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云霄 陈冀衡 +6 位作者 万有 王祥瑞 范志毅 黄川 陈克能 孔国华 李晓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2例。针药复合组(A组)32例,对照组(C组)32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2例。针药复合组(A组)32例,对照组(C组)32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中持续及术后3次(术后6 h、24 h、48 h)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术前、术后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强度2-3倍即10-15 m A,术中麻醉期间刺激强度为30 m A,刺激部位是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30 min/次;C组也以相同的装置和时间点连接在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处但以较小电刺激强度4 m A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IA)。术后6 h、24 h、48 h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的用药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A组患者术后6 h、24 h、48 h镇痛泵用药量及术后6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有效按压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肺癌 针刺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晓曦 于玲 +1 位作者 范志毅 左明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62-3765,共4页
目的:研究单次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行PKP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检索患者一般情况、手术部位、硬膜外穿刺部位、穿刺操作时... 目的:研究单次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行PKP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检索患者一般情况、手术部位、硬膜外穿刺部位、穿刺操作时间、硬膜外用药、麻醉阻滞范围等。提取并分析麻醉前(T1)、穿刺后5 min(T2)、达到阻滞目标时(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共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3例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穿刺间隙与手术部位距离(1.8±1.2)个节段,应用不同局麻药的种类及容量分别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9.0±2.6)m L和1.5%利多卡因(8.9±3.0)m L。2例患者因硬膜外穿刺失败改为腰麻。所有患者均达到满足手术需要的阻滞范围并顺利完成手术。与T1相比,T2~T5时患者的平均压均显著降低(P〈0.05),以T3的平均压最低(降低13.8%)。结论 :对行PKP的老年患者应用单次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可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老年 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球囊椎体扩张术 单次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与术后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娇楠 李楠 +1 位作者 李双玲 王东信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龄≥65岁,并行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收集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原发疾病,手术麻醉情...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龄≥65岁,并行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收集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原发疾病,手术麻醉情况,术后化验检查,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等。结果本研究纳入33例老年嗜铬细胞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G组,n=24)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组,n=11)。GE组术中应用瑞芬太尼(18.2%vs 79.2%,P=0.001)或舒芬太尼术中静脉维持镇痛(45.5%vs 79.2%,P=0.046)的比例明显低于G组。GE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P=0.039)、术后住院时间(P=0.013)及住院总时间(P=0.015)均明显短于G组。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为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RR=0.245,95%CI 0.106~0.564,P=0.001),而术中升压药物联合应用为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R=4.184,95%CI 1.146~15.281,P=0.030)。结论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的静脉维持镇痛药物应用更少,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并明显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老年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手术全身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31
4
作者 何自静 陈静 +2 位作者 李密 段金崇 范志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患者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的女性患者200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00例。静脉注射羟考... 目的观察和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患者全麻诱导及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的女性患者200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00例。静脉注射羟考酮0.2 mg/kg(O组)或舒芬太尼0.2μg/kg(S组)、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拔管后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O组静态和动态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其他时点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拔管后各时点静态和动态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有18例(18%)发生头晕,O组和S组分别有11例(11%)和9例(9%)发生恶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舒芬太尼比较,羟考酮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手术的全麻诱导及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舒芬太尼 麻醉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多穴位电刺激对预防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晓曦 陈冀衡 +1 位作者 范志毅 张云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30min于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年龄18~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30min于患者双侧合谷、内关、后溪及支沟穴连接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电刺激,设置频率为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E组)电刺激强度为引起感觉阈的2倍,经皮穴位假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强度仅为引起感觉阈的强度。E组患者于诱导结束后继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强度为30mA,直至手术结束,C组不给予经皮电刺激。术中维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均不给予止吐药物。术后6、24和48h对患者进行30min经皮电刺激,E组和C组的频率和强度均与麻醉诱导前30min一致。随访患者PONV情况、使用补救止吐药物情况、VAS疼痛评分及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结果与C组比较,E组拔管后即刻、术后6、24、48h恶心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术后24h的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6h及术后24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48h的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止吐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后溪-支沟穴对预防PONV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经皮神经电刺激 术后恶心呕吐 胸腔镜 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焦虑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云霄 李宗超 +1 位作者 陈冀衡 范志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4-718,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常伴焦虑,影响术后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前焦虑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常伴焦虑,影响术后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前焦虑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患者进行评估,其中焦虑患者44例(焦虑评分≥8分)纳入焦虑组;非焦虑患者56例(焦虑评分<8分)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患者早期预后指标。主要研究终点: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次要研究终点:患者总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恶心呕吐及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镇痛药和补救止吐药用量。结果相对于对照组,焦虑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5.1±2.5)d vs(4.0±1.3)d,P<0.01;(10.9±4.0)d vs(9.1±4.1)d,P<0.05];术后VAS评分、恶心及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4.7±1.9)分vs(2.6±1.8)分,P<0.001;40.9%vs 16.1%,P<0.01;36.4%vs 20.7%,P<0.05];术后镇痛药和补救止吐药用量增多[(72.5±8.9)m L vs(68.2±9.4)m L,P<0.05;(2.1±2.9)mg vs(0.9±1.9)mg,P<0.05]。结论术前焦虑可影响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术后VAS评分、恶心及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术后镇痛药及补救止吐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肺肿瘤 胸腔镜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与椎旁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宗超 张云霄 +2 位作者 谭宏宇 张艳 王保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7-922,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retrolaminal block,RLB)和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路椎板阻滞组(RLB组)、椎旁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retrolaminal block,RLB)和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路椎板阻滞组(RLB组)、椎旁阻滞组(PV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8例。RLB组与PVB组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术侧神经阻滞(RLB组引导穿刺针至椎板后表面,PVB组引导穿刺针进入椎旁间隙),两组均单次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 ml,C组不予阻滞。三组病人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均连接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三组病人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1 min和5 min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去氧肾上腺素、瑞芬太尼用量;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记录三组术后2 h、8 h、12 h、24 h和48 h静息状态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及恶心呕吐、感染、局部麻醉药中毒和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病人84例,最终76例完成研究(RLB组25例,PVB组25例,C组26例)。RLB组与PVB组切皮后1 min和5 min的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及术后静息状态2 h、8 h、12 h、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RLB组与PV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VB组相比,RLB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少(32%vs.76%),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明显减少[0(0-0.9)μg/kg vs.2.6(1.2-3.3)μg/kg]。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LB组与PVB组均未出现感染、局部麻醉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RLB和PVB联合全身麻醉均可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皮反应,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能够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RLB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后路椎板阻滞 椎旁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延云 于玲 谭宏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795-3798,共4页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啶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本院外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羟考酮组(O组,n=20)和羟考酮+右...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啶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本院外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羟考酮组(O组,n=20)和羟考酮+右美托咪啶组(OD组,n=20)。术后采用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Ramsay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两组患者开泵后2、5、8、11、24、48 h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开泵后2、5、8、11、24、48 h的镇痛效果比较发现OD组的VAS评分和按压次数均低于O组(P<0.05),两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组的满意度评分高于O组满意度评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右美托咪啶 镇痛 腹腔镜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