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20复配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和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孔维恺忻 鄢尤奇 +1 位作者 蔡文康 胡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7-231,共5页
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物质,存在于众多姜科姜黄属植物中,如姜黄、莪术、郁金等。大量实验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改善免疫功能、治疗糖尿病等诸多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3]。但研究人员通过对姜黄素药动学的研究发... 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物质,存在于众多姜科姜黄属植物中,如姜黄、莪术、郁金等。大量实验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改善免疫功能、治疗糖尿病等诸多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3]。但研究人员通过对姜黄素药动学的研究发现,姜黄素不溶于水,体内吸收差,易代谢[4],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提高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机体吸收。万红等[5]对不同的姜黄素增溶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但仍然具有药物分散状态稳定度不高等缺点。此外,很多研究人员也使用了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对姜黄素进行增溶[6-8]。不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常常具有“1+1>2”的效果,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复配有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应用性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十二烷基硫酸钠 吐温20 增溶作用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银叶 刘晓岩 +4 位作者 王景燕 王超 李春波 毛伟 彭师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 观察L 精氨酸L 门冬氨酸盐 (DR)对动物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小鼠肺栓塞模型评价DR的抗血栓作用 ;测定血浆TXA2 、PGI2 和NO水平 ,测定血管内皮释放PGI2 水... 目的 观察L 精氨酸L 门冬氨酸盐 (DR)对动物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小鼠肺栓塞模型评价DR的抗血栓作用 ;测定血浆TXA2 、PGI2 和NO水平 ,测定血管内皮释放PGI2 水平 ,以探讨DR的作用机制。结果 DR 7 5、15、3 0mg·kg-1单次灌胃给药 ,可减轻大鼠颈动脉血栓重量 (P <0 0 1) ;7 5、15、3 0或 60mg·kg-1均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 (P <0 0 5或P <0 0 1) ;但对花生四烯酸引起的小鼠肺栓塞死亡无明显作用。DR 3 0mg·kg-1单次给药 (ig) ,对大鼠血浆TXA2 水平无明显影响 ;使PGI2 有升高趋势。而相同剂量阿司匹林 (ASA)可明显抑制二者水平。DR 3 0mg·kg-1给药 (ig) 7次 ,每日 2次 ,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释放PGI2 ;并使血浆NO水平有明显升高。结论 DR可明显抑制动脉血栓形成 ,其作用可能与血管内皮释放PGI2 和NO有关 ,而与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L-门冬氨酸盐 动脉血栓形成 血栓素 前列环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红曲对鹌鹑实验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银叶 韦薇 李长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观察特种红曲对鹌鹑实验性脂肪肝的影响 ,以确证其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乙醇性脂肪肝鹌鹑模型 ,测定给药前后的血脂和肝脂水平 ,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特种红曲 1 .6g·kg-1给脂肪肝鹌鹑灌胃 2 0d ,可明显降低血... 目的 :观察特种红曲对鹌鹑实验性脂肪肝的影响 ,以确证其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乙醇性脂肪肝鹌鹑模型 ,测定给药前后的血脂和肝脂水平 ,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特种红曲 1 .6g·kg-1给脂肪肝鹌鹑灌胃 2 0d ,可明显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 (TG)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 (P<0 .0 1 ) ,同时降低肝脏TC和TG水平 (P <0 .0 1 ) ;特种红曲 0 .8g·kg-1也可降低血浆TC和LDL水平(P <0 .0 5 )和肝脏TC水平 (P <0 .0 1 ) ,并可使肝组织的脂变程度明显减轻 ,部分动物的肝脏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红曲 鹌鹑 脂肪肝 实验研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修饰对载环孢菌素A聚乳酸纳米粒体外细胞摄取和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杰 张强 +3 位作者 易翔 曹栋 黎洪珊 魏树礼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研究表面修饰对载环孢菌素A纳米粒体外细胞吞噬和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 :用3H 环孢菌素A制备了平均粒径为 5 9nm的聚乳酸纳米粒 ,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分别用Brij 78、Myrj 5 3和Myrj 5 93种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以小鼠腹... 研究表面修饰对载环孢菌素A纳米粒体外细胞吞噬和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 :用3H 环孢菌素A制备了平均粒径为 5 9nm的聚乳酸纳米粒 ,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分别用Brij 78、Myrj 5 3和Myrj 5 93种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 ,以一级昆明种小鼠为动物模型 ,分别做体外细胞吞噬实验和体内组织分布实验。结果 :纳米粒组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环孢菌素A的摄取值达溶液组的2 0倍 ,表面修饰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摄取值明显减小。纳米粒组可使环孢菌素A在小鼠肝、脾的组织分布相对于环孢菌素A溶液组明显增加 ,表面修饰可使环孢菌素A在小鼠肝、脾的组织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表面修饰可以显著改变载环孢菌素A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摄取和体内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纳米粒 环孢菌素 药代动力学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拉嗪抑制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建辉 叶向锋 +2 位作者 孙红蕾 陆颖 徐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目的 研究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实验。结果 三氟拉嗪 (2~ 2 0mg·kg-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所致的跳跃、湿狗样抖动、前爪... 目的 研究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实验。结果 三氟拉嗪 (2~ 2 0mg·kg-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所致的跳跃、湿狗样抖动、前爪震颤和体重下降。三氟拉嗪 5~ 2 0mg·kg-1ip ,对吗啡依赖大鼠大部分纳洛酮催促的阳性戒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包括跳跃、湿狗样抖动、排泄物、体重下降、咬牙、流涎、腹泻、上睑下垂、激惹。作为DA1/DA2 受体激动剂 ,阿朴吗啡 (2~ 8mg·kg-1)对三氟拉嗪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无明显影响 ,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 (5~ 2 0mg·kg-1)则呈剂量依赖性加强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受体后钙调素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三氟拉嗪抗吗啡依赖大、小鼠躯体戒断症状主要机制 ,而中枢神经系统D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拉嗪 阿朴吗啡 硝苯吡啶 吗啡依赖 钙调素 躯体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二(4-苯乙基-1-甲基-1-哌嗪基)己烷二溴化物的镇痛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红梅 李长龄 李润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 研究哌嗪类新化合物 1,6 二 (4 苯乙基 1 甲基 1 哌嗪基 )己烷二溴化物 (97 9 G4 )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醋酸扭体模型、热板、甩尾、纳洛酮拮抗试验及豚鼠回肠离体标本研究样品的镇痛活性及机制。结果 sc 97 9 G4 5mg&... 目的 研究哌嗪类新化合物 1,6 二 (4 苯乙基 1 甲基 1 哌嗪基 )己烷二溴化物 (97 9 G4 )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醋酸扭体模型、热板、甩尾、纳洛酮拮抗试验及豚鼠回肠离体标本研究样品的镇痛活性及机制。结果 sc 97 9 G4 5mg·kg-1即可有效抑制小鼠扭体反应 (P <0 0 5 ) ,ID50为 8 8mg·kg-1;sc 4 0mg·kg-1、icv 2 5 μg·kg-1均可延长热板实验的舔足阈 (P <0 0 5 ) ;sc 2 0mg·kg-1可延长甩尾试验的潜伏期 (P <0 0 1) ;纳洛酮可拮抗其镇痛活性 ;97 9 G4可激动豚鼠回肠离体标本上的阿片受体。结论  97 9 G4具有的镇痛活性 ,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 ,其镇痛活性可被纳洛酮拮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嗪类 1 6-二(4-苯乙基-1-甲基-1哌嗪基)己烷二溴化物 镇痛 阿片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厚朴酚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并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胡赫 汤志宇 +1 位作者 陈世忠 王银叶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5-460,共6页
目的研究和厚朴酚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对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和脑梗死体积。用双侧颈动脉结扎30min,再灌注30min造成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测... 目的研究和厚朴酚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对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和脑梗死体积。用双侧颈动脉结扎30min,再灌注30min造成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测定脑组织中相关酶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和脑组织Na^+-K^+-ATP酶的活性。结果和厚朴酚5~50μg·kg^-1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0.25和3hiv给药,可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学评分,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和厚朴酚7~70μg·kg^-1分别于阻塞前和再灌注前2miniv给药,可明显升高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和厚朴酚也升高脑组织Na^+-K^+-ATP酶的活性。结论和厚朴酚可改善局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缺陷和缩小脑梗死体积;并提高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和Na^+-K^+-ATP酶活性,表明它对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行为 动物 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