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反转与MRI在直肠癌直肠系膜筋膜中的应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萍 孙楠 +3 位作者 卢巧媛 吴佳奇 李晓婷 张晓燕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标为利用后处理工作站中的Invert-CT反转技术将常规CT扫描图像密度进行反转,可获得与MRI-T2WI相仿的图像,经过对比,评价经反转之后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图像在直肠系膜筋膜(mesore...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标为利用后处理工作站中的Invert-CT反转技术将常规CT扫描图像密度进行反转,可获得与MRI-T2WI相仿的图像,经过对比,评价经反转之后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图像在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因MRI扫描禁忌证,仅有术前CT检查的87例直肠腺癌患者影像,主观评价并比较常规CT图像和“常规CT+反转图像”对于腹膜反折及MRF显示情况、显示范围的差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常规CT图像和“常规CT+反转图像”对MRF侵犯的诊断准确率。回顾性收集同期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前MRI资料完整的123例直肠腺癌患者图像,主观评价MRI-T2WI图像中腹膜反折、MRF显示情况、显示范围,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MRI诊断MRF侵犯的准确率。比较“常规CT+反转图像”与MRI-T2WI在腹膜反折、MRF显示情况、显示范围及MRF侵犯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常规CT图像腹膜反折显示率为24.1%,“常规CT+反转图像”腹膜反折显示率为52.9%,“常规CT+反转图像”的腹膜反折显示率高于常规CT图像(P<0.001)。在MRF显示范围上,“常规CT+反转图像”的显示范围大于常规CT图像,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病理学评价的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状态为金标准,常规CT图像诊断MRF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3.3%、93.1%和81.6%;“常规CT+反转图像”诊断MRF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5.8%和96.6%。“常规CT+反转图像”诊断MRF侵犯的准确率高于CT常规图像(P=0.035)。矢状位MRI-T2WI图上腹膜反折显示率为80.5%,在腹膜反折显示方面MRI-T2WI优于反转CT(P<0.001)。在MRF显示范围上,“常规CT+反转图像”的显示范围与轴位MRI-T2WI图像相比,在后侧MRF显示范围方面有差异,MRI-T2WI能够显示的范围更大。以病理学评价的CRM状态为金标准,MRI图像诊断MRF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3.1%和93.5%。MRI图像和“常规CT+反转图像”诊断MRF侵犯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结论常规CT图像经反转之后能够较好地显示并评价MRF状态,针对有MRI扫描禁忌证的患者,“常规CT+反转图像”可作为较好的替代影像学评价手段,为个体化诊断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系膜筋膜 计算机体层成像 灰度反转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T2WI联合DWI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晓燕 李晓婷 +4 位作者 史燕杰 王之龙 刘玉良 朱海滨 孙应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 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能。方法回顾分析经完整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新辅助治疗前后有完整2次MR影像资料、有明确病理学评价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364例,计算并比较单独使用高...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 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能。方法回顾分析经完整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新辅助治疗前后有完整2次MR影像资料、有明确病理学评价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364例,计算并比较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高分辨率MR 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效能。结果最终4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肿瘤完全缓解。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判断直肠癌是否病理学完全缓解的准确率为82.69%(301/364)、敏感度为40.82%(20/49)、特异度89.21%(281/315)、阳性预测值为37.04%(20/54)、阴性预测值为90.65%(281/310);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预测直肠癌病理学完全缓解的准确率为87.36%(318/364)、敏感度为65.31%(32/49)、特异度为90.79%(286/315)、阳性预测值为52.46%(32/61)、阴性预测值为94.39%(286/303)。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3)。结论与单独使用高分辨率T2WI比较,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完全缓解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直肠肿瘤 病理学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与直肠腺癌预后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海滨 李晓婷 +1 位作者 王帅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D、D*、f值与直肠腺癌病理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未行新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的86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直肠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D、D*、f值与直肠腺癌病理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未行新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的86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直肠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病灶相应的D、D*、f值。根据术后病理分化程度、T/N分期、脉管神经侵犯状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各定量参数与肿瘤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直肠腺癌不同分化程度(高、中、低)的D值分别为(0.541±0.093)×10^(-3) mm^2/s、(0.490±0.156)×10^(-3) mm^2/s、(0.342±0.14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腺癌脉管神经侵犯组D值为(0.511±0.154)×10^(-3) mm^2/s,未受侵犯组D值为(0.387±0.13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T、N分期肿瘤D、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及Her-2高表达组的f值均高于低表达组(0.379±0.076比0.298±0.099、0.356±0.097比0.298±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腺癌IVIM定量参数可望无创地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基因 ERBB-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洋 陈明骏 +1 位作者 宋翔 刘宏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9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淀粉胶囊,1次/日)、低剂量组(叶黄素20 mg,1次/日)、中剂量组(叶黄素40 mg,1次/日)、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9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淀粉胶囊,1次/日)、低剂量组(叶黄素20 mg,1次/日)、中剂量组(叶黄素40 mg,1次/日)、高剂量组(叶黄素60 mg,1次/日)。每名患者分别于确定参加实验的1周内及服药结束后行血液样本采集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技术检查。服药期为12个月。对每名患者实验开始及实验结束的两次血液学标本均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炎性因子及药物浓度方面的检测。颈动脉斑块PET-CT检查,计算18氟-脱氧葡萄糖摄取值的标准化值(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以此反映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叶黄素干预后,低、中、高剂量3组患者的叶黄素血药浓度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及自身服药前的基线水平相比较,叶黄素干预后的低、中、高剂量3组患者TBR均显著降低,而且干预剂量越大,TBR的降低越明显。结论:叶黄素可以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程度,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估早期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汇慈 曹崑 +2 位作者 李晓婷 李海蛟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MRI测量早期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MRI资料,包括T2WI、DCE-MRI和DWI等,测量宫颈间质浸润最大深度,据此将肿瘤分为浸润型(包括深层浸润、双向浸润)和腔内生长型。分析MRI测量值与病... 目的探讨MRI测量早期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MRI资料,包括T2WI、DCE-MRI和DWI等,测量宫颈间质浸润最大深度,据此将肿瘤分为浸润型(包括深层浸润、双向浸润)和腔内生长型。分析MRI测量值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3种MR序列图像测量宫颈间质浸润最大深度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66例宫颈癌中,浸润型48例,其中31例深层浸润、17例双向浸润型,腔内生长型18例。T2WI、DCE-MRI和DWI测量宫颈间质浸润最大深度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为中等(ICC=0.66、0.57和0.60,P均<0.05),3种图像之间测量值与病理结果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5.95,P均>0.05)。MRI对于浸润型宫颈癌的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优于腔内生长型。结论MRI测量早期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较好,且对浸润型优于腔内生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汇慈 管真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四肢肿块型血管瘤患者及53例良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MRI图像,比较肿瘤长径/短径比、部位、MRI特异...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四肢肿块型血管瘤患者及53例良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MRI图像,比较肿瘤长径/短径比、部位、MRI特异征象和一般征象。结果血管瘤较外周神经鞘瘤更易发生于下肢(79.2%比50.9%,P=0.019),肿瘤长径/短径比显著大于外周神经鞘瘤(2.01±0.64比1.68±0.59,P=0.007)。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发病年龄大于血管瘤[(48.3±14.5)岁比(32.7±16.0)岁,P<0.001]。MRI一般征象中,边缘、囊变、脂肪成分、瘤周包膜和肿瘤强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管瘤相比,外周神经鞘瘤强化更明显,且边缘清晰,更易发生囊变。MRI特异征象与一般征象均有助于四肢肿块型血管瘤和外周神经鞘瘤的术前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四肢 神经鞘瘤 周围神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