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评估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疗效的价值
1
作者 宋乐 李慧 +1 位作者 张安南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索18F-FDGPET/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例接受RANKL单抗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析病变数目、部位、骨质破坏特点,测量... 目的探索18F-FDGPET/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例接受RANKL单抗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析病变数目、部位、骨质破坏特点,测量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长径。按照修改后的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及inverse Choi density/size(ICDS)标准判断肿瘤的客观缓解率。结果11例患者骨病变均为单发,呈溶骨性破坏,骨皮质不完整,治疗后病变均见边缘骨质硬化。病变基线SUVmax为12.12±3.64,用药后为4.39±2.10,%△SUVmax为31.81%~80.52%。按照修改后的EORTC标准,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病变长径基线中位值为46.21(33.84,85.93)mm,用药后为42.25(32.44,79.29)mm,变化率为0.71%~22.90%。按照修改后RECIST 1.1标准,疾病稳定11例;按照ICDS标准,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9例。结论PET/CT可用于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评估,采用修改后EORTC标准获得的客观缓解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抗体 单克隆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骨显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宋乐 张燕燕 +2 位作者 张卫方 金仲慧 李欣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骨显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骨显像及CT资料。结果:21例患者累及颈椎9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骶椎3例,7例患者同时累及2个以上脊柱节段。2例患者见单发病灶,其余19例见2个或2个以...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骨显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骨显像及CT资料。结果:21例患者累及颈椎9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骶椎3例,7例患者同时累及2个以上脊柱节段。2例患者见单发病灶,其余19例见2个或2个以上病灶,其中呈比邻分布者18例。3例患者伴有脊柱外骨质受累,其中肋骨2例,股骨1例。41个病灶有CT对照,其中椎体型11个,椎间型14个,椎旁型9个,附件型7个。在放射性分布方面,椎体型、椎间型及椎旁型多累及相邻多个椎骨,单发病灶较少,而附件型单发病灶比例相对较高。在放射性形态方面,椎间型多为整个椎体放射性浓聚,附件型均为局灶性放射性浓聚。结论:脊柱结核的典型骨显像表现为放射性浓聚灶呈比邻分布且不伴肋骨或四肢受累,骨显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观察骨结核与骨肿瘤的骨显像鉴别点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燕燕 张卫方 马婧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结核、骨恶性病变患者56例,将其核素骨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骨结核与骨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行99Tcm-MDP骨显像的1817例骨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56例骨病理结果提示... 目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结核、骨恶性病变患者56例,将其核素骨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骨结核与骨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行99Tcm-MDP骨显像的1817例骨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56例骨病理结果提示为骨结核及骨肿瘤的患者分组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肿瘤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有增多趋势。骨结核累及关节高达73%,并均出现在中轴骨;恶性病变可出现在中轴骨、四肢骨或同时出现在中轴与四肢骨。骨结核病灶的多发病灶中,比邻分布占优势,为83%;而骨转移瘤的无规律分布占优势,为84%。70%的骨结核病变呈放射性摄取增浓程度较低、分布均匀的表现,而80%骨转移瘤及70%骨原发瘤则表现出放射性的异常浓聚、分布不均匀的表现。结论:全身骨显像恶性病变多发及无规律地出现于中轴和四肢骨上,绝大多数病灶呈形态不规则及放射性分布不均匀。骨结核易累及中轴骨,多发病灶中比邻分布占优势,病灶摄取放射性较淡且均匀,易累及关节是其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骨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继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样改变1例报告
4
作者 商伟芳 朱玲玲 +5 位作者 李瑶 侯小艳 刘海静 叶菊香 俎明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2-445,共4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囊性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胰管扩张或囊变[1],属于胰腺肿瘤中良性上皮性肿瘤及癌前病变[2],临床表现多样和无特...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囊性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胰管扩张或囊变[1],属于胰腺肿瘤中良性上皮性肿瘤及癌前病变[2],临床表现多样和无特异性,需长期监测随访。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以梗阻性黄疸、腹部不适等为主要表现,基于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分为1、2型,1型较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MN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素显像对直接经皮冠脉治疗后再灌注心肌的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卫方 张燕燕 +1 位作者 徐艳 马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31-231,共1页
关键词 双核素心肌显像 直接经皮冠脉治疗 再灌注 图像分析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骨显像诊断多发骨结核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宋乐 张燕燕 +2 位作者 张卫方 金仲慧 李欣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0-911,共2页
病例女,46岁。颈部包块伴颈肩部疼痛2个月,双下肢瘫痪,吞咽困难及二便潴留1周。体格检查:体温36.5℃,被动体位,心肺未见异常。颈部下段后凸畸形,局部皮温不高,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建立比较影像医学研究生课程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燕燕 李立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2-53,共2页
作者就建立比较影像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比较影像医学课程进行了阐述。认为核医学与影像医学研究生在毕业前学习比较影像医学课程 ,对以后发展及创新很有价值。
关键词 影像医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报告书写规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敏福 范岩 +6 位作者 李文婵 牛娜 孙晓昕 张卫方 张晓丽 王茜 杨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195,共3页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是对冠心病等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危险分层和制订治疗决策的重要影像技术[1-2]。诊断报告是影像检查的最终体现形式,是指导临床的重要医疗文件。在我国,MPI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是对冠心病等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危险分层和制订治疗决策的重要影像技术[1-2]。诊断报告是影像检查的最终体现形式,是指导临床的重要医疗文件。在我国,MPI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如对影像特征的描述欠准确、信息不完整、诊断结论没有回答临床问题等,降低了MPI应有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术 操作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显像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9
作者 张卫方 张燕燕 +3 位作者 徐艳 马婧 李欣欣 王荣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目的核素显像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于心肌修复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非随机法(患者意愿)分... 目的核素显像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于心肌修复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非随机法(患者意愿)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BM-MNCs组)10例,经冠状动脉骨髓细胞注射+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对照组14人,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移植术前、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心肌灌注静息显像及平衡法门控心室显像。结果术后12个月BM-MNCs组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明显改善(46.67±3.44 vs 29.00±4.50,P= 0.0015),对照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变(46.33±2.80 vs 47.00±4.12,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00±4.50 vs 47.00±4.12,P=0.0157)。BM-MNCs组心肌梗死区面积明显减少[(38.00±3.86)%vs(29.44±4.73)%,P=0.0009],对照组术后无显著变化[(32.70±5.02)%vs(30.30±4.92)%],两组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示:移植组术后12个月LVEF值可见轻度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超声心动图一致。结论核素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BM-MNCs移植后的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区域血流灌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犯下腔静脉壁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安惠 侯小艳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0-584,共5页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伴下腔静脉(IVC)癌栓侵犯IVC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RCC伴IVC癌栓患者,根据癌栓是否侵犯IVC壁分为侵犯组(n=40)及无侵犯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和PET/CT特征,分析...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伴下腔静脉(IVC)癌栓侵犯IVC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RCC伴IVC癌栓患者,根据癌栓是否侵犯IVC壁分为侵犯组(n=40)及无侵犯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和PET/CT特征,分析各指标诊断癌栓侵犯IVC壁的效能。结果 组间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癌栓比、癌栓最大横径、长径,以及病理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癌栓比和癌栓最大横径为RCC伴IVC癌栓侵犯IVC壁的影响因素(P均<0.05)。以1.33为最佳截断值,根据癌栓比诊断RCC伴IVC癌栓侵犯IVC壁的敏感度为47.50%,特异度为87.10%,AUC为0.70;以3.45 cm为最佳截断值,根据癌栓最大横径诊断的敏感度为65.00%,特异度为87.10%,AUC为0.81;二者联合诊断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77.40%,AUC为0.86。结论 以^(18)F-FDG PET/CT所获癌栓比及癌栓最大横径可用于术前诊断RCC伴IVC癌栓侵犯IVC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腔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侵袭性血管瘤^(18)F-FDG PET/CT表现
11
作者 宋乐 李慧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0-1404,共5页
目的观察脊椎侵袭性血管瘤^(18)F-FDG 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4例脊椎侵袭性血管瘤患者,病变位于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4例;观察其^(18)F-FDG PET/CT特点,比较具有不同CT表现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结果24例中,5例(5/... 目的观察脊椎侵袭性血管瘤^(18)F-FDG 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4例脊椎侵袭性血管瘤患者,病变位于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4例;观察其^(18)F-FDG PET/CT特点,比较具有不同CT表现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结果24例中,5例(5/24,20.83%)病变局限于椎体、19例(19/24,79.17%)病变累及椎体及附件;其中10例(10/24,41.67%)病变椎体见溶骨性破坏及内部残留骨质,6例(6/24,25.00%)伴单纯溶骨性破坏,4例(4/24,16.67%)伴骨小梁增粗、稀疏,4例(4/24,16.67%)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相比邻近非病变椎体,12例(12/24,50.00%)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9例(9/24,37.50%)接近、3例(3/24,12.50%)减低;14例(14/24,58.33%)放射性分布均匀、10例(10/24,41.67%)不均匀。24例血管瘤的SUV_(max)[2.50(1.53,4.13)]与肝脏SUV_(max)(2.79±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1,P=0.794);其中,伴骨皮质破坏病灶的SUV_(max)高于无破坏病灶(P<0.05),伴骨折病灶的SUV_(max)高于无骨折病灶(P<0.05)。结论脊椎侵袭性血管瘤CT表现多样,其^(18)F-FDG代谢接近肝脏,合并骨皮质破坏及骨折病灶的代谢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血管瘤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坏死^(18)F-FDG PET/CT与MRI对照分析
12
作者 宋乐 李慧 张卫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索骨髓坏死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 目的探索骨髓坏死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为骨髓坏死患者的PET/CT及临床资料,对照MRI影像,总结病变分布,选择最大病变,分析^(18)F-FDG代谢特点及CT征象。结果患者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28.0岁,均患淋巴瘤。MRI检查髋部6例、胸腰椎2例、膝部1例。6例髂骨病变,内部均为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高信号,T2脂肪抑制像(T2-fat suppressed image,T2FSI)低信号,伴T1WI边缘环状低信号,其中5例内部代谢减低,边缘代谢增高伴骨质硬化;1例密度及代谢未见异常,MRI显示病变狭长。2例脊柱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T2FSI高信号,其中1例为等代谢,密度稍高;1例代谢减低,密度未见异常。1例股骨病变T1WI高信号,T2FSI低信号,代谢及密度增高。8例PET/CT发现MRI检查范围之外更多病变。8例更早期的PET/CT发现部分病变呈低代谢、等密度。结论^(18)F-FDG代谢减低,后期可伴有边缘线状代谢及密度增高,是骨髓坏死的常见PET/CT影像特点。PET/CT有助于检出骨髓坏死,发现多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坏死 骨坏死 氟-18-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3
作者 祝安惠 张帆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4-1888,共5页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16)与未转移组(n=34);比较组间PET/CT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PET/CT在个体及区域淋巴结...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16)与未转移组(n=34);比较组间PET/CT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PET/CT在个体及区域淋巴结组水平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原发灶最大径、淋巴结短径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均大于未转移组(P均<0.05)。PET/CT正确诊断转移组15例、未转移组28例。术中共切除59个腹膜后区域淋巴结组,病理共诊断19个区域淋巴结转移,PET/CT正确诊断其中18个;40个区域淋巴结组病理未见转移,PET/CT诊断正确其中33个。PET/CT诊断个体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82.35%、86.00%、71.43%和96.55%;诊断区域淋巴结水平转移分别为97.74%、82.50%、86.44%、72.00%和97.06%。淋巴结短径是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87.100,P=0.002);以1.25 cm为截断值,其诊断RC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3.80%,特异度为85.30%,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18)F-FDG PET/CT诊断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骨病患者^(99)Tc^m-MDP骨显像与其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婧 张燕燕 +3 位作者 王荣福 张卫方 孔和花 徐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通过对81例骨病患者的核素骨显像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骨良、恶性病变,特别是结核与恶性病变影像学的规律及鉴别要点。方法对81例仅有骨痛或肢体功能障碍症状的骨病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与手术及穿刺病理结... 目的通过对81例骨病患者的核素骨显像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骨良、恶性病变,特别是结核与恶性病变影像学的规律及鉴别要点。方法对81例仅有骨痛或肢体功能障碍症状的骨病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与手术及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各病种自身来说,结核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多82%,其他良性骨病单发病灶比多发病灶多20%,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肿瘤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分别多36%和18%。恶性病变的病灶在中轴骨及外周骨同时出现(占18%),而良性病变则未见到。良性骨病病灶比邻分布明显多于无规律分布,占90%,而骨转移瘤无规律分布占84%。骨转移瘤及原发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病灶形态不规则(分别占82%及94%)、摄取放射性不均匀(分别占71%及76%)。骨结核病灶累及关节最多,占73%。结论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中除结核外的其他良性骨病以单发分布多见。恶性病变以多发分布多见,并可同时无规律地出现于中轴和外周骨上,绝大多数病灶形态不规则、摄取放射性不均匀。骨结核以多发及易累及中轴骨多见,病灶多形态规则、摄取放射性较均匀,极易累及关节是其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MDP骨显像 病理结果 对照研究 骨病 患者 原发恶性肿瘤 单发病灶 全身骨显像 恶性病变 良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DP骨三相显像对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和感染性假体松动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欣欣 张燕燕 +2 位作者 张卫方 徐艳 马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57-2359,共3页
目的探讨99mTc-MDP骨血流、血池、静态三相显像在鉴别骨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假体松动及感染性假体松动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关节置换术后怀疑假体松动的患者行99mTc-MDP骨三相显像,采用视觉法分析,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血沉... 目的探讨99mTc-MDP骨血流、血池、静态三相显像在鉴别骨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假体松动及感染性假体松动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关节置换术后怀疑假体松动的患者行99mTc-MDP骨三相显像,采用视觉法分析,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血沉、C反应蛋白等对照。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99mTc-MDP静态显像诊断假体松动的准确率为87.50%。以单纯骨静态显像假体周围弥漫性浓聚为诊断感染的标准,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33.33%、77.78%、66.67%;以血流或血池显像任意阳性结合骨静态显像阳性为诊断感染性松动的标准,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88.89%、91.67%。结论 99mTc-MDP骨静态显像对假体松动较为灵敏,并可提供假体松动的具体部位,对术前病情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以99mTc-MDP骨三相显像诊断松动有无合并感染,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失败 假体相关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16
作者 董薇 杨本涛 +4 位作者 宋乐 李全 李静 王振常 戴皓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8-1891,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综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并胸骨后巨大甲状腺1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燕燕 邓正照 +3 位作者 宋乐 曹进进 徐艳 毛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37-2337,共1页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治疗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99m)Tc-MDP全身骨显像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乐 张燕燕 +3 位作者 张卫方 金仲慧 李欣欣 赵梅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APHO)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骨显像特点。与X线平片、CT及MRI比较,分析骨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价值。结果 12例患者中均见前...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APHO)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骨显像特点。与X线平片、CT及MRI比较,分析骨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价值。结果 12例患者中均见前胸壁骨质受累,典型"牛头"征改变的仅25.00%(3/12),其余表现为不完全"牛头"征或单侧"牛角"征。脊柱受累6例,4例累及椎体,其中3例累及邻近多个椎体;2例累及椎间小关节,呈比邻分布。3例骨显像所见病灶在X线平片上未见异常,而在其他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改变。结论典型"牛头"征或不完全"牛头"征、"牛角"征是SAPHO综合征在骨显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本病及评价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骨肥大综合征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美罗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乐 侯小艳 +1 位作者 张安南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PET/CT及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部位、骨质破坏、密度、FDG摄取等特点,比较病变最大标准化...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PET/CT及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部位、骨质破坏、密度、FDG摄取等特点,比较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36例患者中,NK/T细胞淋巴瘤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鳞状细胞癌各8例,黑色素瘤、软骨肉瘤各3例,肉瘤样癌、梭形细胞肉瘤、嗅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8例NK/T细胞淋巴瘤、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5例鳞状细胞癌FDG代谢均匀,SUVmax中位数分别为14.1、14.2和10.4,SUVmax、发生部位、骨质破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黑色素瘤、软骨肉瘤、肉瘤样癌、梭形细胞肉瘤、嗅神经母细胞瘤FDG代谢不同程度增高。PET/CT诊断NK/T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鼻外受累各3例,鼻腔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肺鳞癌鼻腔转移1例,肿瘤复发3例。结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FDG代谢不同程度增高,PET/CT有助于其分期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鼻窦肿瘤 鼻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评价胆囊排空功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志勇 张卫方 +2 位作者 张武 孔和花 王金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评价胆囊排空功能及其用于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准确性。方法 用三维、二维超声测量 74例健康成人和 6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获得满意图像的脂餐后胆囊的排空指数 ,其中 5 1例同时采用核素显像法测量。以病理和核素显像法为...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评价胆囊排空功能及其用于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准确性。方法 用三维、二维超声测量 74例健康成人和 6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获得满意图像的脂餐后胆囊的排空指数 ,其中 5 1例同时采用核素显像法测量。以病理和核素显像法为标准 ,比较三维、二维超声评价胆囊排空功能及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准确性。结果 三维超声评价胆囊排空功能及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准确性分别为 92 .2 %和 93 .4% ,高于二维超声。结论 三维超声测量胆囊排空功能及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准确性高于二维超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空功能 三维超声 二维超声 放射性核素显像 胆囊 慢性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