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个人收益的分配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
1
作者
杨娴
李顺荣
《经济科学》
1985年第1期30-33,39,共5页
按劳分配及其在我国现阶段实现的特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
按劳分配及其在我国现阶段实现的特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在这里马克思虽然还没有使用按劳分配这个名词,但他所阐明的正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践超出了人们的予想。迄今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劳分配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我国现阶段
劳动者
个人收益
马克思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问题
2
作者
赵云岭
《经济科学》
1982年第3期74-75,共2页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考察的基础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二是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同一处,而且是采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表达方法提出上述两个结论呢?简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考察的基础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二是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同一处,而且是采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表达方法提出上述两个结论呢?简单地理解,因为生产工人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所以要考察生产劳动的概念就必须考察生产工人的概念。这个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只有在理解二者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既然生产工人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为什么说前者的概念扩大了,而后者的概念缩小了呢?马克思是从什么角度提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应该回到马克思对生产过程的分析上去,即紧紧抓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个特点去理解。首先把我的看法图解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
生产工人
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承担者
概念
劳动过程
物质生产劳动
剩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隽彦
杜家芳
《经济科学》
1983年第4期43-45,共3页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延扩大再生产
内含扩大再生产
正确处理
马克思
再生产理论
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
生产资料
劳动生产率
生产与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价值规律在计划经济中作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秦玉珍
《经济问题》
1983年第2期33-36,共4页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提出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国家可以通过国民经济计划。
关键词
计划经济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国民经济计划
基本特征
公有制
胡耀邦
利用价值
指令性计划
市场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工程技术与经济理论互相渗透的有益尝试——读《工程师经济学》
5
作者
杨娴
李顺荣
《经济科学》
1986年第3期71-73,共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彭瑞玲、王兰荣同志主编的《工程师经济学》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二亡程技术人员的欢迎。为什么现在要大力提倡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经济知识呢?这是因为,近十年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掀...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彭瑞玲、王兰荣同志主编的《工程师经济学》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二亡程技术人员的欢迎。为什么现在要大力提倡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经济知识呢?这是因为,近十年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掀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伴随着的新的技术革命而来的是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大分化与大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一方面各门学科越分越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员
经济学
技术经济效益
经济理论
工程师
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
宏观经济效益
经济知识
自然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
6
作者
杨娴
《经济科学》
1983年第1期9-14,共6页
一、十二大战略目标的新特点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确立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面,规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部署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经济发展战略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一、十二大战略目标的新特点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确立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面,规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部署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经济发展战略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短期安排问题,而是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问题;不是比较灵活,经常可以变化的,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经济建设
资本主义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人民生活
翻两番
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7
作者
矫左羽
《经济科学》
1983年第1期72-74,共3页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劳动时间变化的趋势是逐步缩短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为劳动时间的缩短提供了可能性.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劳动时间变化的趋势是逐步缩短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为劳动时间的缩短提供了可能性.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或影响着劳动时间的长度.一般说来,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低,劳动时间就长;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生产力发展
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
剩余劳动时间
缩短工作日
资本主义制度
客观要求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个人收益的分配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
1
作者
杨娴
李顺荣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5年第1期30-33,39,共5页
文摘
按劳分配及其在我国现阶段实现的特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在这里马克思虽然还没有使用按劳分配这个名词,但他所阐明的正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践超出了人们的予想。迄今为止。
关键词
按劳分配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我国现阶段
劳动者
个人收益
马克思
商品经济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问题
2
作者
赵云岭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2年第3期74-75,共2页
文摘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考察的基础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二是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同一处,而且是采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表达方法提出上述两个结论呢?简单地理解,因为生产工人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所以要考察生产劳动的概念就必须考察生产工人的概念。这个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只有在理解二者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既然生产工人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为什么说前者的概念扩大了,而后者的概念缩小了呢?马克思是从什么角度提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应该回到马克思对生产过程的分析上去,即紧紧抓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个特点去理解。首先把我的看法图解如下。
关键词
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
生产工人
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承担者
概念
劳动过程
物质生产劳动
剩余价值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隽彦
杜家芳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3年第4期43-45,共3页
文摘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
关键词
外延扩大再生产
内含扩大再生产
正确处理
马克思
再生产理论
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
生产资料
劳动生产率
生产与消费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价值规律在计划经济中作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秦玉珍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问题》
1983年第2期33-36,共4页
文摘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提出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国家可以通过国民经济计划。
关键词
计划经济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国民经济计划
基本特征
公有制
胡耀邦
利用价值
指令性计划
市场调节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工程技术与经济理论互相渗透的有益尝试——读《工程师经济学》
5
作者
杨娴
李顺荣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6年第3期71-73,共3页
文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彭瑞玲、王兰荣同志主编的《工程师经济学》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二亡程技术人员的欢迎。为什么现在要大力提倡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经济知识呢?这是因为,近十年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掀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伴随着的新的技术革命而来的是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大分化与大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一方面各门学科越分越细;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员
经济学
技术经济效益
经济理论
工程师
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
宏观经济效益
经济知识
自然科学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
6
作者
杨娴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3年第1期9-14,共6页
文摘
一、十二大战略目标的新特点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确立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面,规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部署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经济发展战略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局部性问题,而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不是解决经济发展的短期安排问题,而是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问题;不是比较灵活,经常可以变化的,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经济建设
资本主义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人民生活
翻两番
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年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7
作者
矫左羽
机构
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出处
《经济科学》
1983年第1期72-74,共3页
文摘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来看,劳动时间变化的趋势是逐步缩短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为劳动时间的缩短提供了可能性.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或影响着劳动时间的长度.一般说来,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低,劳动时间就长;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高。
关键词
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生产力发展
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
剩余劳动时间
缩短工作日
资本主义制度
客观要求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个人收益的分配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
杨娴
李顺荣
《经济科学》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问题
赵云岭
《经济科学》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王隽彦
杜家芳
《经济科学》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对价值规律在计划经济中作用的几点认识
秦玉珍
《经济问题》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工程技术与经济理论互相渗透的有益尝试——读《工程师经济学》
杨娴
李顺荣
《经济科学》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我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
杨娴
《经济科学》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矫左羽
《经济科学》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