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对副肿瘤天疱疮发病机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肿瘤天疱疮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女性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玮 赖维 +8 位作者 王学民 李利 田燕 吕瑛 吴琰瑜 李艳 张萍 吴艳 陈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0-423,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 目的:调查中国女性群体的皮肤光型或日光反应性分型。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概念设计问卷,采用引导性答卷和自主性答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标准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比较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的变化。结果:接受调查的404名城市女性在引导性调查和自主性调查中,Ⅲ型皮肤分别占71.1%和74.3%,Ⅱ型分别占14.7%和25.6%,Ⅳ分别占14.2%和1.0%。未见Ⅰ、Ⅴ、Ⅵ型皮肤。上述皮肤类型和所测定的MED值和MPPD值有较好的对应变化关系,即从Ⅱ型到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所调查的中国女性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是Ⅱ型和Ⅳ型。皮肤类型和所测的MED、MPPD值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女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皮肤护理策略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莉 仲少敏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一线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面罩、口罩及手套等防护工具[1-4],皮肤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保持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需要... 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一线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面罩、口罩及手套等防护工具[1-4],皮肤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保持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护理意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发传染病 职业性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转移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云 陈喜雪 +1 位作者 武玲慎 涂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3-715,共3页
目的:总结皮肤转移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加深对皮肤转移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6-2012年问诊治的27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肿瘤来源和预后转归。结果:27例患者中男12例,女15例... 目的:总结皮肤转移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加深对皮肤转移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6-2012年问诊治的27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肿瘤来源和预后转归。结果:27例患者中男12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24~91岁)。27例皮肤转移癌患者皮损为单发者9例(33.33%),多发者18例(66.67%)。皮损部位分布依次为:胸部、腹部、外阴、头皮、背部、肩胛及四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27例皮肤转移癌患者中转移性腺癌20例(74.07%),转移性鳞癌3例(11.11%),转移性黏液样癌3例(11.11%)及转移性黑素瘤1例(3.71%)。16例随访病例中4例死亡,均为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者,余12例继续放、化疗治疗。结论: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升高,皮肤转移癌亦随之增多,提高对皮肤转移癌的认识,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转移癌 临床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邱于芳 钟珊 +2 位作者 王佩茹 朱学骏 陈喜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4例确诊的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8例寻常型天疱疮、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按体表面积375 mg/m^...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4例确诊的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8例寻常型天疱疮、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按体表面积375 mg/m^2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共4次(第1、8、15、22天)。治疗前均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血清疱病特异抗体及外周血流式细胞仪CD3、CD19、CD20细胞计数等检查,并在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结果:14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的11例患者中,2例已完全停药;其余患者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中。3例部分缓解患者,皆已停用所有药物,皮损仅在外力碰撞后出现。出现2例复发病例;还有1例在治疗后3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有明确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大疱性皮肤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桥粒芯糖蛋白1+2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汤占利 韩钢文 +3 位作者 涂平 赵俊郁 武玲慎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253,共2页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桥粒芯糖蛋白1+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2在2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以8份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2在正常皮肤表皮细胞间表达较强,而皮肤基底细胞...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桥粒芯糖蛋白1+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2在2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以8份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桥粒芯糖蛋白1+2在正常皮肤表皮细胞间表达较强,而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无表达。结论:桥粒芯糖蛋白1+2可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 皮肤 桥粒芯糖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中桥粒芯糖蛋白1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葛新红 涂平 +2 位作者 韩钢文 武玲慎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6-167,共2页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角化棘皮瘤 桥粒芯糖蛋白1 E-钙黏着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邻峰 刘玲玲 +7 位作者 董福慧 张军 张亚非 顾恒 蔡宏 温海 宋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3-484,共2页
皮肤外用药的局部不良反应并不少见,正确评价其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皮肤外用药非常重要。本文报道了皮肤外用药局部不良反应评价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皮肤 外用药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被引量:4
9
作者 韩蓓蓓 陈喜雪 +1 位作者 武玲慎 涂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5-237,共3页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肤松弛,出现红斑、斑块,腋窝及腹股沟有巨大垂吊的皮肤肿块而就诊。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全层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巨大的多核细胞性肉芽肿,弹性纤维缺失。该文对肉芽肿性皮肤...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肤松弛,出现红斑、斑块,腋窝及腹股沟有巨大垂吊的皮肤肿块而就诊。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全层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巨大的多核细胞性肉芽肿,弹性纤维缺失。该文对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松弛症 肉芽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和上海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 被引量:8
10
作者 田燕 王学民 +7 位作者 赖维 顾恒 仲少敏 郝允祥 杨铭 鲁慧 孙宇 刘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情况。方法:在北京和上海两城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基本特性、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护紫外线的措施、防晒化妆品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及获得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渠...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情况。方法:在北京和上海两城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基本特性、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护紫外线的措施、防晒化妆品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及获得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渠道。结果:共有1171人完成问卷调查,其中仅有少部分人掌握了紫外线的基本特性;大部分被访者知道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晒伤、老化和皮肤肿瘤,少部分(35%)人知道紫外线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对于紫外线的防护,女性首选防晒化妆品,而男性首选太阳镜。对于防晒化妆品的调查结果,尤其对于长波紫外线的防护(protection of UVA,PA),有45%的人不知道其含义;只有小部分人认为在高原和海滨需要使用防晒化妆品;影响选购防晒化妆品的首要影响因素为品牌知名度。获取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首要渠道为电视广告。结论:北京和上海两城市的人群对于紫外线的认知及防护知识不尽满意,需要利用公共媒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紫外线 防护 紫外线 防晒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窦侠 涂平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患者男,76岁。初发为颈部单发的无痛性结节,后发展为多发损害,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克隆性浆细胞增生。患者病程近10年,长期随访及多次系统检查未发现系统受累症状,诊断为...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患者男,76岁。初发为颈部单发的无痛性结节,后发展为多发损害,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克隆性浆细胞增生。患者病程近10年,长期随访及多次系统检查未发现系统受累症状,诊断为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给予MP(M:马法仑,P:泼尼松)方案化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皮肤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仲少敏 那君 +17 位作者 冯雪娇 于佳怡 王一宇 刘玮 霍唯 华薇 李朝霞 舒晓红 汤莹 王曦 邹琳 李利 叶聪秀 郑跃 易金玲 赖维 吴艳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使用后1 h、4 h、24 h、7 d及14 d进行受试区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及干燥程度的主观评分。结果:受试者单次使用研究产品后1 h、4 h及24 h,受试区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较基线水平显著增加,分别升高17.11±6.72、13.98±6.36、10.79±6.28(P<0.001),保湿时效≥24 h。使用7 d和14 d后,角质层含水量分别为41.18±8.70和43.48±8.84,较基线水平(26.53±8.68)明显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分别为(6.48±2.33)g/h/m^(2)和(6.46±3.43)g/h/m^(2),较基线水平[(7.36±3.96)g/h/m^(2)]减少;pH值改变分别为5.28±0.60和5.37±0.53,较基线水平(5.51±0.70)降低并保持稳定;皮肤干燥程度主观评分显著降低,有2例(1.02%)受试者出现一过性轻度烧灼感和刺痛感,继续使用后消失。结论:该保湿产品可有效改善皮肤干燥且效果持久,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性皮肤 皮肤屏障 保湿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春香 曲才杰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97,共2页
报告1例皮下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患者男,47岁。颈部、躯干、四肢起疼痛性红斑、结节伴发热1周。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皮下脂肪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像。
关键词 嗜中性皮肤病 发热性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念珠菌病诊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万清 王爱平 徐晓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一、定义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病原菌种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或肉芽肿病变。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白念珠菌,其他已知可以致病的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
关键词 念珠菌病 皮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厚敏 桑菊花 +2 位作者 李若瑜 刘彦春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1,共3页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病 播散性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性皮肤和皮脂腺分泌的调控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69-771,共3页
皮脂腺是产生皮脂的主要部位,皮脂过多不但不美观,而且会导致一些皮肤疾病。因此调控皮脂腺功能对于油性皮肤、寻常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的防治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皮肤 油性 皮脂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爽 阿迪拉.斯依提 +5 位作者 农琳 李阳 涂平 陈喜雪 朱学骏 李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NK/T-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皮肤EN-NK/T-NT进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EB(Ebstein-Barr)病毒(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基...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NK/T-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皮肤EN-NK/T-NT进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EB(Ebstein-Barr)病毒(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基因PCR重排检测。结果:2例患者发病均表现为皮肤症状,双下肢皮肤多发浸润性红斑伴溃疡,无中面部症状。组织病理均示中至大型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和皮下组织,肿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中等量,可见血管壁浸润,凋亡及坏死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ε、CD56、细胞毒蛋白、表达于T细胞的T-box(T-bet)及erythroblastosis virus E26oncogene homolog(ETS)-1阳性,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例1阴性、例2阳性;EBV强阳性;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呈胚系构型。结论:原发皮肤EN-NK/T-NT与原发鼻EN-NK/T-NT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特点一致,其发生与发展转归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一家系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瑞 卜定方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7-500,共4页
目的:对国内首例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收集家系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斑菲素蛋白1(plakophilin1,PKP1)基因的编码区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SmaⅠ或... 目的:对国内首例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收集家系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斑菲素蛋白1(plakophilin1,PKP1)基因的编码区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SmaⅠ或BsrSⅠ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应用逆转录(RT)-PCR进一步明确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先证者PKP1基因有3个突变。第5外显子供体端杂合剪接突变(INS5+1G>T),第5外显子杂合的同义突变(1053T>A),这两种突变位于同一条等位基因上,由母亲遗传而来。第10内含子剪接受体端杂合突变(INS10-2A>G),由父亲遗传而来。这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突变可能导致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结论:在1例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的先证者中检出有PKP1基因的复合性杂合突变,它们分别由无症状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父母遗传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 斑菲素蛋白1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抗皮肤老化功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成霞 李咏 +8 位作者 何黎 杨蓉娅 许爱娥 项蕾红 吴艳 沈新 朱晓丹 Mery Sophie 李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20-422,共3页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0.05%视黄醛+1%透明质...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0.05%视黄醛+1%透明质酸片段制剂及两种制剂联合应用。经90 d观察期,评估包括照片分级评分、面部肤色均匀度、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及局部皱纹程度等多项老化指标,对2种外用制剂进行耐受性评估。结果:3组老化指标均有改善。照片分级评分降低,面部肤色均匀度改善,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等皮肤老化体征均有改善。除1组受试者眉间纹外局部深皱纹程度均有改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片段外用可改善多种皮肤老化征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醛 透明质酸片段 抗老化 功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线性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建美 吴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5期73-76,共4页
太阳光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连续光谱构成的,根据波长范围分为紫外线(100~400 nm),可见光(400~780 nm)和红外线(>780 nm)。紫外线又可分为短波紫外线(UVC,100~290 nm)、中波紫外线(UVB,290~320 nm)和长波紫外线(UVA,... 太阳光是由电磁辐射产生的连续光谱构成的,根据波长范围分为紫外线(100~400 nm),可见光(400~780 nm)和红外线(>780 nm)。紫外线又可分为短波紫外线(UVC,100~290 nm)、中波紫外线(UVB,290~320 nm)和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而 UVA 又可进一步分为UVA1(340~400 nm)和 UVA2(320~340 nm)[1,2]。其中 UVC 对生命细胞的杀伤能力最强,但一般均被地面大气层中的氧及臭氧所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主要是 UVA(占到达地表 UV 总量的95%)和 UVB(占到达地表 UV 总量的5%),所以 UVA 和 UVB 是导致皮肤损伤的主要作用光谱。目前认为 UVA2的生物学作用与 UVB 类似。在紫外线和可见光光谱内,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因此,UVB 仅累及表皮,而 UVA 和可见光对真皮影响最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线性皮肤病 皮肤损伤 光接触性皮炎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 UVB 光敏性皮肤病 鉴别诊断 UVA 湿疹样改变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线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