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知觉到表达——梅洛-庞蒂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研究构想
1
作者 宁晓萌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梅洛-庞蒂在1953年开始的法兰西学院课程《可感的世界与表达的世界》中,对其早期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误解与批评做出了总结与回应,并由此开始了重述与深化其知觉研究的努力。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以“表达”概念作为突破口... 梅洛-庞蒂在1953年开始的法兰西学院课程《可感的世界与表达的世界》中,对其早期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面临的误解与批评做出了总结与回应,并由此开始了重述与深化其知觉研究的努力。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以“表达”概念作为突破口来解释与深化知觉概念,通过揭示知觉已经具有表达性的功能,即知觉在其自身之中揭示出一种此前并不存在的东西来说明:知觉并不是对外在世界的被动的接受与反映,而是已经有所侵越,已经与世界发生实存论意义上的交涉;知觉不是诉诸其他功能,而是以其自身本有的方式在表达。因而,关于知觉的研究应尽可能避免以意识概念的方式对知觉构成的设定与规限,更彻底地投入到原初知觉经验自身的考察中,看到知觉自身以“实存的”、“偏离的”、“沉默的”方式表达着,看到知觉自身的实践性意义,而不是认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意识 表达 偏离 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终结还是美学的终结?
2
作者 董志强 陈小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引发学术界的持续讨论,并由此涉及对始作俑者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的讨论,但艺术终结说所蕴含的深意和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澄清。本文认为,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西方艺术经历了两个基本艺术范式的转换,... 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引发学术界的持续讨论,并由此涉及对始作俑者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说的讨论,但艺术终结说所蕴含的深意和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揭示和澄清。本文认为,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西方艺术经历了两个基本艺术范式的转换,即“模仿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基本范式的形成之中。就此而言,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说,实质上所指的是一个艺术范式的终结,而不是艺术本身的终结。终结说蕴含的深刻理论意义在于揭示出构建了相应艺术范式的美学理论自身的终结。我们必须对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进行重新的哲学认识,美学必须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的终结 美学的终结 模仿的艺术 美的艺术 艺术基本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意味着什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来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5,共15页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根本对立。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都是为了克服这种对立,恢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作为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也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回应。与德国唯心论和新康德主义等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现象学将人对于世界的原初信任、而非怀疑,看成是人的一种原初生存经验。其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思考路径来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胡塞尔认为意识具有一种原初的意向性结构,世界则是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物。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强调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中存在”,世界则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意义整体视域。尽管如此,由于现象学仍然以某种笛卡尔式的“我思”经验作为前提,它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我思 意向性 此在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哲学的象思维及阐释学、美学引申--兼论阐释对象的确定性等问题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成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28,177,共18页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以来,人们一般将它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文本解释的层面,但文本是对人在世经验的记录和阐明,所以阐释学的真正目标并不在解释文本自身,而在于通过文本解释世界。或者说,解释世界是阐释学的根本任务,...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以来,人们一般将它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文本解释的层面,但文本是对人在世经验的记录和阐明,所以阐释学的真正目标并不在解释文本自身,而在于通过文本解释世界。或者说,解释世界是阐释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在这一层面它才能真正成为哲学。从中国哲学史看,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奠基于《周易》的象思维,由此形成的卦象体系代表了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基本框架。就其对阐释学的影响看,象的非概念化及其被人的感知经验限定的特性,决定了由此形成的世界知识是一种非确定和有限的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非确定和有限性,为中国人从经典出发解释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中国传统阐释学之所以生生不已,充满活力,原因就在于被象建构的文本具有意义的开放性。它从哲学向美学的递变,则是因为基于象思维的世界认知无法祛除审美因素,显现出“认识论审美化”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象思维 强制阐释 阐释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世界化”与技术——从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看现代技术的本质
5
作者 吴增定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122,158,159,共11页
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评,一直被看成他的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这一反思和批评在其前期哲学中已经有了思想苗头。现代技术的两个根本特征,即人与世界的分离和事物从世界中的抽离,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 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评,一直被看成他的后期哲学思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这一反思和批评在其前期哲学中已经有了思想苗头。现代技术的两个根本特征,即人与世界的分离和事物从世界中的抽离,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异世界化”。如果说世界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构成了人(此在)和其他一切存在者得以显现的视域,那么“异世界化”则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存在者都从世界这个终极意义视域中被抽离了,并且由此丧失了自身的意义,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此而言,无论是海德格尔一生所关注的“存在之遗忘”,还是他后期所反思的现代技术的虚无主义特征,都可以归结为“异世界化”。此外,“世界”和“异世界化”等生存论概念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包含了一种人与人的公共社会关系或交互主体性的维度,而这恰恰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思考和讨论现代技术之本质时所缺失的一个维度。而以阿伦特为代表的追随者正是从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异世界化”等概念中发展出了关于“公共领域”的政治和伦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世界化 世界 存在 此在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现代启蒙
6
作者 吴增定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共8页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继承了笛卡尔和康德的现代启蒙哲学传统,强调通过“无前提性”和“先验还原”摆脱自然态度,揭示出意识作为一种先验主体对世界的意向性构造作用。胡塞尔认为,笛卡儿虽通过“普遍怀疑”确立了“我思”的确定性,但未能...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继承了笛卡尔和康德的现代启蒙哲学传统,强调通过“无前提性”和“先验还原”摆脱自然态度,揭示出意识作为一种先验主体对世界的意向性构造作用。胡塞尔认为,笛卡儿虽通过“普遍怀疑”确立了“我思”的确定性,但未能彻底贯彻主体性原则,反而将“我思”实体化,导致心灵与物体的二元对立。康德虽推进了主体性原则,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仍未摆脱自然态度,预设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未能彻底解释先验主体的构造能力。胡塞尔主张,真正的启蒙应彻底搁置自然态度,揭示世界作为先验主体意向性构造的意义。他批评自然主义将科学视为唯一真理,忽视科学源于生活世界,导致现代科学危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旨在恢复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揭示科学的先验主体性维度,实现真正的现代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自然态度 先验主体性 意向性构造 悬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思故我在”与本体论证明:谢林论笛卡尔
7
作者 吴增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传统哲学史视“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哲学核心,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仅被视为次要工具。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提出相反论断:本体论证明才是笛卡尔思想的基石,其将上帝定义为“必然存在者”,确立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逻辑,奠定了现... 传统哲学史视“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哲学核心,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仅被视为次要工具。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提出相反论断:本体论证明才是笛卡尔思想的基石,其将上帝定义为“必然存在者”,确立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逻辑,奠定了现代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基。谢林指出,笛卡尔的论证虽未证实上帝存在,却揭示了其作为“盲目必然性”的困境——上帝因必然性丧失自由,沦为僵化的逻辑客体。这一逻辑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发展,至黑格尔达至顶峰:黑格尔将“我思”与本体论证明融合,构建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封闭体系,将存在完全纳入概念的自我运动,形成“否定哲学”。谢林批判此路径遮蔽了存在的原初自由,主张通过“肯定哲学”重新追问超越概念、逻辑的“不可预思之在”——上帝作为先于必然性的自由主体。文章同时指出,谢林过度聚焦本体论证明,忽视笛卡尔因果性证明中上帝作为“无限意志”的超越性维度。列维纳斯与马里翁强调,笛卡尔的上帝实为溢出理性把握的“他者”,暗示其哲学中理性与存在的根本张力。谢林的解读既凸显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逻辑,也暴露其封闭性,为反思理性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批判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证明 上帝 存在 否定哲学 肯定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子人格与儒家修养中的美学悖论 被引量:6
8
作者 彭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3,共6页
儒家思想追求人生的内在超越,内在超越的目标是君子人格。儒家的君子人格是在克服"仁"与"礼"、"质"与"文"的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儒家克服这种人生悖论的方法不是抽象思辨,而是具体实践,... 儒家思想追求人生的内在超越,内在超越的目标是君子人格。儒家的君子人格是在克服"仁"与"礼"、"质"与"文"的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儒家克服这种人生悖论的方法不是抽象思辨,而是具体实践,在这种意义上,它大致相当于天才艺术家和理想批评家对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的悖论的克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主张儒家修养中的人生悖论是一种美学悖论,解决这种悖论的方式不是科学而是人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美学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被引量:3
9
作者 肖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 中国 美学精神 美学史 美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之变:19世纪法国美学中的摹仿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85,共13页
巴托为18世纪法国美学既有的论美路线添补了一条艺术哲学路线,开辟了理想主义-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法国美学传统,但他所重新阐释的摹仿论及艺术体系根基不稳。19世纪初的法国学院爆发了一场围绕“理想美”的论争,德·昆西和达维分别持... 巴托为18世纪法国美学既有的论美路线添补了一条艺术哲学路线,开辟了理想主义-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法国美学传统,但他所重新阐释的摹仿论及艺术体系根基不稳。19世纪初的法国学院爆发了一场围绕“理想美”的论争,德·昆西和达维分别持摹仿论的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前者得到学院派主力库赞的声援。库赞的弟子儒弗瓦则采取更加折中主义的态度,将“摹仿”与“理想”对观,客观上为达维的写实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推动了“摹仿”的狭义化进程。丹纳从自然科学借来“本质特征”,以取代“摹仿”充当艺术体系的基础性原则,然而可能依然未脱理想派的窠臼。此后,维龙的反理想-反摹仿以柏拉图理念论为靶心攻击学院艺术和学院美学,其实与丹纳的实证思想、印象派的极端写实主义同出于科学主义立场。以“理想”为核心的摹仿论经过在法国美学里的漫长旅程,至此方告一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理想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境——中式园林的理想世界
11
作者 朱良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中国人造园如筑梦。园林营造从幻境入门,此中之“幻”,不是西方视觉心理学所说的幻觉,而是一个关于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园林被视为乌有之乡,是人们想象中的安顿性灵的理想天国。人们将此虚幻世界当作示现真实的方便法门,通过倏生倏灭... 中国人造园如筑梦。园林营造从幻境入门,此中之“幻”,不是西方视觉心理学所说的幻觉,而是一个关于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园林被视为乌有之乡,是人们想象中的安顿性灵的理想天国。人们将此虚幻世界当作示现真实的方便法门,通过倏生倏灭的智慧之花,去透视人的存在因缘。开方便法门,成为中式园林营造的重要法则,这放到世界园林营造史的大背景看,都是非常独特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境 文人园林 假山 人境壶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12
作者 张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30,共11页
法国现代美学属于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在17世纪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兰西大力发展古典主义文化中成型,牢据现代欧洲普通知识核心区。鲍姆嘉通提出“埃斯特惕卡”学科设想后,美学学科在至少半个世纪里遭到法国知识界整体抵制。在德国美学... 法国现代美学属于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在17世纪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兰西大力发展古典主义文化中成型,牢据现代欧洲普通知识核心区。鲍姆嘉通提出“埃斯特惕卡”学科设想后,美学学科在至少半个世纪里遭到法国知识界整体抵制。在德国美学成就的强大压力下,法国美学从19世纪开始自觉展开学科化探索,既吸纳德国古典美学,又回归并发扬自身的“美之学”传统。这一学科化进程经实证主义渗透后发生质变,专注于艺术“事实”的科学实证美学越来越远离形而上的“美之学”,古典主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通过整理此期主要美学家及其代表性文献名目,呈现其彼此之间层累与呼应的密切相关性,可以看到,法国古典主义美学体系呈现出起源、成熟与衰朽的生命历程。拜泽尔力主后康德时代的美学回归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审美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发现,法国古典主义现代美学与这一传统之间有亲缘关系。这提示我们,“民族美学”视角的引入,或许能够给美学通史增补新观念,灌注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美学 古典主义 美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被引量:2
13
作者 先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象征 古典 建构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农写经体楷书、楷隶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天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清代金农写经体楷书和楷隶是金农书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碑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内容。金农在四十七岁至七十岁之间形成的写经体楷书和楷隶书风,取法无名氏的宋代写经体楷书,与其隶书取法《华山碑》一样,注重“非经典”书风的... 清代金农写经体楷书和楷隶是金农书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碑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内容。金农在四十七岁至七十岁之间形成的写经体楷书和楷隶书风,取法无名氏的宋代写经体楷书,与其隶书取法《华山碑》一样,注重“非经典”书风的汲取,这正是清代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金农写经体楷书有“写意”和“工稳”之分,楷隶有“肥笔”和“瘦笔”之分,厘清了金农楷书书风的基本形态。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分类问题可从金农楷书书风之变进行讨论,除晋楷、魏楷、唐楷之外,写经体是碑学兴起后书家楷书取法的重要来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农 写经体楷书 楷隶 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4,共16页
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 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恶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上帝的生成、实存与根据的关系等做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谢林在该书中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相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对于谢林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的解读。海德格尔一方面指出谢林哲学相对于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本突破在于它强调了实存与根据之间有一种“存在的接合”,另一方面认为谢林关于人自由的哲学思考最终还是走向一种理性主义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把上帝看成是一种最高和圆满的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上,谢林的哲学仍然局限在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意志 非根据 存在的接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与物为友”在文人语境中的成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哲学性的讨论,儒家的“朋友”更依附于人伦关系,而在道家的齐物世界里,人与他者的互惠的友情甚至是有伤于人的自由的。但是,在魏晋以后中国文人对于“物”的叙事中,尤其是陶渊明、白居易与苏轼三位文人的书写里,却可以清楚地见到将物作为“朋友”的缘由、形式与意义的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在本质上所指向的正是关于“另一个自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朋友 另一个自我 庄子 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事变化: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神灵叙述
17
作者 程乐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1,共9页
在早期中国思想的研究中,神(deities)、灵(spirit)及其内涵变迁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不同的语境中意涵各异的神、灵及其诠释不仅是一个概念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古典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不一定存在着一个划一的类型学框架来说明... 在早期中国思想的研究中,神(deities)、灵(spirit)及其内涵变迁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不同的语境中意涵各异的神、灵及其诠释不仅是一个概念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古典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不一定存在着一个划一的类型学框架来说明神、灵及其相关语汇的意涵。与之相对,神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组语词在传统思想文本中的使用是多线索并行的、互不统属的、非结构化和线索性的。这些语词在不同文本中的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种自觉的连贯性和结构性,恰恰相反,它们的意涵是随事变化的。以一种类型学或线索性框架形成的对“神灵”意义的诠释是一种全局性预设的结果。“随事变化”(varying with changing contexts)的理解进路一方面提出“全局性”和“词典式”预设在思想史和观念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尝试进一步探究以经验边缘的独特叙述方法为经验世界及其秩序奠基的描述性方法,以及它对于理解早期中国思想可能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事变化 描述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先验”——简论胡塞尔与康德、新康德主义的对话与分歧
18
作者 吴增定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9,共7页
尽管胡塞尔、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都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先验哲学”,但他们对于先验的理解有根本的分歧。在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看来,先验意味着一种可能性的条件,相应地,先验哲学就是探讨主体性如何成为客体性和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条件。而... 尽管胡塞尔、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都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先验哲学”,但他们对于先验的理解有根本的分歧。在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看来,先验意味着一种可能性的条件,相应地,先验哲学就是探讨主体性如何成为客体性和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条件。而对于胡塞尔来说,先验则意味着一种彻底的“自身被给予性”或“明见性”,而先验哲学是探究一切客体性如何被主体性所构造,或者说在主体性中获得彻底的自身被给予性。围绕着“先验哲学”的含义,胡塞尔与那托尔普展开了相互批评和争论。从20世纪的哲学历史来看,那托尔普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批评对于现象学的后来发展走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现象学从一种对意识生活的反思和直观描述变成了一种生存论的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哲学 现象学 主体性 反思 对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限感与边界性——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知”与“不知”
19
作者 程乐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 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涵括了“不知晓”与“不可知”,以此标定了知的能力及其内容的有限性,同时凸显了世界的深邃与经验的无限。在上述两者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理解“知不知”的独特意义。在玄冥深邃的道体与持续涌入的经验面前,人如何与其有限的识见能力和经验限度共处。与之相对,“知”在现代语境中的名词化、器物化以及对日常经验的统摄在一定程度上将“不知”以及“知不知”的思想价值忽略了。对照现代语境中的“知识”概念的内涵边界,可以看到,早期中国思想对“知”的刻画,不仅确立了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也同时明确了非公共性的、个体基于经验的洞澈体悟的合理性。这为精神生活在客观知识的统摄中保留了朝向自身理解和个体经验的空间。也许这样的保留并不会产生更多的、可器物化的知识,但却可以为丰富的个体精神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性 界限感 知不知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韵与节奏 被引量:26
20
作者 彭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5,43,共11页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经过西方汉学家和美术史家的解释之后,它的含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中国现代美学家对它的理解。西方美学家之所以将气韵译为节奏,原因在于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节奏的强调与...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经过西方汉学家和美术史家的解释之后,它的含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中国现代美学家对它的理解。西方美学家之所以将气韵译为节奏,原因在于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节奏的强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有关。但是,中国绘画中的气韵并不是节奏。与其说节奏像气韵,不如说它像写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节奏 中国绘画 现代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