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以来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1
作者 宋石磊 《艺术探索》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20世纪初期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以汉学家的文献考证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汉学与艺术史的两大学派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从汉学中剥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一种风格学形式分析的解读。几年之后,汉学与艺术史之间... 20世纪初期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以汉学家的文献考证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汉学与艺术史的两大学派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从汉学中剥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一种风格学形式分析的解读。几年之后,汉学与艺术史之间的专业对垒消解,逐渐走向汉学与艺术史的融合。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艺术史学科的危机”与新旧艺术史的分野,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问题、方法与范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逐渐转向多元化和情境主义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艺术研究 范式转向 新艺术史 方法论 情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构——高居翰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宋石磊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画史,挑战了传统绘画史的局限。高居翰还将艺术置于社会史的框架之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来审视艺术风格的生成机制,拓展了艺术社会史研究的新方法论。他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也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学迥异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 风格分析 重写艺术史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中日书法文化的传播、交融及其价值——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系列之一
3
作者 朱天曙 石放 《中国书画》 2024年第7期14-19,共6页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隋书·东夷传》说日本上古“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隋书·东夷传》说日本上古“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西晋时期。西晋太康六年(285),百济博士王仁应天皇邀请来到日本,担任皇子冤道稚郎子的老师,王仁用《论语》和《千字文》作为苑道稚郎子学习的教材。严绍先生认为,这是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确切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字文》 历史文化渊源 百济 西晋太康 《汉书·地理志》 国际传播研究 文化的传播 中日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美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4
作者 崔树强 《大学书法》 2023年第5期144-149,共6页
1998年秋,我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现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此之前,我零零星星接触过一些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知识,但缺乏系统性。读研期间,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进行学习,为我后来的学... 1998年秋,我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现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此之前,我零零星星接触过一些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知识,但缺乏系统性。读研期间,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进行学习,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99年4月,我与张同印先生合作,在《中国书法》发表《高昌墓砖书法》一文,从此开始了我的学术研究生涯。2005年秋,我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朱良志先生学习中国美学。此后,书法美学就成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美学 书法理论 书法文化 书法史 首都师范大学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朱良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美育的观念与方法——关于《高校美育教师手册》访谈杜卫教授
5
作者 杜卫 《美育学刊》编辑 《美育学刊》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2024年6月,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高校美育教师手册》。该书紧密围绕国家最新美育政策文件精神,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性地解答了高校美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本刊编辑特在此书面世前... 2024年6月,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高校美育教师手册》。该书紧密围绕国家最新美育政策文件精神,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性地解答了高校美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本刊编辑特在此书面世前夕与主编杜卫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高校美育教师手册》 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意味着什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来看
6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5,共15页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根本对立。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都是为了克服这种对立,恢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作为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也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回应。与德国唯心论和新康德主义等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现象学将人对于世界的原初信任、而非怀疑,看成是人的一种原初生存经验。其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思考路径来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胡塞尔认为意识具有一种原初的意向性结构,世界则是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物。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强调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中存在”,世界则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意义整体视域。尽管如此,由于现象学仍然以某种笛卡尔式的“我思”经验作为前提,它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我思 意向性 此在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园林的情趣
7
作者 朱良志 《美术大观》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作为中式园林的重要形式,文人园林并非指有文化的士大夫阶层所营造的园林,它不是身份类别,而是一种特别的思潮在园林营建中的体现。文人园林是体现文人意识的园林。文人意识本质上是非从属的自我呈现意识,以生命真性的呈现为根本目标。... 作为中式园林的重要形式,文人园林并非指有文化的士大夫阶层所营造的园林,它不是身份类别,而是一种特别的思潮在园林营建中的体现。文人园林是体现文人意识的园林。文人意识本质上是非从属的自我呈现意识,以生命真性的呈现为根本目标。文人园林可谓中国传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深受中国哲学沾溉,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毋宁将其视为山水画的延伸形式。它以天地为绢素,以云烟为墨色,以山川林木为意象,在绵邈世界里创造出一片写意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园林 文人画 山水 城市山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8
作者 张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30,共11页
法国现代美学属于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在17世纪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兰西大力发展古典主义文化中成型,牢据现代欧洲普通知识核心区。鲍姆嘉通提出“埃斯特惕卡”学科设想后,美学学科在至少半个世纪里遭到法国知识界整体抵制。在德国美学... 法国现代美学属于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在17世纪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兰西大力发展古典主义文化中成型,牢据现代欧洲普通知识核心区。鲍姆嘉通提出“埃斯特惕卡”学科设想后,美学学科在至少半个世纪里遭到法国知识界整体抵制。在德国美学成就的强大压力下,法国美学从19世纪开始自觉展开学科化探索,既吸纳德国古典美学,又回归并发扬自身的“美之学”传统。这一学科化进程经实证主义渗透后发生质变,专注于艺术“事实”的科学实证美学越来越远离形而上的“美之学”,古典主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通过整理此期主要美学家及其代表性文献名目,呈现其彼此之间层累与呼应的密切相关性,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呈现出起源、成熟与衰朽的生命历程。拜泽尔力主后康德时代的美学回归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审美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发现,法国古典主义现代美学与这一传统之间有亲缘关系。这提示我们,“民族美学”视角的引入,或许能够给美学通史增补新观念,灌注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美学 古典主义 美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音乐哲学史:从古代至1800年
9
作者 邓佳(译) 刘家辰(译) 《中国艺术》 2025年第2期71-93,共23页
本文概述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历史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将音乐视为教育和政治的工具,他们关注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为了考察音乐如何为教育和政治服务。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音乐取决于数学比例,该传统在... 本文概述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历史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将音乐视为教育和政治的工具,他们关注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为了考察音乐如何为教育和政治服务。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音乐取决于数学比例,该传统在中世纪得以承续,并在中世纪音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晚期,音乐在听觉和演奏层面的特性开始逐渐受到关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一些意大利作曲家和知识分子认为,与当时所流行的复杂的复调音乐相比,有伴奏的单声部乐曲更具情感表现力——这折射出一种古已有之的哲学观点:音乐通过模仿人在表达情感时的言语方式从而具有情感表现力。在18世纪早期的音乐思想中,这一观念仍占据核心地位。18世纪初,学者们试图以模仿来定义艺术,从而将各种艺术统合起来,并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区分开来。然而,随着器乐音乐(既没有文本内容也缺乏戏剧情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种以模仿为核心的音乐观受到了挑战。18世纪后半叶,一些学者放弃了模仿论,并认为音乐即使不模仿现实也仍然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愉悦。尽管学界对康德的音乐观存在不同解读,不过较为明显的是,康德对音乐的思考主要是为了解决器乐音乐所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哲学 表现 亚里士多德 卢梭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性工程
10
作者 叶朗 《美育学刊》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编者按:为了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的美学与艺术遗产,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历时25年,先后完成“三个重大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10卷19册,高等教... 编者按:为了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的美学与艺术遗产,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历时25年,先后完成“三个重大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10卷19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中国美学通史》(8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和《中国艺术批评通史》(7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11月8日,“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三大出版工程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现将叶朗教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全文刊发,以期学界对该三大出版工程的编撰和出版经过有更多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出版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中国美学通史》 《中国艺术批评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人文教育的美育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宪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12期4-12,I0005,共10页
美育依赖于艺术,但从根本上看美育是人文教育。在大学美育场域中,艺术的技能化和人文的精神性总是处在某种紧张状态,这一张力彰显了美育道与技的复杂关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美育如何发展和提升,如何超越艺术技能培训和艺术欣赏的低层... 美育依赖于艺术,但从根本上看美育是人文教育。在大学美育场域中,艺术的技能化和人文的精神性总是处在某种紧张状态,这一张力彰显了美育道与技的复杂关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美育如何发展和提升,如何超越艺术技能培训和艺术欣赏的低层次美育,走向人文教养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美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关键问题,并探究了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人文教育 人文教养 道技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思”的中国文人艺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溪 皮佳佳 周敏 《艺术广角》 2024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艺术的世界是“思”的世界。自五代北宗开始,艺术家和艺术评论者兼具思想家的角色,这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艺术的面貌。“平淡天真”是五代以后中国艺术的重要命题。平淡并非极简,而是将一切浮华绚烂慢慢蜕...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艺术的世界是“思”的世界。自五代北宗开始,艺术家和艺术评论者兼具思想家的角色,这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艺术的面貌。“平淡天真”是五代以后中国艺术的重要命题。平淡并非极简,而是将一切浮华绚烂慢慢蜕去,世界展露出内在的真容。中国艺术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真实”的世界。甚至可以说,艺术家首要思索的并不是要“画”什么,而是只有当他自己也成为一位“真人”时,才可能画出这个幽迥绝尘的世界。如果没有对这种“思”的理解,中国艺术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恣意的、放任的艺术形态。“建构视阈下的新时代文艺评论”第四辑的3篇文章力图从中国哲人之“思”的视角凝视中国文人艺术,追索这种经历了漫长历史沉淀的艺术形态的本质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人艺术 风-景 平淡天真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与物为友”在文人语境中的成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哲学性的讨论,儒家的“朋友”更依附于人伦关系,而在道家的齐物世界里,人与他者的互惠的友情甚至是有伤于人的自由的。但是,在魏晋以后中国文人对于“物”的叙事中,尤其是陶渊明、白居易与苏轼三位文人的书写里,却可以清楚地见到将物作为“朋友”的缘由、形式与意义的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在本质上所指向的正是关于“另一个自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朋友 另一个自我 庄子 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
14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4,共16页
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 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恶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上帝的生成、实存与根据的关系等做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谢林在该书中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相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对于谢林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的解读。海德格尔一方面指出谢林哲学相对于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本突破在于它强调了实存与根据之间有一种“存在的接合”,另一方面认为谢林关于人自由的哲学思考最终还是走向一种理性主义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把上帝看成是一种最高和圆满的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上,谢林的哲学仍然局限在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意志 非根据 存在的接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叔同参与雅集活动史述兼及其审美趣味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星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76-84,共9页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雅集,雅集因此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并流传至域外。近代文人沿袭了这一传统,伴随着传媒业的进步,同时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雅集的内容和形式亦有变化。李叔同热衷于雅集,雅集一度成为他从事艺术活动的重...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雅集,雅集因此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并流传至域外。近代文人沿袭了这一传统,伴随着传媒业的进步,同时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雅集的内容和形式亦有变化。李叔同热衷于雅集,雅集一度成为他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着他的审美趣味。李叔同等一代文士以才情入世,将才情视为生命的底蕴。才情不同于才能,思想行为皆在性情之中,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李叔同之热心雅集,抑或是一种别样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叔同 审美趣味 随鸥吟社雅集 文美会雅集 南社雅集 乐石社雅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齐白石篆刻中的用字来源与艺术化变形手法
16
作者 朱天曙 《中国书画》 2024年第2期10-13,共4页
齐白石印章研究中,学者多注意其印风的发展取法和印文内容的考察,对其用篆的来源和艺术化变形的方法还没有专门讨论。本文试图对齐白石印章中篆法的来源和具体作品中的字形取法问题作初步讨论。一、关于齐白石印章用字的来源。齐白石在... 齐白石印章研究中,学者多注意其印风的发展取法和印文内容的考察,对其用篆的来源和艺术化变形的方法还没有专门讨论。本文试图对齐白石印章中篆法的来源和具体作品中的字形取法问题作初步讨论。一、关于齐白石印章用字的来源。齐白石在篆法、章法和刀法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格式,以极个性化的面貌“胆敢独造”。在印章用字上也不拘前人,虽然他也用前人篆法,但每每有其独到处。其在《看书》诗中说:“篆文许慎说后止,典故康熙篆后无。二者不能增一字,老夫长笑世人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齐白石 变形手法 印章 印风 用字 艺术化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限感与边界性——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知”与“不知”
17
作者 程乐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 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涵括了“不知晓”与“不可知”,以此标定了知的能力及其内容的有限性,同时凸显了世界的深邃与经验的无限。在上述两者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理解“知不知”的独特意义。在玄冥深邃的道体与持续涌入的经验面前,人如何与其有限的识见能力和经验限度共处。与之相对,“知”在现代语境中的名词化、器物化以及对日常经验的统摄在一定程度上将“不知”以及“知不知”的思想价值忽略了。对照现代语境中的“知识”概念的内涵边界,可以看到,早期中国思想对“知”的刻画,不仅确立了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也同时明确了非公共性的、个体基于经验的洞澈体悟的合理性。这为精神生活在客观知识的统摄中保留了朝向自身理解和个体经验的空间。也许这样的保留并不会产生更多的、可器物化的知识,但却可以为丰富的个体精神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性 界限感 知不知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韵与节奏 被引量:25
18
作者 彭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5,43,共11页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经过西方汉学家和美术史家的解释之后,它的含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中国现代美学家对它的理解。西方美学家之所以将气韵译为节奏,原因在于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节奏的强调与...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经过西方汉学家和美术史家的解释之后,它的含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中国现代美学家对它的理解。西方美学家之所以将气韵译为节奏,原因在于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节奏的强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有关。但是,中国绘画中的气韵并不是节奏。与其说节奏像气韵,不如说它像写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节奏 中国绘画 现代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审美范畴 被引量:23
19
作者 叶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7,238,共12页
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 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已经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概言之,"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本文从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的定义讨论出发,分别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了一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 审美范畴 美学基本理论 审美形态 沉郁 飘逸 空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路径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5,共8页
陷入质疑的艺术史学科急需探究其可能性及路径。随着中国艺术学理论下艺术史学科体制的确立和持续运行,被质疑的悬而未决的艺术史有可能逐步开放其学术空间或可能性。从美术史专家自觉面向艺术史开放和拓展的事实,可知中国式艺术史学科... 陷入质疑的艺术史学科急需探究其可能性及路径。随着中国艺术学理论下艺术史学科体制的确立和持续运行,被质疑的悬而未决的艺术史有可能逐步开放其学术空间或可能性。从美术史专家自觉面向艺术史开放和拓展的事实,可知中国式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正在打开。可建立多层面艺术史研究构架:普遍性视野中的单类型艺术史、多种类型艺术史观念比较、两种类型艺术史比较和跨类型艺术史整合。还可形成不同艺术院校环境中的艺术史学科特色差异:单科宽厚路径、学科群内通路径、全科综合路径和艺文综合路径。北京大学艺术史学科可寻求宽厚人文视野及跨学科综合视野下艺术史现象的个案分析或打通分析,其四条路径已初现端倪:实地调查与纵深分析汇通、艺术观念思考与艺术家作品体验汇通、文化史与艺术史贯通、跨国艺术史比较研究视野。综合大学艺术史学科可自觉追求其学科特色:跨学科贯通、多种类型艺术史通串、独到的史家见识和独特的史家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的可能性 中国式艺术史学科 路径选择 北京大学艺术史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