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兰永昊 郑梅 +3 位作者 韩蕊 马旃 胡文兰 赵兴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1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13例)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8例)。对两组患者入院时首发临床... 目的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1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13例)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8例)。对两组患者入院时首发临床症状、血清生化学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就诊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收缩功能减低、心肌肥厚、室壁运动障碍的比例均明显升高,且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增多,Ⅱ导联QRS波振幅降低,PR间期、QRS波群时间和QTc间期均明显延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明显增多(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心功能差,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炎 成年人 心电描记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冯莉 韩昊 +3 位作者 赵兴山 孙华毅 赵莉 蒋协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7-979,共3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7352例,其中合并肺栓塞患者37例。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生的临床... 目的分析创伤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创伤性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7352例,其中合并肺栓塞患者37例。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生的临床特点。结果 37例患者肺栓塞发病时间为创伤骨折后5~30 d,平均1 5 d。发病距离手术时间为即刻~15 d。4例(10.8%)猝死;14例(37.8%)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及呼吸困难。14例(37.8%)患者心电图显示典型S_ⅠQ_ⅢT_Ⅲ,22例(59.5%)患者仅出现Q_Ⅲ或S_Ⅰ心电图改变。动脉血气分析显示,9例(24.3%)PaO_2<60 mm Hg(1 mm Hg=0.133 kPa),1 9例(51.4%)PaCO_2<40 mm Hg。D-二聚体:5例(13.5%)<0.5 mg/L,7例(1 8.9%)0.5~1.0 mg/L,25例(67.6%)>1.0 mg/L。结论肺栓塞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浆D-二聚体是临床诊断便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骨折 腿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血气分析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端心房利钠肽和N端B型利钠肽原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莉 浦介麟 +3 位作者 倪新海 赵兴山 孙华毅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一般临床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以≤0.40为界),将病例组分为无症状LVSD者及有症状LVSD者,比较两者间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差异,描记NT-proANP和NT-proBNP诊断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ROC曲线界定最佳分界(cut-off)值。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58例无症状LVSD患者。病例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无症状LVSD者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有症状LVSD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诊断无症状LVSD曲线下面积NT-proANP明显大于NT-proBNP(0.806,P<0.001对0.723,P<0.05)。无症状LVSD预测最佳分界值分别为NT-proANP(1701.77)fmol/ml;NT-proBNP(345.28)fmol/ml,敏感性两者均为88.9%,阴性预测值均>98.5%。结论:血浆NT-proBNP与NT-proANP浓度均能够反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心脏功能状态,可作为无症状LVSD的筛查指标,早期无症状LVSD筛查NT-proANP效果优于NT-proB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N端心房利钠肽 N端B型利钠肽原 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腹型肥胖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兴山 王继红 +2 位作者 翟金金 兰永昊 程晓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腹型肥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之间的关系。方法 85名研究对象分为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同时计算体质指数和腰臀比;进行双能X线吸收...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腹型肥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之间的关系。方法 85名研究对象分为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同时计算体质指数和腰臀比;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扫描,记录全身及腰部、臀部的脂肪含量,计算全身脂肪比例、腰臀部脂肪比。于空腹状态进行血脂指标及hs-CRP、TIMP-1检测。分析两组间hs-CRP和TIMP-1差异,hs-CRP和TIMP-1与体脂、血脂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hs-CRP[(3.41±3.73)mg/L]高于健康对照组[(1.48±1.28)mg/L](P<0.01),TIMP-1值比较[(46.32±17.86)mg/L比(51.39±16.50)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冠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hs-CRP与WC、BMI、WHR、A/G均有正相关性(均为P<0.05),两组TIMP-1与体脂测量指标、血脂指标、hs-CRP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hs-CRP随着体脂含量及腹内脂肪含量增加而增加,提示肥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状态,而TIMP-1与腹内脂肪含量增加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肥胖症 冠状动脉疾病 高敏C反应蛋白 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对体脂测量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继红 张源 +2 位作者 赵兴山 徐黎 程晓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索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法测量体脂分布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名受试者应用体重测量仪测定法逐一测量简易体脂参数: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体重指数≥25 kg/m2为标准,区分为肥胖者52名,非肥胖... 目的:探索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法测量体脂分布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名受试者应用体重测量仪测定法逐一测量简易体脂参数: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体重指数≥25 kg/m2为标准,区分为肥胖者52名,非肥胖者33名;参照2005年代谢综合征全球统一定义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腰围≥90 cm(男性),腰围≥80 cm(女性),区分为腹型肥胖者47名,非腹型肥胖者38名。同时利用DEXA法记录体重、各部位脂肪含量,计算全身脂肪比例、腰臀部脂肪比;比较DEXA法和体重测量仪测定法测得的人体体重差异,分别比较体重指数与全身脂肪比例对肥胖检出的一致性,腰围与腰臀部脂肪比对腹型肥胖检出的一致性,并将男、女两者的腰臀部脂肪比与简易体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方法分别对85名受试者进行体重测量,DEXA法测得的结果为(69.07±13.05)kg,体重测量仪测得的结果为(70.24±13.22)kg,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脂肪比例用于男、女性肥胖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33%、86.36%,特异性分别为100%、81.82%;腰臀部脂肪比用于男、女性腹型肥胖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08%、85.72%,特异性分别为73.33%、78.26%;男性的腰臀比、女性的腰围与腰臀部脂肪比相关系数最高。结论:DEXA技术可用于测定体脂含量及分布,全身脂肪比例判断肥胖症的切点男性为27.97%,女性为34.27%,腰臀部脂肪比判断腹型肥胖的切点男性为0.64,女性为0.49;男性测量腰臀比、女性测量腰围均能更好的预测腰臀部脂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吸收 肥胖 腹型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6
6
作者 兰永昊 科尔沁 +2 位作者 韩蕊 梅迎晨 刘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55-3360,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穿刺成功率较低、学习周期较长、穿刺部位疼痛感较为明显、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高等。目前,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亦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复杂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但其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远端桡动脉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