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注射型生物蛋白胶包埋骨髓基质细胞工程化组织的体外实验
1
作者 王晶莹 宋泉生 +3 位作者 朱静琳 韩晓光 杨燕琳 宋纯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560-563,571,共5页
目的构建可注射型生物蛋白胶包埋骨髓基质细胞的工程化组织,体外培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将可注射型生物蛋白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用于临床的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浇铸有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蛋白胶,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 目的构建可注射型生物蛋白胶包埋骨髓基质细胞的工程化组织,体外培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将可注射型生物蛋白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用于临床的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浇铸有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蛋白胶,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载体内细胞生长及载体降解情况,5-溴脱氧尿苷(5-Bromodeocyuridine,BrdU)掺入标记后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可注射型载体内包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包埋于生物蛋白胶内能很好地存活并增殖,2d后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6d后生物蛋白胶边缘部分开始降解,细胞脱落至培养板;体外培养14d,细胞生长良好,大部分生物胶降解,脱落的细胞增多,贴壁生长的细胞形态正常;3周后生物蛋白胶完全降解。结论生物蛋白胶聚合后包埋的种子细胞能够正常增殖,生物蛋白胶是一种理想的适用于微创方法修复组织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培养和移植的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蛋白胶 骨髓基质细胞 组织工程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宋泉生 王晶莹 +5 位作者 朱静琳 韩晓光 李旭 杨燕琳 孙艳 宋纯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兔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动员的影响。方法将2只兔从髂骨抽取骨髓,采用贴壁法,在条件培养基M199中培养EPCs,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CD34、CD133、VEGFR-2。经鉴定的EPCs,在不同浓度辛伐他...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兔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动员的影响。方法将2只兔从髂骨抽取骨髓,采用贴壁法,在条件培养基M199中培养EPCs,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CD34、CD133、VEGFR-2。经鉴定的EPCs,在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分别为0.01,0.1,1.0μmol/L)作用下,Transwell实验观察辛伐他汀对EPCs迁移的影响。6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6只兔颅骨造极限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颅骨缺损处分别植入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薄饼或聚乳酸薄饼,术后10天,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双阳性细胞表达率,观察辛伐他汀对EPCs动员的效果。结果Transwell实验,辛伐他汀作用于EPCs16小时,0.1μmol/L和1.0μmol/L辛伐他汀组细胞迁移数量OD值(0.097±0.011,0.099±0.019)较0.01μmol/L辛伐他汀组(0.075±0.013)与对照组(0.077±0.014)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模术后10天,辛伐他汀组3只兔外周血中CD34+/CD133+细胞表达率为0.28%,0.84%,0.28%,对照组为0.26%,0.11%,0.09%。结论辛伐他汀可动员EPCs到外周血,可提高骨髓源性EPCs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内皮祖细胞 动员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边曦 黄琛 +1 位作者 李博仑 秦泽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444-449,467,共7页
目的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与瘢痕疙瘩相关的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生物学通路、... 目的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与瘢痕疙瘩相关的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生物学通路、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功能注释聚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谱8个和文献922篇,筛选瘢痕疙瘩相关基因94个(71个上调,23个下调)。86个基因构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为核心蛋白。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参与信号转导、肿瘤形成等生物学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运动等生物过程,形成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胶原等组分。结论 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等关键基因,TGF-β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形成相关通路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挖掘 生物信息学 瘢痕疙瘩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低氧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促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康春福 陈斌 +5 位作者 秦泽莲 孙艳 李艳芳 于东宁 安阳 毕洪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常氧和低氧下,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ⅡA sulfonate,STS)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增殖和促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STS治疗瘢痕疙瘩的可能作用。方法原代培养5例KFs,将细胞分组,分别在常氧(... 目的研究常氧和低氧下,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ⅡA sulfonate,STS)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增殖和促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STS治疗瘢痕疙瘩的可能作用。方法原代培养5例KFs,将细胞分组,分别在常氧(21%O2)和低氧(2%O2)下用不同剂量的STS(0、50、100、200、400、800μmol/L)干预48 h,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同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不同剂量的STS(0、100、200μmol/L)同样干预48 h,实时定量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骨细胞特异因子2(Periostin)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低氧与常氧下的KFs增殖活力无明显差异;STS在常氧和低氧下明显抑制KFs增殖(P<0.01),其有剂量依赖性,在低氧条件下STS的起效剂量比常氧下的高。低氧能够引起HIF-1α的mRNA和蛋白分别增加0.606(P=0.037)、0.950(P=0.002),VEGF mRNA上调7.256(P=0.043),Periostin mRNA上调6.285(P=0.006),TGF-β1蛋白增加1.641(P=0.011),对ColⅠ和ColⅢ的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常氧下,200μmol/L的STS增加HIF-1α和Periostin的mRNA表达分别为0.750(P=0.015)和8.553(P=0.000),减少TGF-β1、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分别为0.349(P=0.007)、0.320(P=0.006)、0.453(P=0.015),对TGF-β1蛋白和VEGF 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低氧48 h,200μmol/L的STS使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减少0.548(P=0.016)、0.984(P=0.001),对TGF-β1 mRNA和蛋白以及ColⅠ、ColⅢ、VEGF、Periostin的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常氧和低氧下STS对KFs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够影响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可能作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磺酸钠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低氧 增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征 李艳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64例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64例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肾方治疗;随访6个月,检测并记录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24h UPQ)、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血清炎症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在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能有效减少蛋白尿,遏制肾功能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糖肾方 益气活血法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