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辉 王雪松 +3 位作者 冯华 洪雷 耿向苏 王满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主观评估(包括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症状改善情况)和客观评估(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测量,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对比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MR影像和关节镜手术探查影像,还对术后发热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记录。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3.6个月(12~32个月)。主观评估:术前Lyshrolm评分为63.61±13.4分(46~90分),术后最终评分为98.03±3.6分(85~100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1.7%。客观评估: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的差别为7.05±2.15mm(2-11mm),术后最终测量值为1.15±1.43mm(0-6mm),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1例患者移植物松弛度增加,给予固缩治疗后好转。另1例部分韧带磨损,但主观评估良好,给予清创和髁间窝成形术处理。结论:短期观察显示,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组织移植 骨-髌腱-骨 前交叉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移位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诊断与可修复性判断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晋 冯华 +3 位作者 洪雷 王雪松 张辉 耿向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596,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手术修补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BHT)的病例,探讨无移位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诊断方法及可修补性判断。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0月,对实施修补手术的126例129个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术前核磁共振(MRI)表现... 目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手术修补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BHT)的病例,探讨无移位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诊断方法及可修补性判断。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0月,对实施修补手术的126例129个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术前核磁共振(MRI)表现(是否存在Ⅲ度信号及其形态、发生区域、累计层面等)以及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是否合并陈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发生侧别以及可修复性判断等)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结果:在进行BHT修补手术的129个半月板中,术前MRI无移位表现的共38例39个半月板(30.2%),其中外侧半月板7个(17.9%),内侧半月板32个(82.1%)。在上述39个半月板中,19个冠状面或矢状面出现Ⅲ度信号(垂直或斜形)的层数≥3(层厚0.4mm,间距4.0mm),术前存在特异性的交锁-解锁症状26例(68.4%),合并陈旧性ACL损伤35例(92.1%),均为完全性ACL损伤。结论:无移位的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建议诊断方法如下:(1)冠状面或矢状面出现Ⅲ度信号的层数≥3(层厚0.4mm,间距4.0mm);(2)交锁和伸膝受限;(3)合并陈旧性ACL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大干6周)。可修复性MRI判断标准如下:(1)Ⅲ度信号距离滑膜缘小于4mm;(2)Ⅲ度信号距离滑膜缘小于4mm的MRI冠状位层数≥3(层厚0.4mm,间距4.0mm);(3)半月板无明显退行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移位 半月板桶柄样撕裂 可修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膝关节腘肌腱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冯华 张辉 +1 位作者 张晋 蒋协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与腘肌复合体的解剖特点,设计关节镜下重建腘肌腱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0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研究,每部分各取5例标本:第一部分进行大体解剖研究,对腘肌... 目的:进一步研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与腘肌复合体的解剖特点,设计关节镜下重建腘肌腱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0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研究,每部分各取5例标本:第一部分进行大体解剖研究,对腘肌复合体(包括腘肌腱、肌腹、股骨附着点、肌腱-肌腹交界区)的解剖特点以及周围相邻解剖结构(包括胫骨平台、外侧半月板后角、后交叉韧带、腘腓韧带、血管)进行观察和测量。第二部分进行关节镜下手术重建技术的流程设计。设计显露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和肌腱-肌腹交界点的关节镜入路以及股骨和胫骨隧道的定位与制备方法,引入移植物并固定,完成腘肌腱的重建。结果:第一部分: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位于滑膜反折区,属滑膜外结构;止于股骨的腘肌腱沟的最近端,与关节软骨边缘紧邻,与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中心相距1.5-1.6cm。腘肌腱走行于腘肌腱浅沟内、肌腱-肌腹交界点位于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内、外中线与关节软骨面远侧1.0cm线的交点上,内侧距离后交叉韧带外侧边缘1.2-2.0cm、外侧与上胫腓关节的内侧缘紧邻。第二部分:进行膝关节镜下手术操作。采用前外入路及外侧辅助关节镜入路切除腘肌腱近端附着点周围滑膜反折,显露整个附着区,并利用克氏针确定中心点,自外向内制备股骨隧道。通过后外、后内及穿后间隔关节镜入路,沿腘肌腱走行局部切开与后关节囊的结合部,显露肌腱-肌腹交界点,并利用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导向器定位,自Gerdy结节向该交界点制备前后方向胫骨骨隧道。将移植物引入两隧道,并用挤压螺钉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成功,移植物可有效控制外旋稳定性。结论:根据解剖研究确定腘肌腱远近端的定位标志,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显露及定位,在关节镜下完成腘肌腱的重建手术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外复合体 腘肌腱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