤位于左侧(aOR=2.316,95%CI 1.259~4.262,P=0.007)、胶质瘤(aOR=3.042,95%CI 1.489~6.215,P=0.002)和麻醉时间延长(aOR=1.006,95%CI 1.002~1.009,P=0.001)是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增大、冠心病、胶质瘤、肿瘤位于左侧及麻醉时间延长是额颞部肿瘤切除术后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部肿瘤 术后谵妄 术后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CE在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终考核中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陆瑜 岳红丽 +8 位作者 熊蔚 于芸 王德祥 金海龙 梁发 袁雪娇 任依 王磊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395,共2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及医疗规范和质量保证的必然趋势[1]。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环节,亦是目前基地教学亟待提高的工作环节。传统的床旁考核和单项技能考核缺乏一致性和有效性。如何评估住院医生的临床...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及医疗规范和质量保证的必然趋势[1]。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环节,亦是目前基地教学亟待提高的工作环节。传统的床旁考核和单项技能考核缺乏一致性和有效性。如何评估住院医生的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医学知识、病患照顾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精神、临床工作中学习与提高、医疗执业能力,是考核的关键。如何设置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发现教学问题,指引教学方向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 年终考核 住院医师 OSCE 麻醉 执业能力 医疗规范 临床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