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倪佳俊 袁磊 +3 位作者 曾岩 刘寅昊 张家豪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4-378,共5页
脊柱畸形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有很大影响,患者可出现外观异常、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及畸形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1]。对于严重脊柱畸形患者,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脊柱畸形外科治... 脊柱畸形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有很大影响,患者可出现外观异常、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及畸形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1]。对于严重脊柱畸形患者,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脊柱畸形外科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脊髓或神经损伤是患者和外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脊柱畸形矫形术中脊髓或神经损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未获得统一结论。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对目前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术中脊髓或神经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矫形手术 并发症发生率 神经损伤 神经系统症状 矫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效果及生存期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有余 韦峰 +6 位作者 刘忠军 刘晓光 吴奉梁 党礌 周华 李彦 胡攀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0-307,共8页
目的:探索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4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1±7.6岁,平均病程为4.3±4.4个月(1~24... 目的:探索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4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1±7.6岁,平均病程为4.3±4.4个月(1~24个月)。术前Frankel分级E级25例,D级17例,C级1例,B级2例。术前伴有内脏转移10例,伴有其他骨转移1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肿瘤切除组和姑息减压组,肿瘤切除组包括肿瘤减灭术和全脊椎切除术。统计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终点组(已去世)和随访组(仍存活),记录随访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评估及随访前半年内的影像学复查结果。通过Kaplan-Meier法估算中位生存期并获得生存曲线。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仍有30例患者存活(随访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6.7±31.6个月,手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84.4%,术后2年生存率为78.6%,术后3年生存率为70.2%。随访组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NR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0±2.4分(1~10分)和2.9±2.7分(0~8分),19例患者与术前相比疼痛明显缓解(NRS评分降低3分以上)。术前和随访时的KP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71.3±14.3分(30~90分)和70.0±12.2分(40~90分)。29例患者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为D级以上,其中6例获得改善,14例保持不变。单因素分析中颈椎转移(P=0.040)、内脏转移(P=0.018)、术后放疗(P=0.027)和术后靶向治疗(P=0.018)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切除组的患者预后优于姑息减压组,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后局部放疗和全身靶向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脊柱转移瘤 手术治疗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1届国际颈椎研究协会年会会议纪要
3
作者 刘泽祥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36,共3页
2023年11月29日~12月2日,第51届国际颈椎研究协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CSRS)年会暨28届教学课程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包括教学课程、大会发言、病例讨论及壁报展示等形式,围绕颈椎外科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 2023年11月29日~12月2日,第51届国际颈椎研究协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CSRS)年会暨28届教学课程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包括教学课程、大会发言、病例讨论及壁报展示等形式,围绕颈椎外科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及研讨。大会发言包括脊髓型颈椎病、创伤、畸形、手术并发症等几个专题以及部分病例讨论内容。本届年会共收到投稿477份,接收71份会议发言,66份电子壁报。CSRS亚洲分会现任主席(新加坡的Gabriel Liu教授)、CSRS欧洲分会现任主席(荷兰的Carmen Vleggeert-Lankamp教授)分别介绍了相应地区的经验。国内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的1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有2位会议发言、1位电子壁报展示。现将本届大会有关内容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长征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 病例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外科 会议发言 现任主席 内容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时期钛网下沉与上下位椎体CT值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周华 唐彦超 +4 位作者 翟书珩 胡攀攀 刘晓光 刘忠军 韦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2.4±14.5岁(23~69岁);随访时间121.2个月(48~17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通过腰椎CT测量钛网的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间高度,将椎体间高度较出院时下降超过1mm纳入下沉组,未超过1mm纳入无下沉组.收集两组人数、性别、年龄(依照中位年龄分组)、肿瘤发生部位和术后是否辅助放疗等资料;测量肿瘤节段的上、下位腰椎椎体的术前CT值,并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为低CT值和正常CT值.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临床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分析判断术前上下位椎体CT值在钛网下沉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钛网下沉组3例,无下沉组26例;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11例,无下沉组18例;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18例,无下沉组11例;术后24个月钛网下沉组22例,无下沉组7例.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术后辅助放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上位椎体、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3个月和24个月,两组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术前上、下位椎体低CT值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钛网下沉的预测准确性为中等.结论:术前肿瘤累及椎体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可能与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重建钛网早期下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肿瘤 骨巨细胞瘤 CT值 全脊椎切除术 内置物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选择
5
作者 王永强 袁磊 +1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45~75岁(63.4±10.3岁),纳入DJIS组。按照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匹配,以1∶2比例选取同期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我院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但未出现DJIS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椎体CT值、骨质疏松患者比例]、下端椎椎板切除范围(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棘突切除百分比)、初次手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的治疗方法。结果:DJIS组患者的BMI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7.4±4.1kg/m~2vs. 23.7±3.4kg/m~2,P<0.001),L1椎体CT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05.2±43.9HU vs. 133.5±23.5HU,P=0.028),骨质疏松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0%vs. 10%,P=0.003)。DJIS组患者的PI(52.5±8.8°vs. 45.8±7.4°,P<0.05)和初次术后LL(47.4±14.3°vs. 36.5±10.6°,P<0.0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T和SS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89.3±9.0)%vs.(78.0±3.2)%,P<0.05]和下端椎棘突切除百分比[(51.1±16.1)%vs.(39.3±9.1)%,P<0.0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例DJIS患者行远端减压、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翻修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性改善;2例临床症状不重,采取保守治疗,随访过程未诉症状加重。结论:高BMI、骨质疏松、高PI以及术中远端椎椎板切除范围过广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可能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 机械性并发症 远端交界性失败 峡部裂滑脱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寅昊 袁磊 +5 位作者 曾岩 张心灵 陈仲强 李危石 郭昭庆 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1-449,共9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041);术后引流量每增加100ml,其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2.7%(P<0.001)。对潜在危险因素应用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得出,手术时间≥244min,固定融合节段≥6个节段,术后总引流量≥1745ml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术后引流量多、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节段对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早期并发症 长节段固定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会旺 陈仲强 +4 位作者 李危石 姜帅 赵春霞 梅雅男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6-703,共8页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6±11.1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低颅压症状分为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低颅压症状组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3~78岁(58.9±11.0岁),非低颅压症状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0~72岁(55.1±11.2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头痛,按照WHO规定标准对恶心呕吐进行分级,头晕按患者的主观感受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低颅压症状的危险因素;总结低颅压症状的具体表现、严重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评价补液、调整体位、改变引流方式等治疗措施对低颅压症状的疗效。结果:15例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患者中,头痛11例(73.3%),恶心呕吐9例(60.0%),头晕5例(33.3%),其中7例(46.7%)为单一症状,6例(40.0%)合并2种症状,2例(13.3%)合并3种症状。头痛VAS评分为2~6分(4.0±1.0分),恶心呕吐程度: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1例,头晕程度均为轻度。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时间为术后24~96h(41.3±25.5h)。低颅压症状持续天数为1~4d(2.2±0.9d)。低颅压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5d,平均为3.9d。15例患者低颅压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均完全缓解,顺利出院。脑脊液漏继发并发症情况,非低颅压症状组颅内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胸膜腔瘘1例,低颅压症状组伤口裂开1例。患者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比例为39.5%(15/38),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总入量、术中总出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钠、平均每日引流量、平均每日引流量/体重、平均每日补液量、平均每日补液量/体重与低颅压症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比例较高;低颅压症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半数患者会合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等综合处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低颅压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脑脊液漏 术后并发症 低颅压症状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椎间盘突出的短期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泽祥 杨易远 +7 位作者 陈卓 屈若木 韦峰 刘忠军 刘晓光 于淼 吴云霞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后纵韧带...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纳入67例患者,男44例,女23例;年龄31~78岁(56.5±9.9岁)。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MRI T1加权像上测量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术前椎间盘突出≥2.0mm定义为较大椎间盘突出;术后3个月时突出大小较术前变化≤0.5mm定义为无明显变化,>0.5mm定义缩小或增大,统计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椎间盘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较大椎间盘突出大小。结果:共测量335个椎间盘,术前314个椎间盘存在突出,C2/357个,C3/464个,C4/566个,C5/665个,C6/762个;中位突出大小为2.09(1.43,2.69)mm。其中163个突出≥2.0mm,C2/39个,C3/442个,C4/538个,C5/641个,C6/733个。术后3个月时313个椎间盘存在突出,中位突出大小为1.97(1.35,2.76)mm。314个术前存在突出的椎间盘中,83个(26.4%)椎间盘突出较术前缩小,175个(55.7%)无明显变化,56个(17.8%)增大。其中163个术前突出≥2.0mm的椎间盘术后3个月时54个(33.1%)椎间盘突出缩小,86个(52.8%)无明显变化,23个(14.1%)增大;C2/3、C3/4、C4/5、C5/6、C6/7较大椎间盘突出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患者分别为2、5、14、19、14例,5、28、20、19、14例和2、9、4、3、5例,其中C2/3、C3/4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缩小(P<0.05)。3例(4.5%)患者因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术后突出增大,症状缓解不明显而行二期颈前路手术。结论:多节段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内较大椎间盘突出程度可发生变化,约1/3的椎间盘突出可发生缩小,多见于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增大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