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许颖 次仁央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4-728,共5页
背景西藏地处高原,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发,但目前对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溃疡出血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高危溃疡出血及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202... 背景西藏地处高原,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发,但目前对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溃疡出血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报道较少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高危溃疡出血及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2020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且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住院患者212例。根据胃镜下病变Forrest分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Ⅰa~Ⅱb级)和低危组(Ⅱc级和Ⅲ级)。高危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亚组和无再出血亚组。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21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42∶1;胃溃疡出血125例(59.0%),十二指肠溃疡出血87例(41.0%);高危组86例(40.6%),低危组126例(59.4%);再出血亚组12例(14.0%),无再出血亚组74例(86.0%)。高危组血红蛋白(HGB)、尿素氮(BUN)、再出血发生率、住院天数高于低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GB〔OR=1.007,95%CI(1.001,1.014),P=0.028〕和BUN〔OR=1.061,95%CI(1.003,1.121),P=0.037〕是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的独立影响因素。再出血亚组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无再出血亚组(P<0.05)。结论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入院时HGB、BUN水平是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入院时PLT、ALB水平可能是高危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危险因素 疾病特征 西藏[自治区]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许颖 次仁央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在泌尿外科住院的无消化性溃疡、无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2岁)、民族(藏族、汉族),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4000 m和≥4000 m两组)进行1∶1病例匹配,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93例。两组间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吸烟,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合并HAPC、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慢性肺病、关节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合并HAPC患者28例(7.1%),对照组为5例(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PC(OR=5.270,95%CI:1.806~15.380)、居住在城镇(OR=2.369,95%CI:1.559~3.602)、饮酒(OR=3.238,95%CI:1.973~5.317)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抗凝药物(OR=20.584,95%CI:2.639~160.545)是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居住在城镇、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APC与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有关(OR=5.270)。结论:我国西藏地区合并HAPC的患者可显著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消化性溃疡 出血 中国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间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分析
3
作者 刘彬彬 高文 +1 位作者 徐小元 刘建湘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和非COVID-19流行期孕妇的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院的肝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总胆汁酸中至少一项异常的孕妇共539例... 目的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和非COVID-19流行期孕妇的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院的肝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总胆汁酸中至少一项异常的孕妇共539例次。按照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两组分析患者的病因、凝血指标、转氨酶、胆汁酸、肾功能。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非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院患者中262例次肝生化指标异常,占同期产科出院患者的1.46%,COVID-19流行期为277例次,占比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两个时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患者病因分析提示,四种妊娠期特有肝病(妊娠剧吐、子痫前期和子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VID-19流行期的妊娠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与非COVID-19流行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6.78%vs 87.90%,χ^(2)=0.141,P=0.708)。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ALT达到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94%和9.54%(χ^(2)=0.433,P=0.511);重度胆汁淤积(总胆汁酸>40μmol/L)的比例分别为7.75%和9.27%(χ^(2)=0.392,P=0.5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血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明显下降,分别为14.61%和24.19%(χ^(2)=489.334,P<0.001)。结论COVID-19流行期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妊娠期特有肝病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无差别。COVID-19流行期这些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孕妇 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居民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处方精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荆冠宁 邹颖 +5 位作者 禚小琪 时司晏 宋应柳 姚弥 迟春花 李俊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44-2351,共8页
背景质子泵抑制剂(PPI)长期服用的潜在风险和潜在不合理用药问题逐渐得到重视。PPI处方精简已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社区居民中长期服用PPI的情况及进行PPI处方精简的意愿尚不明确。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长期服用PPI及PPI处方精简的现状,探讨其... 背景质子泵抑制剂(PPI)长期服用的潜在风险和潜在不合理用药问题逐渐得到重视。PPI处方精简已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社区居民中长期服用PPI的情况及进行PPI处方精简的意愿尚不明确。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长期服用PPI及PPI处方精简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于2018年4月—2020年1月对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长期服用PPI的389例居民进行调查,通过社区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和电话问卷调查收集居民一般情况、PPI使用情况、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用药数量、是否可开展PPI精简处方、多重用药情况等。通过电话问卷调查2020年6—12月仍长期服用PPI的92例居民对PPI长期服用的认知和处方精简态度。对可开展处方精简居民连续服用PPI时间>6个月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排除拒绝回答或无法联系、未连续服用PPI的患者后,最终318例长期服用PPI的居民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3.9±12.5)岁,女性占61.0%,合并慢性疾病的数量平均为(3.3±1.4)种,用药数量平均为(6.1±3.3)种。可开展PPI处方精简的居民231例(72.6%)。PPI的处方指征中预防NSAIDs和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最多[202例(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的年龄(OR=1.044,95%CI=1.016~1.073)、用药数量(OR=1.175,95%CI=1.009~1.376)是连续服用PPI>6个月的影响因素(P<0.05)。2020年6—12月仍长期服用PPI且可开展处方精简的居民中82.6%(76/92)知晓药物使用适应证,70.7%(65/92)不了解长期服用PPI的潜在不良反应,71.7%(66/92)的愿意在全科医生的帮助下精简PPI处方,对于处方精简的主要担心是症状反复。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服用PPI居民的年龄较大、女性居多,多重用药比例高;应关注年龄大、用药数量较多居民使用PPI药物的情况,需加强对PPI长期服用潜在风险的宣教;长期服用PPI的居民对PPI处方精简的态度积极,但需加强对PPI长期用药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长期服用 处方精简 电话问卷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94
5
作者 王艳 李俊霞 +1 位作者 王化虹 刘新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确定粪便球杆比对评估UC患者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1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评分分...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确定粪便球杆比对评估UC患者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01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组,回顾粪便球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3、C4)检测结果,根据粪便球杆比对菌群失调分度,分析病情活动度、肠道菌群失调、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结果:随疾病活动度升高,菌群失调加重(Spearman相关系数=0.295,P<0.05),血清IgM下降,C3升高,C4在轻中度活动组显著升高。菌群失调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随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血清IgM、IgA下降,C3上升(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且与机体体液免疫紊乱有关,通过检测粪便球杆比、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对UC患者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失调 免疫球蛋白 粪便球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EGFR、TGFβRⅠ和TG FβR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正新 陈宝雯 +2 位作者 杨贵彬 柳平 贾博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8-38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TGF茁RⅠ和TGF茁RⅡ),探讨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实质组织和癌远侧切端正...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TGF茁RⅠ和TGF茁RⅡ),探讨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实质组织和癌远侧切端正常胃组织中PCNA、EGFR、TGF茁RⅠ和TGF茁RⅡ的表达。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结果: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PCNA标记指数和EGFR阳性率升高,TGF茁RⅠ和TGF茁RⅡ的阳性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统计学处理,有浆膜外侵者PCNA的标记指数高于无浆膜外侵者,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的表达升高,TGF茁RⅠ和TGF茁RⅡ的表达降低,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PCNA、EGFR的高表达和TGF茁RⅠ、TGF茁RⅡ的低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其恶性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CNA EGFR TGFβRⅠ TGFβR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戴芸 梁颖慧 +2 位作者 谢鹏雁 陈宝雯 刘新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诊断PBC的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antibody,AMA)阴性患者及合...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诊断PBC的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antibody,AMA)阴性患者及合并干燥综合征(Sjgrensyndrome,SS)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占78.6%(33/42),确诊时的平均年龄(61.1±10.8)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乏力(76.2%,32/42)。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及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TBA)明显升高,转氨酶轻中度升高(73.8%,31/42),血清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升高。TBil、凝血酶原时间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0,r=0.696;P=0.005,r=0.424);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02,r=-0.462)。88.1%(37/42)患者血清IgM升高,81%(34/42)患者AMA/AMA-M2阳性。AMA阴性患者血清IgA、IgM水平低于AMA阳性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ho)水平高于AMA阳性者。15例PBC患者合并SS,和未合并SS的PBC患者比较,生化及免疫学等多方面检查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ALP、γ-GT及TBA水平升高及AMA/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IgA和IgM较低及血清TCho水平较高外,其他临床特征和AMA阳性者相似;合并SS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和无SS的PBC者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线粒体 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田雨 王化虹 +2 位作者 李俊霞 滕贵根 刘新光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8-101,106,共5页
目的 :了解IB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以及营养治疗的选择。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并随访的IBD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记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根据病人的体重指数(BMI)... 目的 :了解IB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以及营养治疗的选择。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并随访的IBD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记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根据病人的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BMI在18.5~23.9之间)、降低组(BMI<18.5)和增高组(BMI≥24)。了解IBD整体和UC、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分析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比较营养治疗方案的选用。结果 :388例IBD病人纳入研究,UC 306例,CD 82例,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9.5%。尽管UC和CD入院时的BMI分布无差异,但CD的营养风险为64.6%,UC为45.4%,(P=0.002),CD较UC更易发生营养风险。BMI降低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95.7%。营养风险的发生在年龄、性别、IBD家族史上无差异。UC复发频繁、重度活动、广泛受累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CD穿透型、既往有手术史和重症活动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选择充足热卡营养治疗的病人CD为77.4%,明显高于UC的46.8%,(P<0.001)。本组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遵循,重症UC病人不能一味强调肠内营养途径,CD病人应先处理好禁忌征再开展肠内营养的原则。结论:IBD病人的营养风险高,CD较UC更明显,尤其应重视低BMI值的IBD病人。UC和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各有其相关因素。把握好适应征和禁忌征的前提下给予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营养风险 营养治疗 体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钙卫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预测复发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沈姞 李俊霞 +2 位作者 王化虹 谢鹏雁 刘新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和预测复发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UC病人49例、结肠息肉38例和对照组133例,均行结肠镜检查,于检查前1 d内留取粪便,采用ELISA法测定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UC临床分级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UC...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和预测复发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UC病人49例、结肠息肉38例和对照组133例,均行结肠镜检查,于检查前1 d内留取粪便,采用ELISA法测定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UC临床分级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UCAI),评价粪便钙卫蛋白测定作为判断UC活动性的指标,随访UC病人2年内的复发情况,评价粪便钙卫蛋白对UC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UC组病人活动期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息肉组(P<0.01);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UC活动性、是否达到黏膜愈合及UC的复发显著相关。结论: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可客观反映UC的炎症活动及黏膜愈合情况,预测UC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钙卫蛋白 预测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雨 李俊霞 +3 位作者 田原 刘冠伊 王化虹 刘新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2-657,665,共7页
背景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上升,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值得关注。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内镜随访的393例炎症性肠... 背景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上升,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值得关注。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内镜随访的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为结局事件,以患者的病程为时间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13例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1例;腺瘤样病变或肿物(ALM)10例、异型增生相关病变或肿物(DALM)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有回归关系(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中度活动者及疾病偶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高于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重度活动者及疾病频发/持续活动患者(χ~2值分别为4.631、7.382、13.438,P值分别为0.031、0.007、〈0.001)。10例ALM患者中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多发ALM患者行全结肠切除;3例DALM患者1例行全结肠切除,2例因病情较重或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治疗。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的发生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 结肠炎 溃疡性 克罗恩病 增生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正新 陈宝雯 +2 位作者 杨桂彬 张希全 贾博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和没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共 5 6例 (Hp阳性者 2 7例 ,Hp阴性者 2 9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转化生长因子 βⅠ型和Ⅱ型受体 (TGFβRⅠ和TGFβRⅡ )的表达 ,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差异的确定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比较 ,PCNA标记指数和EGFR阳性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TGFβRⅠ和TGFβRⅡ的表达降低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 结论 :Hp感染促进了胃黏膜细胞的增殖 ,是否参与促进胃癌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胃黏膜细胞 细胞增殖 细菌感染 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胆管造影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诊断价值及结石残留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边大鹏 董锦沛 +2 位作者 牛海霞 杨尹默 冯秋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8-871,共4页
目的评价经鼻胆管造影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残留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ERCP取石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造影的病例... 目的评价经鼻胆管造影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残留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ERCP取石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造影的病例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66例患者完成ERCP取石及鼻胆管造影,27例可疑残留结石,再次ERCP证实其中25例为结石残留(残留组),另341例无残留(无残留组)。ERCP胆管取石后结石残留率为6.8%(25/366),鼻胆管造影对胆总管残留结石的阳性预测值为92.6%(25/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结石、胆总管直径≥1.5cm、机械碎石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14、7.651、9.67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结石(OR=2.713,95%CI:1.002~7.345,P=0.049)、机械碎石(OR=9.183,95%CI:2.347~35.925,P=0.001)是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鼻胆管造影是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有效手段。多发结石和术中使用机械碎石是结石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与外周血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超 迟雁 +1 位作者 王化虹 吴黎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20-1325,共6页
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病因由多因素参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其中肛管直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是参与的重要因素。高分辨率肛管直肠测压(HR-ARM)是一项对肛管直肠运动及感觉功能进行测定的新技术。肥大细胞... 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病因由多因素参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其中肛管直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是参与的重要因素。高分辨率肛管直肠测压(HR-ARM)是一项对肛管直肠运动及感觉功能进行测定的新技术。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是肥大细胞分泌的重要递质,其水平可作为肥大细胞活化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目的采用HR-ARM检测D-IBS患者是否具有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异常,检测血MCT水平评估DdBS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程度,验证血MCT水平与肛管直肠运动及感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血MCT作为D-IBS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标准的D-IBS患者21例为病例组,进行HR-ARM,检测肛管静息压、静息肛管最大收缩力、高压带长度,自主缩肛运动时肛门最大收缩压、持续挤压时间,模拟排便时肛门残余压、肛门松弛率、直肠压力及直肠肛管压力差,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等。同时纳入同时期进行HR-ARM、完成上述指标检测且评估无异常的非D-IBS患者24例为对照组。应用竞争性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血MCT水平。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肛管静息压、静息肛管最大收缩力、自主缩肛运动时持续挤压时间、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RAIR、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静息高压带长度、自主缩肛运动时肛门最大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门残余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较对照组升高,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血MCT水平为(15.28±2.66)μg/L,低于病例组的(22.24±7.66)μg/L(Z=-3.628,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IBS患者血MCT水平与初始感觉阈值呈负相关(r_s=-0.524,P=0.015)。结论 HR-ARM可作为临床检测DdBS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异常的有效手段;血MCT可作为D-IBS的有效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探讨,并与肛管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高分辨率肛管直肠测压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彬彬 王蔚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简述了近年来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2008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影像学部分的变化,其中进一步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名词并评价了影像学在诊疗中的作用。认为影像学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指导... 简述了近年来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2008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影像学部分的变化,其中进一步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名词并评价了影像学在诊疗中的作用。认为影像学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术语的规范将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相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磁共振波谱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比值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雨 田玉玲 +3 位作者 李俊霞 戴芸 王化虹 刘新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ω-3/ω-6比例的改变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32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UFA组,PUFA组... 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ω-3/ω-6比例的改变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32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UFA组,PUFA组又分为ω-3/ω-6 1∶3组、ω-3/ω-6 1∶15组及ω-3/ω-6 1∶30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饲料中PUFAω-3/ω-6为1∶15;PUFA组小鼠依组别给予相应的改良饲料,8周后给予DSS(30 g/LDSS饮用5 d后改为蒸馏水饮用10 d,共3个循环)诱发实验性结肠炎。比较各组症状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结果:饲料中PUFAω-3/ω-6比值改变对生长期小鼠体重的增长没有影响。虽然从体重增长、粪便性状和便血情况这3个单独症状评分对PUFA 3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症状评分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比较显示1∶3组总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1∶30组(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在PUFA 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组明显低于1∶30组(P<0.05)。检测反映肠道炎症水平的黏膜PGE2水平后发现,在炎症改变明显的远段结肠,1∶15组及1∶30组黏膜PGE2水平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1∶3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炎症改变的近段结肠,1∶30组黏膜PGE2水平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1∶3组及1∶15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炎症程度和黏膜PGE2水平受饲料中PUFAω-3/ω-6比例变化的影响,增高PUFAω-3/ω-6比值对实验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反之则有加重炎症的危害。在炎症发生前,PUFAω-3/ω-6比值改变可能先使局部炎症因子产生变化,随后对炎症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脂肪酸类 ω-3 脂肪酸类 ω-6 硫酸葡聚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彦 李俊霞 +6 位作者 冯珍如 邢凌生 李志艳 柏明见 王美玲 闫存林 郑新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21-3024,共4页
目的探讨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UC患者45例为病例组,根据Mayo疾病活动指数(UCAI)、腹泻次数、便血情况、黏膜表现及医师对病... 目的探讨粪便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UC患者45例为病例组,根据Mayo疾病活动指数(UCAI)、腹泻次数、便血情况、黏膜表现及医师对病情的评定,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19例)和活动期组(26例),活动期组根据UCAI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5例,中度9例,重度12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酶免法定量检测各组粪便ECP水平,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Youden's指数,评价各指标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粪便EC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活动期组粪便ECP水平高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活动期组CRP水平高于缓解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中活动期组ESR高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动度活动期UC患者粪便EC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中轻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95)。不同活动度活动期UC患者血清CRP水平及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粪便ECP水平与UCAI呈正相关(r=0.809,P=0.000)。粪便ECP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AUC为0.939,血清CRP为0.578,ESR为0.721。当粪便ECP水平为52.41μg/g时,Youden's指数最高(1.779),即判断UC疾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最好。结论粪便ECP与UCAI有很好的相关性,诊断效能优于血清CRP和ESR,有助于临床判断UC活动性,但对活动期患者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有限;可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灵敏、无创的生物标记物用于监测UC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标记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结肠炎 溃疡性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色罗抑制内脏高敏大鼠直肠扩张反应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焦红梅 谢鹏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 :观察应用 5 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 (tegaserod)对大鼠直肠扩张反应的影响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探讨替加色罗对内脏感觉的影响机制。方法 :应用新生大鼠 (生后第 8~ 2 1天 )醋酸灌肠建立慢性内脏... 目的 :观察应用 5 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 (tegaserod)对大鼠直肠扩张反应的影响和脊髓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探讨替加色罗对内脏感觉的影响机制。方法 :应用新生大鼠 (生后第 8~ 2 1天 )醋酸灌肠建立慢性内脏高敏模型为H组 ;生理盐水灌肠为C组。H组又分为H saline、H vehicle、H Teg 0 .1、H Teg 0 .3和H Teg 1 .0组 ;C组分为C saline和C Teg 1 .0组。H saline和C saline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H vehicle组注射溶剂+蒸馏水 ,H Teg 0 .1、H Teg 0 .3和H Teg 1 .0组分别注射替加色罗 0 .1mg/kg、0 .3mg/kg、1 .0mg/kg,C Teg1 .0组注射替加色罗 1 .0mg/kg ,1 0min后直肠扩张观察腹部撤离反射 (abdominalwithdrawalreflex ,AWR) ,并用NADPH d黄递酶法观察腰骶髓 (L6~S1 )nNOS的表达。结果 :替加色罗明显抑制高敏组AWR ,但在对照组的作用不明显。 1 .2mL扩张时 ,替加色罗 (1 .0mg/kg)使高敏组AWR积分低于对照组AWR积分。替加色罗 (1 .0mg/kg)可以明显减少高敏组脊髓nNOS阳性细胞总数 (减为H saline的 4 0 % ,P <0 .0 1 ) ,在背角nNOS减少的最明显 (为H saline的 31 % )。替加色罗 (0 .1mg/kg)不影响脊髓nNOS总数 ,但可以使中央管区nNOS减为H saline的 79% (P <0 .0 1 )。结论 :替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色罗 抑制作用 内脏高敏 大鼠 直肠扩张反应 脊髓神经元性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表达 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18
作者 刘正新 陈宝雯 +2 位作者 杨桂彬 李江 贾博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代谢产物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方法 :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培养产毒Hp菌株NCTC116 37,然后提取上清液 ,用浓缩上清液 (concentratedbrothculturesuper natant,CCS)灌鼠胃。采用...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代谢产物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方法 :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培养产毒Hp菌株NCTC116 37,然后提取上清液 ,用浓缩上清液 (concentratedbrothculturesuper natant,CCS)灌鼠胃。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请胃泌素 ,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 perosidase)法检测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 ,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表达。结果 :灌服CCS组与对照组比较 ,胃黏膜PCNA标记指数阳性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 ,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灌服CCS组有 4/ 8阳性 ,对照组无 1例阳性 ;血清胃泌素升高 ,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产毒Hp培养上清液可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上清液 大鼠 胃黏膜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胃癌 放射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许颖 李俊霞 +1 位作者 王化虹 谢鹏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908-2910,共3页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临床病死率高的罕见病,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治疗上首选扩血管药物及抗凝治疗,怀疑急腹症者可考虑手术探查。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1...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临床病死率高的罕见病,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治疗上首选扩血管药物及抗凝治疗,怀疑急腹症者可考虑手术探查。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1例NOMI患者,其以消化道出血起病,后出现腹痛,经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经胃肠减压、抗感染、止血、吸氧、罂粟碱改善肠道血运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有一度好转。但因患者伴随疾病多,终究没有解除其肠缺血、坏死的根本原因,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本文同时就NOM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小肠黏膜肥大细胞5-羟色胺_4受体mRNA的表达
20
作者 迟雁 刘新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证实大鼠小肠黏膜肥大细胞有5-羟色胺4(5-HT4)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鼠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HT4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分离纯化后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胞浆中... 目的:证实大鼠小肠黏膜肥大细胞有5-羟色胺4(5-HT4)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大鼠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HT4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分离纯化后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胞浆中有较强的棕黄色颗粒。结论:首次证实培养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中有5-HT4受体mRNA的表达,为5-HT4受体参*与肥大细胞释放5-HT、调节内脏高敏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清素 5-HT4 RNA 信使 肥大细胞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