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然 贺茂林 +5 位作者 吉训明 金延方 周晋 张菁 黄栋 高凤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初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于入院时和发病后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ACA-IgM、ACA-IgG。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初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于入院时和发病后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ACA-IgM、ACA-IgG。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ACA(+)组(16例)和AC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个人史(吸烟、饮酒)、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治疗中及发病后3、6、9、12个月脑血管病再发情况。结果①ACA(+)组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A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ACA(+)组首次发病平均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47±4)岁、(5.5±0.8)g/L、(21±3)mPa/s;ACA(-)组分别为(65±8)岁、(3.8±1.5)g/L、(17±4)mP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③ACA(+)组有9例(9/16)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显示存在2个以上新鲜病灶,14例(14/16)颈动脉超声显示多发低回声斑块,10例(10/15)DSA或MRA显示动脉多处狭窄;而ACA(-)组以上检查阳性数分别为3例(3/30)、6例(6/30)和5例(5/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④治疗中和治疗后6、12个月疾病再发比例ACA(+)组分别为4/16、6/14和8/12;ACA(-)组为1/30、3/28和5/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A阳性患者常缺乏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较小,伴有动脉内膜多发不稳定性斑块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短期内易再发新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抗心磷脂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低氧暴露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HIF-1α、EPO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程燕 张继新 +1 位作者 吕晓涛 李保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32-934,941,共4页
目的:探讨间断性低氧暴露及复氧休息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方法:制备间断性低氧动物模型,检测全血RBC、Hb、HCT红细胞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EPO水平,结合现场调查,检... 目的:探讨间断性低氧暴露及复氧休息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方法:制备间断性低氧动物模型,检测全血RBC、Hb、HCT红细胞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EPO水平,结合现场调查,检测间断性高原作业人员红细胞参数及EPO水平。结果:IH7、14、21、28d组大鼠RBC、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复氧后各参数水平下降。IH3、7、14d组HIF-1α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EPO在IH3、7d组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后HIF-1α、EPO水平下降。8个月组高原作业人员RBC水平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b在2年组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CT与RBC大致呈同一规律,且2年组HCT仍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与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EPO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间断性低氧暴露可以增加血清HIF-1α、EPO的含量,提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并随低氧周期的延长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复氧休息有利于低氧后机体的调整,使升高的红细胞参数及HIF-1、EPO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断l生低氧 低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TM1-v17/CKLFSF1-v1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亲合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京 汪立 +2 位作者 范慧 张颖妹 王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CMTM1-v17是我室克隆的人类新基因,为进一步研究CMTM1-v17的功能,需制备高纯度的CMTM1-v17的抗体。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用PCR法扩增人CMTM1-v17分子C端的cDNA片段(编码118~149位氨基酸),亚克隆到GST融合蛋白... 目的:CMTM1-v17是我室克隆的人类新基因,为进一步研究CMTM1-v17的功能,需制备高纯度的CMTM1-v17的抗体。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用PCR法扩增人CMTM1-v17分子C端的cDNA片段(编码118~149位氨基酸),亚克隆到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4T-2上。将重组质粒pGST-CMTM1-v17导入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GST-CMTM1-v17 C端融合蛋白,经GST亲合层析、凝血酶切割后获得CMTM1-v17 C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抗血清经抗原亲合层析后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定。结果:通过重组表达获得抗原蛋白,免疫家兔并纯化抗血清得到特异的抗CMTM1-v17抗体,该抗体能检测到CMTM1-v17超表达和细胞内源性的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抗CMTM1-v17的多克隆抗体,对进一步研究CMTM1-v17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TM1-v17 基因重组 融合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孟然 吉训明 +1 位作者 周晋 贾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尿激酶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方法接受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剔除无效和出血病例后共204例。按疗效标准分为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组(15例)和溶栓成功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尿激酶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方法接受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剔除无效和出血病例后共204例。按疗效标准分为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组(15例)和溶栓成功组(189例),用Clauss法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血浆Fg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其与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结果①溶栓前再梗死组低密度脂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再梗死组患者溶栓前血浆Fg为(6.1±0.7)g/L,成功组为(4.1±0.3)g/L;溶栓后24h,再梗死组Fg为(5.2±0.4)g/L,成功组为(3.8±0.5)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5例再梗死患者中,10例再梗死发生于溶栓后12~24h。④溶栓后,再梗死组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较小,并于溶栓后12h开始回升,24h达到最高峰,发生再梗死时的平均如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4.0g/L);成功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约12h左右达最低,此后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血浆如水平增高是尿激酶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通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宇 孟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553-557,共5页
关键词 离子通道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表面恶性肿瘤全球攻坚战:PSOGI的使命和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Paul H.Sugarbaker 吴合亮 +2 位作者 苏延冬 李雁 杨智冉(翻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249-1254,共6页
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癌和继发性腹膜癌两种,是长期以来临床肿瘤学中的难题。腹膜癌的治疗、发展离不开全世界肿瘤专家的合作,因此肿瘤学家共同创立了国际腹膜表面恶性肿瘤学会(Peritoneal Su... 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癌和继发性腹膜癌两种,是长期以来临床肿瘤学中的难题。腹膜癌的治疗、发展离不开全世界肿瘤专家的合作,因此肿瘤学家共同创立了国际腹膜表面恶性肿瘤学会(Peritoneal Surface Oncology Group International,PSOGI),旨在通过全球肿瘤学家的协同努力,深入研究腹膜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防治策略,大力推广普及腹膜癌诊治技术体系,以期在胃肠道肿瘤和妇科肿瘤的自然病程中,阻断腹膜癌发生发展进程,最终实现腹膜癌可控可治。本文从5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PSOGI的发展历程:PSOGI的时代背景、大会历程、会议成果、多中心研究、PSOGI的未来,阐述PSOGI的使命和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癌 国际腹膜肿瘤学联盟 使命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小雪 毛乐乐 +3 位作者 王子君 杨慕坤 白文佩 刁翯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4472-4476,4482,共6页
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是通过抽取人体或动物血液经过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主要包括第一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因其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口腔种植、骨缺损... 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是通过抽取人体或动物血液经过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主要包括第一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因其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口腔种植、骨缺损修复、烧伤整形等领域。近年来,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开始运用于改善卵巢功能、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治疗宫颈及外阴相关病变,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目前缺乏对PRP、PRF在妇科领域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本文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的制备、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妇科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以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妇科相关疾病新的治疗思路,并为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研究应用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疾病 富血小板血浆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自体富血小板浓缩物 子宫内膜增生 卵巢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