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1
作者 曹然 刘菊梅 +4 位作者 梁丽 李鑫 李东 巴晓军 张继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sGIST中37例(37/92,41.3%)同时伴恶性肿瘤,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最常见(19/37,51.4%),其次为胃腺癌(13/37,35.1%)。伴恶性肿瘤的sGIST多位于胃(83.8%),镜下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型,20例(20/37,54.1%)未见核分裂象,9例(9/37,24.3%)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6例(6/37,16.2%)伴玻璃样变性,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标准,均为极低危险组,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学会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3版中胃肠间质瘤预后分组均属于1组;常累及深肌层和(或)浆膜下(86.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累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9.2%,DOG1阳性率为89.2%,CD34阳性率为94.6%;其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8/16,50%)有C-KIT突变,且均为Exon-11突变,1例(1/16,6.3%)有PDGFRA Exon-18突变;7例(43.7%)无C-KIT、PDGFRA突变。结论伴恶性肿瘤的sGIST体积小、核分裂象计数低、危险度低且预后分组较好,易出现C-KIT Exon-11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恶性肿瘤 基因突变 C-KIT PDGF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学重新诊断评估 被引量:42
2
作者 郭华 熊焰 +2 位作者 农琳 张爽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采用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对过去诊断的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进行再评估,并对重新诊断的MFH/UPS(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来... 目的:采用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对过去诊断的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进行再评估,并对重新诊断的MFH/UPS(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来源及分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参照新标准对过去诊断的33例MFH重新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抗体选用神经特异性、肌特异性、脂肪等特异或相对特异性标记组合。由3位病理医生重新阅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独立诊断。结果:33例MFH中,黏液性纤维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及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其余16例(48.5%)可诊断为MFH/UPS。MFH/UPS多见于中老年(中位年龄63岁,38 -76岁),中位最大径6.0cm(3.0 -14.0cm),8例(50%)位于下肢者中有5例(31.3%)位于大腿。组织学上呈明显多形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6例MFH/UPS(100%)均呈Vimentin强阳性,8例(50%)不同程度表达Muscle-specificactin,1例Desmin灶性阳性;11例(68.8%)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68(KP1),7例(43.8%)表达CD68(PG-M1),与平滑肌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及脂肪肉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细胞Ki67表达率为10% -100%,其中50%以上有14例,70%以上11例;2例(12.5%)P53阳性。结论:MFH/UPS组织学上呈多形性,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多形性肉瘤,尤其是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肉瘤。免疫标记MFH/UPS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肌源性标记和CD68。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原始间叶细胞,部分显示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特征,并仍显示一定组织细胞标记。MFH/UPS仍具备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 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微 遆红娟 +3 位作者 农琳 张爽 张莹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EBV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儿童EBV+TLPD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7岁和10岁。就诊时均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患儿伴有皮疹症状。实验室检查证实体内存在EBV感染。病理组织形态: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副皮质区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树枝状增生,伴多量小至中等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T细胞相关标记:CD3、CD5、T-bet和TIA-1均阳性,粒酶B 2例阳性,CD4和CD8 2例双阳性、1例双阴性,CD56、CD21和CXCL13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EBV阳性;TCRγ基因PCR检测2例阳性。结论:儿童EBV+TLPD是一种少见的活化细胞毒T细胞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EBV原位杂交和分子克隆技术分析有助于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T淋巴细胞 EB病毒感染 病理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igh综合征的病理和基因(附4例报告) 被引量:16
4
作者 袁云 陈清棠 +6 位作者 戚豫 王朝霞 吴丽娟 张月华 姜玉武 肖江喜 那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1-423,I002,共4页
目的 报告 4例 Leigh综合征的神经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例具有典型Leigh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尸解材料行病理检查,其中2例进行基因检查和MR检查,2例进行CT检查。结果4例病人的病... 目的 报告 4例 Leigh综合征的神经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例具有典型Leigh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尸解材料行病理检查,其中2例进行基因检查和MR检查,2例进行CT检查。结果4例病人的病理均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灰质中心出现对称性、多发性海绵样改变伴随毛细血管增生和神经细胞脱失。脑干的黑质、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和外展神经核均被累及,而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2例行线粒体基因检查,其中1例严重病变者脑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存在mtDNA 8933T到 G点突变,其母亲血细胞也存在少量相同基因突变。2例病人 CT检查显示脑萎缩,其中 1例仅出现壳核低密度改变,2例MR检查均发现基底节和脑干多发性对称性异常信号。结论 脑干灰质核团出现病变是Leigh综合征的共性改变,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存在很大的差异,MR比CT检查更有利于诊断此病。出现mtDNA8933T到G点突变的患者大脑病变明显,是否提示基因改变和病理改变的分布具有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GH综合征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线粒体脑病 病理 期间 病例报告 诊断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任雅丽 洪蕾 +2 位作者 农琳 张爽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的15例典型AITL病例,进行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分析,行CD3、CD20、CD4、CD21、CXCL13、CD10和BCL6免疫组化染色,PCR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组织学检查示8例滤泡萎缩、6例滤泡消失、1例滤泡增生,病变位于滤泡间。8例伴有片状透明细胞聚集,4例伴有大型淋巴细胞,5例富于上皮样组织细胞,CD20染色示4例伴有大B细胞增生,CD21染色显示11例(73.3%)滤泡外滤泡树状突细胞(FDC)网络,部分有围绕血管分布的趋势。CXCL13的阳性率为73.3%,CD10的阳性率为6.7%,TCRγ的重排阳性为6/15(40%),均为单克隆;IgH的重排阳性为7/15(46.7%),其中5例单克隆,2例寡克隆。EBV阳性率为8/15(53.3%)。伴大B细胞增生的4例中,3例EBV阳性。结论:AITL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的表现异常复杂多样,深入认识这些多样性、合理应用及正确评价免疫标记和分子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基因重排 原位杂交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被引量:8
6
作者 熊焰 李鑫 +5 位作者 梁丽 李东 鄢丽敏 李雪迎 邸吉廷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的病理诊断规范以及生物标记物在辅助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甲状腺结节CNB的恶性确诊效率和临床价值。方法:从2015—2020年以甲状腺结节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的病理诊断规范以及生物标记物在辅助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甲状腺结节CNB的恶性确诊效率和临床价值。方法:从2015—2020年以甲状腺结节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病例中筛选出既有术前CNB又有匹配的手术标本的病例,共598例。CNB样本的诊断,遵循韩国内分泌病理学甲状腺粗针穿刺工作组推荐的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病理分类标准:Ⅰ级,不具有诊断价值;Ⅱ级,良性;Ⅲ级,不确定;Ⅳ级,滤泡肿瘤;Ⅴ级,可疑恶性;Ⅵ级,恶性。本组中共有40例CNBⅢ级的病例,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IHC采用抗体CK19、Galectin-3、HBME-1和CD56。NGS采用OncoAim甲状腺癌多基因检测试剂盒,共检测26个基因,覆盖甲状腺癌常见的基因突变。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分析CNB术前确诊恶性的效率,以及生物标记物辅助CNBⅢ级病例良恶性鉴别的效率。结果:598例患者中,Ⅰ级0例,Ⅱ级40例,Ⅲ级40例,Ⅳ级32例,Ⅴ级35例,Ⅵ级451例。CNBⅣ级的病例术前确诊滤泡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CNBⅤ~Ⅵ级的病例术前确诊恶性的灵敏度为94.55%,特异度为100.00%;CNBⅡ级的病例术前确诊良性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99.80%。生物标记物辅助CNBⅢ级病例确诊恶性的效率为:将检测到“致病性”和“可疑致病性”突变定义为NGS阳性,可获得96.30%的灵敏度和92.31%的特异度;将CD56阴性或CD56阳性的同时其他三个标记物均阳性定义为IHC阳性,可获得81.48%的灵敏度和92.30%的特异度。结论:韩国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病理分类标准兼顾了CNB样本的组织学特殊性和临床医生的习惯,具有可操作性强、术前确诊率高、临床参考价值大的优点,值得推广。遵循该分类标准,Ⅳ级的病例均应进一步手术切除,鉴别良恶性;Ⅴ~Ⅵ级的病例推荐遵循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Ⅱ级的病例绝大部分可安心随访,极个别B超检查高度怀疑恶性者可考虑再次活检;Ⅲ级的病例应用生物标记物可高效辅助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粗针穿刺活检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的病理诊断与联合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治疗 被引量:8
7
作者 熊焰 张波 +4 位作者 聂立功 吴世凯 赵虎 李东 邸吉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1-356,共6页
探讨胸部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SMARCA4-de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SMARCA4-U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策略。SMARCA4-UT是2021版《世界卫生组织胸部肿瘤分类》中的新类型,各科医生对其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均较为陌生。本... 探讨胸部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SMARCA4-de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SMARCA4-U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策略。SMARCA4-UT是2021版《世界卫生组织胸部肿瘤分类》中的新类型,各科医生对其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均较为陌生。本次多学科研讨会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胸部SMARCA4-UT为例,集中研讨了该类肿瘤的病理诊断、分子检测、治疗相关分子靶点、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反应的病理学评估等问题。患者为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史,以右肺下叶实性肿瘤快速进展入院。病理学检测,肿瘤细胞上皮样,组织结构上无任何分化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4弥漫阳性,SALL4部分细胞阳性,SMARCA4基因编码的蛋白BRG1表达缺失;二代测序证实,肿瘤存在SMARCA4基因突变(c.2196T>G,p.Y732Ter)。综上,病理诊断符合胸部SMARCA4-UT。术前TNM分期为T1N2M0(ⅢA)。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SP26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为2%。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检测结果为16.3/Mb,微卫星检测结果为微卫星稳定型(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经化疗联合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新辅助治疗两周后,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新辅助治疗反应的病理学评估结果为病理学完全缓解(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CPR),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分期为ypT0N0M0。术后完成了5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检测点抑制剂辅助治疗。随访截止2022年10月,肿瘤无复发、转移,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阴性。目前认为,只要BRG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无论是否检测到SMARCA4基因突变,均可归入SMARCA4缺失性肿瘤,SMARCA4缺失性肿瘤包括多种癌和肉瘤。SMARCA4-UT的诊断,除了BRG1表达缺失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形态,并排除其他伴有BRG1表达缺失的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胸部常见恶性肿瘤。SMARCA4-UT恶性度高、总体预后差,几乎没有靶向治疗驱动基因突变,化疗效果差,而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是目前唯一显示疗效的药物。本病例是SMARCA4-UT病理诊断、分子检测和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治疗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所有SMARCA4缺失性肿瘤的诊治都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肿瘤突变负荷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 病理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孕早期胎盘组织的病理特点 被引量:4
8
作者 董颖 张爽 +4 位作者 王美玲 郭华 张莹 王颖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分析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早期妊娠阶段的胎盘组织学、免疫标记特点,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核型,以提高对该组疾病诊断与分类的认识。方法:收集水泡状胎块、可疑水泡状胎块及水肿性流产共32例(早期妊娠24例,中期妊娠8例),结... 目的:分析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早期妊娠阶段的胎盘组织学、免疫标记特点,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核型,以提高对该组疾病诊断与分类的认识。方法:收集水泡状胎块、可疑水泡状胎块及水肿性流产共32例(早期妊娠24例,中期妊娠8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57K IP2和CD31染色,其中2例分析核型,进行重新评估。32例重新评估后分为4组: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7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6例,绒毛形态异常4例和水肿性流产5例。结果:(1)17例完全性水泡胎块中12例为早期妊娠阶段,其中25%(3/12)的病例绒毛水肿和空化改变局限;100%存在滋养叶细胞增生,但75%(9/12)增生的滋养叶细胞异型性不显著。(2)p57K IP2阴性与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组织形态改变(包括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及间质细胞凋亡核碎)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001,0.003,P<0.05)。(3)重新评估后诊断结果与原诊断对照发现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组漏诊和误诊率高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水肿性流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性水泡状胎块30%,50%;绒毛形态异常75%,75%;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5.4%,35.3%;水肿性流产20%,20%,P>0.05)。(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辅助于核型分析。结论: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和间质细胞丰富的凋亡核碎是早期妊娠阶段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突出特点,p57K IP2阴性是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诊断中的重要依据,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的形态改变常常重叠,在早期妊娠阶段难以区分,需要辅助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初期 胎盘 水泡状胎块 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5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爽 农琳 +1 位作者 任雅丽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HST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 γ,TCRγ)基因重...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 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HST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 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HSTCL中,骨髓1例呈间质和窦性浸润,2例呈间质及弥漫性浸润;肝1例和脾1例呈窦性浸润。免疫组化:3例均CD3、TIA-1强阳性,而粒酶B阴性;CD56阴性;TCRβ阴性;3例EBV原位杂交均阴性。TCRγ基因重排检测2例呈单克隆性,1例呈弥散态。结论:HSTCL是一种罕见的非活化T细胞毒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EBV原位杂交阴性和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骨髓 原位杂交 基因重排 γ链T细胞抗原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那加 邹万忠 +1 位作者 方志伟 张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 [其中尤因肉瘤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EW/PNET瘤 ) 2 2例、小细胞骨肉瘤 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 3例和恶性淋巴瘤 8例 ],观...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 [其中尤因肉瘤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EW/PNET瘤 ) 2 2例、小细胞骨肉瘤 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 3例和恶性淋巴瘤 8例 ],观察其病理形态并作免疫组化分析 ,所用抗体为O13、NSE、S 10 0、Actin和LCA。结果 :EW /PNET瘤 2 0 / 2 2例为O13阳性。NSE :EW /PNET瘤 16 / 2 2例和 1例骨肉瘤阳性。 7例EW /PNET瘤、1例骨肉瘤及 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均有S 10 0阳性。所有恶性淋巴瘤的LCA均为阳性。骨肉瘤均见骨样基质 ,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岛。结论 :O13的染色对于EW /PNET瘤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 病理形态 免疫组化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临床病理分析及纤维化程度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阳 熊焰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的诊断原则和组织病理诊断价值,以及纤维化程度的客观定量评估指标。方法:选取2004~2009年间具有相对完整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17例IIP,参照国际最新分类标准... 目的:探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的诊断原则和组织病理诊断价值,以及纤维化程度的客观定量评估指标。方法:选取2004~2009年间具有相对完整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17例IIP,参照国际最新分类标准进行组织学分析及纤维化程度分级评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肺间隔纤维化病灶CD34和SMA染色进行半定量评估,分析两者表达变化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7例IIP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可诊断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9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5例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例;SMA表达与肺间隔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928,P=0.01),而CD34呈负相关性(r=-0.606,P=0.01)。结论:病理组织学在IIP诊断及分类中有重要意义,多数病例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和影像学可对IIP及其类型做出明确诊断;规范适量的活检取材是正确诊断的重要前提;SMA和CD34表达可用于IIP常规纤维化程度病理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间质性 纤维化 抗原 CD34 平滑肌肌动蛋白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力方 张继新 +4 位作者 昌红 赵洪禹 曲丛玲 张建英 沈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34-1337,1342,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 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GIS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对比分析非sGIST,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sGIST中女性7例,男性14例,中位年龄63岁,直径0.... 目的 探讨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 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GIS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对比分析非sGIST,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sGIST中女性7例,男性14例,中位年龄63岁,直径0.5-1.5cm,主要发生于胃,全部为梭形细胞型,其中9例同时伴有胃肠道恶性肿瘤。与非sGIST相比,sGIST很少出现肿瘤内出血、坏死、黏膜侵犯、溃疡及核分裂,复发风险明显低于非sGIST;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明显低于非sGI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IST可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同时伴发,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MVD均低于非sGIST,其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小胃肠间质瘤 微血管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smussen脑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13
作者 吴红梅 季涛云 张继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0,共6页
Rasmussen脑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病毒感染机制、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机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机制及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退行性变机制可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疾病早期针对T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免疫治疗可延缓部分... Rasmussen脑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病毒感染机制、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机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机制及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退行性变机制可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疾病早期针对T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免疫治疗可延缓部分患者疾病进展。本文对Rasmussen脑炎主要发病机制学说和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疾病的认识,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癫痫 病理学 免疫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柳萍 那加 +1 位作者 李峻 徐元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目的 :观察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fibroushistocytomaofsofttissue ,ST MFH)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 41例ST MFH的临床资料 ,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对原发肿瘤体积、初次手术方式... 目的 :观察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fibroushistocytomaofsofttissue ,ST MFH)临床病理特点 ,探讨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 41例ST MFH的临床资料 ,经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对原发肿瘤体积、初次手术方式、术后有无放化疗、核分裂相计数 (mitosiscount,MC)、病理组织分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标记指数 6项与预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MFH是老年人常见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席纹状 多形性型是该肿瘤的基本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ST MFH较好的辅助手段 ,其中AAT、ACT和溶菌酶有较高的敏感性 ,而CD6 8则更具有特异性。有可能影响预后的 6项因素做多因素统计分析 ,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的MC和肿瘤体积有统计学意义 ;PCNA虽具有高表达性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T MFH因其成份复杂、形态多变 ,采取光镜和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 ,从多方面给予认证非常必要。对ST MFH的预后 ,仍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本组 6项因素中对生存期有一定影响的仅有初次手术方式、肿瘤的MC与肿瘤体积 3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细胞肿瘤1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农琳 王微 +3 位作者 梁丽 李东 李鑫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8-314,共7页
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BPDCN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 目的:分析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BPDCN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预后。结果:13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2岁(5~78岁)。13例中单器官受累5例,均为皮肤受累;多器官受累8例(皮肤/脑/乳腺+骨髓受累3例,皮肤+骨髓+淋巴结受累3例,皮肤+骨髓+淋巴结+脾受累2例)。组织病理学分析以中等至大型幼稚母细胞一致性增生浸润为特征,浸润皮肤真皮全层,骨髓病变以弥漫性浸润为主,淋巴结受累时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脾累及者主要侵犯脾红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3例均不同程度阳性表达CD4、CD56、CD123(13/13),9例均表达TCL1(9/9);部分表达CD68(KP1)(8/13)、TdT(7/12),CD117(2/6),显示高Ki-67增殖指数(40%~80%);不表达CD20、CD3、CD34、MPO、CD30;EBER原位杂交阴性(0/9)。明确诊断后6例接受化疗,其中1例辅以放疗,2例接受后续骨髓移植;另有2例仅维持治疗;随访中位时间14个月(6~36个月),5例死于疾病进展(6~18个月),3例存活(7~36个月),5例失访。结论:BPDCN是罕见的恶性淋巴造血系肿瘤类型,侵袭性强,临床预后较差。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注意与其他母细胞形态或CD4+CD56+淋巴造血系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样树突细胞肿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CD56 CD123 TC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萍 何群 张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 ,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光镜对GISTs进行观察 ,应用EnVisionTM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 ,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光镜对GISTs进行观察 ,应用EnVisionTM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 ,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 ,有良性 ,交界性和恶性 3种分化 ,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 45例GISTs中有良性 8例 ,潜在恶性 12例 ,恶性 2 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 ,CD34有 36例阳性 (阳性率 80 .0 % ) ,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 /或S 10 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 ,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结论 :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多种分化和形态 ,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学 间叶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当代临床病理学科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经典而古老的学科,起源于早期尸体解剖器官形态观察,随着显微镜发明和细胞学说建立,逐渐从宏观走向组织细胞的微观形态。近一个多世纪来,病理学因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病变机制的核心内容,而成为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的...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经典而古老的学科,起源于早期尸体解剖器官形态观察,随着显微镜发明和细胞学说建立,逐渐从宏观走向组织细胞的微观形态。近一个多世纪来,病理学因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病变机制的核心内容,而成为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也因病理改变是疾病诊断“金标准”而进入临床实践。近数十年来由于生物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快速进步、个体化医学和靶向治疗时代开启、生物医学与工程门类渗透融合,促进病理学朝向器官系统亚专科方向、细胞大分子分析的分子病理,以及数字和人工智慧化方向发展,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支撑学科[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数字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爽 阿迪拉.斯依提 +5 位作者 农琳 李阳 涂平 陈喜雪 朱学骏 李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NK/T-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皮肤EN-NK/T-NT进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EB(Ebstein-Barr)病毒(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基...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NK/T-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皮肤EN-NK/T-NT进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EB(Ebstein-Barr)病毒(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基因PCR重排检测。结果:2例患者发病均表现为皮肤症状,双下肢皮肤多发浸润性红斑伴溃疡,无中面部症状。组织病理均示中至大型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和皮下组织,肿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中等量,可见血管壁浸润,凋亡及坏死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ε、CD56、细胞毒蛋白、表达于T细胞的T-box(T-bet)及erythroblastosis virus E26oncogene homolog(ETS)-1阳性,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例1阴性、例2阳性;EBV强阳性;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呈胚系构型。结论:原发皮肤EN-NK/T-NT与原发鼻EN-NK/T-NT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特点一致,其发生与发展转归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的病理学评估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菊梅 梁丽 +5 位作者 张继新 戎龙 张梓怡 吴悠 赵旭东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7,共9页
目的:评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标本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及病理学分析积累经验。方法:按日本早期胃癌ESD治疗指南和日本胃癌分类和处理指南,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 目的:评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标本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及病理学分析积累经验。方法:按日本早期胃癌ESD治疗指南和日本胃癌分类和处理指南,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ESD治疗的411例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临床病理资料、病理诊断评估、术前胃镜活检(400例)与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情况,以及非治愈切除危险因素等。结果:411例中,96例(23.4%)为腺瘤(WHO低级别异型增生),315例(76.6%)为早期胃癌,后者包括115例(28.0%)非浸润性癌(WHO高级别异型增生)和200例(48.7%)浸润性癌。术前活检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66.0%(264/400)。ESD前后诊断符合率与组织学类型及病变部位相关(P<0.01)。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升级119例(29.8%)、降级17例(4.2%)。315例早期胃癌中,组织学分类的分化型癌277例(87.9%),未分化型癌38例(12.1%);绝对适应证262例(83.2%),相对适应证53例(16.8%);整块切除率98.1%,治愈性切除率82.9%。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变最大径>20 mm(OR=3.631,95%CI:1.170~11.270,P=0.026)、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OR=69.761,95%CI:21.033~231.376,P<0.001),以及组织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癌(OR=16.950,95%CI:4.585~62.664,P<0.001)。结论:活检标本局限性、病变特点和分布、病理认识、内镜观察取材等主客观因素可导致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存在差异,尤其术后升级诊断更显著,应引起内镜中心与病理科医生的重视。ESD手术早期胃癌治愈率高,非治愈性切除与病变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相关。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符合适应证标准也可实施ESD。ESD手术标本的全面及规范化病理学分析对ESD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异型增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病理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晓娟 张虹 +4 位作者 张爽 李东 李鑫 徐玲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目的: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体偶联药物临床试验的成功,使HER2低表达乳腺癌是否将成为新的乳腺癌类型而受到关注。本研究分析比较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两组乳腺癌患者间的临床... 目的: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体偶联药物临床试验的成功,使HER2低表达乳腺癌是否将成为新的乳腺癌类型而受到关注。本研究分析比较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两组乳腺癌患者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数据,探讨其临床生物学上的差异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1250例女性原发性非转移性乳腺癌中,969例HER2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为0、1+、2+,且荧光原位杂交未扩增),分析其中HER2低表达(1+或2+且荧光原位杂交未扩增)和HER2零表达(0分)两组患者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预后评价,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69例HER2阴性乳腺癌中,HER2低表达者606例(62.54%)、HER2零表达者363例(37.46%)。与HER2零表达组相比,HER2低表达组的N分期(P=0.001)和TNM分期更高(P=0.044),非特殊型组织学类型占比(82.7%vs.79.1%,P=0.009)和组织学分级更高(P=0.048),激素受体阳性率偏高(83.2%vs.75.2%,P=0.003),Ki-67增殖指数>30%者的比例偏低(30.4%vs.36.6%,P=0.044)。两组间D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9例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777例,激素受体阴性(即三阴性乳腺癌)192例。激素受体阳性的777例中,HER2低表达504例(64.9%),HER2零表达273例(35.1%),两组比较,HER2低表达组的发病年龄小(P=0.016),未绝经者占比高(P=0.029),淋巴结受累更多(P=0.002),TNM分期更高(P=0.031),小叶癌和黏液癌组织学类型较少见(3.6%vs.7.3%,4.8%vs.10.6%,P<0.001),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2例激素受体阴性(三阴性乳腺癌)中,HER2低表达102例(53.1%),HER2零表达90例(46.9%),两组比较,HER2低表达组的发病年龄大(P=0.001),未绝经所占比例低(P=0.029),组织学分级更低(P<0.001),Ki-67增殖指数更低(P<0.001),雄激素受体阳性率高(58.8%vs.34.4%,P<0.001),DFS比较好(P=0.038),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低表达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约一半的比例,发病远高于HER2阳性乳腺癌,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异质性,激素受体表达状态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生物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低表达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