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验科SARS标本检测安全管理介绍
1
作者 李海霞 屈晨雪 +5 位作者 徐国宾 闫存玲 张国华 李传保 王建中 夏铁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92-94,共3页
目的 :为防止SARS患者的标本对实验室人员的感染和污染环境 ,制定适应本科室实际情况的恶性传染病实验室规章制度。方法 :(1)加强安全观念教育 ,制定生物安全制度 ,明确安全职责 ,实行科主任、各组组长、消毒隔离监督员三级监督制 ;(2 ... 目的 :为防止SARS患者的标本对实验室人员的感染和污染环境 ,制定适应本科室实际情况的恶性传染病实验室规章制度。方法 :(1)加强安全观念教育 ,制定生物安全制度 ,明确安全职责 ,实行科主任、各组组长、消毒隔离监督员三级监督制 ;(2 )建立专用实验室或SARS工作区 ,由指定专人进行操作 ,实验室内按照安全消毒工作指南定时定期对空气、地面、门窗、台面以及仪器等进行消毒 ;(3)工作人员进入、离开实验室必须按要求采取防护措施 ;(4 )SARS样本的采集、运输和前处理等过程均要注意预防渗漏和溅出 ,SARS标本的分类、显微镜检查和酶联免疫测定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检测后一切污染过的物品和用具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结果 :SARS爆发至今 ,检验科尚无一例工作人员感染SARS。结论 :我们的防范措施是切实可行而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科 SARS标本 检测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监护室耐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鹏远 刘玉村 +4 位作者 赵敏 孙丽颖 罗文毅 高红桥 万远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了解外科监护室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am β-lactamases,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 目的:了解外科监护室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am β-lactamases,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用 TEM、SHV 和 CTX-M 的特异性引物扩增临床菌株和接合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接合试验提取接合子质粒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测序,确定基因类型。结果:93.5%的菌株含 CTX-M 基因,38.7%的菌株含 SHV 基因,87.1%的菌株含 TEM 基因。测序明确了 TEM-1,CTX-M-1,3,14,22等基因类型。结论:外科监护室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以 CTX-M 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杆菌 外科监护室 CTX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 基因 大肠杆菌 合子 测序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整合子参与多重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立军 朱立华 +3 位作者 徐国宾 赵敏 蒋红 孙立颖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22-725,共4页
目的 观察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并分析产 ESBL s菌株中整合子的存在 ,同时对整合子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 VITEK GNS药敏板测定庆大霉素等 13种抗菌药物对 12 6株产 ESBL s的肠杆菌属细菌的... 目的 观察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并分析产 ESBL s菌株中整合子的存在 ,同时对整合子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 VITEK GNS药敏板测定庆大霉素等 13种抗菌药物对 12 6株产 ESBL s的肠杆菌属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PCR技术检测整合子基因 ,应用 PCR定位技术和 DNA测序研究整合子插入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产 ESBL s的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喹诺酮、磺胺类代表药如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培氟沙星、磺胺甲口恶唑 /甲氧苄氨嘧啶 (SMZ/ TMP)的耐药率分别为76 .2 %、6 7.5 %、76 .2 %、6 3.5 % ,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 ESBL s菌株质粒上存在三种大小不同的整合子 (扩增片段 94 0、180 0、2 6 0 0 bp) ,含有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和 β-内酰胺酶基因和核苷转移酶基因。结论 产 ESBL s菌株和非产 ESBL s菌株相比呈多重耐药 ,产 ESBL s菌株存在不同类型的整合子结构 ,含有多种耐药基因。整合子可以在细菌种内和种间引起多重耐药的水平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多重耐药 整合子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人群血清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检测与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闫津津 冯珍如 +4 位作者 王美玲 闫存玲 郑新芝 李志艳 史晓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520-2522,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地区人群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anti-CCDIgE)与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等的相关性,评估anti-CCDIgE分布趋势,分析引发anti-CCDIgE分布的特点,为anti-CCDIgE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 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地区人群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anti-CCDIgE)与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等的相关性,评估anti-CCDIgE分布趋势,分析引发anti-CCDIgE分布的特点,为anti-CCDIgE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方法 (dot-IBT)对1 377例体检人群进行anti-CCDIgE及19种变应原sIgE的检测。分析anti-CCDIgE与sIgE的关系及不同特征人群anti-CCDIgE阳性率差异。结果北京地区人群总体anti-CCDIgE阳性率为23.7%(327/1 377)。anti-CCDIgE阳性率与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项目数呈线性正相关(r=0.986,P<0.05)。女性anti-CCDIgE阳性率(25.3%,260/1 028)高于男性(19.2%,67/349),有过敏症状者anti-CCDIgE阳性率(45.2%,80/177)高于无过敏症状者(20.6%,247/1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44和51.610,均P<0.05)。不同年龄、职业人群anti-CCDIgE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阳性变应原项目中anti-CCDIgE阳性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屋尘(44.6%)、蟑螂(33.9%)、狗上皮(22.6%)、树(22.1%)、虾(21.7%)。结论北京地区人群中anti-CCDIgE阳性率较高,sIgE检测中如有多种sIgE阳性,提示可能存在anti-CCDIgE的干扰,在临床准确判断变应原过敏时应充分考虑anti-CCDIgE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原 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 特异性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21年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慧敏 陈东科 +3 位作者 曾晓艳 陈葳 孙立颖 郑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了解全国临床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分析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血标本分... 目的了解全国临床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分析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结果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每年血标本临床分离毗邻颗粒链菌为83~152株,2017年后呈逐渐增多趋势。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3.7%,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90%左右,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82.8%,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65.0%,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32.7%、46.8%。2014—2021年毗邻颗粒链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不同程度上升,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有所下降。结论临床血标本毗邻颗粒链菌检出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邻颗粒链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儿童和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文郡 姚弥 +2 位作者 荆冠宁 闫存玲 闫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96-1801,共6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多因素所致血脂异常是导致儿童期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而儿童期血脂异常可能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已有众多指南和声明提出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脂筛查策略。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多因素所致血脂异常是导致儿童期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而儿童期血脂异常可能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已有众多指南和声明提出不同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脂筛查策略。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针对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多因素血脂异常筛查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发布《儿童和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推荐声明》,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评估针对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筛查的益处或危害,呼吁对此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建议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儿童 青少年 筛查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ste同源物2增强子在桥本甲状腺炎B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的治疗机制及效果研究
7
作者 易圣果 曹业迪 +9 位作者 赵雪 卢桂芝 张杨 丛铁川 张澜波 张继新 梁振威 屈晨雪 张俊清 高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39-2645,共7页
背景甲状腺自身抗体是诊断桥本甲状腺炎(HT)的标志,B淋巴细胞在HT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Zeste同源物2增强子(EZH2)是一种表观遗传学蛋白,在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功能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本研究探讨EZH2在HT甲状腺组浆母细胞及浆... 背景甲状腺自身抗体是诊断桥本甲状腺炎(HT)的标志,B淋巴细胞在HT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Zeste同源物2增强子(EZH2)是一种表观遗传学蛋白,在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功能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本研究探讨EZH2在HT甲状腺组浆母细胞及浆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EZH2抑制剂在实验性自身免疫甲状腺炎(EAT)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2020年6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取肿瘤对侧的甲状腺组织(HT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各3例),通过RNA-seq筛选B淋巴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收集16例HT患者的甲状腺组织和8例健康对照(HD)甲状腺组织,分别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验证EZH2在HT甲状腺组织中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收集25例HT甲状腺细针穿刺液(FNA)、19例HT外周血以及12例健康人外周血样本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EZH2在浆母细胞及浆细胞中的表达改变。将15只7周龄NOD.H-2^(h4)小鼠EAT模型分为对照组(n=5)、EAT无注射(n=5)或注射EZH2抑制剂GSK126处理组(10 mg/kg,腹腔注射3次/周,n=5),8周后观察甲状腺炎症程度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的改变。结果RNA-seq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甲状腺组织,HT甲状腺组织中EZH2水平上调,一些与B淋巴细胞表型相关的基因例如CD19、CD27、CD38、CD52相应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6例HT甲状腺组织标本中EZH2免疫组化染色均可在生发中心(GC)见到阳性细胞,呈强阳性,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染色中未观察到阳性细胞。HT甲状腺组织中EZH2染色高表达在GC区,EZH2特异性地表达在CD_(19)^(+)B淋巴细胞中。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T FNA样本中CD_(19)^(+)B淋巴细胞、浆母细胞及浆细胞比例均高于HD外周血、HT外周血样本(P<0.01),HT FNA样本中EZH2在CD_(19)^(+)B淋巴细胞、浆母细胞中的阳性比例高于HT外周血(P<0.005)。小鼠实验中,EAT组甲状腺的淋巴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GSK126处理组炎症程度评分和TgAb水平高于对照组,低于EAT组(P<0.001)。结论EZH2在HT甲状腺组织CD_(19)^(+)B淋巴细胞中表达异常升高,可能促进了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进而促进自身抗体生成破坏甲状腺,EZH2抑制剂可以减缓EAT模型甲状腺炎症程度。浆母细胞中EZH2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HT的发病机制,EZH2可能成为治疗HT的新靶点,相关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B淋巴细胞亚群 Zeste同源蛋白2增强子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降低乳腺癌耐药细胞系对阿霉素的耐受效应 被引量:20
8
作者 石永进 虞积仁 +4 位作者 朱平 马明信 岑溪南 董玉君 袁家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与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 (multidrugre sistance,MDR)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 :用细胞培养法加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并扩增CIK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与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 (multidrugre sistance,MDR)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 :用细胞培养法加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并扩增CIK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阿霉素及二者联合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靶细胞上P糖蛋白 (P gp)的表达和细胞内药物积累 ,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 gp在MDR靶细胞MCF7adr内的分布。结果 :CIK细胞可使MCF7adr细胞P gp的表达活性下降 82 .5 % ,耐药靶细胞内阿霉素积累增加 3.2倍 ,使联合杀伤率比单纯加阿霉素(同等剂量 )组增加 7.8倍 ,比单纯加CIK细胞 (相同效靶比 )组增加 1.3倍。结论 :CIK细胞可明显抑制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P gp表达 ,可协同阿霉素提高对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杀伤细胞 耐药细胞系 阿霉素 耐受效应 细胞因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胸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血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袁训芝 吴新民 +2 位作者 陈铭 袁家颖 张生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 :调查胸科大手术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 ,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2 0 0 3年 2月至 4月行肺癌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 5 2例。年龄 35~ 79岁 ,男 34例 ,女 18例。所有患者于术后 3~ 10天内行双下... 目的 :调查胸科大手术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 ,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2 0 0 3年 2月至 4月行肺癌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 5 2例。年龄 35~ 79岁 ,男 34例 ,女 18例。所有患者于术后 3~ 10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同期做了 5 7例非手术门诊患者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的部位。 2 5例开胸手术患者于术前、术后 3天及术后 1周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 二聚体 (D dimer,D D)、抗凝血酶 (antithrombin ,AT)、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 tithrombincomplex ,TAT)、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 ,INR)以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史 ,术前评价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结果 :5 2例入选患者中 ,2 8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检出率为 5 3.8% ,均为腓静脉血栓形成。血凝指标D D、FIB手术后明显升高 ,一直持续到手术后 1周 ;TAT手术后 3天明显升高 ,但手术后 1周恢复到术前水平 ;AT手术后 3天明显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前 D-D 开胸 大手术 应考 水平 个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及其衍生指标在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孙奎霞 闫存玲 +3 位作者 李志艳 刘平 张伟 何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isoform[-2]pro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2PSA)及经计算得到的%p2PSA和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PHI)等指标预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isoform[-2]pro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2PSA)及经计算得到的%p2PSA和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PHI)等指标预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了322例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期间就诊的PCa患者,其中143例为进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的PCa患者,179例为进行PCa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DxI800检测患者的术前预留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游离前列腺抗原(free prostate antigen,fPSA)、fPSA/tPSA比值(f/t)、p2PSA水平,并计算得到%p2PSA和PHI,以术后病理结果确定Gleason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p2PSA、%p2PSA及PHI与传统指标tPSA、fPSA和f/t预测高级别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的价值。结果:Gleason评分≥7患者的p2PSA、%p2PSA和PHI的中位数水平均高于Gleason评分<7患者(p2PSA:30.22 ng/L vs.18.33 ng/L;%p2PSA:2.50 vs.1.27;PHI:91.81 vs.35.44;P值均<0.01)。%p2PSA和PHI预测高级别PC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和0.760,高于传统指标tPSA、fPSA和f/t(AUC分别为0.648,0.536和0.693)。进行前列腺穿刺术证实为PCa的患者中,PHI和%p2PSA预测高级别PCa的价值(AUC分别为0.801和0.808)明显高于tPSA、fPSA和f/t(AUC分别为0.729,0.655和0.665)。进行PCa根治术后的患者中,PHI和%p2PSA预测高级别PCa的价值(AUC分别为0.798和0.744)也有高于其他传统指标tPSA、fPSA和f/t(AUC分别为0.625,0.507和0.697)的趋势。结论:与传统指标tPSA、fPSA和f/t相比,p2PSA的衍生指标%p2PSA和PHI对于高级别PCa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可以帮助临床评估PCa治疗方案,为患者及时制定更合适的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 前列腺健康指数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血清抗双链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性能评估 被引量:20
11
作者 史晓敏 冯珍如 +2 位作者 隋宝环 阎振林 董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对人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Anti-dsDNA-NcX ELISA行实验室检测性能评估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方法对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进行实验性能评价;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 目的对人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Anti-dsDNA-NcX ELISA行实验室检测性能评估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方法对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进行实验性能评价;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两种方法共三种试剂盒,同时检测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患者27例及SLE患者92例血清抗dsDNA抗体。以SLE的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评价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用于SLE的诊断性能。结果 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达到了各项实验室检测性能指标,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为2.7 U/m 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6%,批间精密度CV<10%,溶血、脂血、黄疸对检测结果没有干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非SLE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间不存在交叉反应。健康体检正常者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P97.5为67.0 U/m。l9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两种ELISA试剂的阳性率(60.9%)均高于IIF(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ti-dsDNA-NcXELISA试剂盒诊断狼疮性肾炎的正确率要高于AESKULISA dsDNA-Check ELISA试剂盒(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和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抗dsDNA抗体取108 U/m l为诊断界值时,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诊断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为98.2%,阳性预测值为96.6%。结论 Anti-dsDNA-NcX ELISA试剂盒各项检测性能良好,诊断狼疮性肾炎在不降低敏感性的基础上提高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是目前IIF的有益补充,其试剂可以用于SLE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及儿童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阳性报警时间对血流感染与污染的鉴别诊断价值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黄磊 孙立颖 严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38-3440,共3页
背景阳性报警时间(TTP)可用于鉴别诊断成人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是血流感染(BSI)还是污染,但新生儿及儿童BSI特点不同于成人,TTP在新生儿及儿童BSI中的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目的评价新生儿及儿童血培养CoNS的TTP对BSI与... 背景阳性报警时间(TTP)可用于鉴别诊断成人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是血流感染(BSI)还是污染,但新生儿及儿童BSI特点不同于成人,TTP在新生儿及儿童BSI中的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目的评价新生儿及儿童血培养CoNS的TTP对BSI与污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血培养分离出CoNS的43例新生儿(<28 d)和33例儿童(28 d^16周岁)为研究对象,收集其CoNS菌株,自动化血培养仪自动记录TTP;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判断是BSI还是污染;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TP对BSI与污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76株CoNS中,表皮葡萄球菌45株,人葡萄球菌14株,溶血葡萄球菌7株,其他葡萄球菌10株;甲氧西林耐药61株,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BSI新生儿及儿童共22例(BSI组),污染新生儿及儿童共54例(污染组),BSI组TTP为(19.16±5.03)h,污染组TTP为(27.15±11.56)h,BSI组TTP短于污染组(t=4.194,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TTP>24.1 h可作为鉴别诊断BSI与污染的最佳临界值,此时的灵敏度为51.9%,特异度为90.9%,曲线下面积(AUC)为0.7〔95%CI(0.6,0.8)〕,准确度为中等。结论新生儿及儿童血培养CoNS的TTP对BSI与污染的鉴别诊断准确度为中等,鉴别诊断污染的特异度较高,可作为一项辅助的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性报警时间 培养技术 葡萄球菌 表皮 凝固酶 婴儿 新生 儿童 感染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抗C1q抗体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崔婵娟 柏明见 +3 位作者 冯珍如 闫存玲 李志艳 牛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89-199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在辅助诊断SLE、LN及评判其活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SLE患者120例〔SLE... 目的探讨血清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的关系,揭示抗C1q抗体在辅助诊断SLE、LN及评判其活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SLE患者120例〔SLE组,包括59例LN患者(LN组)和61例非LN患者(非LN组);61例活动期患者(活动组)和59例缓解期患者(缓解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00例(疾病对照组)及体检健康者12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C1q抗体。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情况,并与抗dsDNA抗体、补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35.8%(43/120)〕高于疾病对照组〔12.0%(12/100)〕和健康对照组〔5.0%(6/120)〕(P<0.017)。SLE活动组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高于缓解组〔49.2%(30/61)与22.0%(13/59),P<0.05;11.68(3.19,19.37)U/ml与3.76(1.93,8.28)U/ml,P<0.05〕;SLE轻、中、重度活动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及水平间均无差异(P>0.05)。LN组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非LN组〔50.8%(30/59)与21.3%(13/61),P<0.05〕。Ⅳ型LN患者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高于Ⅱ+Ⅲ型〔68.8%(22/32)与23.5%(4/17),P<0.017〕。血清抗C1q抗体诊断LN的敏感度〔50.85%(37.64%,63.95%)〕低于抗dsDNA抗体〔69.49%(55.98%,80.46%)〕,但其特异度高于抗dsDNA抗体〔78.69%(65.98%,87.74%)与57.38%(44.10%,69.73%)〕。抗C1q抗体及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LN的特异度提高至88.52%(77.17%,94.88%)。血清抗C1q抗体与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3和0.305,均P<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和-0.283,均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可作为一种简便、特异、无创的生物标记物,能客观反映SLE疾病活动性,有效指导LN病理分型,尤其是Ⅳ型LN。血清抗C1q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N诊断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抗C1Q抗体 补体C3 补体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胺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艳秋 袁家颖 +2 位作者 石永进 朱燕 武淑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04-608,共5页
为了探讨钙调素拮抗剂小檗胺 (berbamine,BBM )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性及其机制 ,采用人红白血病细胞K5 6 2及其阿霉素 (ADR)诱导的耐药细胞K5 6 2 /A0 2与不同浓度ADR和BBM共培养后 ,经MTT比色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 )、耐药倍数和增... 为了探讨钙调素拮抗剂小檗胺 (berbamine,BBM )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性及其机制 ,采用人红白血病细胞K5 6 2及其阿霉素 (ADR)诱导的耐药细胞K5 6 2 /A0 2与不同浓度ADR和BBM共培养后 ,经MTT比色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 )、耐药倍数和增敏倍数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R相对含量和P gp表达水平 ;用半定量RT PCR检测mdr1mRNA和抗凋亡基因survivinmRNA表达。结果显示 ,ADR对K5 6 2和K5 6 2 /A0 2的IC50 分别为1 16± 0 .0 9μmol/L和 37.4 7± 1.76 μmol/L ,K5 6 2 /A0 2对ADR的耐药倍数是K5 6 2的 32 .30倍。 5 μmol/L ,10μmol/L和 2 0 μmol/LBBM增加K5 6 2 /A0 2细胞对ADR的敏感性 ,并呈剂量依赖性 ,增敏倍数分别达 2 .0 1,9.6 8和4 1.18倍 (P值均 <0 .0 1)。5 μmol/L或 10 μmol/LBBM作用 2小时 ,使K5 6 2 /A0 2细胞内ADR相对含量增加到1 4 1和 1 5 2倍 (P <0 .0 1) ;作用 72小时使K5 6 2 /A0 2细胞P gp表达分别下降 4 .12 % ( P <0 .0 5 )和 2 7.0 9% (P<0 .0 1) ,且下调mdr1mRNA和survivinmRNA表达。结论 :BBM提高耐药细胞K5 6 2 /A0 2胞内的ADR浓度 ,下调mdr1mRNA、P gp及survivinmRNA的表达 ,使其对ADR的敏感性显著增高 ,从而逆转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胺 阿霉素 BBM 耐药性 耐药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清蛋白尿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联性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海霞 杨红云 +2 位作者 徐国宾 王学晶 常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06-2909,共4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清蛋白尿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联及与清蛋白尿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74例住院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eGFR采用基于肌酐的...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清蛋白尿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联及与清蛋白尿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74例住院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eGFR采用基于肌酐的肾脏病饮食改良方程(MDRD)计算,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和eGFR的不同将患者分别进行分组。结果 (1)474例T2DM患者中,正常清蛋白尿者占71.9%(341/474),其中eGFR<60ml.min-1.1.73m-2者占7.3%(25/341);肾功能异常者(eGFR<60ml.min-1.1.73m-2)占11.2%(53/474),其中47.2%(25/53)的患者是正常清蛋白尿。交叉分析显示,eGFR与UAER存在关联性(P=0.000)。微量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患者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4.1%和36.6%)显著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收缩压、体质指数、血肌酐是发生清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体质量、血肌酐是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中肾功能异常的患病率高,正常清蛋白尿的T2DM患者也应筛查eGFR,临床应结合UAER和eGFR发现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肥胖(高体质指数或高体质量)、肌酐是发生清蛋白尿和eGFR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肾小球滤过率 清蛋白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水平与血清IgE水平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闫津津 冯珍如 +4 位作者 王全桂 王美玲 闫存玲 李志艳 郑新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499-2504,共6页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anti-CCDIgE)水平与血清IgE水平和皮肤点刺试验(SPT)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161例为研...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anti-CCDIgE)水平与血清IgE水平和皮肤点刺试验(SPT)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变应性鼻炎分为变应性鼻炎组(121例)和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蜜蜂叮咬情况等),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法(dot-IBT)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 IgE)及anti-CCDIgE表达情况,荧光酶联免疫法(FEIA)检测phadiatop、总IgE(tIgE)表达情况,并进行SPT。分析anti-CCDIgE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蜜蜂叮咬情况、s IgE特应性变应原表达情况、phadiatop表达情况、tIgE表达情况、SPT吸入性变应原表达情况的关联性,SPT结果与年龄、性别、phadiatop表达情况、tIgE表达情况的关联性。结果变应性鼻炎组患者s IgE、anti-CCDIgE、phadiatop、tIgE阳性表达率、SPT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CCDIgE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s IgE特应性变应原中的混合树木、葎草、艾蒿、户尘、混合尘螨、混合霉菌、蟑螂、狗毛、猫毛表达情况,phadiatop表达情况,SPT吸入性变应原中的树1、杂草、云杉属、葎草、树2、禾本科/谷、艾蒿、刺槐、松、粉尘螨、户尘螨、烟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蟑螂、禾本科、霉菌1、霉菌2、动物毛表达情况无关联性(P〉0.05);anti-CCDIgE表达情况与蜜蜂叮咬情况,s IgE特应性变应原中的豚草表达情况,tIgE表达情况,SPT吸入性变应原中的藜、大豚草表达情况存在关联性(P〈0.05)。SPT结果与性别、tIgE表达情况无关联性(P〉0.05);SPT结果与年龄、phadiatop表达情况存在关联性(P〈0.05)。SPT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χ_(趋势)^2=4.264,P=0.039)。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anti-CCDIgE水平与血清IgE(s IgE、tIgE)水平、SPT结果有一定的关联性,anti-CCDIgE表达情况对确诊变应原的SPT和s IgE试验有一定干扰,在分析试验结果时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 免疫球蛋白E 皮肤点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瑞锋 徐国宾 +3 位作者 闫存玲 张国华 李海霞 夏铁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SARS 冠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 实验室检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趋化素样因子1基因转移对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雪茹 洪涛 +5 位作者 龚艳君 卜定方 袁家颖 薛林 赵春玉 霍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探讨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 ine-like factor 1,CKLF1)基因转移动员大鼠骨髓CD34+细胞的作用和在心肌梗死情况下对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肌肉电转不同剂量CKLF1质粒,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检测基因转移后不同... 目的:探讨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 ine-like factor 1,CKLF1)基因转移动员大鼠骨髓CD34+细胞的作用和在心肌梗死情况下对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肌肉电转不同剂量CKLF1质粒,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检测基因转移后不同时间外周血CD34+细胞的数量,分析CD34+细胞数与CKLF1质粒的量效关系和时间动力学的变化。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染色均能检测到CKLF1的表达。CKLF1基因转移引起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的数量增加,在基因转移第5至7天达高峰,其中CKLF1质粒100μg组的峰值最高,分别为基因转移前的3.88倍和空质粒组的3.34倍(P<0.01)。对心肌梗死大鼠CKLF1基因转移增加了心肌梗死后第1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的升高,其中100μg组最明显(14.61×106/Lvs7.85×106/L,P<0.01)。结论:CKLF1能动员骨髓CD34+细胞及在心肌梗死情况下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的数量,其中CKLF1质粒100μg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类 心肌梗死 抗原 CD34 基因转移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江雅平 周佳 +2 位作者 焦莉莉 侯艳峰 王玎玲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33,共8页
目的探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预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2例,包括并发OP(OP组)34例,未并发OP(NOP组)38例,同期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女性绝经状... 目的探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预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2例,包括并发OP(OP组)34例,未并发OP(NOP组)38例,同期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女性绝经状态等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INP)]和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区交联(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CTX)。血Ca水平根据同步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进行校正后再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1)与NOP组比较,OP组校正血Ca、25OHD和OC水平偏低(P<0.05),且伴有PTH、ALP、PINP及CTX水平升高(P<0.05),血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25OHD和OC与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呈负相关。CTX、PINP、ALP和PTH升高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8.237(2.748~69.810)、7.176(2.218~34.012)、2.014(1.982~2.819)和1.064(1.033~1.082)。(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显示,CTX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99(95%CI为0.718~0.863,P<0.001),PINP的AUC为0.727(95%CI为0.612~0.789,P=0.001),对于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的预测价值最高。CTX、PINP、ALP、OC、PTH和25OHD 6个指标联合预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的敏感度达98.6%。结论CTX与PINP预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更为敏感。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预测敏感度,从而有利于对肝炎后肝硬化并发OP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减少OP甚至OP性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骨质疏松 骨代谢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在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磊 孙立颖 严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评估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2012年在我院行血培养分离到大肠埃希菌且病历资料完整的成年住院患者174例,以TTP的P25(7.13 h)为切... 目的评估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2012年在我院行血培养分离到大肠埃希菌且病历资料完整的成年住院患者174例,以TTP的P25(7.13 h)为切点,将患者分为低TTP组43例和高TTP组13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高龄(≥65岁)比例、男性比例、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基础状态差比例、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率、原发感染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TTP组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高TT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TTP预测患者发生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的OR为6.618〔95%CI(3.036,14.429),P<0.001〕,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OR为4.159〔95%CI(1.623,0.657),P=0.003〕。绘制ROC曲线发现,TTP≤9.72 h为预测患者发生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的最佳切点〔曲线下面积(AUC)=0.792〕,TTP≤9.38 h为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切点(AUC=0.708)。结论低TTP对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发生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为中等,可为临床不易察觉的早期菌血症提供重要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性报警时间 大肠埃希菌感染 疾病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