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先锋批判到从容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访谈录 |
陈晓明
张晓琴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2
|
文化研究与新新中国的经验叙述--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访谈 |
张颐武
徐勇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3
|
张力与舒缓张力--“中文创意写作”高校教学实践举隅与思考 |
樊迎春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代表的发言——坚定不移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王力
|
《语文建设》
|
1986 |
1
|
|
|
5
|
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建设 |
陈保亚
杜兆金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
6
|
北大中文系应当坚持“守正创新” |
温儒敏
李宪瑜(整理)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7
|
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漆永祥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8
|
当代写作教学的两个“系统”——对黄平创意写作文章的一点回应 |
洪子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
9
|
融合概念与逻辑的中文深层语义描述体系 |
夏乔林
穗志方
常宝宝
詹卫东
张坤丽
柯永红
|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
10
|
史与诗:史书写作中文学的发生与作用 |
傅刚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1
|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也谈《动物凶猛》 |
洪子诚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2
|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 |
樊迎春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3
|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
黄子平
李庆西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边界与无疆(创作谈) |
曹文轩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5
|
回心文本,亲自写作——AI时代的文学教育 |
邵燕君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 |
樊迎春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7
|
承继和告别的难题——谈王安忆1990年代初的两部小说 |
洪子诚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8
|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沈从文早期创作与新文学场域的转型 |
季剑青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9
|
生产如何斗争:草明工业小说与解放区经验的迁移与转换 |
路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0
|
君主宝鉴与王者之恶 |
张沛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