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颈椎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庞华程 欧阳汉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3-1046,共4页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尖端技术,可以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实现类似AI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年来,AI技术的积累和储备已经完成,AI赋能传统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尖端技术,可以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实现类似AI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年来,AI技术的积累和储备已经完成,AI赋能传统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医疗领域,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也正不断推进,在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预后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病 人工智能 疾病诊断 影像识别 多学科交叉 手术规划 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疗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腰椎影像分析和疾病诊断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史翔君 欧阳汉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4-949,共6页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学习,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AI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模型...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学习,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AI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模型框架[1](图1),具有像人脑一样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如对医学影像判读、术后康复预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计算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影像判读 决策树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时期钛网下沉与上下位椎体CT值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周华 唐彦超 +4 位作者 翟书珩 胡攀攀 刘晓光 刘忠军 韦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2.4±14.5岁(23~69岁);随访时间121.2个月(48~17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通过腰椎CT测量钛网的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间高度,将椎体间高度较出院时下降超过1mm纳入下沉组,未超过1mm纳入无下沉组.收集两组人数、性别、年龄(依照中位年龄分组)、肿瘤发生部位和术后是否辅助放疗等资料;测量肿瘤节段的上、下位腰椎椎体的术前CT值,并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为低CT值和正常CT值.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临床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分析判断术前上下位椎体CT值在钛网下沉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钛网下沉组3例,无下沉组26例;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11例,无下沉组18例;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18例,无下沉组11例;术后24个月钛网下沉组22例,无下沉组7例.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术后辅助放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上位椎体、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3个月和24个月,两组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术前上、下位椎体低CT值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钛网下沉的预测准确性为中等.结论:术前肿瘤累及椎体的上下位椎体的低CT值可能与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重建钛网早期下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肿瘤 骨巨细胞瘤 CT值 全脊椎切除术 内置物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后路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椎侧块融合术(Mis-PALF)手术教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0-333,共4页
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的经典方式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由中线切开、剥离枕颈部后方肌群显露寰枢椎椎板进行手术。该术式需要纵行切开项韧带,显露寰枢椎的椎板时需剥离多组肌肉止点(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下斜肌、头... 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的经典方式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由中线切开、剥离枕颈部后方肌群显露寰枢椎椎板进行手术。该术式需要纵行切开项韧带,显露寰枢椎的椎板时需剥离多组肌肉止点(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下斜肌、头半棘肌等),其缺点包括:剥离破坏后方的项韧带、肌肉,术后枕颈部疼痛发生率高;肌肉止点剥离后,对术后枕颈部活动功能造成影响;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造成的失血量较多[1~4]。近5年来,国内外多位学者借鉴腰椎Mis-TLIF技术,报道了由后路肌间隙入路实施寰枢椎固定、融合术[5~9]。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自2018年开始应用此术式(后路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椎侧块融合术Mis-posterior atlantoaxial lateral mass joint fusion,Mis-PALF),并结合显微镜实施该手术,从而达到微创、精确的固定融合。2022年本课题组首次于国内报道了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技术(Mis-PALF)与传统开放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队列比较,证实该术式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快速康复外科的目标,同时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症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寰枢椎融合率良好[9]。目前本术式实施已逾150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有效。现将该术式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寰枢椎 项韧带 融合术 枕颈部 肌间隙 失血量 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翻修术式治疗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庆海 王超 +4 位作者 闫明 许南方 田英轮 王圣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翻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和B组(“后前后”联合入路,即后路内固定拆除及植骨块截骨、前路经口咽寰枢松解复位、再次后路固定融合术)。研究本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的变化、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过程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种类和数量,手术前后延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的大小。其中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率(JOA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寰枢关节脱位的影像学改善率用延脊髓角改善率[CMA改善率=(术后角度-术前角度)/术前角度×100%]表示,并在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2例因寰枢椎复位不足行翻修术的IAAD患者术前均存在脊髓病,其中A组14例,B组18例。A组术前JOA评分13.00±1.96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5.54±1.08分,术前CMA 132.66°±9.36°,术后末次随访CMA 144.74°±11.18°,住院时间21.93±14.07d,手术时间211.43±92.64min,术中出血量279.29±345.17mL。B组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11.78±3.2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4.97±1.47分,术前CMA 126.28°±11.06°,术后末次随访CMA 154.71°±6.50°,住院时间35.83±26.19d,手术时间368.83±118.55min,出血量534.50±324.66mL。A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57.1%,JOA改善率为(68.00±15.16)%,CMA改善率为(9.23±6.23)%;B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33.3%,JOA改善率(63.59±10.89)%,延脊髓角改善率(23.21±9.83)%。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性。B组的CMA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而两组的脊髓病改善率(JOA改善率)及翻修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翻修术并发症较高、临床疗效较差。后前后联合手术相对于经口齿状突切除术的CMA改善率较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可完全恢复颈椎力线。初次手术应做到寰枢解剖复位,尽量避免在寰枢复位不足状态下实行固定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修手术 寰枢关节脱位后入路手术 骨性脱位经口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