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学英语—“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 |
高一虹
李玉霞
李伟娜
|
《外语研究》
|
2003 |
25
|
|
|
2
|
高中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研究 |
刘宏刚
李彦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
3
|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 |
胡壮麟
|
《外语研究》
|
2002 |
328
|
|
|
4
|
远程网络教育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 |
于莹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
5
|
从英汉辞书的三大家族看我国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演进过程 |
罗益民
|
《外国语文》
|
1999 |
2
|
|
|
6
|
哀伤与欢乐的对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与云雀意象之对比研究 |
许德金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6
|
|
|
7
|
18世纪英国小说兴起中的道德因素 |
胡振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8
|
从拉斯维尔的“五W”模式分析当代美国的国际宣传体制 |
乐利文
罗蕾蕾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2
|
|
|
9
|
诗性隐喻 |
胡壮麟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46
|
|
|
10
|
Zipf与省力原则 |
姜望琪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49
|
|
|
11
|
叙事“隐性进程”对翻译提出了何种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
申丹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5
|
|
|
12
|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 |
胡壮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35
|
|
|
13
|
关联理论质疑 |
姜望琪
|
《外语研究》
|
2001 |
23
|
|
|
14
|
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陶洁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5
|
|
|
15
|
沃尔夫的普遍主义思想 |
高一虹
|
《外语研究》
|
2001 |
13
|
|
|
16
|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
林斌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12
|
|
|
17
|
句式意义——句法与语义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
钱军
|
《外语研究》
|
2004 |
8
|
|
|
18
|
语境与文体 |
胡壮麟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0 |
5
|
|
|
19
|
作为评价资源的语法隐喻 |
李杰
李新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7 |
7
|
|
|
20
|
从奥斯丁作品看写实小说的意识形态模糊性 |
苏耕欣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