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尿管损伤外科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熊盛炜 杨昆霖 +4 位作者 丁光璞 郝瀚 李学松 周利群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3-788,F0003,共7页
输尿管损伤可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外伤性输尿管损伤常见于腹部或盆腔因撞击、车祸、枪击、锐器切割等所致的多脏器复合伤时。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受周围脏器及脊柱、肌肉的保护,加之自身有一定的活动性,因而外界暴力所致的输尿管损... 输尿管损伤可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外伤性输尿管损伤常见于腹部或盆腔因撞击、车祸、枪击、锐器切割等所致的多脏器复合伤时。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受周围脏器及脊柱、肌肉的保护,加之自身有一定的活动性,因而外界暴力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相对少见,而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则较外伤性损伤常见。输尿管损伤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尿瘘、输尿管狭窄、肾积水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输尿管损伤治疗方式取决于诊断时间、损伤位置及程度等多种因素,治疗方式涵盖内镜治疗至替代物重建等多种修复手段。本文将重点对长段输尿管损伤外科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微创外科手术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车新艳 吴士良 +2 位作者 陈宇珂 黄燕波 杨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6-710,共5页
目的:探索北京市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抽取的146名女性医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一般信息、排尿习惯、尿失禁患病率、尿失... 目的:探索北京市女性医务人员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抽取的146名女性医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一般信息、排尿习惯、尿失禁患病率、尿失禁严重程度、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排除处于妊娠期、处于尿路感染期、合并神经原性膀胱或尿道狭窄的调查对象。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共纳入146名女性医务人员,有63(43.2%)名患有压力性尿失禁。全部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9.4±9.9)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2.3±3.4)kg/m2,中位分娩次数为1次(范围:0~3次),有自然分娩史的人数为50例,有32例(21.9%)患有慢性便秘。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便秘史和自然分娩史是尿失禁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非尿失禁组的研究对象在总生活质量、行为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尿失禁组(P<0.001)。尿失禁在行为维度(r=-0.449,P<0.001)、心理维度(r=-0.538,P<0.001)、社会维度(r=-0.454,P<0.001)几个方面均明显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结论:尿失禁在女性医务工作人员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并在行为、心理、社会各方面影响其生活质量,便秘史与自然分娩次数是女性医务人员发生尿失禁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女性 相关因素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奔 张喆楠 +2 位作者 罗程 宋海峰 张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0-7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入组患者121例,能有效搜集资料并完成随访者共74例。将74例患者根据实施术式的不同分成两组:采用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的共43例(A组),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共31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复查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手术出血量(48.7 m L vs.102.9 m L)、热缺血时间(21.2 min vs.28.5 min)、手术时间(70.1 min vs.103.6min)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B组患者发生出血2例、漏尿1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13 mg/d L,B组患者术后平均肌酐水平1.08 mg/d 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52.6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患者复发3例(7.0%),B组患者复发2例(6.5%),两组患者无瘤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下肿瘤吸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与传统的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安全性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且肿瘤复发率低、无瘤复发生存期长,能取得与肾部分切除术相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血管肌脂瘤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子预处理的脂肪干细胞可明显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子成 程立 +3 位作者 吕同德 苏黎 林健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594,共5页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模拟异常炎症环境能否增强ASCs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增殖的能力。方法:先用酶消化法对ASCs进行分离及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用特定培养基诱导分化并鉴定其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的能力。将PBMCs用CFSE标记后,与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对照组无ASCs或使用未经炎症因子处理的ASCs,同时用CD3/CD28刺激PBMCs增殖,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母代细胞比例,从而判断其增殖情况。结果:ASCs形态为梭形,密集时可成鱼群状生长,可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向脂肪组织和骨组织分化,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与国际脂肪治疗联盟的关于ASCs的说明一致。PBMCs与ASCs体外共培养后,与无ASCs组相比,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将PBMCs与用炎症因子预处理后的ASCs共培养,PBMCs的母代细胞比例有明显增加(炎症因子处理后ASCs组38.7%±10%vs.无ASCs组28.4%±8.9%,P<0.05),说明炎症因子预处理的ASCs可明显抑制PBMCs的增殖。结论:炎症因子可增强ASCs的抗炎能力,该发现有助于ASCs更好地在组织修复领域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干细胞 组织工程 白细胞 单核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