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MND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结论TCR能够可靠测定,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颈反射 运动神经元病 球部损害 诊断 肌电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脑脊液移植后存活及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力平 樊东升 +5 位作者 王荫华 沈丽 王淑玲 王惠芳 宋红松 张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5期337-338,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 新鲜人源胚胎NSC悬液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CSF循环,观察移植后...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 新鲜人源胚胎NSC悬液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CSF循环,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在移植后24 h、48 h、2周及10 周分别取脑行连续切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脑室内均可见到大量GFP阳性细胞,部分移植细胞向脑实质迁移,穹窿海马伞、海马、胼胝体、隔区、室管膜下区及血管壁旁均可见到GFP阳性细胞。此外,在穿刺针道周围也可见GFP阳性细胞。所有接受NSC移植的小鼠的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任何行为学异常表现,经10周观察未发现移植的NSC有成瘤现象。结论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的NSC可在宿主小鼠CSF循环良好存活,并具有向局部脑实质内迁移的能力。NSC移植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脊液 移植 存活 迁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传导速度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樊东升 郑菊阳 +1 位作者 康德瑄 张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轻重的神经生理指数。方法 对 2 1名ALS患者的 3 0条尺神经、3 2条正中神经及 2 4名健康对照组的 3 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神经运动传...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轻重的神经生理指数。方法 对 2 1名ALS患者的 3 0条尺神经、3 2条正中神经及 2 4名健康对照组的 3 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CV)和F波的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ML)、肌肉动作电位 (CAM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 )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 1 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AMP波幅 /DML×F出现率 )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 89,P <0 0 1 )。结论  (CMAP波幅 /DML×F波的出现率 )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传导速度 感觉传导速度 F波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不同方式移植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的分布及对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郑菊阳 马铁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更为可能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肌注组)、静脉注射干细胞组(静脉组)和肌肉注...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更为可能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肌注组)、静脉注射干细胞组(静脉组)和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18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3天之后,将106个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分别移植到损伤大鼠模型中,于移植后3、7、14、21、28、60d,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指标和肌肉病理结果。结果:三组大鼠在观察期间均呈不同程度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现象。肌注组的腓肠肌肌电图自发电位减少,且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早于静脉组和对照组。移植后14d开始,肌注组大鼠的传导速度明显快于静脉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7±7.42)m/s,(22.92±7.34)m/s和(17.67±5.52)m/s;F=5.661,P=0.042],60d时,三组的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幅改变肌注组为(12.50±2.06)mV,静脉组为(1.50±0.20)mV,对照组为(10.13±4.04)mV,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347,P=0.033)。肌注组至少在3周内均可见干细胞的存活,其在光镜下呈幼稚状态,大部分在肌细胞周边,少数散在肌细胞内。静脉组在腓肠肌中未见标记细胞。60d时肌注组腓肠肌的萎缩程度比静脉组和对照组轻,三组肌纤维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7,P=0.021)。结论:肌肉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和腓肠肌失神经萎缩具有促修复作用;肌肉注射是比较有效的一个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骨骼 坐骨神经病 肌电描记术 去神经支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长素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英爽 王宏利 +1 位作者 张华纲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素(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129例DPN患者和26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ANG基因外显子区序列,分析比较DP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基因...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素(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129例DPN患者和26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ANG基因外显子区序列,分析比较DP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①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736 bp,包含ANG基因整个外显子区和5′侧翼区,DPN组未检测出ANG基因突变;②DPN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NG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701的基因型(T 442T和T 442G)和等位基因频率(442T和442G)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性别分层后,DPN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NG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170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0.05。结论 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DPN遗传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生长调节素类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电生理学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樊东升 王宏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41-445,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主要为感觉神经受累,受累方式可分为大纤维型、小纤维型和混合型3种,临床上以小纤维型最为多见,疾病早期一般仅累及无髓和有髓小纤维神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而糖尿病交感神经病变的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通过临床表现判断有时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需借助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它们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但各种技术的诊断和监测作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症状 生理学特点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 早期诊断 疾病早期 慢性并发症 纤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宋红松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5-46,47,共3页
迄今为止,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虽然繁多,但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卒中急性期后遗留偏瘫、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如何提高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效果,这对神经科一直... 迄今为止,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虽然繁多,但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卒中急性期后遗留偏瘫、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如何提高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效果,这对神经科一直是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超早期溶栓可使许多患者得到满意疗效.然而,这种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3~6h内,在其严格限定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这使得在临床实际救治中只适用于很少部分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缺血性卒中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梅 樊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然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的NR2A和NR2B的蛋白含量,证明选择性运动皮层损伤与NR2A和NR2B的不同分布方式有关,为进一步明确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慢性损伤中的作用不同,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脑组织片中分别抑制NR2A和NR2B,观察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影响。结果: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THA100μmol/L损伤脑片2周后,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死亡率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64.50%±2.19%和30.43%±4.75%(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R2B/NR2A比值在运动皮层明显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0.87±0.09和0.47±0.09(P<0.01)。抑制剂保护作用试验中,NR2B抑制剂显示出保护作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谷氨酸+NR2A抑制剂组和谷氨酸+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6.85%±1.47%、47.48%±5.75%、45.76%±8.09%和18.10%±3.11%,脑片对照组、THA损伤组、THA+NR2A抑制剂组和THA+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12.49%±2.09%、100%、110.87%±15.76%和35.13%±5.32%。结论: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慢性谷氨酸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NR2B在运动皮层的高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致多组脑神经麻痹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鲁明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38-439,共2页
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 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症状无任何改善,遗留左侧周围性面瘫。1年前,患者无诱因逐渐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伴左侧耳鸣、听力下降。3个月前,患者觉左面部麻木,同时出现复视,左视时明显。上述症状均逐渐加重。起病以来无头痛、头晕、发热、肢体麻木,体质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脑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的就诊延迟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傅瑜 樊东升 +4 位作者 张远锦 张新宇 刘小璇 张微微 张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获得有效治疗的主要就诊延迟相关因素 ,从而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连续收集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3月来我院就诊的 30 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采用 χ2 和Logistic回归模型...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获得有效治疗的主要就诊延迟相关因素 ,从而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连续收集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3月来我院就诊的 30 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采用 χ2 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全部患者均经CT/MRI证实 ,其中脑梗死 2 10例 ,脑出血 8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0例。与就诊延迟最重要的相关因素是抵院方式 ,其次分别为首诊地点、卒中类型和发病地点距医院距离。结论 :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很多 ,其重要原因是患者对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治认识不足 ,加强公众相关医学教育对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就诊延迟因素 抵院方式 首诊地点 卒中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6
11
作者 李葆华 王艳 +2 位作者 董玉静 裴月红 樊东升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 :采用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 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 :采用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脑卒中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的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结果 :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66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超重和肥胖率较干预前有下降的趋势(45.4%vs 42.4%),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有升高的趋势(分别为84.8%vs 92.4%,81.8%vs 83.3%)。血压、血糖、血脂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复发和病死率均为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的遵医行为和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水平较好,复发率和病死率非常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干预 延续性护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蕊花苷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邓敏 鞠晓东 +3 位作者 樊东升 屠鹏飞 张俊 沈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观察肉苁蓉提取物毛蕊花苷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并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蛋白印迹测定Bcl-2的... 目的观察肉苁蓉提取物毛蕊花苷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并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蛋白印迹测定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200μmol·L-1MPP+处理细胞24h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达38.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caspase-3的活性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却明显降低。而预先给予0.1、1或者10mg·L-1浓度的毛蕊花苷处理细胞12h,可提高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降低到29.5%,15.3%和8.6%,而且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明显降低,并可逐渐恢复线粒体的高能量状态;caspase-3的活性不断降低,Bcl-2的表达水平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毛蕊花苷能抑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高能状态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花苷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SHSY5Y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活性氧 半胱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的临床及颈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6
13
作者 傅瑜 樊东升 +3 位作者 张俊 裴新龙 韩鸿滨 康德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患者的临床符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肢远端不对称性肌无力、萎缩。全部为青年男性。大多数在19岁前起病(占77.8%),多为右手首发(20例,74%)。就诊时病程为2个月至72个月,平均(26.48±15.57)个月。(2)自然位,16例示曲线异常,14例下段颈髓萎缩,2例髓内有异常信号。(3)过屈位,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4)1例患者强化检查示过屈位,脊膜后月牙形异常信号影有强化。恢复自然位后,颈髓恢复原状,强化消失。结论: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男性多见。颈部MRI在过屈位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过屈位MRI可协助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磁共振成像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时运动单位估数的线性变化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郑菊阳 张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揭示诊断时运动单位估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MUNE)的线性变化率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129例,全部患者记录临床资料、用力肺活量(for... 目的:揭示诊断时运动单位估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MUNE)的线性变化率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129例,全部患者记录临床资料、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电生理指标和神经功能等级评分(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面访或电话随访,直至终点事件(死亡或进行气管切开)。结果: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19±11.00)岁,中位生存时间为45.71个月(95的可信区间为35~51个月)。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方法,发现MUNE的线性变化率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P<0.05)。进一步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MUNE的线性变化率为生存时间的重要预后因子(P<0.01)。用2.9/月作为分界点,诊断时MUNE线性变化率超过此值的生存时间较短,反之较长(P<0.05),其下降一个单位,死亡风险下降34.2。结论:基于MUNE的线性估测方法可以从疾病进展的某一点判断病情,从而将患者分层,有力地影响生存时间。MUNE的线性估测值是较年龄、起病部位、确诊时间更为重要的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存活率分析 运动单位估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院前误诊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惠芳 樊东升 +4 位作者 张俊 张华纲 王晓飞 鲁明 康德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115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院前误诊情况,加深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实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5年3月全部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 目的回顾分析115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院前误诊情况,加深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实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5年3月全部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标准(修订版)对所有患者进行严格诊断,将其中“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很可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包括很可能和实验室支持的很可能)11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115例患者中符合“确诊”标准者74例,“很可能”标准41例;平均诊断间期为14.80个月,平均误诊间期6.40个月。其中误诊者72例,未误诊28例,余15例为我院首诊患者,无一例误诊,院前误诊率为72.00%(72/100“确诊”和“很可能”患者的误诊率分别为)。72.31%和71.43%,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首发部位分别为球部合并上肢(5例)、单侧上肢(49例)、单侧下肢(15例)以及偏侧上下肢者(2例),共71例,其误诊率达80.28%(57/71)。在误诊病种中,以颈椎病最为多见,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北京市与外埠患者的误诊率分别为50.00%(13/26)和79.73%(59/74),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80%以上误诊发生于基层医院,最终明确诊断局限于教学医院。结论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的原因除疾病本身具有临床较少见的特点外,医生对其认识不足亦是发生误诊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提高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并加强专业修养,是降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误诊率的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脑血管疾病 脊柱骨赘病 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花苷B对抗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邓敏 鞠晓东 +3 位作者 屠鹏飞 樊东升 张俊 沈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16-1821,共6页
目的:观察肉苁蓉提取物管花苷B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并用荧光酶... 目的:观察肉苁蓉提取物管花苷B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并用荧光酶标仪测定caspase-3的活性。结果:100μmol·L-1H2O2处理细胞24 h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达48.0%;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却明显降低,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由正常的5.97降低为0.41左右。而预先给予1、10或100 mg·L-1浓度的管花苷B处理细胞12 h,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并可有效抑制DNA ladder的发生;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降低到30.9%、18.3%和6.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管花苷B可明显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并可逐渐恢复线粒体的高能量状态;caspase-3的活性不断降低,并呈现了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管花苷B能显著地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高能状态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花苷B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PC12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活性氧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后可利用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董玉静 李葆华 +2 位作者 万巧琴 孙静 侯淑肖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5期91-93,共3页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一般状况、出院准备度及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情况。方法: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出院准备度调查表、出院后可利用资源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1例,年龄中位数为70岁,平均服药种类为4.21...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一般状况、出院准备度及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情况。方法: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出院准备度调查表、出院后可利用资源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1例,年龄中位数为70岁,平均服药种类为4.21种,ESSEN评分在3分及其以上者45例(78.95%),Barthel指数评分在60分及其以下者13例(21.31%);出院准备度调查中,照顾维度平均得分(4.44分)大于4分,其余各维度均小于4分;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中,独居者有15人(41.67%);55位家庭附近有社区卫生机构的患者中,30位(54.55%)认为自己不会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不相信其技术。结论:脑卒中患者年龄大、服药种类多、危险因素多、复发风险高;患者出院准备不足,在出院时存在未被满足的卫生服务需求,且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应关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卫生服务需求,拓展护理工作领域,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出院准备度 可利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阳 杨志杰 +2 位作者 樊东升 沈扬 李小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失眠症 人格特征 防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特点分析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张朔 郑菊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之特点,探讨波幅改变与肌力、病程以及神经功能等级评分等方面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04年11月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27例,根据ElEscorial诊断标准,...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之特点,探讨波幅改变与肌力、病程以及神经功能等级评分等方面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04年11月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27例,根据ElEscorial诊断标准,确诊级43例、拟诊级39例、可能级13例、可疑级32例。选择其中确诊级和拟诊级患者82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量表评分,然后对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值与肌力、病程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2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与肌力改变呈明显指数拟合关系(r=0.969,P=0.001)。(2)同一患者波幅水平随病程而逐渐降低,波幅下降速度较慢者病程较长;不同患者的波幅与病程无显著相关(r=!0.077,P=0.502)。(3)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水平降低与神经功能等级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01),与Appel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49,P=0.001)。(4)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水平的降低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相关(r=!0.087,P=0.545),但若将波幅与传导速度转换为正常下限的百分比取其平方根后,二者间则呈线性相关(r=0.382,P<0.001)。结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改变是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病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患者肌无力和肌萎缩症状的逐渐加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亦明显下降,但由于此时髓鞘仍保留完整,传导速度仍可保持正常,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力下降的机制主要系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在同一患者,复查时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随病程进展而逐渐下降,但尚难建立反映二者平行关系的时间-波幅曲线,提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改变与病程关系较为复杂。此外,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等级评分和Appel量表评分明显相关,提示早期波幅下降较慢者病情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动作电位 肌电描记术 周围神经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桂利嗪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偏头痛性脑梗死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卫忠 隋伟 +2 位作者 张新宇 李坚 宋红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 :探讨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与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偏头痛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 38例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氟桂利嗪 10mg与阿司匹林 10 0mg联合治疗 ,两药均每晚一次 ,连用 1mon。观察用药前后患者... 目的 :探讨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与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偏头痛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 38例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氟桂利嗪 10mg与阿司匹林 10 0mg联合治疗 ,两药均每晚一次 ,连用 1mon。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等级的改变 ,同时检测用药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的变化。结果 :38例用药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等级分别为13.5 1± 4 .78分与 3.4 5± 1.13级 ,用药后分别为4 .34± 1.85分与 1.79± 0 .72级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用药前血小板聚集指数与血浆粘度分别为 5 7.1± 19.8与 1.72± 0 .11,用药后分别为35 .12± 7.94与 1.70± 0 .11,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与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偏头痛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性脑梗死 偏头痛 脑梗死 钙离子拮抗剂 氟桂利嗪 阿司匹林 临床特征 不良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