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生代地球系统与核—幔边界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邵济安 韩庆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2-388,共7页
本文介绍了9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磁场方面(地球磁场古强度,地磁场极性反转频率以及真极移)的研究成果,揭示了200~100Ma全球低的地球磁场古强度;124~83Ma低的极性反转频率以及170~110Ma近乎停滞的真极移。与此同时,地球表面发... 本文介绍了9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磁场方面(地球磁场古强度,地磁场极性反转频率以及真极移)的研究成果,揭示了200~100Ma全球低的地球磁场古强度;124~83Ma低的极性反转频率以及170~110Ma近乎停滞的真极移。与此同时,地球表面发生了一系列由地幔热柱上升而导致的构造热事件。它们的联系引起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本文介绍的两种模型,正是从核—幔边界结构演变的角度去探讨地球磁场与热场的关系。最后还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了面临的挑战及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核-幔边界 动力学 中生代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被引量:145
2
作者 邵济安 刘福田 +1 位作者 陈辉 韩庆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蒙古额尔德尼查干的地震层析图象,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对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与岩浆作用时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板块俯冲与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底侵作用年代学的研究,将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层析图象显示的大陆板内软流圈上涌体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燕山地区 板块构造 火山-深成岩带 俯冲作用 晚中生代 地震层析图像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被引量:28
3
作者 邵济安 王成源 唐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过乌苏里地区中苏合作对比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有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若干地体的拼贴奠定了东北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地体的拼贴在时空上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一规律解释了地槽学说对该区构造解释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那丹哈达—比金地体外... 通过乌苏里地区中苏合作对比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有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若干地体的拼贴奠定了东北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地体的拼贴在时空上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一规律解释了地槽学说对该区构造解释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那丹哈达—比金地体外来岩块的地层对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层序,有利恢复地体漂泊的历史。通过对比还发现苏联远东溪海地区和中国延吉地区可能同是兴凯地体二叠纪的活动大陆边缘,三叠纪也经历了共同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 拼贴 混杂堆积 构造格局 乌苏里地区 层序地层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构造背景 被引量:46
4
作者 邵济安 赵国龙 +1 位作者 王忠 韩庆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422-430,共9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高钾粗面质火山岩,属于一套碱质含量比较高的钙碱性火山岩系,随时间从酸性向中基性方向演化。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火山岩具有壳源和幔源两部分源区特点,玄武质岩石来源于相对未亏损的地...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高钾粗面质火山岩,属于一套碱质含量比较高的钙碱性火山岩系,随时间从酸性向中基性方向演化。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火山岩具有壳源和幔源两部分源区特点,玄武质岩石来源于相对未亏损的地幔,中酸性火山岩则成因于地壳物质的混染或下地壳的重熔作用,暗示火山岩的形成与陆内深部软流体上涌引起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此外,本文还从火山活动中心的迁移,以及东邻洋陆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角度,阐述了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钙碱性火山岩 俯冲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