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秀芹 蔡运龙 蒙吉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8,77,共4页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485~1505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喀斯特 坡度 海拔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晓华 蔡运龙 +1 位作者 蒋为国 吴健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8,共8页
研究目的:探索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研究方法:根据丹麦科学家P·Bak、C·Tang等提出的现代自组织理论。研究结果:以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从不同时空、不同区域、不同... 研究目的:探索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研究方法:根据丹麦科学家P·Bak、C·Tang等提出的现代自组织理论。研究结果:以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从不同时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并系统给出了土地利用系统自组织性质的大量定量实证。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自组织性质,对于揭示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普遍现象和机制 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未来人地关系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忠峰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742-9743,共2页
人地关系一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农业土地利用的问题更是令人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科技进步的作用以及政府制度和政策的转变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 人地关系一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农业土地利用的问题更是令人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科技进步的作用以及政府制度和政策的转变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地紧张关系必将大为缓解。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仍需完善和自身调整的痛苦,人地关系的根本改善仍需做出巨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展望 中国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土地变化科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0
4
作者 路云阁 蔡运龙 许月卿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1,共7页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外,在LUCC研究理论上也经历了非常大的突破,即IGBPⅡ于2003年提出的土地变化科学(LCS)——致力于减小人类与环境系统面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并实现它们的可持续性,土地变化科学正在走向范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变化科学 进展 LUCC L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与分维 被引量:29
5
作者 朱晓华 杨秀春 蔡运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1-888,共8页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定量研究,所得结论为:(1)中国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南方水稻土、黄刚土等53类土壤斑块的周长-面积关系客观存在;(2)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分维最大,为1.952,灰漠土分维最小,...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定量研究,所得结论为:(1)中国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南方水稻土、黄刚土等53类土壤斑块的周长-面积关系客观存在;(2)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分维最大,为1.952,灰漠土分维最小,为1.158;寒漠土斑块镶嵌结构最复杂,灰漠土斑块镶嵌结构最简单;(3)随着我国土壤类型从华南→东北→西北的变化,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分维总体增大;在青藏高原区,各土壤分维出现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分布,随着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升高,土壤分维总体变大;(4)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稳定性指数值最大,为0.452 4,其斑块镶嵌结构稳定性最高,灰褐土斑块镶嵌结构稳定性最低,稳定性指数值为0.001 3;(5)随着我国土壤类型由南向东北的变化,各土壤类型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指数总体变小;在青藏高原区,由东南向西北,各土壤类型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指数总体变大;(6)就中国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土壤类型斑块空间分布的几何属性对其分维大小可能有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壤 空间分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评价——以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34
6
作者 万军 蔡运龙 +1 位作者 路云阁 何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148-153,共6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严重后果除了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淤塞河渠水道等外 ,还有一个特殊的石漠化问题 ,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研究必须综合考虑石漠化问题。土壤侵蚀风险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土壤侵蚀级别 ,按照年...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严重后果除了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淤塞河渠水道等外 ,还有一个特殊的石漠化问题 ,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研究必须综合考虑石漠化问题。土壤侵蚀风险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土壤侵蚀级别 ,按照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土壤侵蚀级别的方法在喀斯特地区存在很大的争议。提出一种新方法 ,通过求取石漠化扩展速度 ,也就是土壤面积损失速度 ,从而得到土壤抗蚀年限 ,对土壤侵蚀风险进行评价。具体过程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 ,在对两期 TM影像 (1987~ 1999年 )进行线性光谱分离的基础上 ,得出研究区两个时段植被、裸土和裸岩的比例 ,根据裸岩比例变化求取研究区 13年间石漠化发展速度 ,通过裸土、植被比例和石漠化速度计算研究区裸露土壤和全部土壤的抗蚀年限 ,从而对研究区土壤侵蚀风险有一个比较可信的把握。计算结果是研究区 13年间石漠化扩展速度是每年增长 0 .37% ,裸露土壤抗蚀年限为 4 9.3年 ,全部土壤抗蚀年限为 93.7年 ,土壤侵蚀危险级别都属于“危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石漠化 线性光谱分离技术 黑箱法 关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理念下的土地价值决定与量化 被引量:52
7
作者 霍雅勤 蔡运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价值问题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主要从可持续理念角度解释土地价值问题,认为可持续的价值理念是解决土地价值问题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在土地供需紧张并持续退化的当代,可持续的价值理念将...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价值问题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主要从可持续理念角度解释土地价值问题,认为可持续的价值理念是解决土地价值问题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在土地供需紧张并持续退化的当代,可持续的价值理念将引导人类反思对土地价值的传统认识,是重建土地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价值 土地价值决定 土地价值量化 价值理念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述评 被引量:57
8
作者 黄秋昊 蔡运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5-30,共6页
研究目的:增进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原因的理解;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模型化、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研究目的:增进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原因的理解;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模型化、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结论:人文、尺度及地域因素是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综述 研究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游客调查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何钢 武弘麟 +4 位作者 王文博 仝德 孙心亮 李业锦 曹丽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3,共4页
游客调查是旅游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生态旅游的开发属性,了解游客需求对于其规划和开发尤为关键。从游客行为分析、景点景区评价、旅游安排及消费、游客意见和建议、游客基本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全... 游客调查是旅游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生态旅游的开发属性,了解游客需求对于其规划和开发尤为关键。从游客行为分析、景点景区评价、旅游安排及消费、游客意见和建议、游客基本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全面的游客调查,在深入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游客关注的游客容量、游线设计、服务设施、解说系统等问题和公园的竞争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规划 游客调查 太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重建模式的尺度视角——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何钢 蔡运龙 万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83-86,共4页
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重建是我国当前治理土地退化的重要课题 ,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系列生态重建的模式。运用地理学的尺度视角 ,考察不同尺度下生态重建的目标及重建手段存在的差异 ,选取不同尺度下的典型生态重建模式 ,... 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重建是我国当前治理土地退化的重要课题 ,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系列生态重建的模式。运用地理学的尺度视角 ,考察不同尺度下生态重建的目标及重建手段存在的差异 ,选取不同尺度下的典型生态重建模式 ,重点分析模式的尺度特征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提出选择与探索生态重建模式时应重视重建的尺度特征 ,整合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重建 ,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退化 生态重建模式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忠峰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123-10125,共3页
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经历7次较大的粮食波动,但没有一次完全是由生产问题造成的。现在粮食政策包括购销体制和贸易政策已向市场体制迈进,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在当前更加强调获得粮食能力和政策及贸易... 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经历7次较大的粮食波动,但没有一次完全是由生产问题造成的。现在粮食政策包括购销体制和贸易政策已向市场体制迈进,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在当前更加强调获得粮食能力和政策及贸易的粮食安全概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大为缓解。今后的重点是提高粮农的收入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问题 粮食安全 中国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军 蔡运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4-127,共4页
脆弱生态区作为人地系统的一种地域类型,是自然特质较为敏感的不稳定区域,因区域环境生态退化导致的资源性贫困,使地区社会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如何使脆弱生态区走出发展困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反... 脆弱生态区作为人地系统的一种地域类型,是自然特质较为敏感的不稳定区域,因区域环境生态退化导致的资源性贫困,使地区社会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如何使脆弱生态区走出发展困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反贫困研究和生态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所在。文章通过对脆弱生态区人地关系矛盾的机理研究,在综合分析脆弱生态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并依据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生态的理论,运用结构对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产业化的结构框架与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技术路线及其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脆弱生态区 生态治理产业化 治理模式 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土地生产率是根本——耕地保护再认识 被引量:29
13
作者 蔡运龙 傅泽强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13,共3页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 与年轻的中国土地管理事业相依相随,《中国土地》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应唤起我们对历史和未来深深的思考。过去的20年,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变革,将土地的活力唤醒,曾经贫瘠饥饿的中国土地富饶起来了,美丽起来了。谁创造了这一切,谁是变革的发起者?走进20年,你会发现,答案不是哪个人,而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望,催生出一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于是,冲破旧体制“禁区”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需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了上海、深圳土地有偿使用的大胆实践,而在非沿海城市中,最早开征土地使用费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开征起因是主管副市长听了中央党校易之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地租仍然存在、城市土地理应有偿使用的专题讲课。《中国土地》1986年第1期刊出易之所著《试论土地究竟是否商品》一文,引起较大反响。20年后的今天,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改革往何处去?值此《中国土地》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了几位在土地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请他们发表看法。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易之教授”,《中国土地》杂志愿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一个伟大的使命:沟通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将实践探索成果及时总结升华,使理论成果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产率 耕地 人口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初探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先花 蔡运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87-89,133,共4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石漠化与当地长期以来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恰当解决有着直接关系。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 ,即建设“商品生态”、实现“生态致富”。生态产业化是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 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石漠化与当地长期以来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恰当解决有着直接关系。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 ,即建设“商品生态”、实现“生态致富”。生态产业化是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将“石漠化治理”与“治穷”融为一体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生态建设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长株潭案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军 蔡运龙 后立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77,共4页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对资源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以长株潭地区为案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对区域景观生态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地区景观生态功能格局范...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对资源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以长株潭地区为案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对区域景观生态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地区景观生态功能格局范型构建,以期寻求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区域规划 长株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支持下的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彦丽 李忠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6226-6227,6242,共3页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计算出了定边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初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各类型间的转化特征,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 Model)对今后数年(2015、203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进...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计算出了定边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初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各类型间的转化特征,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 Model)对今后数年(2015、203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30年,定边县耕地、草地年变化率下降,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年变化率基本持平,建设用地增加1354.58hm2,年变化率为0.83%,增加趋势显著。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土地利用向良性化发展,少量草地又有沙化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定边县 转移率矩阵 马尔可夫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晓华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年第4期23-28,共6页
基于对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实地调研,本文首先对该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其次指出了该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风景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石佛山风景区 旅游资源 安徽 旅游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