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 被引量:4
1
作者 彭吉象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7,共5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了国内外相关专项研究的最新资料,对专业化频道的生产模式、评价标准、节目分销系统、营销策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道专业化 分众化 频道定位 辛迪加 整合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6 位作者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28,共8页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剧 新媒介语境 圆桌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才的道路和艺术的底色——北京大学艺术学辅修、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宁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本文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北京大学8年多来所开展的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的教学培养工作,肯定了它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实现跨学科成才的特殊成绩,同时也阐发了相关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辅修 双学位 成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综述
4
作者 杨宇 孙茜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青春怀旧影像的视野正在向“90后”转移。21世纪初,国产青春剧深受中国港台地区、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在类型的本土化移植中侧重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童话表达。近年来,青春剧扎根于国产影视的现实语境,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历... 青春怀旧影像的视野正在向“90后”转移。21世纪初,国产青春剧深受中国港台地区、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在类型的本土化移植中侧重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童话表达。近年来,青春剧扎根于国产影视的现实语境,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历史切口、价值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化演进的态势。电视剧《要久久爱》(牛超/马成成,2024)正属于当下国产青春剧多重创新的一个缩影,不仅走出了一条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青春群像时代剧的道路,还在非线性结构、青春创伤叙事、影游融合、时代精神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创作水准和审美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爱情至上 非线性结构 时代精神 现实语境 偶像剧 题材选择 文艺沙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开放格局中的建设、争鸣与导引——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2-2024)的选文理路与学术品格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光 蒋佳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共8页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选刊,不仅承担着汇集国内影视学界重要论文,梳理学术脉络,厘定前沿动向,引领学术发展的职能,而且肩负着构建中国影视艺术学科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等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选刊,不仅承担着汇集国内影视学界重要论文,梳理学术脉络,厘定前沿动向,引领学术发展的职能,而且肩负着构建中国影视艺术学科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等重要学术使命。近三年来,《影视艺术》秉持“多元开放”理念,理论/批评并重原则,努力凸显在影视研究、批评实践和理论框架建构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专题研究”“本期关注”“争鸣”等栏目,有效整合学界在电影史、类型与题材、电影美学、学派建设、知识体系建构,以及电影工业、人工智能、影游融合等前沿议题中的最新成果,推动影视学科理论、批评与历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深化“理论批评化”与“批评理论化”的学术话语实践。近年来《影视艺术》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整体观”学术框架,这一框架成为透视中国影视研究趋势和新近成果的重要参照,为中国影视理论体系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影视艺术》 电影美学 影视理论 中国电影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电影地形图:产业与艺术
6
作者 陈旭光 卢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遭遇多重挑战,全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下滑严重。行业困境源于头部影片竞争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爆款驱动,影院银幕数增长,内容产能却失调。外部竞争层面,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形式分流观众,观影群体呈现年龄结构上... 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遭遇多重挑战,全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下滑严重。行业困境源于头部影片竞争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爆款驱动,影院银幕数增长,内容产能却失调。外部竞争层面,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形式分流观众,观影群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移、男性与青少年流失趋势;内部结构上,市场过度依赖假日档期,非假日档表现疲软,加剧行业波动性。然而,行业调整期亦催生创新实践:中小成本现实题材通过温暖叙事聚焦社会议题,家庭伦理片以结构性变迁映射时代图景,女性导演作品拓展多元视角;喜剧、悬疑等类型片仍具市场韧性,纪录片、艺术电影及动画片通过文化转译实现国际传播。中国电影产业亟需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协同技术创新与精细化市场运营,重构观众黏性,从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中国电影 电影产业 电影艺术 电影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学人的电影研究:“学群”自觉与学术担当——《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石小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48,共1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北京...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力量颇引人瞩目。最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持编辑了一套《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自选集 当代中国电影 电影批评 中国电影产业 戴锦华 戏剧研究 主持编辑 当代电影 艺术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终结还是美学的终结?
8
作者 董志强 陈小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引发学术界的持续讨论,并由此涉及对始作俑者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的讨论,但艺术终结说所蕴含的深意和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澄清。本文认为,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西方艺术经历了两个基本艺术范式的转换,... 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引发学术界的持续讨论,并由此涉及对始作俑者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的讨论,但艺术终结说所蕴含的深意和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澄清。本文认为,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西方艺术经历了两个基本艺术范式的转换,即“模仿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基本范式的形成之中。就此而言,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实质上所指的是一个艺术范式的终结,而不是艺术本身的终结。终结说蕴含的深刻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出构建了相应艺术范式的美学理论自身的终结。我们必须对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进行重新的哲学认识,美学必须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的终结 美学的终结 模仿的艺术 美的艺术 艺术基本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国际化?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挑战——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0期会议实录 被引量:1
9
作者 鲁晓鹏 陈旭光 +4 位作者 车琳 张振 张立娜 杨宇 蒋佳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9,共7页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0期《如何国际化?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挑战》于2023年9月14日在北京大学地学楼举行,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著名华语电影...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0期《如何国际化?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挑战》于2023年9月14日在北京大学地学楼举行,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著名华语电影研究者鲁晓鹏教授作主题演讲。演讲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路径、成功之例以及遇到的困境;探讨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影片的期待、认识和接受程度;同时描述了好莱坞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以及美国影片如何吸收中国文化元素以便打造多元文化的景象。演讲特别关注跨国合拍片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华语电影文化圈和海外观众需互相磨合,努力克服偏见和惯常接受模式以促进合拍片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影片 合拍片 影视戏剧 文艺沙龙 多元文化 接受模式 华语电影 中国文化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第七届中国记者节系列公益活动综述
10
作者 王寅博 马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0-131,共2页
2011年11月8日,在第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选择以“人人都是记者?!”为命题,就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自由、价值导向和媒介责任展开深入探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中... 2011年11月8日,在第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选择以“人人都是记者?!”为命题,就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自由、价值导向和媒介责任展开深入探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搜狐网副总裁刘春、新浪网副总编辑周晓鹏,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十名业界、学界专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 北京大学 记者节 活动综述 公益 副总编辑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商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30,共2页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问题,在延安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篇后来被称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献,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和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旺盛斗志,...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问题,在延安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篇后来被称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献,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和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旺盛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同志 研讨会综述 北京大学 纪念 革命文艺 文艺工作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思想 艺术未来——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的独特道路
12
作者 王一川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12,35,共6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全国艺术学科多元化发展格局中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的独特道路,自觉传承由蔡元培开创的以艺术教育及美育为培育各类领袖型人才的根本途径的学科传统。在当前应落实为继续探寻和涵养北大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全国艺术学科多元化发展格局中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的独特道路,自觉传承由蔡元培开创的以艺术教育及美育为培育各类领袖型人才的根本途径的学科传统。在当前应落实为继续探寻和涵养北大艺术学院自身的独特学术品格——培育有思想的艺术学人,即培育有中国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学院教师应率先垂范成为当代世界艺术学中的中国思想及中国学派的探险者。这条致力于探索培育有中国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的道路,在非同一般地凸显本民族传统的当代意义的当前中国文化、艺术及艺术学格局中应具有为其他道路所无可替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科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学理论 学术品格 中国思想 引领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立新 李平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8-129,共2页
2011年5月18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2011年5月18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近二十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艺术学科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艺术学科 论坛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综述 国际会议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影导演:生存环境、艺术观念与创作原则——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作者”之维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6,F0002,共11页
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导演面临生存挑战,需要导演在被动接受中主动适应。电影工业美学导演维度的研究也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接着讲”。秉承“人机一体”的创作观,并以此观念构思作品,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导演观。探索一种人工智能“算法... 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导演面临生存挑战,需要导演在被动接受中主动适应。电影工业美学导演维度的研究也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接着讲”。秉承“人机一体”的创作观,并以此观念构思作品,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导演观。探索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内生存”的创作路径,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导演的创作方向:一方面,导演在遵循作者情感的同时,必须尊重人工智能的数据理性,进而在感性、情感与理性、数据之间折衷、平衡;另一方面,导演在积极发挥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必须合理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完成人类指示的底层机制,进而在借助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实现想象的同时,不断扩展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导演 电影工业美学 创作原则 创作观念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与“立”--关于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吉象 仝妍 洪宇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I0002,共6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的正式颁布为国民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变化,当中最为显著的修订内容便是对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义务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的正式颁布为国民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变化,当中最为显著的修订内容便是对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基于原先艺术课程,不断打破更新传统模式,从局限于单科知识素养扩充到综合核心素养,从将艺术学科作为专业技能工具的教学思维转变为关注各科艺术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受艺术教育界限的“割裂式”输出到五育并举的多元化理念共通,修订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动态的“破”与“立”之中进行变换,从而确定更加符合国民教育需求的艺术课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课程标准 课标改革修订 艺术教育 义务教育 改革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被引量:2
16
作者 先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象征 古典 建构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电影艺术的三大表征或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2023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颇为繁盛向好。其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有以下三大趋势:第一,是现实题材类作品势头强劲,表现出明显的务实性追求,关注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安全、信息安全、情感安全等主题,进一步发挥满足当下受众“安全心理... 2023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颇为繁盛向好。其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有以下三大趋势:第一,是现实题材类作品势头强劲,表现出明显的务实性追求,关注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安全、信息安全、情感安全等主题,进一步发挥满足当下受众“安全心理需求”的功能;第二,是传统文化、历史改编类想象力消费型作品继续稳健发展,且不断探索现代化表达新方式,如注重现代女性意识、尊重青年文化;第三,是悬疑类型、解谜叙事成为年度重要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影游融合”式搭建多元游戏世界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中国影视趋势 现实题材 神话IP改编 影游融合 解谜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艺术教育对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侯锡瑾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共3页
文章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出发,对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大学核心基础学科的建设等不可缺失性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对人的整体成长的价值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艺术... 文章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出发,对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大学核心基础学科的建设等不可缺失性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对人的整体成长的价值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应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核心基础学科中的重要部分来建设,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 整体生命的价值 核心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向”电影的多元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力消费——2023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明浩 陈旭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7,共8页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向”电影深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与悬疑、家庭、职业等类型或题材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作品十分注重“想象力消费”影像化表达,在故事、视觉呈现与中国精神上进行...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向”电影深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与悬疑、家庭、职业等类型或题材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作品十分注重“想象力消费”影像化表达,在故事、视觉呈现与中国精神上进行文化传承。在具体类型发展上,悬疑犯罪类电影积极发挥安全教育功能;喜剧电影表现出明显现实深化趋向,关注现实人们职场与生活的喜剧备受关注;动画电影积极探索传统文化题材与科幻想象题材的系列生产;文艺片表现出明显的“元电影”特质,以影像故事对焦“电影本体”“何为电影”等哲理性问题;爱情片表现出明显的IP意识,但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跨媒介IP改编依旧存在故事逻辑性不完善等问题。综合来看,深化现实表达,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想象力呈现和类型融合,是2023年中国电影的艺术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中国电影 想象力消费 现实主义 类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与新艺术史的书写——兼论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的女性主义艺术史观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秋琪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128,共7页
作为新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的介入揭示了正典艺术史长久以来所存在的男性偏向,格里塞尔达·波洛克为此贡献良多。其接纳了后现代的立场,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论,紧紧围绕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论述,由此实现了对艺术史的解构和... 作为新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的介入揭示了正典艺术史长久以来所存在的男性偏向,格里塞尔达·波洛克为此贡献良多。其接纳了后现代的立场,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论,紧紧围绕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论述,由此实现了对艺术史的解构和重构。然而,这种后现代与女性主义交织的立场却在一定程度上踏入了相对主义的边缘,核心原因在于其所建构的多元观点差异共存的话语空间中,历史性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立场上的微妙差异,不仅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批判性和政治性,也使得艺术史学科的独立性受到威胁。在书写新艺术史的过程中,历史性的次序必须置于多元性之上,由此避免女性主义以及其他边缘群体的声音在后现代的包容性中丧失应有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新艺术史 后现代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