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继军 胡凯 +6 位作者 汪整辉 王晶 景红梅 赵伟 刘彦 陈渝萍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31-1035,共5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2011年至2013年度血液科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6
2
作者 董菲 姚贝 +2 位作者 王晶 景红梅 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9-50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细菌菌种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血、中段尿、咽拭子、痰等。结果:共培养菌株168株,...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细菌菌种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血、中段尿、咽拭子、痰等。结果:共培养菌株168株,来自痰标本最多,为72株(42.9%),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67.9%),革兰阳性菌54株(32.1%),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0.8%)、大肠埃希菌(18.5%)、金黄色葡萄球菌(17.9%)、肺炎克雷伯菌(9.5%)、表皮葡萄球菌(5.9%),其他细菌占2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丁胺卡那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保持极低耐药率。结论:血液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革兰阴性菌依然为主要致病菌,密切关注病原学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控制耐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交叉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32
3
作者 田磊 王继军 +5 位作者 景红梅 赵伟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胡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64.1%发生血流感染时为粒细胞缺乏,所有患者均有发热,45.7%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82.6%检测到降钙素原升高。检出10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70.1%),革兰阳性菌27株(25.2%),真菌5株(4.7%)。药敏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80.9%和91.3%;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1.2%和5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尚敏感。92例患者死亡35例(38.0%),初始经验治疗抗生素是否有作用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经验治疗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病死率略低于非碳青霉烯类治疗组(28.6%对4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较差,致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发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引起关注。初始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可显著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BEAM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李森 高锦洁 +7 位作者 李艳 董菲 李其辉 赵伟 万伟 杨萍 王继军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5例患者中,采用BEAM(BEAM组)和CBEAM(CBEAM组)做预处理方案患者分别为52例和33例。CBEAM组中54.5%(18例)患者将AHSCT作为挽救治疗方案,显著高于BEAM组患者的26.9%(14例)(P<0.01)。造血重建上,CBEAM组中位粒系植入时间为9 d,较BEAM组缩短2 d。两组血小板植入时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上,CBEAM组出现预处理时肝功能损伤比例较高(12.1%),但均为I-II级不良反应。疗效上,两组移植后疾病的完全缓解率均达90%以上,无移植相关死亡事件发生。CBEAM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12,22)个月,BEAM组患者为39(20,59)个月。两组移植后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BEAM组和CBEAM组移植后的2年PFS率分别为74.1%和92.9%(P>0.05),展现出西达本胺在延长PFS上的一定优势。结论: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AHSCT的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预处理方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西达本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巍 王晶 +6 位作者 王艳芳 朱明霞 万文丽 李海申 仵菲斐 闫新星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39-1546,共8页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 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 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NC)为对照。结果: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在12例志愿者PB MNC和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其中B7-H4表达水平相对偏低;3种共刺激分子分别在Maver、Z138和HL-60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中不表达。3种共刺激分子的胞核及胞浆蛋白仅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分别在U937、Z138和Raji细胞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细胞中不表达。在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和胞核及胞浆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且差异不全一致。B7-H3膜蛋白在U937、M aver和Z138中表达丰度较高;B7-H1和B7-H4的膜蛋白在13株细胞中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mRNA水平均广泛表达,但蛋白水平仅在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亚细胞定位多在胞核及胞浆,膜蛋白水平普遍低表达或不表达。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可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分子 B7-H1 B7-H3 B7-H4 血液恶性肿瘤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通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义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523-1527,共5页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PD-1/PD-L1通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L1 PD-1 淋巴瘤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B7-H3基因抑制人恶性血液病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成瘤和转移 被引量:3
7
作者 闫新星 张巍 +1 位作者 王晶 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探讨靶向B7-H3基因沉默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在裸鼠体内成瘤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13株恶性血液病细胞中B... 目的:探讨靶向B7-H3基因沉默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在裸鼠体内成瘤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13株恶性血液病细胞中B7-H3分子的表达水平,筛选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分别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靶向敲减B7-H3,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应用q PCR和FCM验证基因沉默效果。将U937、Maver和Z138各自分为空白对照组(non-infected control group,CON)、靶向B7-H3敲减组(B7-H3 knockdown group,KD)和阴性无关序列对照组(negative nontargeted control infected group,NC),将以上9组分别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Ki-67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水平。结果:筛选B7-H3分子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进行靶向敲减B7-H3,成功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U937、Maver和Z138细胞各自的KD组与NC组比较,观察终点的平均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83%(F=43.78,P<0.05)、59.12%(F=36.51,P<0.05)和67.37%(F=40.29,P<0.05),而各自NC组与CON组相比,肿瘤体积增长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移植瘤裸鼠模型中肝转移最常见,KD组裸鼠的远处转移较相应NC组明显降低。3种细胞各自KD组的Ki-67指数均较相应NC组显著下降(U937移植瘤:40.3%±5.2%vs.79.1%±6.3%,q=30.31,P<0.05;Maver移植瘤:35.2%±6.4%vs.69.6%±5.1%,q=24.82,P<0.05;Z138移植瘤:38.4%±7.1%vs.75.7%±4.8%,q=28.07,P<0.05),而NC组与CON组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各自KD组肿瘤组织的MM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U937移植瘤:q=14.59,P<0.05;Maver移植瘤:q=9.25,P<0.05;Z138移植瘤:q=11.04,P<0.05),NC组与CON组MMP-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B7-H3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恶性血液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Ki-67和MMP-2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B7-H3 基因沉默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免疫疗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巍 景红梅 +1 位作者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946,共6页
细胞免疫治疗将体外扩增的大量免疫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T细胞治疗、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和γδT细胞治疗等。这些免疫细胞的制备及培养条件、抗肿... 细胞免疫治疗将体外扩增的大量免疫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T细胞治疗、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和γδT细胞治疗等。这些免疫细胞的制备及培养条件、抗肿瘤机制、作用的靶细胞等不尽相同且各有优缺点。临床研究显示,包括恶性血液病在内的多种肿瘤患者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后,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就常见的不同种类细胞治疗的特点及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恶性肿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巍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58-1762,共5页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共刺激和共抑制的双重作用,确切机制尚存在争议。研究发现,B7-H3分子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较差相关,直接参与肿瘤的非免疫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表达与血液肿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进展及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因此,B7-H3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B7-H3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就B7-H3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共刺激分子 血液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克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分子的第2代和第3代以及增加了编码CAR和/或其启动子、自杀基因等的第4代,使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和杀伤能力明显增强且能够调控。本文就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原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发现应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其中以靶向CD19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尤为突出,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并且不良反应较少。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要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7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文明 王晶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3-236,共4页
SOX7基因是含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的SOX家族重要成员,位于人类染色体8p23.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X7基因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 SOX7基因是含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的SOX家族重要成员,位于人类染色体8p23.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X7基因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MDS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SOX7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会导致表达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另外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为一个随机过程,但是SOX7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各个血细胞系分化。本文就SOX7基因改变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 7 MDS WNT/Β-CATENIN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外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12
作者 张钰琪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15,共4页
髓外病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与不伴髓外病变相比,伴有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有着不同的遗传学特点,更高发的高危染色体异常、更复杂的基因组谱以及与粘附和趋化因子分子表达相关的免疫表型特征。骨髓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 髓外病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与不伴髓外病变相比,伴有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有着不同的遗传学特点,更高发的高危染色体异常、更复杂的基因组谱以及与粘附和趋化因子分子表达相关的免疫表型特征。骨髓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调控,包括免疫环境的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粘附因子的异常表达、骨髓瘤细胞自分泌等,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髓外迁移。各种免疫靶向治疗改善了髓外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本文就髓外多发性骨髓瘤的遗传特征、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病变 遗传特征 肿瘤微环境 免疫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L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3
作者 王文明 王晶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44-1747,共4页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 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 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瘤中普遍处于低表达,而在髓系白血病中处于高表达。PTPL1已被认为是淋巴瘤的抑癌基因,PTPL1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其在淋巴瘤中的抑癌作用消失。本研究就PTPL1的结构域及其相互作用蛋白、PTPL1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PL1 淋巴瘤 白血病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维泊妥珠单抗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再伟 李欣亚 +4 位作者 门鹏 姜丹 董菲 赵荣生 杨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2-761,共10页
目的:评价和分析维泊妥珠单抗上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为临床安全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2019年6月10日(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至2023年3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 目的:评价和分析维泊妥珠单抗上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为临床安全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2019年6月10日(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至2023年3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维泊妥珠单抗的ADR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和比例报告比(PRR)进行信号挖掘。为提高阈值,得到信号较强、较常出现的ADR,将信号进行二次筛选。结果:共检索到维泊妥珠单抗相关ADR报告2408份,经过二次筛选得到83个ADR信号。其中,脊柱磁共振成像异常、骨吸收增加、骨质溶解、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肺栓塞等26个ADR信号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信号数或累积例数较多的系统器官分类包含感染及侵染类疾病(24个信号、632例),各类检查(17个信号、675例),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11个信号、734例),各类神经系统疾病(7个信号、153例),免疫系统疾病(3个信号、95例),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2个信号、145例),代谢及营养类疾病(2个信号、87例)等。结论:除说明书提示的常见ADR外,本研究发现了维泊妥珠单抗新的ADR风险信号。建议临床在关注感染、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输液相关反应、肝功能异常等已知常见ADR的同时,予以脊柱磁共振成像异常、骨吸收增加等新的风险信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泊妥珠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不良反应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信号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万伟 王晶 +7 位作者 董菲 赵伟 田磊 胡凯 李其辉 杨萍 包芳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2-701,共10页
目的:探讨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因子,以及老年综合评估在中国老年AML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从而确定适合中国人的预测生存并指导治疗选择的老年综合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科诊断的年龄≥60岁的84例AML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因子,以及老年综合评估在中国老年AML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价值,从而确定适合中国人的预测生存并指导治疗选择的老年综合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科诊断的年龄≥60岁的84例AML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以及老年综合评估相关预后因子。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70(60-91)岁,男女比例为:1. 9∶1(55∶29),中位OS为9(1-125)个月,1年OS率为35. 3%,5年OS率为12. 6%。年龄分组、第1疗程缓解状态、是否难治复发、初诊白细胞数分组、乳酸脱氢酶和血肌酐水平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第1疗程缓解状态、是否难治复发、初诊白细胞数分组、乳酸脱氢酶水平、初诊是否合并感染、ECOG评分是影响DFS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合并症的评估,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 2分法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但对于DFS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而造血细胞移植合并症指数(HCT-CI) 3分法、老年性疾病累积评分量表(CIRS-G)的4分法和3分法对于OS及DF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综合评估的年龄、合并症和白蛋的(ACA)指数对OS、DFS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身因素相关各指标以及疾病相关因素各指标均不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故对于预后的判断需进行综合评估。结论:老年AML患者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选择需综合地考虑临床、病理以及老年综合评估各个方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老年患者 老年综合评估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萍 赵伟 +4 位作者 景红梅 胡凯 万伟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24.5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5例(83.3%),2...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24.5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5例(83.3%),22例患者(73.3%)存在结外受累,17例(56.7%)存在骨髓受累;19例(63.3%)有纵隔大包块。治疗总有效率为80%,完全缓解率为36.7%,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7.1%和26.0%。ALL样化疗方案显著优于NHL样方案,3年生存率分别为59.1%vs 27.3%。成年的T-LBL患者HSCT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0月和13.0月,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ECOG评分、IPI评分、贫血、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诱导治疗方案、近期疗效、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预后相关因子。结论:T-LBL好发于青年男性,易发生纵隔大包块及骨髓侵犯,在治疗方面ALL样化疗方案显著优于NHL样方案,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成人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化疗联合异体DC/CIK免疫细胞治疗可作为移植后复发患者的一种尝试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萍 王晶 +2 位作者 赵伟 景红梅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1-159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收集23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表明,23例AITL患者的中位年龄6...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收集23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表明,23例AIT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中高危/高危21例(91.3%),14例患者(60.9%)存在结外侵犯,5例(21.7%)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总体反应率为68.2%,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28.7%。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年轻患者预后,免疫抑制剂对于复发难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年龄大于65岁、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淋巴结受累数目、近期疗效、纤维蛋白原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骨髓是否受累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及骨髓受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修改的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危险分层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AITL好发于老年患者,具有高度侵袭性,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易感染,预后差,年轻、一般情况较好患者初始强化治疗有可能获益,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年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可作为复发难治患者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彦 克晓燕 +3 位作者 王晶 王继军 景红梅 董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到2017年7月初诊AML(除M3型)128例,分为FLT3-ITD突变和无FLT3-ITD突变组。FLT3-ITD和NPM1突变采用... 目的:探讨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到2017年7月初诊AML(除M3型)128例,分为FLT3-ITD突变和无FLT3-ITD突变组。FLT3-ITD和NPM1突变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采用标准3+7方案或CAG作为首次诱导化疗方案。4人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总生存期(OS)定义为从确诊到死亡或最后随访之间的持续时间。统计采用SPSS 17.0软件,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计算。结果:有临床资料可评价97例,4例FLT3-TKD突变(占4.1%),19例FLT3-ITD突变(占19.59%)。中位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乳酸脱氢酶(LDH)值在FLT3-ITD组明显升高,在FLT3-ITD突变组和无突变组分别为64.65(1.07-587.92)×109/L vs 39.68(0.45-203.81)×109/L(P=0.00)、69.62(16-99)%vs 36.35(0-92)%(P=0.00)和LDH 526(124-2729)U/L vs 265(20-1977)U/L(P=0.029)。同时合并NPM1突变的比率在FLT3-ITD组和无FLT3-ITD组分别为36.8%(7/19)和6.8%(5/74)(P=0.002)。CR+PR在FLT3-ITD组低于无突变组[31.6%(6/19)vs 64.9%(48/74)](P=0.028)。OS时间在FLT3-ITD组较无突变组明显缩短,分别为5和18个月(P=0.027)。OS在FLT3-ITD和NPM1双阳性患者与FLT3-ITD单阳性患者间无差异,均为5个月(P=0.880)。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3个月。结论:FLT3-ITD是AM L中的常见突变,FLT3-ITD AM L更易并发NPM1基因突变,表现有更高的白细胞数和外周血原始细胞及LDH水平,其首次治疗后的CR率低,总体生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T3-ITD突变 NPM1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其辉 刘彦 +6 位作者 王晶 王继军 董菲 杨萍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无病生存期(PFS)是否...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无病生存期(PFS)是否超过12个月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髓外病变、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及疗效,筛选出有意义的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讨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NDMM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早期复发者25例(14.7%),晚期复发者145例(85.3%)。早期复发组中位OS时间为20个月,晚期复发组中位OS时间为140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复发组最佳疗效≥VGPR为14例(56%),晚期复发组为113例(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对于不同的缓解程度,早期复发患者均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遗传学异常和髓外病变是NDMM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药时代NDMM早期复发者预后差,髓外病变和高危遗传学异常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复发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后分层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凯 王晶 +2 位作者 朱明霞 王艳芳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4-1627,共4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和CD38/SSC联合设门,对62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标记CD45、CD38、CD138、CD56、CD19、CD117、CD13、CD20、CD2... 本研究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和CD38/SSC联合设门,对62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标记CD45、CD38、CD138、CD56、CD19、CD117、CD13、CD20、CD22、CD34、Kappa和Lambda进行检测,并通过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预后分层,分析和比较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显示:异常浆细胞均表达CD138(100%)及CD38(100%),而CD19+(6.5%),CD45+(22.6%),CD56+(59.6%)及单克隆轻链抗原表达(82%)相对常见,其他CD117+(27.4%),CD13+(17.7%),CD20+(16.1%)存在个体差异;经预后分层后显示,标高、高危组CD56表达率低于低危组(P=0.02),而CD117表达率高于低危组(P=0.01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在初诊的中、高危患者中CD56表达较低,而CD117表达较高,这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预后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