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人类血液样本库”初具规模
1
作者 戴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2,共1页
关键词 样本库 输血科 血液 解剖学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罕见RhD变异型RHD*DEL37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鹏 杨子瑶 +2 位作者 王萌 王巍 李爱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2-356,共5页
Rh血型系统是输血医学中重要的常规检测血型系统,因RhD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一直以来倍受临床重视。本研究报道了2例罕见的RHD基因变异型RHD*DEL37个体的血清学和基因特征,这2例个体的血液样本经血清学方法(试管... Rh血型系统是输血医学中重要的常规检测血型系统,因RhD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一直以来倍受临床重视。本研究报道了2例罕见的RHD基因变异型RHD*DEL37个体的血清学和基因特征,这2例个体的血液样本经血清学方法(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鉴定为RhD阴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PCR-SSP)对样本进行RHD基因分型和合子型分析,基因分型结果为RHD基因阳性,并排除了常见的几种RHD基因变异体的可能。RHD基因合子型检测阳性,证明其中一条RHD等位基因1~10外显子全部缺失。进一步对样本RHD基因1~10外显子基因进行Sanger法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在另一条等位基因第8内含子上的第1154-31号碱基发生了T>C突变,国际输血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将该突变等位基因命名为RHD*DEL37,表型为RhD放散型(D-elute,Del)。本研究中,2例血清学初筛RhD阴性的样本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其基因型为RHD*DEL37/RHD-(RHD*01N.01)。由于这2例个体无血缘关系,提示我国可能存在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人群。本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学方法可辅助鉴别血清学初筛为阴性的RhD变异体样本,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血清学方法在准确鉴定血型、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HR血型系统 血清学 基因分型技术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汪波 朱玉珍 +3 位作者 李秀清 田亚男 熊辉 陈旭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总结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病例特点 ,为临床今后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临床所见 5例静脉应用葛根素治疗中发生急性溶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反复用药史 ,发生急性溶血前有前驱先兆症状 ;急... 目的 :总结葛根素致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病例特点 ,为临床今后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临床所见 5例静脉应用葛根素治疗中发生急性溶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反复用药史 ,发生急性溶血前有前驱先兆症状 ;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特点是在静脉应用葛根素中 ,突然发生腰腹疼痛、寒战、发热、呼吸困难、一过性意识丧失、尿色加深或血尿、血色素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论 :临床凡遇到应用葛根素突然出现上述临床症状者 ,就应考虑急性血管内溶血发生 ,应立即停药 ,给予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急性血管内溶血 副作用 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2/LMP7基因多态性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戴悦 宁涛 +5 位作者 李坤 綦素霞 蒋明伟 柴庆波 盖郁慧 汪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酶体(lowmolecularweightproteasome,L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提取176例HBV感染者及208例健康人外...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酶体(lowmolecularweightproteasome,L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提取176例HBV感染者及208例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LMP2/LMP7基因包含Codon60/Codon145两个多态性位点的片段,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健康个体基因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明确HBV感染者基因型。并采用PHASE1.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体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进行多态性与HBV感染风险关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野生型Q/Q,杂合型Q/KOR=2.11(95%CI:1.36~3.26),纯合型K/KOR=2.66(95%CI:1.17~6.02);LMP2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两个位点所构建的单倍体型中,具有单倍体RK的个体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1.81)。结论:LMP7基因的多态性与HBV感染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LMP2/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共同存在于单倍型时呈现一定拮抗作用,但结果提示,对于HBV感染的发生,LMP的多态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内肽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系中支原体检测及分型 被引量:5
5
作者 戴悦 吕允威 +4 位作者 张春凤 曹邦伟 柴庆波 马明信 柯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对细胞系中支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分型。方法:利用支原体 16S^23S保守区域扩增来检出细胞系中支原体感染率,并利用 16S^23S保守区间的间隔区(spacer)长度不同进行巢式PCR扩增,结合测序达到分型的目的。结果:在检测的 22株细... 目的:对细胞系中支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分型。方法:利用支原体 16S^23S保守区域扩增来检出细胞系中支原体感染率,并利用 16S^23S保守区间的间隔区(spacer)长度不同进行巢式PCR扩增,结合测序达到分型的目的。结果:在检测的 22株细胞系中,有 77. 3% (17株)的细胞系有支原体感染,其中 5株有 2种或 2种以上支原体感染,在分布上以M.fermentans和M.hyorhinis支原体多见。结论:支原体在细胞系中的高感染率提示,在以细胞系作为模型的研究中,对支原体感染所造成的影响应有充分认识。检测及分型技术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型别支原体的致病力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系 支原体检测 16S^23S 支原体感染 巢式PCR扩增 感染情况 高感染率 不同型别 分型技术 间隔区 致病力 步研究 保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