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杀伤肿瘤效应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虞积仁 石永进 +1 位作者 岑溪南 董玉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2,共2页
目的 :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 :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 ,甲基噻唑基四唑 (methylthiazolylterrazolium ,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 结果 :经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 ,并提呈给细... 目的 :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 :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 ,甲基噻唑基四唑 (methylthiazolylterrazolium ,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 结果 :经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 ,并提呈给细胞因子诱导杀伤 (cytokineinducedkiller ,CIK)细胞所获得的DC A CIK细胞对同一肿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较CIK细胞、未摄取抗原的DC CIK细胞及摄取不相同肿瘤抗原的DC A不相同 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活性。结论 :摄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树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抑制基因转录研究进展
2
作者 褚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75-678,共4页
聚酰胺(polyamid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小分子,能以序列特异性与DNA小沟结合,从而干扰天然转录因子与特定DNA序列的结合,实现对特定基因表达的调控。此类小分子发展迅速,近年来与烷化剂连接而提出了基因沉默新途径,具有特异基因治疗的潜力... 聚酰胺(polyamid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小分子,能以序列特异性与DNA小沟结合,从而干扰天然转录因子与特定DNA序列的结合,实现对特定基因表达的调控。此类小分子发展迅速,近年来与烷化剂连接而提出了基因沉默新途径,具有特异基因治疗的潜力。本文总结了聚酰胺对特定基因转录抑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 启动子 基因转录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 V617F基因纯合突变克隆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红星 童春荣 +6 位作者 蔡鹏 顾江英 林跃辉 张英 滕文 王赫 朱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定量检测并分析JAK2V617F突变等位基因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建立位点特异性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方法,对40例PV... 目的定量检测并分析JAK2V617F突变等位基因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建立位点特异性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方法,对40例PV、31例ET标本和对照标本(急性白血病和正常人标本各40例)进行检测,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在2种疾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位点特异性PCR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在PV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7.5%和92.5%,在ET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6%和64.5%,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标本中均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阳性的PV患者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436±0.261,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PV患者总数的40.54%。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216±0.207,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ET患者总数的10%。统计分析表明在PV和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和患者性别无关(P值分别为0.342和0.154)。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中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和年龄无相关性(PV:r=0.161,P=0.342;ET:r=0.331,P=0.154)。结论PV患者较ET患者携带更多突变的等位基因,PV患者携带纯合突变的比例是ET患者的4倍。采用较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JAK2V617F突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K2 V617F突变 荧光定量PCR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特征相关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红星 童春容 +4 位作者 蔡鹏 滕文 王赫 张英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742-745,共4页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患者(包括47例PV和43例ET)外周血标本中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统计分析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0.209±0.192)较PV患者中(0.441±0.270)低(p=0.028)。在PV和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PV∶R=0.518,p<0.001;ET∶R=0.528,p=0.005)、红细胞压积(PV∶R=0.510,p<0.001;ET∶R=0.524,p=0.005)和白细胞计数(PV∶R=0.584,p=<0.001;ET∶R=0.471,p=0.013)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54,p=0.020);但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233,p=0.242)。结论:在PV患者和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计数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K2V617F突变 荧光定量PCR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从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鉴别脾边缘带淋巴瘤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旸 陈艳 +5 位作者 王丽华 陈雪 方芳 刘诗琴 伍学强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6,共8页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不能接受,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探索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为主的诊断途径的可行性。选取6例疑诊SMZ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0名骨髓健康供者及确诊的1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初诊患者为对照。对所有患者及对照组进行骨髓FCM免疫分型,所选抗体组合包括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25、CD103、CD11c、CD123、κ、λ、Cyclin D1等,同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6例疑诊SMZL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增高和脾大。因外周淋巴结无肿大6例患者均未行淋巴结活检,仅1例患者行病理诊断性脾切除。经骨髓FCM免疫表型分析,除健康供者外均可发现骨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成熟B细胞克隆,并通过CD5、CD10表达与否结合其他表型进一步与其他B细胞肿瘤鉴别。结果 6例SMZL患者均CD19+、CD20+,而CD10-,4例患者CD5-,2例CD5+,而CD23、CD38、ZAP-70、CD11c、CD103、CD123、Cyclin D1均不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有短绒毛的异常淋巴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将6例患者诊断为SMZL。1例患者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该病。10例CLL主要表达CD5、CD23之外;在3例HCL除表达CD11c、CD103、CD123,形态学上更有典型的"毛";3例LPL/WM具有轻链限制性表达、IgM显著升高、浆样淋巴细胞增多的特点。结论:FCM免疫表型分析结合骨髓形态学可作为临床诊断SMZL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带淋巴瘤 B淋巴增殖性疾病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恶性克隆演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丁飞 朱平 伍学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13-1516,共4页
几乎所有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都可能出现导致基因变异的染色体易位,其易位主要发生在IGH基因位点,在易位后与一些致癌基因融合。常见的IGH基因易位结合位点和融合基因包括染色体11q13(CCND1),4p16(FGFR/MMSET),16q23(MAF),6p21(CCND3)... 几乎所有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都可能出现导致基因变异的染色体易位,其易位主要发生在IGH基因位点,在易位后与一些致癌基因融合。常见的IGH基因易位结合位点和融合基因包括染色体11q13(CCND1),4p16(FGFR/MMSET),16q23(MAF),6p21(CCND3)和20q11(MAFB)。所有IGH易位影响一个共同的细胞周期信号通路。MM是一个从癌前病变到癌性病变机制的特殊研究模型。一些MM的演变会经历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到冒烟型骨髓瘤(SMM),然后发展到MM、浆细胞白血病(PCL)不同阶段。骨髓瘤克隆演化类似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呈分支状(Branching)模式。MM的治疗失败往往与疾病诊断之初几乎难以发现的一个微小亚克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分子机理 恶性克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AME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祝毓琳 刘静 +3 位作者 朱平 杜金伟 张英 顾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144-1149,共6页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4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其它类型的白血病3例)的骨髓样本进行PRAME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同时选择7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骨髓样本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阴性对照,并用白血病细胞系K562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测出不同水平的PRAME基因表达,在其余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5例对照样本中均未检测出PRAME基因,总阳性率64%,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在3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ML28例,阳性检出率为65%,其中以M3、M4和M2亚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70%、67%;ALL5例,阳性检出率为56%。在31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为23例,而在24例融合基因阴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达到12例。比较各种临床因素与PRAME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相关。短期观察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显示出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患者PRAME基因表达均转阴,下降水平为63-23921/106×GAPDH拷贝。长期观察1例M3患者显示化疗后PRAME基因水平逐渐下降并转阴,患者至今仍处于CR状态。结论:PRAME基因在65%的急性白血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以M3、M4和M2亚型最常见,在正常个体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不表达。不同白血病个体之间PRAME基因表达水平不同,随病情缓解其表达水平降低或转阴。PRAME基因可以成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种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ME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WF基因A1381T多态性和ABO血型对血浆vW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袁忠海 赵军 +1 位作者 张英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967-97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vWF基因A1381T多态性和ABO血型对血浆vWF水平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0名(男女各60例)19-33岁健康志愿者血浆vWF:Ag水平,采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vWF基因A1381T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序验证。实验数据根据志... 本研究旨在探讨vWF基因A1381T多态性和ABO血型对血浆vWF水平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0名(男女各60例)19-33岁健康志愿者血浆vWF:Ag水平,采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vWF基因A1381T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序验证。实验数据根据志愿者性别、血型或/和基因型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志愿者O血型与非O血型相比,血浆vWF水平明显降低(p<0.001);vWF基因A1381T多态性AA基因型与AG、GG型相比,血浆vWF水平明显降低(p=0.003和0.019);而在男性、女性之间血浆vWF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t=1.039,p=0.301);在O血型中,A1381T的AG基因型血浆vWF水平与AA、GG基因型有显著性差异(t=2.321,p=0.028);而在非O血型中,A1381T的AG基因型血浆vWF水平与AA基因型有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血浆vWF的表达水平随ABO血型和vWF基因多态性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O血型和vWF基因A1381T多态性的AA型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血型或基因型,这些结果对了解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易感性具有明确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基因多态性 ABO血型 VWF基因 A1381T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系统肿瘤发病与EB病毒和IL-10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慈 潘凌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28-531,共4页
淋巴系统肿瘤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EBV(Epstein-Barr Virus)转染正常B细胞会造成B细胞发生类似肿瘤的永生化,是最可疑的致病因素。EBV的Bcrf1编码框又称为病毒IL-10,和人类IL-10同源,具有和IL-10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IL-10是一种重要... 淋巴系统肿瘤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EBV(Epstein-Barr Virus)转染正常B细胞会造成B细胞发生类似肿瘤的永生化,是最可疑的致病因素。EBV的Bcrf1编码框又称为病毒IL-10,和人类IL-10同源,具有和IL-10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其分泌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淋巴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IL-10启动子区的SNP位点基因型也与IL-10的分泌水平相关。本综述探讨淋巴系统肿瘤,EBV感染以及IL-10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肿瘤 IL-10 单核苷酸多态性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与细胞因子风暴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倩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8-502,共5页
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包括T、NK、T/NK和B细胞型等良性至恶性的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其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因子风暴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之间所表达的细胞因子谱不同,这有利于对疾病病程的进一步理解,可能对早期诊... 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包括T、NK、T/NK和B细胞型等良性至恶性的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其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因子风暴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之间所表达的细胞因子谱不同,这有利于对疾病病程的进一步理解,可能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就不同类型的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在疾病病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分类,T/NK-LPD和细胞因子,B-LPD和细胞因子,HLH和细胞因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淋巴细胞增殖病 细胞因子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骨髓异常浆细胞有助于诊断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旸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1-1255,共5页
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最近已明确AL是异常浆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这些浆细胞产生过量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形成具有蛋白质毒性的纤维状淀粉样物,通过异常折叠和沉积于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多... 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最近已明确AL是异常浆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这些浆细胞产生过量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形成具有蛋白质毒性的纤维状淀粉样物,通过异常折叠和沉积于多种组织器官,引起多脏器损害。AL诊断较困难,以往主要通过活检组织的刚果红染色。现在使用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患者骨髓浆细胞的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及异常表型特征检测异常浆细胞克隆,有助于早期确诊AL,并作为诊断AL后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就AL的诊断和分型、临床特点、骨髓浆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浆细胞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和表型特点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轻链限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K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艳 伍学强 +2 位作者 韩春生 朱平 魏俊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9-1312,共4页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研究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与MPN的发病密切相关,对JAK-STAT信号传导具有负调控作用的LNK基因在MPN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JAK2突变阴性的MPN中,LNK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可能是导...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研究显示,JAK-STAT信号通路与MPN的发病密切相关,对JAK-STAT信号传导具有负调控作用的LNK基因在MPN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JAK2突变阴性的MPN中,LNK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可能是导致MPN向不同亚型分化的关键。LNK基因的某些SNP可调控造血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可能也是MPN表现为不同亚型的重要影响因素。LNK基因功能性改变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可能是导致MPN发生新的机制。本文就LNK基因在MPN中的作用做一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LNK基因 基因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组蛋白N2作为白血病和肿瘤细胞治疗靶标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欢欢 朱平 +2 位作者 伍学强 刘玉峰 王丽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5-918,共4页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在临床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疗法的关键是将识别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抗原的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其能够在输注给患者后特异性地杀伤体内白血...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在临床治疗淋巴系统白血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疗法的关键是将识别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抗原的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其能够在输注给患者后特异性地杀伤体内白血病细胞。如果将同样的细胞免疫疗法原理用于其他肿瘤,还需要给淋巴细胞导入另外的特异性靶标基因。近期研究发现,高迁移率组蛋白N2(high mobility group chromosal protein N2,HM GN2)是淋巴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极好的靶标,是CD8+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分子,对髓系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趋向性和特异性结合识别能力,有望用于制备特异性识别肿瘤的淋巴细胞,治疗更多类型的白血病和肿瘤。本文论述了HMGN的结构和功能,以及HMGN2在白血病和肿瘤细胞中的趋化性和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组蛋白N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抗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识别相关抗原的T细胞克隆受体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媛 朱平 +6 位作者 朱霞 顾江英 刘静 杜金伟 张英 刘红星 庄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56-1159,共4页
为了了解识别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原的T细胞受体特征,用基因谱型图的方法分析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的T细胞特征。结果发现优势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生;进一步分析2群主要T细胞克隆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特征表明,其TCRβ链基因主要由TCR... 为了了解识别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原的T细胞受体特征,用基因谱型图的方法分析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的T细胞特征。结果发现优势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生;进一步分析2群主要T细胞克隆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特征表明,其TCRβ链基因主要由TCRβV8和TCRβV23家族基因编码,T细胞接触抗原的TCRβV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CASSLLVAGGPRAYNEQFFGPG和CASSLAGFGQPQHFGDG,其CDR3区模体YNEQFF-GPG和QHFGDG与报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度一致。结论这些自身免疫病增殖的T细胞克隆可能识别同样的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T细胞受体 基因谱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CRβ链可变区谱型图分析疾病中T淋巴细胞克隆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霞 郭晓玲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703-708,共6页
T细胞是通过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识别抗原,根据基因重排所产生的TCRβ链可变区(BV)基因可以将T细胞克隆分为24个基因家族。利用T细胞表面的TCRBV片段的不同可以建立TCRBV基因谱型图,分析并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克隆,了解各... T细胞是通过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识别抗原,根据基因重排所产生的TCRβ链可变区(BV)基因可以将T细胞克隆分为24个基因家族。利用T细胞表面的TCRBV片段的不同可以建立TCRBV基因谱型图,分析并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克隆,了解各种T细胞克隆在恶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功能和增殖情况。体外扩增具有特异性抗肿瘤活性的T细胞,再将其输给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通过对TCRBV的基因特征分析,可以发展抗TCR的单克隆抗体或者DNA疫苗抑制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或者肿瘤性T细胞生长,以治疗这些难治性疾病。TCR转基因技术还能使普通T细胞修饰成抗肿瘤T细胞。本文就T细胞受体特征、TCRBV基因谱型分析方法、TCRBV片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中增殖的T细胞克隆,识别肿瘤抗原肽的T细胞的寡克隆增生和TCRBV谱型分析与骨髓移植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受体 基因谱型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与46/1 JAK2基因单体型的关系及46/1单体型在中国不同民族中的分布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正芹 朱平 +9 位作者 刘红星 陈艳 王芳 张阳 滕文 龚艺文 夏君燕 白德成 刘倩 伍学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2-367,共6页
体细胞基因JAK2V617F突变是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最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MPD患者中JAK2V617F是否与46/1 JAK2基因单体型(rs12343867,简称46/1)基因易感性相关,确定46/1在MPD患者及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中... 体细胞基因JAK2V617F突变是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最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MPD患者中JAK2V617F是否与46/1 JAK2基因单体型(rs12343867,简称46/1)基因易感性相关,确定46/1在MPD患者及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中的分布。采集了15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123例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124例健康汉族人、395例健康藏族人及315例健康裕固族人的外周血或者骨髓样本,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分析JAK2V617F和46/1是否位于同一等位基因上的ARMS-PCR方法,比较有和无JAK2V617F基因突变的MPD患者46/1 JAK2基因单体型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中国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中46/1 JAK2基因单体型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150例能检出JAK2V617F突变的MPD患者中,有88例(58.67%)的JAK2V617F突变发生在46/1基因单体型上。在814例健康中国人中,46/1基因单体型的检出率为38.37%,3个民族中的检出率无差别,健康人中未检测出JAK2V617F突变。在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中46/1单体型的检出率为43.09%,而在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中46/1基因单体型的检出率为69.33%,远高于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和健康人。结论: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分析JAK2V617F和46/1是否位于同一等位基因上的ARMS-PCR方法;中国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大部分发生在46/1等位基因上;46/1单体型在中国健康汉族人、藏族人及裕固族人中分布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JAK2V617F 46/1JAK2单体型 中国汉族 中国藏族 中国裕固族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褚彬 袁谷 +2 位作者 周江 欧媛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3-48,共6页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基因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的部分结果。结果表明,二酰亚胺类小分子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处理后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信号通路成员基因、原癌基因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是一种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小分子,这种抗肿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 白血病 细胞增殖 基因微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雪 王谷云 +7 位作者 邢海洲 孙玉华 胡旸 田正芹 陈艳 张英 姚红霞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641,共6页
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例有可能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是迄今尚未观察到体内MPD细胞转化为AML细胞的分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一分化过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2例MPD短期内转为AML患者骨髓分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研究... 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例有可能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是迄今尚未观察到体内MPD细胞转化为AML细胞的分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一分化过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2例MPD短期内转为AML患者骨髓分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体内发展相对缓慢的MPD增殖细胞演化为迅速扩增的急性白血病细胞时,存在不同分化阶段的亚克隆。结论:了解MPD急变过程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MPD转化的急性白血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基因芯片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3-558,共6页
基因芯片 (genechips)可以快速、微型化、自动化地检测大量基因 ,成了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微加工技术的发展 ,我们建立了有 12 0 0个微反应池的PCR基因芯片 ,将基因芯片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结合在一起。PCR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 (genechips)可以快速、微型化、自动化地检测大量基因 ,成了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微加工技术的发展 ,我们建立了有 12 0 0个微反应池的PCR基因芯片 ,将基因芯片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结合在一起。PCR基因芯片综合了基因芯片体积小却可以检测大量基因 ,以及PCR敏感而且容易发现各种基因变异的特点 ,采用以PCR为基础 ,而非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检测方式 ,克服了杂交技术所存在的内在缺陷 ,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 ;扩展了基因芯片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范围 ,更适用于各种基因重排、基因突变和基因缺失的鉴定。PCR反应采用荧光探针作实时定量分析。在临床肿瘤和白血病的诊断、人类基因组分析、基因多态性和疾病易感性鉴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动物和植物基因变异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 聚合酶链反应 克隆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四链体配体Tel03诱导小鼠模型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
20
作者 褚彬 张英 +7 位作者 刘红星 白砚霞 左杏果 陆敏秋 吴梦青 石磊 刘蕾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体外研究发现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Tel03能够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本研究进一步用动物实验探讨Tel03的体内抗白血病瘤体细胞作用。建立裸鼠K562白血病瘤体模型,将实验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300... 在体外研究发现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Tel03能够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本研究进一步用动物实验探讨Tel03的体内抗白血病瘤体细胞作用。建立裸鼠K562白血病瘤体模型,将实验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300μl)含有不同剂量(5mg/kg和15mg/kg)Tel03药液的2组动物,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PBS,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瘤体体积和动物体重,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瘤体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表明:Tel03显著抑制动物白血病瘤体细胞的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体均显著缩小,并且在小剂量组(5mg/kg Tel03)中Tel03诱导瘤体细胞凋亡的同时对动物不产生明显毒性作用。蛋白水平分析证实,Tel03抑制bcl-2表达同时诱导bax表达。结论:G-四链体配体Tel03具有诱导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的作用,有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配体 白血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