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臂丛神经鞘瘤的分区、分型和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吴超 马长城 +2 位作者 王振宇 于涛 刘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分区、分型以及显微外科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1月臂丛神经鞘瘤23例资料,根据肿瘤主体相对锁骨的位置分为锁骨上区、锁骨下区、锁骨内侧三角区,根据肿瘤累及臂丛的位置分为近侧型、远侧型以...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分区、分型以及显微外科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1月臂丛神经鞘瘤23例资料,根据肿瘤主体相对锁骨的位置分为锁骨上区、锁骨下区、锁骨内侧三角区,根据肿瘤累及臂丛的位置分为近侧型、远侧型以及中间型,后两型又包括前方型和后方型。锁骨上区肿瘤采用胸锁乳突肌后入路、颈后三角内沿皮纹横切口入路以及锁骨上入路,锁骨下区肿瘤行贴近锁骨上缘的锁骨上入路,锁骨内侧三角区肿瘤行切开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锁骨上入路。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位于锁骨上区18例,锁骨下区1例,锁骨内侧三角区1例,锁骨上区和锁骨下区1例,锁骨上区和锁骨内侧三角区2例;近侧型7例,前-远侧型1例,前-中间型11例,后-中间型4例。23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类型Antoni A型15例,B型8例。术后1例感觉症状加重,2例肌力下降伴感觉症状加重,随访过程中恢复正常,余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随访6~72个月,平均29.8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治疗臂丛神经鞘瘤安全有效。新的臂丛神经鞘瘤分区有助于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新的分型有助于指导术中操作进而减少术中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术中监测及辅助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林佳 金虎 +3 位作者 夏鹰 聂柳 王涛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8期698-702,共5页
脑血管畸形在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过程中依靠术中监测技术准确定位病变并最大化保护神经结构及功能。本文对脑血管畸形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术中监测及相关辅助技术在病变定位和功能保护方面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畸形 显微神经外科 术中监测 术中唤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微创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现代影像学技术 应用 内镜技术 显微镜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神经外科学的今天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内窥镜手术 显微神经外科 血管内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谢昌纪 杨辰龙 +6 位作者 周志宇 胡瑞婷 黄俊萍 谭呼 韦馨娴 王涛 杨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2例,其中11例被剔除。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后采集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ema3E水平。均行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结局为介入治疗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良好定义为GOS评分4~5分,预后不良定义为GOS评分1~3分(严重残疾、植物状态生存或死亡)。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临床特征及血清Sema3E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的91例颅内动脉瘤年龄(59.9±11.0)岁,预后良好组70例(76.9%),预后不良组21例(23.1%)。预后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4±4.5)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3.3±2.5)(P<0.001),Hunt-Hess分级(3.6±0.6 vs.2.0±1.3,P<0.001)和血清Sema3E水平[(6.21±1.58)μg/L vs.(4.38±1.77)μg/L,P<0.001]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OR=7.150,P=0.003)、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OR=15.777,P=0.010)、血清Sema3E水平(OR=1.756,P=0.027)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ema3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血清Sema3E水平是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高Sema3E水平可作为预测动脉瘤介入治疗后不良结局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 介入治疗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对于指导微创手术和康复的意义
6
作者 孙建军 马千权 +11 位作者 尹晓亮 杨辰龙 张嘉 陈素华 吴超 谢京城 韩芸峰 林国中 司雨 杨军 邬海博 赵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目的:运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有效指导患者的微创手术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方法:2021年3—12月,应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评估骶管囊肿患者的围手术期状况,根据神经根或漏口轨迹重建出囊肿内神经根走行和囊肿漏口情... 目的:运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有效指导患者的微创手术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方法:2021年3—12月,应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评估骶管囊肿患者的围手术期状况,根据神经根或漏口轨迹重建出囊肿内神经根走行和囊肿漏口情况,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并精准设计手术切口和骶管后壁骨窗范围。于显微镜下验证术前分型的准确性,指导对应术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骶管囊肿。术后复查神经根水肿情况、术腔是否有积液等,制定患者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便于患者顺利康复。结果:9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58例(63.0%)为内含神经根囊肿,29例(31.5%)为内无神经根囊肿,5例(5.4%)为混合型骶管囊肿。58例内含神经根囊肿的患者中,手术显微镜下复核影像临床分型的准确度可达96.6%(56/58),只有2例较大的单发囊肿、神经根在囊肿上极闪现被误认为内无神经根型。29例内无神经根的骶管囊肿患者中,显微镜下复核影像的准确度达100%。对12例复发骶管囊肿内部的神经根和漏口情况的判断准确度达到100%。术后1个月发现迟发性术腔积液2例,予以艾灸、泡澡等康复治疗,患者术后4~6个月积液消失。结论: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在术前可准确判断骶管囊肿的临床分型,指导手术精准执行,并个性化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囊肿 临床分型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英文)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建军 赵继宗 +2 位作者 王硕 赵元立 王振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 :分析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自然状况和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其中 ,10 1例罹患 2个颅内动脉瘤 ,16例罹患 3个颅内动脉瘤 ,4例 4个颅内动脉瘤 ,2例 4个以上颅内动脉瘤。患... 目的 :分析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自然状况和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其中 ,10 1例罹患 2个颅内动脉瘤 ,16例罹患 3个颅内动脉瘤 ,4例 4个颅内动脉瘤 ,2例 4个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男女比例是 1∶1.7。年龄范围 11~ 74岁 ,平均年龄 5 0 .37岁。 30例 (2 4 .4 % )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91例 (74 .0 % )行开颅手术治疗 ,90 .1%的患者预后良好 ,6例 (4 .9% )行介入治疗 ,1例轻偏瘫、1例偏瘫。其中 4例患者是既行介入又行开颅手术治疗。结论 :基于我们所作的研究 ,所有的颅内动脉瘤如果可能的话 ,应一期或分期手术治疗。随着神经导航及锁孔开颅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创伤及危险性在减小 ,手术预后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 ,介入技术也改善了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外科治疗 神经外科 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椎管内病变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林国中 王振宇 刘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脊髓手术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腹侧肿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脊髓手术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腹侧肿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监测;B组(髓内肿瘤)行SEP+MEP监测;C组(髓外硬膜下肿瘤)行SEP+EMG监测;D组(马尾神经病变)行EMG监测,分析术中监测情况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3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B组6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5例恢复,1例未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C组9例,其中7例术中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D组6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结论:IONM可及时提醒术者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功能损伤,从而采取补救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但部分患者采取措施后监测虽恢复,仍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恶化,IONM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脊髓 监测 手术中 脊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国中 王振宇 +3 位作者 刘彬 谢京城 马长城 陈晓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83-786,共4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12月经显微手术切除的52例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向椎管内外生长的特点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选择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前方... 目的探讨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12月经显微手术切除的52例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向椎管内外生长的特点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选择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前方在颈部选择侧前方入路,胸部选择胸腔镜辅助,腰部选择腹膜后腹腔镜辅助。于显微镜下用神经外科显微器械行硬膜外神经鞘瘤切除术。后正中全椎板入路且无小关节破坏时行椎板成形术,小关节被破坏时行一期内固定。均严密缝合肌肉及筋膜层。结果采取后正中入路42例(全椎板入路20例,半椎板入路22例),旁正中入路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6例。全切除50例,2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其中36例行一期脊柱内固定术或椎板成形术。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81 min;术后引流1~2 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9.5 d。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5例伤口深方积液,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及死亡。术后随访6~60个月,(26.8±6.2)月。33例疼痛患者疼痛均消失;42例肌力下降患者肌力较术前提高Ⅰ~Ⅱ级;44例感觉异常者中,感觉恢复正常33例,感觉减退区域缩小5例,无明显变化4例,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2例。按Mc 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向椎旁生长大多在4 cm以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切除;当向椎旁生长>4 cm时需联合前方入路切除。通过适当的入路显微手术,可Ⅰ期全切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 哑铃形 神经鞘瘤 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超 刘彬 +14 位作者 谢京城 王振宇 马长城 杨军 孙建军 陈晓东 于涛 林国中 司雨 韩芸峰 陈素华 尹晓亮 马千权 郑穆天 曾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因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袖加固重建术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手术均在神经... 目的:探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因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袖加固重建术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术中行囊肿探查、囊壁部分切除、漏口缩窄、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统计手术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手术改善效果。结果:71例患者共101个Tarlov囊肿,其中起源于左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9个(18.8%)、26个(25.7%)和3个(3.0%),右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4个(13.9%)、33个(32.7%)和6个(5.9%),均行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术后深部感染、皮下积液及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泌尿系感染4例;随访12~43个月(中位数26个月),新发尿潴留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拔除尿管;新发大便无力1例,3个月后好转;新发会阴部感觉异常5例,4例好转。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显著降低[6(4~9)分vs.1(0~5)分,Z=-7.272,P<0.001],JOA评分显著升高[20(16~25)分vs.27(18~29)分,Z=-7.265,P<0.001]。治愈18例(25.4%),显效41例(57.7%),有效8例(11.3%),无效4例(5.6%),总有效率94.4%(67/71)。2个(1.98%)囊肿复发。结论:对于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行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lov囊肿 骶管 整形外科手术 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国中 马长城 +3 位作者 王振宇 谢京城 刘彬 陈晓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6-329,340,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2月16例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包括疼痛12例,感觉障碍12例,肢体无力11例(其中截瘫2例,伴二便功能障碍)。首发症状为疼痛10例,麻木3例,肢体无...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2月16例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包括疼痛12例,感觉障碍12例,肢体无力11例(其中截瘫2例,伴二便功能障碍)。首发症状为疼痛10例,麻木3例,肢体无力3例。肿瘤位于颈脊髓9例,颈胸交界区3例,胸脊髓4例,长度0. 5~2. 5 cm,于显微镜下切除髓内外肿瘤。结果 16例肿瘤均获得完整切除,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10例出现新发症状,其中3例肌力减退,5例深感觉障碍,9例载瘤神经支配区麻木。术后随访6个月~7年,中位数3年。术后新出现的症状均恢复正常。12例疼痛患者疼痛均消失; 12例感觉减退患者中7例完全恢复,5例残余轻度感觉减退; 11例肌力减退者中7例恢复正常,4例仍有肌力下降,其中2例截瘫患者可拄拐行走。所有患者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与脊髓关系密切,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术后预后大多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髓内 髓内外 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_(1~2)硬膜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国中 马长城 +3 位作者 王振宇 谢京城 刘彬 陈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颈1~2硬膜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3例颈_(1~2)硬膜外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以枕颈部疼痛、麻木为主,包括疼痛58例、麻木30例、肢体无力3... 目的:探讨颈1~2硬膜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3例颈_(1~2)硬膜外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以枕颈部疼痛、麻木为主,包括疼痛58例、麻木30例、肢体无力3例、无症状包块2例;首发症状为枕颈部疼痛55例、麻木6例、无症状包块2例。肿瘤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表现为等T_(1)或稍长T_(1)、等T_(2)或稍长T_(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直径1~3 cm。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尽可能保留颈2棘突;肿瘤切除严格在包膜内进行。结果:肿瘤全切除60例,次全切除3例,无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92.83 min;术后住院时间3~9 d,平均5.97 d。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除9例出现载瘤神经支配区麻木外,无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随访6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术后新出现的症状均恢复正常。58例疼痛患者疼痛均消失;30例麻木患者中,27例完全恢复,3例残余轻度麻木;3例肌力减退者均恢复正常。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所有患者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X线未见颈椎不稳定或畸形。结论:充分利用颈_(1~2)的解剖间隙,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进行颈_(1~2)硬膜外神经鞘瘤的切除是可行的;尽量减少颈_(2)骨质破坏,保留颈_(2)棘突的正常肌肉附着,有利于防止颈椎不稳定或畸形的发生;严格包膜内切除可有效防止椎动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肿瘤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颈寰椎 枢椎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后颅窝减压术后影响脊髓空洞早期转归的影像学因素
13
作者 乔丹 杨军 韩芸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49,365,共9页
目的:探究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CMⅠ)合并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后影响脊髓空洞早期转归的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22年11月北京... 目的:探究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CMⅠ)合并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后影响脊髓空洞早期转归的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CMⅠ合并S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42例;年龄48.8±9.1岁(27~65岁)。所有患者均行PFD治疗。在术前颈椎MRI及X线片上测量空洞最大前后径、空洞最大横径、脊髓前后径、延髓脑桥沟纵距、第四脑室顶点纵距、小脑扁桃体下端纵距、McRae线长度、斜坡长度、斜坡椎管角、C0-C2 Cobb角、C2-C7 Cobb角及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等参数,并计算空洞/脊髓最大比值及空洞最大截面积,通过术后1个月内颈椎MRI测量空洞最大前后径并计算其变化率,根据空洞最大前后径变化率反映的空洞转归情况进行分组,变化率≥20%者纳入改善组;变化率<20%者纳入未改善组,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空洞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2.2±7.1d(5~31d),PFD术后空洞改善24例(改善组),未改善36例(未改善组),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出现发热2例,短暂性枕部疼痛2例,脑脊液漏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组术前的斜坡椎管角和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153.47°±9.99°,22.10±11.10mm)均显著大于未改善组(147.98°±9.55°,15.83±9.00mm)(P<0.05),术前空洞最大横径(8.34±3.20mm)显著性小于未改善组(10.36±3.71mm,P<0.05),其余术前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空洞最大横径长度是空洞缩小的危险因素(OR=1.281,95%CI 1.042~1.576,P<0.05),术前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长度是空洞缩小的保护因素(OR=0.916,95%CI 0.853~0.984,P<0.05)。结论:对于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前空洞最大横径与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是术后早期空洞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 后颅窝减压术 转归 影像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国中 马长城 +5 位作者 王振宇 谢京城 刘彬 陈晓东 孙建军 杨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7-430,435,共5页
目的探讨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9年5月57例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包括枕颈部疼痛53例、麻木26例,对侧肢体无力6例。首发症状为枕颈... 目的探讨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9年5月57例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包括枕颈部疼痛53例、麻木26例,对侧肢体无力6例。首发症状为枕颈部疼痛50例,麻木7例。肿瘤在MRI上表现为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部分肿瘤有囊性变,长径1~4 cm,平均1.8 cm。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尽可能保留C2棘突。先切除硬膜外肿瘤,严格在包膜内切除;切除硬膜下肿瘤时注意轻柔分离粘连,保护脊髓。结果57例肿瘤均获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93.4 min;术后住院时间3~9 d,平均6.0 d。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载瘤神经支配区麻木,无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个月~9年,中位数3.5年,其中<3年18例,3~5年22例,>5年17例。术后新出现的症状均恢复正常。53例枕颈部疼痛者疼痛均消失;26例麻木者中24例完全恢复,2例残余轻度麻木;6例肢体无力者均恢复正常。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复查MRI均未见肿瘤复发,X线未见颈椎不稳或畸形。结论充分利用C1~C2的解剖间隙,进行个体化椎板切开,行C1~C2硬膜内外神经鞘瘤切除是可行的,中长期结果良好。尽量减少C2骨质破坏,保留C2棘突的正常肌肉附着,有利于防止颈椎不稳定或畸形的发生。切除硬膜外部分肿瘤时严格包膜内切除可有效防止椎动脉损伤。切除硬膜下肿瘤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C2 硬膜内外肿瘤 神经鞘瘤 显微手术 椎动脉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丹枫 钟延丰 +1 位作者 谢京城 杜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以1例发生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为对照,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分析;标本经常规检查及NF,S-100,MBP,PMP22,Ki-67,SMA,GFAP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以1例发生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为对照,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分析;标本经常规检查及NF,S-100,MBP,PMP22,Ki-67,SMA,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病理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发生于30~40岁。女性较多发。部位均位于颈髓节段,临床上多以根性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为主。形态学上可见成熟或未成熟的肿瘤性节细胞散在或成束穿插于肿瘤性Schwann细胞间质中,肿瘤中可见正常的神经纤维呈束状排列。免疫组化:NF(节细胞+),S-100(含神经鞘瘤样结构的肿瘤成分+,高于含神经纤维瘤样结构者;另外节细胞周围的卫星细胞+),MBP(成熟的神经纤维+),PMP22(弥漫+),Ki-67(含神经鞘瘤结构的区域约3%,其余区域0~1%),SMA(血管内皮无明显增生),GFAP结果不恒定。结论:发生在椎管内的节细胞神经瘤较军见,肿瘤本身为良性(WHO Ⅰ级),常引起根性疼痛。由于发生部位为椎管内甚至伴行神经根长出椎间孔,因此在形态学上要与发生在椎间孔区的粘连了神经根的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相鉴别。手术切除的完全与否对预后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椎管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步法”机器人引导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司雨 吴超 +4 位作者 陈素华 林国中 韩芸峰 杨军 马长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29-933,共5页
目的总结“四步法”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1月20例三叉神经痛行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资料。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位数... 目的总结“四步法”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1月20例三叉神经痛行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的资料。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位数8分(7~10分)。以“四步法”操作流程实施术前规划和手术:①在三维图像上初步定位;②在CT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确定穿刺方向;③在MRI图像上微调穿刺路径和Meckel囊的关系;④低阻力穿刺。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X线侧位片球囊均呈现典型“梨形”形态。术后即刻疼痛症状均缓解,VAS评分0分17例,1分3例。术后均术侧面部麻木、术侧一半舌体深浅感觉障碍,15例术侧咀嚼肌肌力下降,1例术侧角膜反射减退,3例术后口角疱疹。术后随访3~23(10.7±5.1)月,VAS评分均为0分,无三叉神经痛复发。2例残留面部轻微麻木,余18例术后面部麻木、舌体感觉障碍、咀嚼肌无力、角膜反射减退和口角疱疹均消失。结论采用“四步法”实施机器人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引导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畸形Ⅰ合并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涛 李军 +4 位作者 王琨 葛颖 Alice Chu Jiang 段丽萍 王振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成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CMⅠ)患者中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并不少见,临床上罕有关于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技术对CMⅠ患者吞咽功能的精确评价的报道。本研究拟通过HRM量化评... 目的:成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CMⅠ)患者中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并不少见,临床上罕有关于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技术对CMⅠ患者吞咽功能的精确评价的报道。本研究拟通过HRM量化评价CMⅠ患者吞咽功能,初步探讨影响吞咽功能的可能相关因素及其机制。方法:共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2例经临床和MRI检查、确诊不合并寰枢椎脱位的CMⅠ患者,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20例和不合并吞咽障碍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HRM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HRM评价参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合并吞咽障碍的女性CMⅠ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不合并吞咽障碍组(14/20 vs.8/22,P=0.029),吞咽障碍组后组颅神经损伤的其他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咽部感觉减退、患侧面部感觉减退及汗液分泌减少等)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吞咽障碍对照组(15/20 vs.5/22,P=0.01)。(2)HRM显示吞咽障碍组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松弛比高于对照组(75.3%vs.63.1%,P=0.023),UES上缘亦高于对照组(17.2 cm vs.15.7 cm,P=0.005)。(3)吞咽障碍组MRI影像上延髓或上颈部的脊髓空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7/20 vs.7/22,P=0.001)。结论:CMⅠ患者的吞咽障碍经常与后组颅神经损伤、共济失调和阳性锥体束征相关,HRM显示平均UES松弛比例的差异亦有可能与延髓或上颈髓的脊髓空洞症有关,CMⅠ中的吞咽障碍的机制可能是由于神经源性咽肌运动障碍所导致,吞咽障碍病因学检查应包括CMⅠ畸形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ChiariⅠ畸形 食管高分辨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腰椎管肿瘤54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国中 马长城 +1 位作者 吴超 司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微通道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肿瘤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纳入研究的54例腰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硬膜外肿瘤8例,硬膜内外肿瘤3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3例(脊髓圆锥腹侧肿瘤3例),肿瘤长... 目的:探讨经微通道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肿瘤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纳入研究的54例腰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硬膜外肿瘤8例,硬膜内外肿瘤3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3例(脊髓圆锥腹侧肿瘤3例),肿瘤长径0.5~3.0 cm。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49例,肿瘤所在节段及以下感觉障碍(麻木)5例,肢体无力7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手术。结果:微通道下半椎板切除37例,半侧椎板间开窗14例,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小关节内侧1/4切除3例,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得以全切除。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3.3 min;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7 d。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4例,室管膜瘤9例,肠源性囊肿1例,畸胎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5例,副神经节瘤1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无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的麻木感,1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随访3~33个月,平均14.4个月,5例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均恢复正常,49例术前有疼痛症状者均完全缓解,7例术前肌力减退者和2例术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恢复正常,5例术前感觉减退者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仍残余轻度感觉减退。未见脊柱不稳定或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经微通道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肿瘤应适当选择病例,两个节段以下的腰椎管髓外肿瘤(包括部分脊髓圆锥腹侧肿瘤)通过微通道技术可Ⅰ期全切除。微通道技术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有利于保持腰椎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半椎板切除术 椎管内肿瘤 微创性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2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彬 王振宇 +2 位作者 马长城 林国中 于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3月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2例,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后正中入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导入神经内镜,在神经内镜下多角度探查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结果手术时间10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3月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2例,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后正中入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导入神经内镜,在神经内镜下多角度探查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结果手术时间109~316 min,中位数13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中位数50 ml。12例椎管内占位内镜下病变全切,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神经鞘瘤6例,软骨样组织4例,畸胎瘤2例。术后JOA评分中位数28.5分(17~29分),显著高于术前中位数21.5分(5~27分)(Z=-2.936,P=0.003);治愈7例,显效5例。12例随访11~24个月,平均16.5月,未见肿瘤和间盘突出复发及脊柱不稳事件发生,无术后感染及新增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定位椎管内病变,避免术中操作的盲目性,直视下进行操作对于病变的切除有指导意义,与显微镜联合应用可降低患者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脊髓外科 脊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芸峰 王振宇 陈晓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5-957,共3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群[1、2]。椎管内NET少见,多为其他系统原发NET转移而来,而原发性椎管内NET更少见。我们收治1例原发性椎管内NET患者,报告如下。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椎管内 原发性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异质性肿瘤 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