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及术后镇痛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怀清 许幸 +1 位作者 姚彤 吴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2-644,共3页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小儿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ombinedspinal epiduralanesthesia,CSEA)麻醉的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 5 0例行下腹部及以下手术的患儿 ,年龄为 6~ 1 4岁 ,随机分为两组 :罗哌卡因Ropiv...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小儿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ombinedspinal epiduralanesthesia,CSEA)麻醉的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 5 0例行下腹部及以下手术的患儿 ,年龄为 6~ 1 4岁 ,随机分为两组 :罗哌卡因Ropivacaine(R)组 2 5例和布比卡因Bupivacaine(B)组 2 5例 ,全部采用CSEA麻醉。R组注入腰麻药为 :1 0g·L-1 罗哌卡因 1 .5ml+注射用水 0 .5ml+1 0 0g·L-1 葡萄糖 1ml。B组注入腰麻药物为 :7.5g·L-1 布比卡因 2ml+1 0 0g·L-1 葡萄糖 1ml。两药的终末浓度皆为 5g·L-1 。给药剂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药量 (ml) =[年龄(岁 )× 0 .2 +体重 (kg)× 0 .0 5 ]/ 2。当手术超过 1 .5h ,开始向硬膜外腔输注局麻药物 :R组为 2 .5 g·L-1 罗哌卡因1mg·kg-1 ·h-1 ,B组为 2 .5g·L-1 布比卡因 1mg·kg-1 ·h-1 。研究中观察血压、心率、氧饱和度 ,麻醉平面 ,VAS评分 ,下肢运动阻滞的变化。术后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镇痛 ,各为 0 .75g·L-1 罗哌卡因 1 0 0ml或布比卡因加入曲马朵2 0 0mg和氟哌利多 5mg。硬膜外持续输注 3ml·h-1 (6~ 9岁 )或 4ml·h-1 (1 0~ 1 4岁 ) ,必要时由患儿或其父母自控镇痛每次 2ml,间隔时间为 1 5min。观察镇痛效果、下肢运动恢复情况及术后 2 4h患儿恶心、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小儿 外科手术 术后 镇痛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中央医院麻醉前评估门诊实施概况 被引量:9
2
作者 宋琳琳 蔡明辉 +1 位作者 王东信 崔晓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67,共2页
关键词 新加坡中央医院 麻醉前 门诊 评估 日间手术 医疗服务 世界范围 发达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耿志宇 胡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13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分为七氟烷(Sev)组、七氟烷-恩丹西酮(Sev-O)组及丙泊酚TIVA组,每组46例。Sev组和Sev-O组:术中以持续吸入50%N2O和七氟烷维持麻...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13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分为七氟烷(Sev)组、七氟烷-恩丹西酮(Sev-O)组及丙泊酚TIVA组,每组46例。Sev组和Sev-O组:术中以持续吸入50%N2O和七氟烷维持麻醉,Sev-O组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恩丹西酮8mg;TIVA组: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术后24h内发生恶心呕吐及额外需要止吐药情况。结果TIVA组术后0~2h恶心呕吐发生率[22%(10/46)]低于Sev组[54%(25/46),χ2=10.376,P=0.001]和Sev-O组[50%(23/46),χ2=7.986,P=0.005]。Sev-O组术后2~6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Sev组[22%(10/46)vs46%(21/46),χ2=5.887,P=0.015]。TIVA组术后0~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Sev组[57%(26/46)vs80%(37/46),χ2=6.093,P=0.014)。3组分别有13例(28%)、6例(13%)、6例(13%)术后需要额外止吐药。结论与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麻醉 静脉 手术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大血管术后胸骨纵隔感染外科治疗的麻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生锁 何云 +4 位作者 孙卫宇 马连芹 程卫光 杨海超 吴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5-607,共3页
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不高,但皮下感染未得到有效治疗进而发展为胸骨感染和纵隔炎,并可能恶化导致败血症、心脏切口感染甚至心脏血管桥破裂,死亡率高达25.7%~52.0%[1]。外科清创加肌瓣转移重建是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心内直视术后 心脏大血管 外科治疗 胸骨感染 纵隔感染 麻醉 切口感染 有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肺癌脊柱转移瘤后路减压固定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作者 崔云鹏 李怀瑾 +5 位作者 米川 燕太强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施学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减少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减压手术的肺癌脊柱转移患者68例,年龄63.1±1.3岁,...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减少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减压手术的肺癌脊柱转移患者68例,年龄63.1±1.3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根据患者从开始麻醉到手术30min内是否接受TXA(1g,静脉注射)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46例)。收集患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 system,ASA)分级、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肿瘤相关资料(包括病理类型和系统治疗)、实验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HGB、Hct、PLT、PT、APTT和术后1d Hct)、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减压部位、显露节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当天的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情况)和术后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相关资料。采用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采用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病理类型、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等一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HGB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35),术前Hct、PLT、PT、APTT以及术后1d Hct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减压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显露节段和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961.3.4(741.5,1810.4)mL vs 1593.5(1170.2,1936.1)mL,P=0.013],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400(0,800)mL vs 800(400,800)mL,P=0.024]。两组在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新发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始麻醉到手术30min内静脉注射1g TXA能够减少肺癌脊柱转移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肺癌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34
6
作者 耿志宇 单国瑾 +2 位作者 宋琳琳 许幸 吴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 :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靶控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ASAI Ⅱ级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 16例 ,诱导时设定普鲁泊福血浆靶浓度 3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7μg·L-1,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 目的 :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靶控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ASAI Ⅱ级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 16例 ,诱导时设定普鲁泊福血浆靶浓度 3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7μg·L-1,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 ,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分别在靶控输注 15min、2 0min、术毕病人苏醒时采集桡动脉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测定瑞芬太尼全血浓度。结果 :麻醉诱导时收缩压由诱导前 (14 4± 2 7)mmHg降至 (10 1± 18)mmHg ,平均动脉压由 (10 2± 15 )mmHg降至 (6 9±13)mmHg ,心率由 (77± 14 )次·min-1降至 (6 3± 12 )次·min-1,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变化 ,无一例插管反应。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12± 6 )min ,呼之睁眼时间 (9± 4 )min ,拔管时间 (13± 6 )min ,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5 )min ,离开恢复室时间 (19± 7)min。瑞芬太尼的实测浓度分别为 (4 .6± 9.5 ) μg·L-1、(6 .6± 11.5 )μg·L-1、(1.2± 8.7) μg·L-1。结论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 ,麻醉诱导平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普鲁泊福 靶控输注 静脉麻醉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晓山 刘沛 +3 位作者 王东信 李世忠 丁婷 贾茜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拟行择期骨科手术患者370例,年龄≥60岁,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组(FS组)和脂肪乳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术后连续3d行PCIA,并随访谵妄的发生(CAM-ICU...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拟行择期骨科手术患者370例,年龄≥60岁,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组(FS组)和脂肪乳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术后连续3d行PCIA,并随访谵妄的发生(CAM-ICU法)、VAS评分和舒芬太尼使用量。结果 FS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16.3%vs.26.2%,RR=0.62,95%CI0.41~0.93)(P<0.05)。FS组罹患谵妄的风险是S组的0.57倍(95%CI0.34~0.96)(P<0.05)。FS组术后VAS评分及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低于S组(P<0.01)。结论与单纯应用舒芬太尼相比,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能够减少骨科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舒芬太尼 术后谵妄 术后镇痛 骨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潘丽峰 王东信 李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50例)。分别在术前1日和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各测验项目术后值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术前值的20%判定该项目出现术后功能恶化;一个患者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判定该患者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92例患者完成了手术前后神经精神功能测验。术后第7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全身麻醉组为44.4%(20/45例),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为48.9%(23/4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有46.7%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但不同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麻醉与镇痛 认知障碍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吴新民 许幸 +4 位作者 贾乃光 李士忠 田鸣 李青 李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0-692,共3页
目的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研究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入组122例患者,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目的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研究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入组122例患者,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研究组)和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感觉阻滞上界达T8或T10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范围,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消失时间、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度。结果麻醉失败3例,术中改变麻醉方案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研究组58例,对照组60例。麻醉有效性:两组药物达到T8麻醉平面的时间为15min(中位数);达到T10的时间研究组为15min,对照组为10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最高达到T2,最低在T12,多数在T5~T10。在用药后30min,两组多数患者(83.63%~88.33%)的运动阻滞处于改良Bromage评分2级或3级。停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消失的时间研究组平均(中位数)为210min,对照组平均为180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感觉阻滞消失的时间在300min。安全性:研究药物使用前后对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的观察显示,对照组有1例发生ALT改变(增高至152u/L)、3例发生头晕、恶心、耳鸣、双腿麻木、不适、烦躁等不良反应,未经特别处理自行恢复。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有相似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有效性 安全性 硬膜外麻醉 麻醉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骨科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炳艳 耿志宇 王东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9-533,共5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全麻对骨科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5月择期全麻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全麻对骨科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5月择期全麻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以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5μg/L和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诱导插管,术中以吸入50%(体积分数)笑气、靶控输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维持麻醉。DEX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DEX 0.5μg/kg(10 min),术中以0.2μg/(kg·h)持续输注;对照组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0.5 g/L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术后拔管及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术毕停药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1 h在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Ramsay评分和苏醒期躁动RSAS评分,术后48 h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自控镇痛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ACU停留期间的Ramsay评分及苏醒期躁动R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X组术后48 h内各时点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和6 h的吗啡累计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DEX组于DEX负荷量输注结束时HR显著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于诱导插管、术后拔管各时点及PACU 10 min时HR显著减慢(P〈0.05),于术后拔管各时点和PACU期间MAP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DEX组于DEX输注结束时HR和MAP均显著降低。DEX组于术中诱导插管开始至拔管后各时点及PACU停留10 min时的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拔管后各时点及PACU期间,DEX组的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EX复合丙泊酚全麻用于骨科腰椎手术时,可改善术后镇痛效果,节俭术后早期吗啡用量,并减少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麻醉 全身 疼痛 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麻醉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0
11
作者 耿志宇 许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83-884,共2页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临床麻醉 持续输注给药 阿片类药 酯酶代谢 恢复延迟 停药后 超短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重症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2
作者 王薇 王东信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研究外科重症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09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125例老年患者,记录术前基本资料和围术期相关变量。采用ICU谵妄诊断的意识状态评估法(CAM... 目的研究外科重症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09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125例老年患者,记录术前基本资料和围术期相关变量。采用ICU谵妄诊断的意识状态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于术后5d内每天评估1次。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谵妄评估。术后共有42例患者(33.87%)发生谵妄,其中92.86%(39/42)的患者在术后2d内发生谵妄[分别为手术当天2例(4.76%),术后第1天21例(50.00%),术后第2天16例(38.10%)]。与非谵妄患者相比,谵妄患者术后的SICU内停留时间更长[19.63(17.77~22.31)hvs39.75(21.00~65.63)h,P=0.000],且谵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1%(16/42)、11.9%(5/42)]高于非谵妄患者[分别为13.4%(11/82)1、.2%(1/8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脑卒中史(OR=3.051,95%CI 1.032~8.370)、入SICU时APACHEⅡ评分高(OR=1.664,95%CI 1.268~2.184)、术后24h疼痛评分高(OR=1.043,95%CI 1.021~1.086)。结论谵妄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且谵妄的发生常伴随患者预后的恶化。术前脑卒中史、入SICU时APACHEⅡ评分高、术后24h疼痛评分高是导致外科重症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重症 老年人 术后谵妄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2012—2017年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博杰 郭超 +1 位作者 李春晶 穆东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199,共7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根...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根据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及《Scandinavian围麻醉期过敏反应诊断和处理指南》中的定义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过敏反应并进行分级,先通过电子病历数据系统获得所有患者的数据,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初步筛选和补充数据,然后交叉核对数据,最后由另外两位研究者审核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比对。采集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围麻醉期药物种类和预后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与过敏反应可能相关的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带入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106 074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过敏反应的总发生率约为1.5/1 000(156/10 6074),其中Ⅰ级过敏反应占64.1%(100/156),Ⅱ级过敏反应占30.1%(47/156),Ⅲ级过敏反应占5.8%(9/156),未出现Ⅳ级和Ⅴ级过敏反应的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OR=6.836,95%CI:4.461~10.474,P<0.001)、术中使用舒芬太尼(OR=1.993,95%CI:1.228~3.232,P=0.005)、术中使用顺式阿曲库铵(OR=2.495,95%CI:1.599~3.893,P<0.001)、术中输注抗生素(OR=2.005,95%CI:1.375~2.924,P<0.001)和术中输注异体血浆(OR=3.055,95%CI:1.842~5.068,P<0.001)是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围麻醉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尚需要建立围麻醉期药物过敏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药物过敏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建青 朱波 +8 位作者 叶铁虎 吴新民 秦翔 王庚 许幸 于布为 李一亮 周静芳 王玉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72-875,共4页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894 %甲磺酸罗哌卡因 15ml。结果 :不论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长方面 ,还是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 ,甲磺酸罗哌卡因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 ,与盐酸罗哌卡因无明显差异 ,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局部麻醉药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用于成人全身吸入麻醉的随机、开放、多中心、阳性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75
15
作者 吴新民 邓小明 +8 位作者 黄文起 梁伟民 缪长虹 米卫东 王保国 王俊科 吴安石 叶铁虎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09-711,共3页
目的评估七氟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开放、随机、多中心、异氟醚平行对照临床研究,222例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预计手术持续时间在2~3h之间的成年择期手术患者,按1:1随机入组接受七氟醚或... 目的评估七氟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开放、随机、多中心、异氟醚平行对照临床研究,222例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预计手术持续时间在2~3h之间的成年择期手术患者,按1:1随机入组接受七氟醚或异氟醚吸入麻醉。评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药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生命体征、记录的不良事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222例患者中220例完成全部研究过程,其中七氟醚组111例,异氟醚组109例。与异氟醚组相比,七氟醚组苏醒时间缩短5.4min、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缩短8.4min、拔管时间缩短4.6min(P<0.01)。两组苏醒时间与麻醉药用量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即麻醉药用量越大苏醒时间越长。七氟醚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或中度,且不良事件类型和发生率与异氟醚组相似。结论七氟醚全麻恢复效果优于异氟醚,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醒时间 七氟醚 成人 吸入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声带运动不良的临床结局 被引量:7
16
作者 耿志宇 高为华 王东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7-340,共4页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声带运动不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病历资料,分析术后声音嘶哑和声带固定的发生率与临床结局。结果:5年内共纳入分析8599...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声带运动不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病历资料,分析术后声音嘶哑和声带固定的发生率与临床结局。结果:5年内共纳入分析85998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其中222例(0.26%)发生术后声音嘶哑,29例患者为持续声音嘶哑,经耳鼻喉科医生明确诊断,其中7例为咽喉炎,22例(0.026%)为术后声带固定,左侧声带固定较多见为17例(77%),右侧声带固定5例(23%)。22例声带固定患者中,9例患者确诊为杓状软骨脱位,其中7例为左侧声带固定,2例为右侧声带固定;7例为可视喉镜引导气管插管,1例为困难气道,在光棒引导下插管,1例为喉罩置入。1例可疑为麻醉前插胃管导致,1例合并左喉返神经功能异常,3例患者给予局部麻醉下闭合复位,1例自行复位缓解,症状持续时间16 d(5~31 d)。其余13例声带固定患者中,2例患者为声带麻痹,11例患者为颈部、甲状腺和心胸手术,未能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诊断。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雾化等对症治疗,离院时5例症状明显好转或接近正常,1例症状有缓解,16例症状未缓解。结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声音嘶哑和声带运动不良者应尽可能及时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声音嘶哑 术后并发症 声带运动不良 杓状软骨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在全身麻醉诱导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17
作者 朱文智 王东信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羟考酮行全麻诱导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2mg/kg、丙泊酚2mg... 目的探讨羟考酮行全麻诱导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2mg/kg、丙泊酚2mg/kg与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行全麻诱导。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1min(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min(T3)、5min(T4)的MAP和HR;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MAP均明显降低,T2时明显升高(P〈0.05),且T1时F组明显低于O组(P〈0.05);T1时F组HR明显减慢(P〈0.05);T2、T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插管期间两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O组(P〈0.05)。结论羟考酮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麻醉诱导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二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雪 关婷婷 曲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2,共2页
充分认识妊娠期生理改变对循环的影响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妊娠期及围产期的安全性。本文回顾2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麻醉管理的要点。
关键词 重度肺动脉高压 麻醉管理 妊娠期 患者 围术期 先天性心脏病 病理生理过程 生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与不同镇痛药物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秀芬 吴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分别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及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靶浓度为4ng/... 目的比较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分别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及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靶浓度为4ng/ml)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分别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为4μg/ml)行静脉全麻,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HR、MAP、SpO2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R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F组和S组(P<0·01),麻醉恢复时间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吸宫时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均低于F组和S组(P<0·05,P<0·01),R组的呼吸抑制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的麻醉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其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的麻醉方法,但要注意雷米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纯青 王东信 曲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2-847,共6页
目的观察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28例。根据患者在手术日处于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为卵泡期(n=98)、排卵期(n=... 目的观察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28例。根据患者在手术日处于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为卵泡期(n=98)、排卵期(n=79)和黄体期(n=51)。收集围术期资料,记录术后0~2h、0~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PONV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0~2h有53例(23.2%)患者发生PONV,0~24h有125例(54.8%)PONV。单因素分析显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h(OR=3.176,95%CI 1.567~6.436,P=0.001)、PONV史(OR=5.711,95%CI 1.710~19.080,P=0.005)是术后0~2h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1h(OR=2.577,95%CI 1.460~4.549,P=0.001)、术后使用PCA泵(OR=2.671,95%CI 1.224~5.831,P=0.014)、术后应用甲硝唑(OR=2.728,95%CI 1.413~5.267,P=0.003)是术后0~24h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月经周期 妇科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