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
黄子平
李庆西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张力与舒缓张力--“中文创意写作”高校教学实践举隅与思考 |
樊迎春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代表的发言——坚定不移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王力
|
《语文建设》
|
1986 |
1
|
|
4
|
高校研究生姓名称呼调查——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
马千
|
《现代语文》
|
2018 |
1
|
|
5
|
抢救方言与抢救地方风俗文化——《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读后 |
王洪君
|
《语言战略研究》
|
2019 |
9
|
|
6
|
“当代文学”的问题与方法——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为例 |
魏赤
|
《云梦学刊》
|
2010 |
0 |
|
7
|
思考与创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2010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
魏赤
|
《云梦学刊》
|
2011 |
0 |
|
8
|
胡适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叙述——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 |
唐娒嘉
|
《滨州学院学报》
|
2019 |
1
|
|
9
|
当代写作教学的两个“系统”——对黄平创意写作文章的一点回应 |
洪子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0
|
近30年来中文语言知识资源发展及应用 |
詹卫东
|
《语言战略研究》
|
2018 |
6
|
|
11
|
谈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 |
蒋绍愚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12
|
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 |
韩毓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3
|
王韬文言小说中的异国女性书写 |
孙大海
|
《蒲松龄研究》
|
2019 |
2
|
|
14
|
文学语言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流变 |
王中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5
|
言说“丁玲事件”——1930年代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 |
刘潇雨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3
|
|
16
|
理论谱系与学说流变——《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提要》前言 |
董学文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1 |
1
|
|
17
|
文学生产和传播与文学原生态场域联系之视野——以郭沫若与邓初民主编之《唯民周刊》等为中心 |
孙玉石
|
《郭沫若学刊》
|
2012 |
1
|
|
18
|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也谈《动物凶猛》 |
洪子诚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官僚主义”还是“官僚制”?——《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卡夫丁峡谷” |
李杨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我读《安顺城记》——在北京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 |
张鸣
|
《贵州文史丛刊》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