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爱的成年”:后五四时代的情感教育
- 1
-
-
作者
袁一丹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
-
出处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167,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五四文学革命与阅读文化的嬗变研究(19171937)”(22BZW20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后五四时代的情感教育面临个人与家国关系的重构,其核心议题是对爱及爱的条件的重新定义。五四青年需经受一种新的情感教育才能领悟“爱”的奥义。这种情感教育糅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性科学的资源,形塑了五四青年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从1925年《京报副刊》组织的“青年爱读书”征集活动来看,文学仍承担着情感教育的主要功能,《红楼梦》《浮生六记》代表了古典文学含蓄蕴藉的情感教育模式,然而五四青年更急需一种直白的情感说教,告诉他们争取到恋爱自由以后怎么办。在周作人、李小峰等人的推介下,《爱的成年》与《结婚的爱》跻身“青年必读书”之列,并出现多个竞争性的译本。《爱的成年》着眼于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其在东亚的传播借助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结婚的爱》被视作现代家庭的幸福生活指南,其传授的两性知识更贴合青年的现实需求。这两部书风行一时,说明后五四时代兴起的“情感个人主义”实则取法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规范,爱情在青年心中不再是虚无缥缈之物,而有可换算的方程式。
-
关键词
五四青年
情感教育
《爱的成年》
《结婚的爱》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C913.1
[经济管理]
C913.5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